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作者: 日期: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中学语文论文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朱德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服从型,教师靠规章要求学生服从;二是认同型,教师靠高超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但关注的仍是教材和好书;三是同化型,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教人” 为己任,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服从型、认同型。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是能否使我们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如此,学生亦然。在“以人为本”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正确认识教师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做一个甘为配角的新型教师

作为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不应是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处的智者。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作业检查者,问题答案的提供者。

教师应把过去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演主角教师作配角、导演或幕后工作

人员。

(一)从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老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使教学成为一项单向的、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界限清晰,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从主导者转化为引导者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灰心丧气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们取得进步时,予以表扬。第二,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比如有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这时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后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发现快乐。第四,教师还应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有效信息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三)从主宰者转化为组织者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是组织者,成功的课堂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

点,组织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协作。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大都在课前设计好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

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因此,教师应作为组织者,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明确任务后自己设计活动,收集并利用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四)从控制者转化为合作者和参与者一方面,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比如设立教师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合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的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氛围。此外,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让学生成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走上讲台,扮演主体角色,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语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探究并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因此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

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在课后不使学生进入大量“题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如果能够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创造性地给学生输入知识,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1)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姓名:黎佳琪 学号:140402050 班级:14级英语本科2班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有逐渐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期师生关系走向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可以通过转型传统师生观,树立新型师生观;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产物。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纵观师生关系的发展史,无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还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都是各执一端的极端化师生观,它们的局限性已在实践中充分凸显。至于我国教学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观,表面看来似乎解决了两种极端的师生观所遗留的问题,既考虑了教师,又照顾了学生。但该学说仍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以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主导;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非主体,依然呈现出单一的“主—客”两极模式。总之,以上几种师生观,它们都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时代呼唤新型师生观的到来。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2、尊重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 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学生和个人之间,在 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教程文件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

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自主性。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直接地接受、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情境性。探究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举的“易起反应”的、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和人文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空间,感受知识及科学方法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交互性。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更重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知识水平有参差,存在个性,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4、实践性。探究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情境中,从问中学,从做中学,关注与外界交互、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摇篮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教育效果,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1、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是提出或明确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问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应尽量在课提出,要让学生有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形式的学习方案。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查阅报刊及文献资料,可利用网络资料上网查询,可以走访有关老师及专家,可以去有关部门咨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收集资料要丰富,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资料。 3、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允许学生验证时犯错和出现重复,甚至失败,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导出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既搞清了问题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到导出结论;从传授知识到德育教育;从激发探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发展、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亲身体验,可以逐步养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关于质疑、勤于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的开题报告 北票市娄家店乡初级中学课题组 2012-11-26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新课程核心理念: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与学校教育相伴生,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它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即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们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中世纪教育禁欲主义、权威主义、强制纪律棍棒体罚等陋习,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蒙田开展了“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实验,他认为对那些鞭打儿童的教师,自己就应该被鞭打。维多利诺则指出,应该跟随儿童的天

然本性前进;拉伯雷认为,教学方法要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家在消遣。”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勾画出了师生问题以人为本的,尊重人格伦理关系。 2、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 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建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它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对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功能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这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阐释学甚至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其次,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过程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互动”、“师生交往”来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并努力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师生关系模式。第三,师生关系研究的人本主义价值趋向。这体现在文献中,研究者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课题研究从“人的高层次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重构一种多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一、立足实际,激发审美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儿童的思维,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还具有趣味性及奇特性。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思维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可感与跳跃的特点,他们能够凭借具有趣味性的声音、形状以及色彩等对事物进行基本的判断与感知,而对枯燥的说教以及抽象的道理缺乏兴趣。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配乐朗诵,感受、品味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性出发,结合多媒体,将送别与远行的场景制作成一幅幅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体验苍茫空阔之感,理解离别诗的悲凉。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对奇特性、趣味性的追求,注重古诗教学设计中的灵活、新颖、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欣赏古诗时,老师可将古诗的文字与句式打乱,

