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基础

【再现论】再现论是从世界的视点来认识文学的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注重从文学作品再现

世界的逼真性来确定文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标准。再现论在中西方文论都有体现,如老子“妙契自然”,西方的模仿说、镜子说、反映说等。再现论说明了文学的内容来源,强调文学与外界事物与自然的相似性与真实性,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再现论忽视了文学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本质,也忽视了文学的存在形式的本质探讨。再现论过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材料,对文学的审美本质,诸如想象,情感等有所忽视。

【表现论】2011表现论是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把文学的

本质视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表现论把文学创作归结为作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作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表现论是从主体维度来思考文学的本质。表现论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主要有言志说和缘情说,在西方主要有情感说、直觉表现说、性欲升华说等。表现论把握住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情感性特征,认识文学的个体性。但表现论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也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再现论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很容易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

【浪漫主义】2008 浪漫主义是指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

胆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按照作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比较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创造。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常规,按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描写奇人、奇事、奇境。同时浪漫主义还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

【文学形象】2004 2011 2012复试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形象

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文学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

【文学意象】2004 2006 2009 文学意象是作家家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

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经过人的想象、创造加工而虚构出来的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典型】2008 2012 2010复试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对于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是作家用典型化的

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典型主要出现在叙事类作品中,是由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它既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能够深刻地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典型是现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

【典型环境】2012复试典型环境是指在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

典型化了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典型环境既能体现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又能体现出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

【意境】2009复试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范畴,它是由一系列意象组成的。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

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它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并不追求可感可视的感官认识效果,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具体情景、事物、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更多地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意境有三个特征,即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和超以象外。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源出于《庄子》,唐代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国维总其成,意境的提出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结构】2012文学结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所构成的系统。文学结构是文艺

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它不仅涉及到词汇间的搭配、句子间的搭配,还涉及到作品中各种叙述成分间的搭配关系。文学结构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它的不同的固定组合模式,就构成了文学上的不同体裁。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看来,文学的叙事中掩藏着更深层的结构,这个结构来自于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

【文学体裁】2010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在谋局布篇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较相似的“类”,

依照不同的类似程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从义理方面来说,西方在传统中有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的三分法;从形式层面来看,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在使用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有交叉,如抒情诗歌、叙事诗,议论散文、叙事散文等。

【创作主体】所谓“创作主体”,是指在创作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的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即

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艺术家。创作主体具有与一般社会主体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同时,创作主体还具有自身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

【文学风格】2004 2009复试2011复试文学风格是对文学“类型特征”的研究。“风格”在英文

中有两个词语,一是style,指作家本人独特的表述方式;二是gendre,指不同的文类特征。基于作家的风格研究着重关注作家个人特定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习惯,突出创作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基于文本的风格研究着重关注不同文类语言、修辞的风格差异。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接受】2010所谓“文学接受”,是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审美的阅读,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阅读活动。文学接受作为一种以文学本文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各种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消化或扬弃。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必须以批评主体自身的阅读欣赏为基础和前提,因而应纳入文学接受的范畴,被看成是一种侧重于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学消费】2011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

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会出相应的货币,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消费作为消费时代、消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事实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文学观念、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2005 “读者反映批评”得名于1980年简·汤普金斯编辑的《读者反应批评》一

书。“读者反应运动”是与接受美学同时,在英美批评界出现的反对以作者为中心或以文本、作品为中心,主张以读者为中心思潮。读者反映批评把读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要求在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时要设法了解作品的接受过程,掌握读者的心理趣味、修养等,并历史地考察和比较读者水平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差异。“读者反应批评”代表人物有斯坦利·费什、乔治·普莱、希利斯·米勒、N·霍兰德、戴维·布莱奇等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性影响,与接受美学相互交映,共同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理念牢牢确立,并将这种文论和批评推向了高潮。

【日常生活审美化】20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命题,这一命题是英国学者迈克·费

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

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审美泛化”包涵着的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的一方面。

【文学阐释】文学阐释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活动的批评与分析。它既有对审

美经验的分析,又有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在文学研究中,文学阐释是不可缺少的,它既能够发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能够引导文学创作和读者欣赏,同时文学作品通过阐释不断释放其人文价值,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强调社会生活与历史对文学批评的决定作用。它主张,在考察文学

作品时,应从作品产生的社会、地理、时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入手,把作品放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把作家的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文本批评】2006 2010复试2011 文本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产生

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语言不再是承载信息的器皿,而是意义发生之地和存在敞现之所。哲学和思想的转向影响到了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文本批评试图抛弃十九世纪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凝视的目光倾注到语言文本之上,主张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文本批评的旗帜下汇聚了众多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都侧重文学的文本批评。

【心理批评】心理批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这是从外在世界的研究转向内心世

界的分析。随着20世纪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形成了对文学活动进行心理批评的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不断延展到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内部,深刻影响到文学批评。文学研究者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理论进行文学阐释,心理批评就成了文学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

