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教案(1)讲解学习

京杭大运河教案(1)讲解学习
京杭大运河教案(1)讲解学习

《我爱运河》主题班会教案

多丽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2、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了解京杭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以及它在现代交通和南水北调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运河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动画片、电影、电视剧吧!

生:看过。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纪录片。

放映视频《京杭大运河》学生观看。(板书:我爱运河)

2、初识大运河

解释运河的概念,出示运河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

放映一幅古图,找出大运河的起始点。

教师总结: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47千米。

介绍大运河的开挖历史: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公元前486年)

第二阶段:隋朝(隋炀帝)开凿了从长安北至今天的北京,南达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公元605年)

第三阶段:元朝定都北京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疏竣改建。(公元1283年)

3、再识大运河

从古地图上介绍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学生板书)

4、了解大运河现代作用

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利用运河航道,实现调水任务,古老的运河又将焕发青春。(给学生解释南水北调东线已经通水)

5、与世界知名运河作比较

介绍另外两大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把它们与京杭大运河作比较(从开挖年代以及运河长度进行比较)

结论: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人工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为我们的老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生:我为生活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6、盘点收获,学生回答。

四、欣赏大运河的美景

播放大运河美景幻灯片。

五、谈话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欣赏了大运河的美景图片,你想去看看大运河吗?请你的父母带着你去看看吧!

六、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2、课后向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作用,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范文】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知识点 知识点 一、隋朝统一原因 1、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高速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隋文帝注重军事发展,军队实力大幅提高,为统一准备了实力。 3、陈朝政府腐化,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隋文帝的统一事业符合历史发展。 5、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意义: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需要,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二、开皇之治原因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六部制。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课后习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 材料二: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百度漕运简介 请回答: 材料一中,“此河”指什么?谁在位时开通的? 当时为什么要开通这条河? 结合材料二,你认为该如何评价皮日休的观点? 答案: 大运河;隋炀帝。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通,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但运河也使人民承担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皮日休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难点】 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师: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

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阅读课文之后,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学生:581年建隋朝。 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 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 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 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师: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师: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师: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相关史事: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藏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 (二)开通大运河 师: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杨广)图片

new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一、依据课标: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的交通线——京杭大运河,生动展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结合当今形势,大运河某些河段仍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大运河作为一个遗产整体需要我们尽力去保护、开发,为南水北调和申请世界遗产作好准备。为了充分的引导学生,特将京杭大运河独立出来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讲清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及作用;能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运河的开凿,既肯定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上的作用,还要看到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比较,明确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角色扮演,能据图描绘出大运河纵贯的六省市、五大水系、四河段、三大城市。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明确大运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古老的运河文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的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和视频,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复习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1假如你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们打算到北京去观看2008年的奥运会比赛,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学生回答)然后提问学生:要是在唐朝,你有哪些交通方式可选,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回答: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在古代,水路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有哪些优势呢?(运费低,运量多)走哪条水路,——京杭大运河 方案2我们的运河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比一比出示世界运河表:国名运河名长度开凿年代埃及苏伊士运河172.5千米1859年巴拿马巴拿马运河81.3千米1881年中国京杭大运河1794千米608年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呢?(算一算京杭大运河的长度是其他运河的几倍?)世界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最早开凿的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导入 上册历史我们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朝代更替情况表: 明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历史经过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那么是谁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呢? 明确: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隋唐。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和统一

初一历史隋朝大运河教案

初一历史学科教案 课题:第一课隋朝大运河 一、教学重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 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一、南北重归统一: 1、_______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_______,定都______。 2、______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南北。 二、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修的时间及皇帝:从____ _年起,_______征发几百万人开通。 3、运河的组成:隋朝大运河以_____ 为中心,北达______(今北京),______(今杭州), 4、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全长两千多公里) 5、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我的家乡淮安在邗沟这一段上) 【目标展示】 了解大运河开通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作用 【新知研习】 研习1:隋朝的建立者、首都和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建立者:581年杨坚 首都:长安 南北重归统一的标志:589年隋朝灭掉陈 研习2:隋初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繁荣: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表现: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研习3: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帝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路线和作用,科举制的诞生和影响,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探究后人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

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科举制度的影响。 【导入新课】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之际,大运河江苏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八个城市携手联动,举办首届江苏大运河化带新年行走活动。江苏社会各界代表、国际友人、运河沿岸民众,逾万人在运河之畔同时出发,以健步行走的形式,一起“走大运”,共同祈福2018新年。大运河是何时开通的?这条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隋朝是如何建立的?它建立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看下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说明图中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北朝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大运河的开通》微课教案 香河县第五中学王清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方法 以问题和地图为中心组织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难点: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条件以及对大运河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运河图片,与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图片进行比较,突出大运河的地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运河的四段,并向学生们指出记忆大运河的一个数学式:2+3+4+5=1,并说明它的含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加强记忆。 3、多媒体展示大运河图和两则史料并提问: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⑴隋朝前期经济繁荣,为开河提供了经济实力 ⑵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⑶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那么,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多媒体展示两则史料,说明两位诗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 5、讨论:怎样评价大运河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对大运河的评价,我们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当时国家和人民的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最后,教师向学生倡导并结束本课: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我们今后更好的保护它,让它继续造福于人类吧! 教学反思 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用数字式的形式来概括大运河,便于记忆。不足:地图、诗歌引用较多,学生分析鉴赏能力还有欠缺,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诗歌、材料可以借鉴语文的教学,指导学生理解。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解析教师只做适当引导,由学生分析完成。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康熙帝、乾隆帝平定西北的叛乱,以及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史实;知道清朝的疆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西藏、新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七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郑成功、“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等内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前,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建议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