让学生重组,并要求他们为古诗配上题目以及图画。这种类似于游戏的古诗练习,将古诗的学习与美术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古诗的学习之中,体会古诗的美,激发审美意识。 二、注重审美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由老师的分析来代替,而应让学生自主地在情感与思维活动中,亲身体验、思考与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新课改理念倡导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在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运用比较等多种方法展开想象,丰富语言与审美积累,深化学生对诗的理解,丰富审美感受。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江雪》的教学时,老师可先给出“千山、鸟、绝、孤舟、蓑笠翁”等字词,让学生大胆想象,或者出示白雪茫茫中,一人独坐江边垂钓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体会诗的意境,品位与欣赏诗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选入小学教材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哲理性,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诗的语言特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其哲理美,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理趣。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论新课标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在21世纪,我国要成为富强、XX、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将探究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和谐师生关系XX 平等 [正文]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育人,核心是创造,关键在思考,思考创造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人提出在新课标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师生间XX、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的协调合作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智力、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师生间如果没有XX、平等,“和谐”二字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XX、平等。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XX、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XX、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 师生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一有师生出现,就出现了师生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师生关系有着几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形成一系列专制制度。教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儒家的“仁”与“礼”还是后来的“三纲五常”,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十分尊崇并无条件地服从,唯“师命”是听,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不恭和异议”。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教师以社会文化的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因而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强调奖惩方式的使用,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已并具有健全品格的人,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1T15:21:13.3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作者:叶旭霞[导读] 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江苏省靖江市第三中学214500 摘要: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通过简单的数学理论记忆、数学方法的机械学习和数学思想的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过于抽象。例题教学正是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例题内容展示出来,例题的讲解和示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重要环节,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关键词:数学知识例题教学解题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更新为基础的,继而带动了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相关的改革措施的跟进。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工程。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媒介文本。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这种文化洗礼的重要活动过程。数学历来是中小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这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过程中受到理性精神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选择的原则 1.创立情境,对学习原则进行探究。电影通过音乐盒画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数学例题能够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习惯。比如,正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数学建模是对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直接反映,是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应用的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 3.对内容进行变通,对题目进行创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变通性直接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型有很多,但都围绕着固定的知识点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课本当中的习题、例题出发,通过题目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的变化,改变习题的结论和题设,就可以在课本中的习题和课外习题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途径分析 1.选择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准确选择例题类型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合理的数学例题,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透彻。如果教师选择的数学例题不能够突出讲解的重点,很容易让学生出现听不懂或思维混乱的后果,不明白教师此时讲解的侧重点在哪里,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什么都会了”的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认真听、思想溜号、自大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偏难,一些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将会很难理解与掌握,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完全听不懂,久而久之,原本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干脆放弃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分层化。可见,合理的选择数学例题的类型对于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数学例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基础性、典型性、代表性,不可一味地追求难度与技巧,应该由易到难有层次地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的听课思路清晰易懂,利于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时,应该紧扣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选择例题时,要侧重运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引导解题。因学生对于乘法的运算定律都非常熟悉,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有理数,同时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非负数扩展到有理数,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运算律与曾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会觉得很容易理解,教师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1)概念型例题。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在人的大脑中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针对于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核心环节存在的,为学生的推理证明与思考问题提供的重要的理论知识。在新概念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均会以举例的方式,经过抽象的科学总结,继而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的数学概念。那么任课教师在进行概念型例题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概念的形式,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抽象出数学概念。(2)基础型例题。学生的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依托良好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灵活的运用数学基础型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但目前,初中生往往对新知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这就导致基础型数学知识的运用过于牵强。为此,任课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一些基础型例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得到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创立情境等方法来让学生思考例题,通过讲解这些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朱秋芳关于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 [2]曹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 [3]刘元昕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教育研究。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业缘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是古代对于教师的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拥有了另一个身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把教师认为是自己的父母。师生关系发生在教育情境中,既包含了接受教育的希望,又包含了进行教育的意图和指向;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中的双方,不仅以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产生相互的影响,而且有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教育作用、甚至比知识的作用更大、更重要。我们平常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这种相互作用,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发生作用,而更是师生的精神整体发生作用,是情感、人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生成“教育意义”,体现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再次,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师生作为“人”的一种生活关系,即是说,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并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也借助师生关系,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文化价值,感悟来自教师的尊重、关怀、理解和帮助的愉快体验,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也使自己的人生充盈高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这种教育功能,是一般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具有的。班里有一个女生小倩,是我的课代表,我们的关系一直非常地好。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来找我聊天,聊学习,聊家人。假日回家时,打电话就叫我姐姐。可以说是我最贴心的人。有一段时间,班里带手机的学生非常多,屡禁不止。并且严重到上课时间也在玩手机。我在班里明确地告诉所有的学生,如果谁再将手机带到我的课堂,将没收保存半年。谁知,第二天,小倩就在课堂上发短信被我发现了。我发现后,小倩就姐姐长,姐姐短地叫着。我对她说,我们是好朋友,你一定会支持我的工作吧!小倩默默地把手机交给了我。其他学生知道后,再也没有人再在我的课堂上玩手机了。而小倩和我的关系也更好了。每个老师都要关爱每个学生,而不是偏爱。对这种学生更要严格要求。严格与放任相比,前者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而不是“成人——儿童”关系,也不是“我——它”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平等,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因此,师生关系也应当表现出平等性,民主性,增益性。如果学生总是处在老师随心所欲提来提去的“泥人”地位和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样,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只有发扬民主交往,师生建立在平等地位上,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师生关系的生成性。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刻板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按部就班的教学中,预设好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实现学生这一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的。 当代儿童知识面广,个性更突出,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体会到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 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儿童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儿童的品德,只能把儿童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我班一位叫李×的男孩,一天上午与同学吵架后,下午就带了一把刀藏在书包里,我知道后,先请小吉到办公室,倒杯水给他喝,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道理,他还是不拿出来,最后我想了想,先宽容他,告诉他你把刀拿出来并且以

