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1)

生理学名词解释(1)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改变。

3.极化:是指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4.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须去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5.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打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把肌膜电兴奋与肌丝机械行连接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6.红细胞沉淀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

8.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沉淀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清:血液或血浆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9.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1.异长自生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1.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实现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2.threshold potential: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的刚刚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3.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组织在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之发生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4.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虽然正常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兴奋,但强度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5.afterload: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6.excitation: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 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8.endplate potential:终板电位,在Ach的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9.threshold intensity: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通常简称为阈值。

10.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lpling: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偶联在一起的中间环节叫兴奋-收缩偶联。

11.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分子或者离子借助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着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2.local response: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发生的微小电位变化。

13.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动物生理学分章习题——学生复习用

动物生理学分章习题——学生复习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分章复习题(作业)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________,称为________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________。

二、选择题1、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C )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2、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A.控制系统B. 受控系统C. 控制信息D. 反馈信息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射B. 减压反射C. 排便反射D. 血液凝固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C )A反应B适应C反馈D反射三、名词解释1、内环境与稳态: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3、正反馈与负反馈4、刺激与反应四、简答题1、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第二章——第五章一、填空题1、局部兴奋只有经过或才能达到阈值。

2、神经冲动的传导原理是由于部位与部位之间存在,从而形成,使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

3、骨骼肌细胞横管系统的功能是,纵管系统的功能是。

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都要首先产生。

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值等于膜内外电位变化值,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等于电位持续时间之和。

7、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它们安静时在膜两侧存在________ 电位,受刺激时产生 ________电位。

8、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传递兴奋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 ,该物质发挥作用后可被________水解而失活。

二、选择题1.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属于(B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动 C入胞作用 D易化扩散2.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A 12倍B 70倍C 30倍D 90倍3.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浓度的()A 21 倍B 18倍C 5倍D 12倍4.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C 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D 膜上钠-钾泵的作用5.近代生理学把兴奋性的定义理解为()A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D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6.骨骼肌中作为Ca2+受体的是()A 肌钙蛋白B 肌凝蛋白C 肌纤蛋白 D原肌凝蛋白13.当连续刺激的时距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A 一连串单收缩 B一次单收缩 C 完全强直收缩 D不完全强直收缩7.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A Na+B Ca2+C Cl-D Mg2+8.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C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未池D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9.关于终板电位的论述错误的是()A 具有“全或无”性质B 其大小与神经未梢释放的乙酰胆碱量成正比C 无不应期D 可表现总合10.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动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B 顺浓度梯度C 需要膜蛋白帮助D 转动的物质都是小分子11.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主要是()A 单收缩B 强直收缩C 等张收缩D 等长收缩1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B.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C.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强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D.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么的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13.正常的神经元,其细胞膜外侧比细胞间质:()A略带正电B. 略带负电C. 中性D. 不一定14.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15.在绝对不应期,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A.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16.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低常期一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一低常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6、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A.神经冲动B.收缩反应C. 电位变化D.分泌活动17.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兴奋时,释放的递质是()A. 去甲肾上腺素B. 乙酰胆碱C.多巴胺D.肾上腺素18.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是()A.Ca2+B. Na+C. 乙酰胆碱D.神经递质19.在肌肉强直收缩过程中,动作电位()A. 不发生重叠或总和B.幅度变小C.幅度变大D.频率变低20.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结构的完整性B.功能的完整性C.单向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E.绝缘性21.神经冲动抵达未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A.CI-B.Ca2+C.Mg2+D.Na+E.K+22.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双向传递B.不易疲劳C.突触延搁D.不能总和E.刺激停止后, 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2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A.极化B.超极化C.后电位D.复极化E.去极化2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Ca2+B.CI-C.K+D.Na+和K+,尤其是Na+ E.Cl-和K+,尤其是Cl-25.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D.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E.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2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所致()A.Na+、CI-、K+,尤其是K+B.Ca2+、K+、CI-,尤其是Ca2+C.Na+、K+,尤其是Na+D.K+、CI-,尤其是CI-E.K+、Ca2+、Na+,尤其是Ca2+27.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超极化D.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E.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2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B.一般是在神经未梢突触小泡中合成C .递质释放后很快被降解或回收而失去作用D.受体阻断剂可阻断递质的传递作用三、名词解释1、阈电位和阈强度2、兴奋与兴奋性3、去极化与超极化4、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5、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四、问答题1、简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1. 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共61张PPT)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共61张PPT)