(完整word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康县岸门口镇初级中学伍积才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 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和评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期学的内容: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东魏——北齐 北方:十六国——北魏(北朝)隋朝西晋西魏——北周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 ①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度陷入分裂和混乱。420年,刘裕建宋,东晋的灭亡,南方经 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在北方并立存在着一些政权,称北朝。 ②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后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 取代,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③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资料外戚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2、隋朝的统一 (1)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 隋朝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差别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 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 (1)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 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2) 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 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二、大运河的开通(开通大运河时的皇帝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面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利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大运河教学设计13

隋朝大运河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2-2-2列举重要人物、事件及影响;2-2-3从版图变化,认识历史趋势; 教学要求:了解隋朝兴亡及隋统一的影响;了解大运河概况,知道其开通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运河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基础知识: 1了解隋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地点、都城,年号开皇; 2认识隋朝统一的影响; 3了解隋朝大运河概况:一中心,两端点,四河段,沟通五水系; 4开凿者,大运河开凿时间,特征,开凿目的;大运河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闻中介绍的是什么?针对这一话题,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正文: 一、认识大运河诞生的年代——隋朝(多媒体展示) 隋朝统一前地图隋朝统一后地图 图一图二 比较两幅图上不同时期的隋朝版图,你能发现什么特点?请结合P87阅读卡知识,说说这一特点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设计意图:以图导论、论从史出) 二、探迷大运河 1、阅读P87内容,请同学到黑板,画出大运河的模样(要求画出大运河的四个方面的特征: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个河段,沟通五大水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体验大运河特征) 2、思考: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人物、原因,地位,结果;——隋朝兴盛 3、思考大运河为什么能够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仅仅6年就完成这一巨大工程? (设计意图:通过2个思考,加深对大运河概况的理解)三、评价大运河 史料分析(见P88页4则材料): 备注:资料3 汴水,指连接黄河与长江的河道 资料5 大运河申遗图

1、大运河的修建实现了隋炀帝的愿望吗?你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 2、有人说,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所致?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讨论,并由代表陈述观点。 3、你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加深对大运河作用的理解。)板书: 兴相互促进巩固统一 利加强南北交通 促进社会繁荣 隋朝隋朝大运河 弊沉重徭役 导致 亡战争、大兴土木、兵役、徭役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教案和说课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授课教师:杨志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要求学生能够把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教学重难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 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四幅邮票,回答: 1) 你能说出图片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 2) 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 3) 请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图及41-42的教材,回答:什么叫少数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学生阅读教材P42的填表题和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上的材料,回答:我们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教学分析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隋炀帝居然使先帝夺取的江山大业沦为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

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嘉仓160号窖内炭化的粮食 5.请同学们回: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7.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河的目的是什么。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京杭大运河不同时期的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和概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词,在讨论并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访问有关大运河的网站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与大运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掌握一定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课前即向学生打出展现京杭大运河风光的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 教师: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运河两岸的风光。它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河。[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倘徉在我国古代这条重要的水路通道上,去探寻它的往昔今日。 2、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运河往昔] (本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三方面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力求还原其前后经过而不局限于课文中仅仅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三部分图片依次打出,让学生简单的概括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地图图片及文字说明大致如下: 1、《胥溪图》、《邗沟图》。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由春秋时期的吴国所开凿。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攻伐,天然河道的水运已经不能满足军运需要。楚国、吴国、齐国、秦国等诸侯国因应战争的需要,纷纷开凿运河。吴国水军强大,更需要一个便捷畅通的水上运输网。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后不久开凿的,它以太湖为起点,经淀山湖和泖湖,流入东海,为太湖开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开凿,把整个东南水系连成了一体;邗沟是大运河的基础工程,与胥溪、胥浦一样,也是吴国所开凿。吴王夫差当政时,国力强盛。他下令开凿邗沟,决心挥师北伐,称霸中原。邗沟从扬州北上,经过高邮湖,转向东北,入博之、射阳二湖,又折向西,经白马湖与淮河相接。 2、《隋朝大运河》。隋代开凿的运河贯通了南北水上运输系统。隋代的中国,再一次成为统一的帝国。因应战争与民生的需要,隋代投入在运河建设上的资金和民工都是前所未有的,从587年开始,分别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前后不间断地施工近三十年,动用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极尽艰难。隋代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 3、《元代大运河》。元代大运河,是对隋代已经成形的大运河的改造。元代定都大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2.3.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2.3.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新人 教版 我说课的题目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分析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培养维护祖国统一情感的重要内容。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认识到“一国两制”方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理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意义。 【能力目标】 (1)在获得有关我国民族国情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在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意义的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采用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活化知识,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能力。 4、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难点】“一国两制”方针的意义。 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加深。处理好民族关系,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此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定为本课的重点;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学生虽然知道什么是“一国两制”,但是对“一国两制”的深刻意义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定为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教法的选择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 因此,本课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以情境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这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完成学习,主动实现意义建构(即能力目标)。例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用Flash歌曲《爱我中华》引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用视频资料《乡愁》把学生带到忧国忧民的愁绪之中;最后用Flash歌曲《回家》表达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此外还采用讨论法和讲授法。探究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会引发学生的讨论,才会有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当遇到重难点问题需要突破时,就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 教学方法贯穿本课教学内容的始终,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归纳提升——拓展延伸。以多媒体情境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从而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培养学生归纳提升、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是要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发现疑难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结合情境和社会生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三个目题,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分析,它们是层层深入来凸现重难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