后不再这样,你就与平常一样,什么事都没有。上了一节课后,他乖乖地交出了刀子。第二天我把刀子还给他母亲时告诉她不要打孩子,他还不懂事,宽容他,他会变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听说他打人了。在这件事中,我先给自己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思想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上届我教了一位叫杜×的同学,在小学低年级学习与表现都不错,到了四年级,由于向社会学了一些这个年龄段所不该学的东西,如抽烟、打游戏机、打群架等。每次犯错误,少不了家校联系,我经常以大姐姐的身份同他交谈、与他交朋友,到他家家访,同他家长配合,让他认识了错误,鼓励他重新做起,给他补些基础知识,使他觉得学校没有抛弃他,老师宽容了他,最终同所有同学一样迈进了中学。 有人曾说,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小学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从某种意义说,由于儿童年纪小,阅历浅,奖惩的教育效果一般都较为明显。儿童是出现过失最多的时期,与成年人的明知故犯不同,儿童出现过失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时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 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绣,小心翼翼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四个转变,四个转位 (一)四个转变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 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四个转位 1“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 探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2、“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3、“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现在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所以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4、“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新形势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形势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主导面在教师。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探索相关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标签: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素质的高低固然受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素质特别是班主任素质是影响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并感染其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转变落后学生观,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教书,但更要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十几岁的学生思想不成熟也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加以帮助、指导。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而教师是他们的主要依赖者,教师一个微笑,几句安慰的话,有时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走向新的人生。教师要全面去发展和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既要发现其弱点也要发扬其闪光点,避免鼠目寸光,倾斜于一方面,树立“寸有所长”的学生观念。 3.转变传统教学观,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 书”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教学观,这也是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的一个关键之所在。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爱施教,平等性原则。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做到“以爱施教,

最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