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档
论大体育的逻辑起点与演绎路径:从身体的角度

者 、 会 化 、 术 化 的逻 辑 重 新 演 绎 大体 育理 论 ; 后 阐 述 以 身体 为基 点 构 建 大 体 育 论 的 理论 意 义 。 社 技 最
队 系统 和 社 会 组 织 系 统 等 组 织 框 架 。 前 国 家 体 委 的 成 立 , … 既
1 传统 大体 育论
体育理论界素有大 、 小体 育一说 。所 谓大 体育 , 主张 体育 是 由竞技体育 ( 技运 动 ) 学 校体 育 ( 竞 、 身体 教育 ) 社 会体 育 、 ( 身体娱乐 ) 等多种结构组成 的统一体 , 强调 体育 的整 体性 、 结
sse c itn y-r s li gi o f so ewe n t e v r u t c u a l me t .Ba e n b t h e h o h i o yi p r u l e o ,b tas ea l or a — e u t n c n u i n b t e h a i ssr t r l e n s n o u e s d 0 o h t e f s f eman b d ss i t a i d b dy u o b b et e l t i z l l ie t e s ot it r n e lt -t e u i fn t r n o it z h p rsh so y a d r a i y h n t o a u e a d s c ey,p o o e o t eb d e sa t g p i ta d t e c a a trsis o eb d a r d c d a c n y r p s d t h o y t tri on n h h r c e t ft o yh sp o u e o — h n i c h sa tb ss n a c r a c t h sc l r s n e,s c a tn a i 。i c od n e wi p y ia e e c h p o il—o e td a d t c n l g i r n e n e h oo y—o e td lg co e—i tr ei g t e g e ts o t h o ;a d fn l r s i r n e o i fr n eprtn h r a p r t e r s y n al pe - i y
体育运动的发展与趋势

体育运动的发展与趋势体育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体育运动的历史发展、现代体育运动的特点以及未来体育运动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回顾体育运动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
早期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为了狩猎、战斗和生存等需要而进行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运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和竞技的形式,例如古希腊的奥运会就是体育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现代,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属。
其次,现代体育运动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专业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田径等仍然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同时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滑板、攀岩、电竞等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体育选择,同时也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另外,体育运动的专业化也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专业化的训练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运动员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比赛的水平和观赏性。
专业化的体育运动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体育经济的繁荣。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趋势。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将为体育运动带来新的可能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家中就能够体验到各种体育项目,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运动的普及度和便利性。
其次,健康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也将成为未来体育运动的重要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最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也将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未来,体育运动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推广环保型的体育设施和比赛场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

此当体育课程本身 出现功能性失调 时 ,必 然会 引发学 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体育意识淡 薄 、意 志品质脆 弱
和社会情感迷失等不 良反应 ,而这种不 良反应 映射着 体育课程逻辑起点 的科学性 问题 。
1 以往体 育课程研 究的生命观解读
摘
要 :体 育课程 是维护健康和美化 身体的教 育过程 ,是遵循 生命发展规律 的教 育过程 ,然
而现 实的体 育课程 改革过程 中存在 着远 离生命的 实践 问题 。通过对 以往体 育课程研 究的生命观解 读和反 思 ,探 究 了以促进 生命健康 、激扬生命精神和铸造社会生命的体 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 点问
1 1 体 育课程基调 的生命精神背离 . 几 十年来真正左右我 国体育课程基调 的是 国家统
Ab t a t h h sc le u ai n c r c l m r c s f d c to f e l it n n e a d b d e u i c — s r c :T ep y ia d c t u r u u i ap o e so u a i n o a t ma n e a c n o y b a t a o i s e h h i f
p a t eo f x ssi h r c s f h sc l d c t n r f r . y i t r r t g a d r to p ci g t ev e fl e r c i fl e e it t ep o e so y i a u ai o m B e p e i n er s e t iwso f c i n p e o e n n n h i d s rb di h sc l d c t n c riu u r s a c e o ei ep s, h u h r x l r d s c n is ea a i g e c e p y i a u ai u rc l m e r h sd n n t a t t e a t o se p o e u h a u sb sn i n e o e h s h i a a t o n fpa i a u a i u rc l m e i in o o si i e l a u i g l e s i ta t e l g c l tri g p i to l sc l d c t n c riu u r v so n b o t g l e h at , o sn i p r d o s n y e o n f h r f i n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定位