【身份批评】2009复身份批评是伴随着主体性意识而形成的一种批评方式。二十世纪,现代个人主体

和民族主体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浪潮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在文学艺术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露了出来。一些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开始对与文学艺术作品相关的“身份”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形成了身份批评。一般认为,身份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具有固有的特征和理论建构的双重含义。身份批评试图揭示文艺作品、文化现象中文化身份的构成。文化身份具体体现在主体的各种思想、话语和行为之中。身份批评主要有两种:一是性别身份批评,二是族群身份批评。

【游戏说】游戏说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却是德国诗人

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因此,艺术理论界也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或冲动。英国学者斯宾塞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席勒的观点,他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过剩精力的由来,认为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泄导致了游戏和艺术这种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的产生。

【巫术说】巫术说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最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它的首创者是英国著名人

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泰勒—弗雷泽理论”。所谓巫术,是人们利用虚构的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其本意并不是为艺术的活动,而是原始先民带有宗教性质的活动。巫术说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寻找艺术的起点,认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活动的产物。原始人的所有创作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巫术的目的,艺术就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

【心理表现说】心理表现说是西方现代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心理表现说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

艺术的起源。由于对心理因素的认知不同,心理表现说又可以分为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情感表现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式等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本能表现说根据人类心理的深层潜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是人的梦、幻觉、生命本能的表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

【生态文学】2010 “生态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术语,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密克尔1974年在《生存的悲

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文学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随着生态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的未来景观中,它可能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有可能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批评理论】2011“批评理论”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术语,它是当代对文学理论的拓展。六十年代

以来,文学理论的重点已经从文学转向文化,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也转向了整个文化领域。“文化转向”使得文论面目全非,“Literary Theory”已经不适用,近十多年,文学理论又溢出“文化”范围,把有关社会变迁、全球化政治等命题纳入到关注的视野。批评理论体系随着当代文化的演变不断演变,包容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领域之外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内容,所以文学理论的越来越多的被称为“批评理论”。“批评理论”成为一个包含了文学理论、文化理论和与思想史有关的众多课题的边界模糊的术语。

中国古代文论

【诗言志】2006 2008 2012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准则,是先秦、两汉普遍流行的观点,不仅为儒家所接受,也为道家所接受。对于“诗言志”中“志”的内涵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志”包含两个基本内涵:记录和志向。“志”是作者心志的表现,较好的揭示了诗歌的表现特征,其影响超出了诗歌的范畴而扩展到整个中国古代的文艺观,后世的“童心说”、“直抒性灵”说等,都或多或少受到“诗言志”观念的影响。将“志”理解为“记录”,认为诗歌是用来记录和表“道”的,形成了“载道说”之类的观点。诗言志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

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以意逆志】2003以意逆志是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

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见解不一。孟子的“以意逆志”是一个带有某种模糊性和歧义性的命题,但它启发了人们从不同方面对作品欣赏的思考,对我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人论世】2003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知言养气”说】“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韵味”说】“韵味”说是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的,司空图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

义。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是指意境的特体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

【“滋味”说】2004 2011复试“滋味”说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

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妙悟说】09 10复试【以禅喻诗】12复试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

悟”说。“妙悟”语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严羽之“妙悟”糅合了佛学顿悟和渐悟二门,指的是学诗写诗时产生的犹如学禅领悟真如佛性一样的认识上的飞跃,领悟诗的兴趣及其艺术特质。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严羽认为诗禅相通,他是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提出“妙悟”的,后人对妙悟的解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严羽的“妙悟说”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论影响深远,后代诸多论家如胡应麟、董其昌都有论述。

西方文论

【模仿说】2003 2004 2011复试模仿说是一种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来把握文艺本质的学说,也

是最早的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不同的艺术只是模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模仿说主要有两种形态: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文艺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否定了理念世界的存在。模仿说把逼真性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内容的来源,后世的“镜子说”、“反映论”、“意识形态论”都或多或少受到模仿说的影响。但是模仿说也忽略了文学的审美

本质,忽略了主体的创造性等特征,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模仿说在古希腊19世纪以前占据西方文学本质观的主导地位,其后模仿说开始式微。

【灵感说】2009 2010复试2012复试灵感说柏拉图是针对文艺创作和欣赏提出的,是对文学艺术

特征的最早概述。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它揭示出了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莎士比亚化”】2004 2005 2011复试“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提出的。

“莎士比亚化”是在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原则的形象表述。“莎士比亚化”追求一种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的关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莎士比亚化追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而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003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提

出的。恩格斯针对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环绕着人物并促使人物行动的环境”,它指的是时代和社会历史环境,典型人物则是生活在这样环境中并受环境的促使而做出自己的行动的人物。环境“创造人”,同时,“人创造环境”,“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恩格斯把能否“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衡量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标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以后的现实主义创作具有重大影响。

