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太湖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蓝藻水华、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太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太湖的生态环境。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第一,加强污水处理。
要加大对太湖流域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直排对太湖的影响。
第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要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第三,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要加强对太湖流域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四,加强生态修复。
要加大对太湖湿地和河道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湿地功能,改善水质。
第五,加强环境监测。
要加强对太湖水质、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太湖环境变化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
要加强对太湖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第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要完善太湖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第八,加强跨界合作。
太湖流域横跨江苏、浙江两省,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太湖。
第九,加强科技支撑。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太湖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
第十,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加强政府的环保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解决太湖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太湖这一宝贵的水资源,让太湖重现蓝天碧水的美丽景象。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太湖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让太湖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美丽家园。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第一,加强污水处理。
太湖流域的城市和工业区域的污水排放是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太湖的污染是解决太湖水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太湖的水质。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太湖的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太湖湿地是太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的重要净化器。
加强湖泊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
太湖的水生态系统是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水质的重要保障。
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公开监测数据,增强社会监督,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六,加强立法和执法。
加强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
太湖流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加强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对太湖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太湖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九,加强国际合作。
太湖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湖泊,也是全球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技术水平,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十大方法的综合应用,相信太湖的水质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太湖的生态环境也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和无锡市之间,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第三大湖泊。
太湖水质的恶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解决太湖水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下面将介绍解太湖水质的十大方法。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是解决太湖水质问题的关键。
应当加大对太湖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污水直排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其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化肥、农药和养殖业废水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规范养殖业的排污行为。
第三,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太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对太湖水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第四,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太湖流域内存在大量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对太湖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应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第五,加强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城市雨污分流工程是解决城市雨污混接排放的有效措施,可以减少雨水对污水管网的冲刷,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负荷,改善太湖水质。
第六,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对太湖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水质监测数据,增强社会监督,促使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太湖水质问题。
第七,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太湖水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八,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水质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效益。
第九,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太湖水质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太湖水质治理的良好氛围。
第十,加强跨界合作。
太湖流域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应当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太湖水质治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解决太湖水质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太湖流域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http://www.jsbwa ter .com市场M ar ket水工业市场年第5期一、太湖流域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效2008年以来,太湖流域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实现了太湖全年城市安全供水,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能效提升,除磷脱氮升级改造正在推进,城市节水减排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实现了太湖流域城镇全年安全供水的目标。
2008年,太湖流域城市水源工程、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联通工程和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等初见成效,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应急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应对100多种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确保了饮用水水质安全,实现了全年城市安全供水的目标。
二是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2008年,太湖流域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近300个,管网约1.37万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50万立方米/日,比2007年增长了26%,配套管网4475公里;有14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了除磷脱氮改造工作。
浙江省率先实现流域内126个建制镇全部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提前4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目标任务。
