纪念陶行知征文活动

合集下载

我学陶行知征文

我学陶行知征文

爱满校园,博爱学生----我学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平民教育,被誉为“万世师表”。

陶先生特别推崇博爱,“爱满天下”是他的人生信条,终身恪守不渝,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要学习陶先生的博爱,关爱我的学生。

从小我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现在是良才学校四年级的一名班主任。

我们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不像当地的孩子有着优越的家境,他们的父母都为生活奔波忙碌着而无暇顾及他们,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子女”, “打工子女”。

但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可爱、单纯、善良,并且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引导,去培养。

作为一个班主任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责任无比重大。

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

教师的奉献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是用平凡的爱,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

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之苗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要用爱去感动我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工作是繁琐而细腻的,我始终想着一句话----如果我是孩子。

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

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

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们班的刘飞飞同学因为小时候生过病,现在有些智力障碍,不爱学习,脾气又不好。

但他比较开朗,爱讲话,喜欢和同学玩,还很懂礼貌。

可是我要时时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害怕他会发病。

我主动与他父母多次沟通,了解病情,让他靠通风较好的窗口做,中午分饭时多给他盛些饭菜,鼓励学生和他多交流做朋友。

慢慢的,飞飞同学喜欢上我这个老师,比较听我的话,上课时不像以前那么爱讲话了,只要我提醒他,他就变得安静了。

我希望在我的关爱之下,刘飞飞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如果可能,我还想他能多学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关于陶行知议论文800字:缅怀陶行知

关于陶行知议论文800字:缅怀陶行知

关于陶行知议论文800字:缅怀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

关于陶行知议论文800字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关于陶行知议论文800字:缅怀陶行知在那个战火纷飞,平民百姓无法丰衣足食的年代。

一个在后世家喻户晓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用他那绵薄之力推动了科学教育,用他那绵薄之力点燃了希望之心,让中华3400万无文化更无法丰衣足食的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

他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陶行知。

他将自己的衣裳拿去当铺当了,换来了莘莘学子们的一天菜金。

而自己却穷困潦倒,夏天仅一件像样的衬衫,湿透了便洗净挂着晾干,既而又伏案疾书。

他为了帮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平民百姓识字读书,不顾风雨的将《平民千字课》挨家挨户地送到百姓家中,并劝他们要多读书多识字。

他更是用一万多元的稿费,在南京崂山脚下办起了晓庄师范。

陶行知他亦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他却为了能让教育光耀中华,付出了整整三十年。

也许他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也正是这绵薄之力让中华有了希望。

他有一句至理:“人生天地间,各自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教育这一大事。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的一生不仅没有受到公平待遇,反倒受人迫害。

他在被通缉后东躲西藏却依旧不忘人民需要识字,祖国需要教育的普及。

他宁可“勒紧腰带共度难关”,也不放弃教育,也不让那光耀中华的教育光辉消之殆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值得我们学习。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一要。

我们应该着重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要,读书不要读死书。

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该是酿造出来的。

三要,千教万教教真人。

四要,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我们不能再因为孩子拆坏了一块金表,而打掉一个爱迪生。

五要,即自新、常新、全新。

六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陶行知的教育之光普照了中华,他虽溘然长逝,但他的精神永在。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事迹。

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他出生于 1891 年,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振兴民族的关键。

他曾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分离的局面。

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契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还倡导“社会即学校”。

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无论是工厂、农村还是社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课堂。

这种理念让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操作。

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

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亲自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晓庄师范,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他还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也能识字、明理。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是无私的。

他不在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一心只为了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他的生活简朴,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嘉兴市陶行知三项征文评比结果

嘉兴市陶行知三项征文评比结果

嘉兴市陶行知三项征文评比结果《嘉兴市陶行知三项征文评比结果》篇一嘉兴市陶行知三项征文评比结果出来了,这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我们学生中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评比的时候,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扑通扑通”直跳。

我想着,这可是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啊。

也许我的文章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一样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呢。

我就像个充满斗志的小战士,开始奋笔疾书。

我写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把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像穿珠子一样,一颗一颗地串进我的文章里。

我周围的同学呢,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那模样就像在解一道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有的同学则是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那状态就像开了挂似的。