【集体无意识】2012 集体无意识是由心理批评的代表人物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又称种族无

意识,是指一种并非个人获得的、而是由祖辈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它通过神话、传说、童话中的原型意象对个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荣格用集体无意识理论来阐释文学事实,通过分析文艺作品中的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或意象、母题等,进而探究作品集体的原始精神意义,从而揭示出文学作品的价值。

【直觉表现说】09复试直觉表现说主要是克罗齐与科林伍德关于文艺本质的观点。克罗齐认为,文学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一种纯粹但充满活力的想象活动,这是一种非理性、非功利、脱离道德的直觉。其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观念,直接影响到科林伍德的表现论。与克罗齐不同,科林伍德重视想象、意识和理智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认为艺术是一种想象活动,是充满想象语言的情感表现。克罗齐、科林伍德探讨文艺的本质涉及现代心理学的情感、想象等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形成受到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使得

形式主义文论家关注文学语言,注意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文学本身。其理论有两大基石:一是雅克布森提出的“文学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性”,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二是什克洛夫斯基发展了“对文学自足性的信奉”这一形式主义终极前提,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独立自足的艺术整体。

【文学性】2011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概念。雅克布森在《现代俄国诗歌》中指出:“文学

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进而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它存在于文学语言形式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雅克布森把文学研究的焦点聚集于作品的形式上,使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和程序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陌生化】2012 “陌生化”是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

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对付机械化、自动化。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形象、语言以及动态的文学传统和背景都可以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不仅在俄国文艺界,而且在世界文学论坛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批评派文论】新批评是一种重视形式的批评,直接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批评派予以奠基的是英国的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和艾略特的“有机形式主义”文学观,他们是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派把文学看成非个性的、具有客观标准的独立的象征有机体,才导致只能对文学做语义分析,才能探索象征意象的含义。它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方法,如客观关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等。

【意识流文学】2003“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是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潜意识。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作为一种技巧和描写方法,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在这一过程里,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的和半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福克纳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家。

【张力】张力是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首次提出的。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

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张力即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它强调的是诗歌语义结构的复杂多样性。“张力”这一术语的含义不断被后来的批评家给以引申和发展,超出了其最初的领域,成为了一个广泛的文学理论概念。例如它曾被用来分析浪漫派的感受力;在文学批评中它被用来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冲突或列维-斯特劳斯的能动的二元对立等。

【心理距离说】2012复试瑞士语言学家布洛《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

提出“心理距离说”。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他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他将西方主观论美学的各派学说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借鉴价值。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四要素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学 2、文学理论 三、思考题 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填空 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三、思考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填空 1、提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尚书》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命题被朱自清先生称为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3、文学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思考题 1、简述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2、简述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 3、简述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4、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填空 1、提出“诗缘情”的是______________。 2、话语的五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双重性质是指它既是______________的,又是______________的。 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文学理论必背名词解释

文艺学: 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 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 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 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 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 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 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 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

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 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 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 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心理场 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 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 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 一。 文学的认识性 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 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 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 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 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 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 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 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 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大二文学理论教程试卷及答案

-- 文学概论试卷: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2.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是——————和————————。 3.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4.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支配下,在特定————————的影响下展开的。 5.文本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 6.叙事的构成有:————————,————————,———————。 7.文学批评的形态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 2.理想型文学 3.叙事 4.文学典型 5.文学风格 三、辩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类型就是文学体裁 2.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角色?什么是行动元?二者的关系? 2、诗歌的主要特征? 3、风格的特性?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论述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2、举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填空补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类型、文学体裁。 2暗示性、朦胧性。 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4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5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6、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7、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1分),叙述故事情节(1分)的文学样式(1分)。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1分)表现主观理想(1分)的文学样式(1分)。 3.叙事用话语(1分)虚构(1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分)。 4.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1分)、富于魅力(1分)的性格(1分)。 5.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1分)和具体话语情景相结合造成的(1分)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分)。 三.辨析(每题5分,共10分) 1.错(2分)内容不同1分,定义2分, 2.错(2分),原因:文学消费具有双重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物质商品消费严格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法估价(1分);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有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同,各个时代的优秀产品具有永久价值(1分);文学产品的消费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1分)。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答:角色定义(2分);行动元定义(2分);两者关系(1分)。 2.定义: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是语言的加强形式,艺术中的艺术。特点:3分。 3.独特性(1分),稳定性(1分),多样性(1分)。综合阐述(2分)。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再现性(5分)、逼真性(5分)、综合阐述并举例(10分)。 2、特征性(5分)、艺术魅力(5分)、举例并阐述(10分)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绪论 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 唯物史观:P 社会结构:P 意识形态:P 艺术掌握:P20 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 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 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美 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 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 文学价值观:P 第二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 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 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 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 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1、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13、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14、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清情节的文学样式。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5、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置身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文学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