去年,太湖流域196个城镇污水厂实际处理污水量近20亿立方米,COD 削减量85万吨;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约74%,比2007年提高3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稳步推进。
2008年,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对太湖流域三省市的15座垃圾填埋场无害化等级复核评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江苏省逐步完善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
浙江嘉兴、湖州等地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城乡一体化。
去年,建成太湖流域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46个,其中江苏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74个农村居民点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
初步形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导、实施和管理体系。
四是城市节水减排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通过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水 体中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 ,有效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环境效益分析
生态恢复
通过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使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
景观提升
结合太湖流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实施美化绿化工程,提升流域整体景观品质。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及时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技术, 提高治理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 和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定期评估治理效果
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01
02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 体系,提升应对突发环 境事件的能力。
03
0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 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 周边省市的联防联控, 共同改善太湖水环境。
CHAPTER 06
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
水质改善预期
水质改善
通过综合治理,预期太湖流域水质得 到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 于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太湖流域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产业和人才聚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提升民生福祉
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THANKS
[ 感谢观看 ]
太湖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 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 、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
19921996源自富营养化状况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富营养化状况
富营养化状况
❖ 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来,太湖的 富营养化状况有加重趋势.主要表现 在:
❖ 1)与历史监测资料对比,近5年来无 论梅梁湾还是湖心区,夏季水体TN、 T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如1992— 2001年,太湖湖心区,夏季(6—8月份) 水体TN的平均值为1.706mg/L (范围1.238—2.266mg/L),而 2002—2006这5年间该平均值为 2.344mg/L(范围1.924— 2.717mg/L),明显高于前10年 p=0.005),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外 学者正不断地加深对太湖水环境的认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为太湖的治理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对策。相信随着研 究的继续,我们对太湖的了解会更加全面,从而实现太湖的 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苏南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区内水网密 布 ,湖泊众多 ,湖泊面积约 3 607km2 ,占全省湖泊面积 的 52.7 % 。太湖流域分布大小湖泊 189 个 ,面积约3 231 km2 (其中太湖面积2 460 km2 ) 。太湖流域涉及江 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 六市 ,流域人口密度大 ,工农业发达。太湖流域丰富的 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伴随人口增长、 城市扩大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与湖泊有关的水环境问 题却愈来愈严重 ,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水质 恶化;浮游植物异常繁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湖 泊面积不断萎缩。
❖ 另外,同期湖心区夏季的水体透明度 则明显下降(1992—2001年夏季平均 值为0.63m,而2002—2006年则为 0.34m,p=0.003);
❖ 2)从野外调查看,太湖夏季水华暴发 的范围越来越大,从2000年以前的 梅梁湾、竺山湾及部分湖西区为主, 发展到2006年的整个西太湖,夏季 暴发水华的面积占太湖总面积的一半 以上,且一年中出现水华的时间越来 越长,水华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微 囊藻水华为特征的藻型生态系统在大 太湖似乎越来越稳定;
水质状况与河道污染
水质状况
水质状况 1980-1981 1987-1988
8 0年代初期太湖水质 以Ⅱ类为主; 80年代 较清洁(Ⅱ) 69% 后期水质由Ⅱ类向Ⅲ
59.4%
类过渡并开始出现了 Ⅳ类水质即轻污染;
尚清洁(Ⅲ) 30%
90年代中期以Ⅲ类水
质为主,并且开始出现 轻污染(Ⅳ) 1%
了Ⅴ类水质即重污染。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基本相当,总磷、氨分别高
水厂 黑水
0.157mg/L、0.65mg 团
/L,总氮低5.8mg/L。
16.2 0.43 6.10 15.9 6
详见右表。
“湖泛”现象
❖ 成因分析 “湖泛”发生的物质基础是湖区表层底泥营 养盐累积,发生的动因是一定的光照条件、 气温(一般大于20风速(3—5tn/s)等气象条件。 据初步分析,2008年5月底形成的“湖泛” 主要是由于湖区内底泥上翻与区内死亡的蓝 藻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泛”区水质综合类别全部为 劣V类,污染严重。
“湖泛”现象
❖ 将2008年5月26日湖泛监测 地点 结果与2007年6月2日南泉
溶解 氧
高锰 酸盐 指数
总磷
氨氮
总氮
水厂取水口以东1.5 km处
“湖泛”监测结果相比,二 宜兴 0.1 16.5 0.69 6.75 10.2
者污染程度基本相当,
水域 湖泛
1.92 8.17
❖ 2008年太湖宜兴近岸水 域“湖泛”的基本特征
2008年5月26日一6月10日在太 湖无锡宜兴近岸水域发生“湖 泛”,“湖泛”面积每日有所变 化,平均为7.5km2。湖泛区内 时有气泡冒出,水体浑浊,颜色 为浆褐色,有清晰的界限,并伴 有似下水道恶臭和硫化氢的气味, 湖面漂有以湖鳅为主的死鱼。
特别是1987年以后, 污染趋势更为严重。
重污染(Ⅴ) 0%
36.6% 3.2% 0.8%
1993-1994 15% 70% 14% 1%
河道污染
太湖地区河道污染是从苏州河开始的。据记 载,1920 年苏州河已开始污染, 致使原来从苏州 河取水的闸北水厂于1928 年迁移至黄浦江。 20 世纪60 年代, 黄浦江市区段由于污染出现黑 臭。江南运河, 在50~60 年代还是沿河居民的 日常生活水源, 到70 年代水质开始下降, 80 年 代水质黑臭。太湖地区其它地区的河道水质, 从50 年代到70 年代, 整个水网都是清水悠悠的 良好水源。
太湖流域水环境 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绪 论
❖ 太湖概况 ❖ 水质状况与河道污染 ❖ 富营养化状况
❖ 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 的破坏
❖ “湖泛”现象
❖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产 生的因素分析
❖ 结论
太湖概况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 的南部。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 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第 三大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3)近年来太湖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 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太湖近年来富 营养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可能与 近几年异常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有关, 也可能与水草区的不断破坏而减弱了 微囊藻水华的生态竞争有关。
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的破坏
近 30 年来在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有序的物质 -能量循 环过程破坏 ,突出表现在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湖泛”现象
太湖宜兴近岸水域湖泛区监测结果统计
项溶 目解
氧
高锰 化学 总磷 酸盐 需氧 指数 量
氨氮 总氮
均 1.4 15.3 86.6 0.577 6.46 10.2 值
浓 0.1度 4.0 范 围
10.523.9
43.1126
0.3600.947
4.769.06
8.2313.4
本 8.1 11.2 57.6 0.25 底 值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