当评比结果公布的时候,那场面真是像一场大戏拉开了帷幕。

有的同学欢呼雀跃,就像中了彩票一样。

我看到那些得奖的同学,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

不过我也知道,人家那是下了真功夫的。

也许我的文章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好,可能是我的观点不够独特,或者是我的故事讲得不够生动。

我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

可是后来我想,这评比结果也不是终点啊。

就像跑步比赛,这只是其中的一圈而已。

我从这次评比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那些得奖的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就好比爬山,虽然我还没到达山顶,但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风景,锻炼了自己的脚力。

这评比结果啊,不管好坏,都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我就不信,下次我不能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在这个评比中大放异彩!而且,这评比结果也反映出我们学生对陶行知先生理念的理解程度。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道路。

这一次的评比,就像是对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成果的一次检验。

虽然我这次没达到自己理想的成绩,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不断吸收陶行知先生的智慧,下次我一定能行。

这就好比是种庄稼,这次收成不好,那就好好总结经验,下次把地耕得更好,种子选得更优,肯定能大丰收的。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

陶行知纪念馆作文《陶行知纪念馆》篇一陶行知纪念馆,那可是个超酷的地方呢!我一走进陶行知纪念馆,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里面的布置啊,有点像那种老电影里的场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庄重感。

墙上挂着陶行知先生的照片,他看起来就像一个特别亲切的老爷爷,眼睛里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我在馆里慢慢走着,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

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像一盏明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路。

他倡导的教育理念,什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刚开始我还不太明白,这跟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上课有啥不一样呢?也许,他是想让教育变得更自由、更贴近生活吧。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做饭、学习跟人打交道,这也是一种教育,而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我站在一个展示他教育实践的展柜前,玻璃里面放着一些旧的书本和笔记。

我就想啊,当时的学生们拿着这些书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呢?我看着那些字迹模糊的纸张,感觉自己仿佛能看到陶行知先生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写着他的教育理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啊!我在馆里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

有人说他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到处奔波筹款,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拯救那些渴望知识的小灵魂。

可是,我又有点疑惑,在那个时候,做这些肯定特别难,他就没有想过放弃吗?也许有吧,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就更让我佩服了。

我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慨。

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陶行知先生伟大的灵魂和他对教育无限的热爱。

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关于他的秘密呢。

《陶行知纪念馆》篇二陶行知纪念馆,嘿,这地方可真有点意思。

我去的时候,天有点阴沉沉的,就像我的心情一样,有点迷茫。

我为啥要来这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就是想找点灵感或者什么的。

一进门,就看到那大大的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他站在那,好像在俯瞰着每一个进来的人。

我当时就想,这老先生是不是在心里评判着我们这些现代的年轻人呢?在馆里逛着,我看到了一些他以前办学的场景重现。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四维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进步,让生活更加安定和舒适。

2022年,在陶行知150周年诞辰之际,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体会陶行知思想,中国全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了一场国际学术思想竞赛“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

比赛征集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各个年龄段参赛者的个性展现和创意思考,他们以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现陶行知的思想。

从陶行知的文献中汲取营养,他们把论证的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用更加具体的故事来昭示陶行知的爱护儿童,及其对新兴文化的推崇,用十分细致的把握来指示陶行知所经历的动荡时期和他与国家政治给他带来的影响。

本次比赛评选出了十位优秀文章作者,比赛评委中心特别表扬了他们的文章,称他们的文章表达了他们畅想的思想,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陶行知的四维教育思想,相信将对未来的学习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名是来自上海大学陶行知学院的高晓穆,她的文章《孩子的心灵是未来的希望》探讨了陶行知思想中关于教育和人生的保护,勉励孩子们要勤学苦练,做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

第二名是江苏大学的刘明,他的文章《文化的震撼力》探讨了陶行知思想和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的强大震撼力不仅能够滋养人们的智慧,而且能够拉近人们的心灵距离,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精神和生活的意义。

他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有层次的,要想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思想,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第三名是清华大学的李宇昆,他的文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完善》探究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与完善。