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运动单位

动 单 位
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 骨骼肌纤维(效应器)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 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1、肌肉—肌束—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ENa
EK
河豚毒素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反极化)
RP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相关的概念:
膜的极化(polarization) ——细胞这种内负外正
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又称除极化,是指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 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
1个外在表现2(肌)肉肌收缩丝的外:在粗表现肌) 丝:肌球蛋白(头、尾)
横桥+长杆
静细息肌膜 丝电:位肌值纤接蛋近白(K+肌的动平蛋衡白电)细位、。肌原肌丝凝:蛋白肌、动肌钙蛋蛋白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Tnc、Tnt、Tni)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K相+对外不流应、期复极3低化)于至横静对息阈小电上位管刺水激、平起反纵应小管钠通、道肌部分质恢复网、三联体、二联体
本章要点
掌握: 5个概念(兴奋性、阈值、静息电位、动作
电位) 4个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神经肌接
头兴奋传导、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3个特征(动作电位、兴奋传导、神经肌接
头处兴奋传递) 1个外在表现(肌肉收缩的外在表现)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B.2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A.为零B.约为K+通透性的2倍C.约为K+通透性的1/2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D.增加了Ca2+内流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B.无限大C.大于正常D.小于正常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B.肌膜C.线粒体膜D.肌浆网膜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阈电位B.刺激时间C.阈刺激D.阈值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A.刺激阈B.阈刺激C.阈上刺激D.阈下刺激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B.外向C.内、外向迅速交变D.内、外向电流均可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A.2l倍B.5倍C.12倍D.30倍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阈电位D.局部电位1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局部电流可使邻近区域发生的变化是A.超极化B.反极化C.复极化D.去极化16. 假设红细胞膜上脂质分子平铺开,其覆盖面积应为红细胞表面积的A.1倍B.2倍C.3倍D.5倍17. 以下关于兴奋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不同组织兴奋性高低不一B. 活组织接受刺激不一定都产生兴奋C. 刺激阈越大,证明组织兴奋性越低D. 所有活组织都有兴奋性18.生理学中的可兴奋组织不包括A. 神经组织B. 肌肉组织C. 骨组织D. 腺组织19. 单根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包括A. 双向传导B. 传导易疲劳C. 跳跃式传导D. 衰减传导20.局部电位的特点有A. 不衰减传导B. 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C. 均为去极化D. 可以总和21. 肌小节H带由构成:A. 只有粗肌丝B.只有细肌丝C.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D.既没有粗肌丝也没有细肌丝22. 能增强肌肉收缩能力的是A.酸中毒B.前负荷C.咖啡因D.缺氧23. 钠通道的阻断剂是A.河豚毒B.四乙基胺C.异搏定D.哇巴因24. 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应用药物使其变为-80mv,即细胞发生了A.去极化B.复极化C.倒极化D.超极化25. 细胞膜组成中,重量最大的是A.糖类B.脂质C.蛋白质D.胆固醇26. 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的浓度,则其静息电位值将A. 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27. 骨骼肌是否出现强直收缩主要取决于A.刺激时间B.刺激环境C.刺激频率D.刺激强度28. 维持细胞膜内外钠钾粒子分布不匀,形成生物电的基础是A. 膜在安静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B. 膜在兴奋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C. 钠离子易化扩散的结果D. 膜上钠钾泵的作用29. 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 静息电位减少B. 静息电位增加C. 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 动作电位幅度增大30. 把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钙离子结合的信息传递给原肌凝的是A. 肌凝蛋白B. 肌钙蛋白T亚单位C. 肌钙蛋白C亚单位D. 肌钙蛋白I亚单位31.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离子-钾离子泵活动时,将导致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钠钙交换与心脏兴奋收缩偶联