强国迈 进” 的体育战略 目标 , 阐释 了体育强 国的科学 内涵 , 提
出了建设体 育强国 的发 展路 径和要 求 j 。为我 国学校竞 技 体育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 促进 学校竞技体 育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 战略之一 。20 0 9年 1 0月 8 日, 国家体育 总局刘鹏 局长对学 校竞 技体育发展 提出 了新 的 具体要求 , 学 校 竞 技 体 育 发 展 推 向 了战 略 研 究 的新 高 将
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4 学校竞技体育概念争辩 的思考 . 概念的界定 是学科研 究 的逻辑起 点。明确 我 国学 校竞 技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将为确定我 国学 校竞 技体育发展
理 念 、 略提 供 新 的逻 辑 起 点 和 思 考 空 间 。列 宁 曾 指 出 “ 策 概
念 的确 立要遵循其 “ 育性 ” 教 的基本属性 , 注重凝练 学校竞技体 育文化 内涵, 突出多元价值 主体 . 实现 完整的人的 多重主体性学校 竞技 体 育 ; 辑 起 点 ; 值 定 位 逻 价
中图分 类号 :6 0 G4
文献标志码 : A
21 0 2年第 9期 总第 2 1 2 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nj n eerhso ge dctn eo gagR sac e nHi r ua o l i h E i
No. 2 2 9, 01
S r lN . 2 ei o 2 1 a
我 国学校 竞技体 育发展 研 究 的
逻 辑 基 点 与 价 值 定 位
张 守伟 , 立嘉 姜
(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 院, 吉林 长春 10 2 ) 3 0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

程, 几经彷徨 , 几经探 索 , 终于成了学 校教育 的一个重 育 ’ I 。教育必须要触及人 的灵魂 , 而不仅仅只是知识
要组成部分和一门 日臻 成熟 的学科 。然而 , 站在新世 和认识的堆集。” 我们不妨把这种扭曲和异化称为 j 纪起跑线上 ,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 实践 中不 断 “ I 人的失落” 。也就是说, 如果体育不以 “ 现实的人” 探索 和深 化的时候 , 人们不禁 要问 : 育成为一 门学 为出发 点 , 视人 的生命 的生成性 、 特性 、 越性 、 体 : 无 独 超
1 人看作是与其他生命没有区别的存在,它只能为生
正如皮 亚杰所说 : 我们必须反躬 自问 。 现代学 理、 “ ” I 心理客观规律所规定, 教育所遵循的就是 自 然的 l 人 给定 的状态 中生长发展 , 人 校体育是在文 艺复兴时代体 育活动走 向教 育化的基 客观规律。 只有在既定 、 础上逐渐形 成的,7 l世纪的德 国将体育作 为学校教育 的生命的超越性 就会被抹煞 , I 人的生命形 式就会被异 活动的一部分 , 开始 了近代体育教育的进 程。我 国从 化。 “ I 这种知识教育 、 技能教育其实只能算是教育的 10 年奏定学堂章程 中所设体操科为标志 , 93 中国的学 一个方面 , I 而且是初级 的层面。如果 以之为教 育的全
、
体育教育与体 育文化 的关 系
此种种 , 不能不 引起人们深思 。
一
I
从学校体育 的发展史看 , 对学校体育 的认 识也存
、
体 育 文化 的 的缘 起 研 究
I 在着这样几种眼光 , 即健康教育的眼光 、 科学理性的
浅析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演进、内涵

浅析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演进、内涵体育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优劣程度的价值判断。
传统的“技术论”和“体质论”二元质量观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依托理论基础的差异,形成了二者不同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质量观。
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国体育教育观念已突破了传统体育观二元并立的局面,围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走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一体化融合的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
分析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过去与现在,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教学观,从而指导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标签:体育教学教育质量观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是对教学品质的观念性描述。
简單地说:教学质量观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优劣程度的看法。
由此推理,体育教学质量观就是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受体育学科独特学科性质的影响,面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不同的见解,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教学质量观。
一、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演进——从二元并立走向多元融合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教育者会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就会形成多样的教育质量观。
(一)“技术论”质量观分析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均以有利于参加奥运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
作为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在多拿奖牌、多出人才的指引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以竞技运动成绩来衡量的,由此形成了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中心的“技术论”体育教学质量观。
其基本表现与特征如下:1.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为配合经济上的政策导向,在社会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受“多拿奖牌、多出人才”的国家需求影响,体育教师关注的是技术动作的学与练,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
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也突出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传授运动技能的能力上。
浅谈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浅谈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罗海华“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它是随着终身教育理论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未来体育教育的终身性,已构成对传统学校体育体系的挑战,也给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定位提出了新课题。
本文试就终身体育及其开展途径作一初步研究。
一、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作用的影响按照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并以多种形式来实施。
因此,学校体育仅着眼于学生在校的一段时间是不够的,必须与学生毕业后作为生活内容的体育相联系。
实施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的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学校体育的责任是为学生做好继续接受体育教育的准备,为学生进一步从事体育学习锻炼而实施体育教育,以便获得终身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所以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全过程中的一个起始阶段。
二、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影响实施终身体育后,随着学校体育作用和职能的变化,学校体育的目的也要相应的发生转变。
要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必要性,认识到体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体育的终结,认识到今后的继续锻炼和体育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学生认识自己需要体育教育,并能独立实施,评价和改进自己的体育学习,成为自我指导体育学习者。
要保持学校体育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体育课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开辟第二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体育学习与锻炼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项内容,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终身体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学校体育作用和目的的变化对体育教学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使体育教学的理论、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它意味着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重点将从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转向形成学生基本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技能,使学生学会体育锻炼,成为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与参与者。
终身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