他认为,实践与完善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需要校舍、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参与,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的结果,这次比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也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
二等奖
3
程焰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以轨道交通工程系为例
二等奖
4
李蒋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三等奖
5
黄晶晶
“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运用研究
三等奖
6
张莉
生利主义背景下建筑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三等奖
2022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征文比赛结果
在近日结束的2022年江苏省陶研会第十四届“行知杯”征文活动中,我校教师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特此祝贺。
序号
姓名
获奖论文奖次ຫໍສະໝຸດ 1黄建国基于OBE理念的五年制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一等奖
2
陈曦
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电工电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半导体二极管教学为例

观看陶行知纪念馆有感800字

观看陶行知纪念馆有感800字

观看陶行知纪念馆有感800字: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有幸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

走进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那份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一个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地方。

一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他面带微笑,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未来的希望。

雕像周围,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庄重。

在纪念馆内,我详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深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深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他不畏艰难,创办了许多平民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他一生清贫,却从不为个人的名利所动,始终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同时,他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也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观结束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学之,笃行之
——守望行知先生的精神家园
求真中学初三(3)班刘一珩
先哲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很重要,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接受客观世界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洞察未来。

与此同时,与接受知识并重的是我们的努力实践。

实践,是我们接受所有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即贯彻了这样的教育理念:知行相一。

这一理念贯穿了他整个教育人生。

而今思之,吾辈何念?守望先生之精神,博学而笃行。

我,一名普通的初中学生。

于我而言,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我未曾有过多的思考。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脑海里对此也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可能很肤浅。

这一认识,源于我对周围同龄人学与行的观察和思考。

不可否认,作为学生,对我们来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任务,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获取知识。

只是,很多人把学习知识作为了第一要务,包括我在内。

一直以来,我都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

在校期间,我们的课程安排一节接着一节,课间休息时间也被自己利用,利用这时间来处理作业;放学回到家,放下沉重的书包,想轻松一下,耳边又会传来父母的叮咛:“快一些把作业做完吧”;周六周日,坐公交,转地铁,穿行于大街小巷参加各类补课;寒暑假,记忆中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假期……
当然,获取知识的快乐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困惑已久的题目被解答出时,当晦涩难解的文言变得琅琅上口时,学习带来的快乐,让人为之一振,让人更加上进。

只是,在不断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我经常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失去什么了呢?乐趣,目标,思考,活力。

我,还有无数如我一样的同龄人,只是在接受,至于接受什么,需不需要,被放在了一边。

我们就是那一个个两脚书柜,而已。

我们,丢了“行”。

我们的脑海里里似乎再也没了“行”的意识,周围,似乎也没有人强调行的重要。

当然,我们也就谈不上有“行”的平台了。

我发现,与获取知识相比,“笃行”二字,被无限地忽略了。

且不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类话语,但是就我的生活实际来看,我感觉到了自己“一无所能”。

我发现,除了上课做作业,我似乎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

许多知识,似乎只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

尤其面临窘境时,更是手足无措。

例如父母出门,要求我中饭自备,但面对
陌生的锅炉,我的脑海中空空荡荡,毫无做菜的技术与经验,只能草草在外解决;又如电灯突然熄灭,我只能请父母帮忙,平日里看书再多,也无济于事……此时我渐渐明白,作为学生,我需要的,应该不只是知识。

显然,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不只是我一个人“一无所能”。

放眼周围,似乎是一代学生。

在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大好春光里,我们疲于应付各种试卷,无暇顾及窗外的明媚阳光,更不用说脚踩大地,与自然亲密接触了;在星星眨着眼睛的夜间,我们的身边却垒着厚厚的辅导书籍,再没有了对飞天的追问,没有了北斗星的方向……自然,社会,都需要我们去亲近,去触摸,去感知,但,我们似乎忽略了走进,忽略了接触。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有行才有知,多么浅显的道理。

无人知!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学子们,补课狂潮永不停息;成年人,宅男宅女宅到底。

《弟子规》有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的认识,似乎应该比几百年前的封建士子深一些吧?
不由又想到陶行知先生,先生说得好,知行应相一。

先生一生,践行着这一理念。

生活即教育,教育自生活。

在嘉陵江边的育才,先生是这样做的;在扬子江边的晓庄,先生是这么做的;来到长江入海的吴淞口,先生还是如此。

先生早已西去,薪火应当相传。

先生的精神家园需要你我守望,就是现在。

守望两境界:博学而笃行。

2012-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