钠钙交换与心脏兴奋收缩偶联

钠钙交换与心脏兴奋收缩偶联【摘要】钠钙交换(na-ca exchange,ncx)是心肌细胞主要的排钙通道,它对维持胞内ca2+浓度的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其对心脏兴奋收缩耦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内ca2+浓度来完成的。

本文通过研究ncx、l型钙通道、肌浆网ca2+-atp酶(serca)和肌质网上的ryr受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和过度表达ncx时对二联体缝隙内ca2+浓度的影响,来阐述ncx对兴奋收缩偶联的影响。

【关键词】钠钙交换(na-ca exchange,ncx);兴奋收缩耦联;l型钙离子通道(l-type ca2+ channel,lcc)【中图分类号】r8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32-021 钠钙交换在心肌细胞膜上对钙离子的调节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ecc)由ca2+通过l型钙通道(l-type ca2+ channel,lcc)进入细胞而启动,内流的ca2+可触发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上的ca2+释放通道(即ii型ryanodine受体,ryrs)。

为了保证ca2+平衡和心肌的舒张,一次心跳收缩时进入心肌细胞的ca2+数目应等于排出的ca2+数目。

而心脏主要的排钙机制就是通过ncx。

ncx通过调节sr上ca2+的载入、释放、钙火花发放频率来直接参与兴奋收缩耦联的调节。

1.1 钠钙交换的生理意义l心肌细胞的ncx是通过位于细胞膜上的钠钙交换体完成的,是非耗能低亲和力高容量的双向转运系统,其转运方向由细胞内外钙离子和钠离子的电化学梯度、膜电位和化学计量共同决定。

一般认为它的化学定量是3 na+:1ca2+[1],但也有文献报道是3.2 na+:1 ca2+ [2]或4 na+:1 ca2+ [3]。

正向转运:na+ 顺电化学梯度进入心肌细胞,而ca2+则逆电化学梯度移出心肌细胞,这是胞浆内的ca2+ 转运至细胞外,从而与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ca2+保持平衡的最主要途径[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
维缩短,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
果。
肌浆中Ca2+升高→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凝蛋白扭转→肌纤蛋白的横桥结合位
点暴露→横桥和肌纤蛋白结合,横桥循环 →细肌丝向M线方移动
横桥循环
横桥循环
钙泵将钙泵入终池→肌浆钙减少→肌 钙蛋白脱下钙而变构→原肌凝蛋白变 构并重建阻抑→细肌丝滑回原位
习题(提问与讲解相结合)
1.___的作用是将细胞兴奋时的电变化
传向细胞内部;___的作用通过对Ca2+的
贮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
舒张;而___则是把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
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衔接起来的关键部位。
2.横桥的主要特性有二:一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和细肌丝上的___分子呈可逆性结
合;二是它具有___的作用。
细肌丝
a、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actin)
b、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
C、肌钙蛋白(troponin)
2.肌管系统
①横管-
肌细胞膜凹陷
②纵管滑面内质网
③终池
三联管(triad):由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 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 作用:把横管传来的信息和终池Ca2+释放 联系起来。
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
制作人:樊志刚
主要内容
一、
知识回顾 兴奋-收缩偶联
二、 三、
习题与讨论
总结
四、
主要内容
一、
知识回顾 兴奋-收缩偶联
二、 三、
习题与讨论
总结
四、
神 经 骨 骼 肌 接 头
-
Hale Waihona Puke 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终板膜)
兴奋传递 过程
二、兴奋-收缩偶联
(一) 骨骼肌结构 (二) 骨骼肌收缩 (三) 骨骼肌舒张
1.肌细胞微细结构
肌原纤维(myofibril)
明带:长度可变,其正中的暗线为Z线
暗带:长度固定,正中相对
透明区为H带,H带中央的暗线称为M线。
肌节(sarcomere):两条Z线间的区域
长度=2个1/2明带 + 暗带 (1.5~3.5μ m )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凝蛋白(myosin)
6.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接头处传递1、2 肌肉收缩与舒张 肌丝滑行
Thank you !
3.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Ca2+储存库 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4.横桥的特性有:(

A、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滑行 B、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构型发生改变 C、具有ATP酶的作用 D、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5.简述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