终身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全面性、长期性、个性化和自愿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终身体育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终身体育的全面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跑步、游泳、篮球等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运动方式,但同时,瑜伽、健身操、爬山等新兴运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这些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其次,终身体育的长期性得到了更加重视。
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因此,终身体育的发展也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以鼓励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
第三,终身体育的个性化得到了更加注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因此,终身体育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后,终身体育的自愿性得到了更加重视。
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锻
炼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强制性的。
因此,终身体育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自愿性,以鼓励更多人自愿参与体育锻炼。
总之,终身体育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它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性、长期性、个性化和自愿性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让更多人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趋势
[摘要]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终身体育
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学校时接受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要形成体育学习和锻炼的
意识、习惯和能力,毕业后仍能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并得以终身受益。
[关键词] 终身体育;终身教育;逻辑起点
一、终身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
合。终身教育具有民主性(普及性)、连贯性、整合性、自主性、个性化、形式多样性等特
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的产生适
应了教育寻求自身发展新出路的需要,满足了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
适应了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终身体育孕育在终身教育之中,并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的
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终身体育以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问世,但它一经产生就具
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它不断用新的理论和科学事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逐步形成一个完
整而独立的体系。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不仅
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而且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观点在20 世纪70 年代被
引入体育领域,形成终身体育观。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
中明确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
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每个人的一生”。这为终身体育
的产生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他最有影响的专着《终身教育引论》中,专辟一个章节对体育
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他指出:
“这一发现应引导我们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
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况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
民活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一论述表明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
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终身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与需要也发生
了变化。其一,人们不再把体育局限于学校体育。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就指出:“如
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
‘插曲’”。
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所谓体育不单是指“学校体育”,而实际上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过
程。其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断提高其地位的,对提升身
心健康水平和提高适应能力的追求,迫使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比历史上任
何时期都重视体育,需要体育,这就形成了发展终身体育的内部动力。其三,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和社会迅速进步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创造了更完备的条件,包括余暇时间增多、物
质技术条件的改善等。人们在解决“小康生活”之后对体育有了广泛的需求,体育成为人们
生活的必需内容之一。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中,体育总是
被强调要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服务,而在后工业化社会里体育学科目标更多地指向提高国
民生活质量和为终身体育服务。应该说,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
了人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体现的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按照这一思想来理解,体育应
该贯穿于人生始终,与人生不可分割。可以说,终身教育也好,终身体育也好,都是学习化
社会的必然趋势。从整个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和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终身体育势在必行。
三、终身体育视角下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第一,革新观念,学校体育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观
点,使学校体育思想从过去一般只强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即阶段效益),跃升为追求
长远效益和阶段效益相结合。提出了学校体育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方向,涉及到理论和实践
的各个方面。陈希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体育义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教
育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
活质量逐步提高后,向终身体育转化。终身化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通过学校体
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心理与社会化方面保持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
康能力及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二,拓宽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21 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总
目标应该是: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
能,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
创造力、竞争力和意志力,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个性全面发
展。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学校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必须
改革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能力,养
成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习惯,这是21 世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第三,要设立“终身运动项目”。
学校体育应舍弃教材贪多求全、简单、重复的弊端,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
虑,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且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
价值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操等。学校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大学生体育应当有助于终身体育和健身,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要注意选择一些毕
业后易于长期锻炼的项目,特别是适应职业需要的体能性的运动项目。有的学者强调要按照
“终身体育”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21 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应围绕“终身体育”选
择,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材各具特色;内容深度和广度以突出健身性、娱乐
性、终身性、可接受性为主。有一些学者主张使用类似“终身体育项目”
这样的概念,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要全面。
第四,终身体育背景下需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在终身体育框架下,体育教师的素质
需要提高。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知
识范围。一要加强未来意识;二要有开拓创新能力。教师职能要由“教”师变为“导”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培养终身体育意
识、能力和习惯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中必须注重让学生学会理解运动,学会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
情感,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长期锻炼的项目,以使离校之后也能较理想地进行
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终身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
求,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可见终身体育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关。终身体育的指导
思想将导致学校体育全方位的改革与发梗夜L逵谒枷胗胧导嫌Ω檬迪钟胫丈硖逵
慕庸臁QL逵绾挝丈硖逵蚧 ⑷绾斡胫丈硖逵庸欤绾未又丈硖逵治鑫夜
L逵南肿从敫母锒圆撸馐茄L逵煊蛞桓龇浅>哂惺抵室庖宓难芯靠翁猓彩侵
丈硖逵芯拷饩龅囊桓龌⌒晕侍狻R虼耍颐潜匦敫卵L逵枷耄纬梢徽坠岽
敖】档谝弧薄爸丈硖逵彼枷氲母母锖头⒄狗桨妇哂兄匾睦砺塾胙跫壑担辉谘L逵
导腥嫱菩幸灾丈硖逵鞯妓枷氲摹爸鞫逵薄翱炖痔逵钡慕逃枷搿?/p>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
参考文献:
[1]王红等。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4)。
[2]尹建华,张海舟。面向终身体育谈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J]。山东体育科技,1999,
(1)。
[3]闻听。改革勿忘打基础[J]。学校体育,1988,(4)。
[4]包昌明,富嘉贞。教育面向现代化与体育教学改革[J]。学校体育,1986,(1)。
[5]谢兵。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教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