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第二章飞行环境及飞行原理

合集下载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

大气的物理特性与标准大气
1、大气的物理特性 (4)可压缩性
气体的可压缩性是指当气体的压强改变时其密度和体积 改变的性质。
不同状态的物质可压缩性也不同。液体对这种变化的反 应很小,因此一般认为液体是不可压缩的;而气体对这种 变化的反应很大,所以一般来讲气体是可压缩的物质。
当大气流过飞行器表面时,压强会发生变化,密度也会 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当气流的速度很低时,压强的变化 量较小,其密度的变化也很小。研究大气低速流动的有关 问题时,可不考虑大气的可压缩性的影响。当大气流动的 速度较高时,就必须考虑大气的可压缩性。由于可压缩性 的影响,使得大气以超音速和低速流过飞行器表面时有很 大的差别,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会发生质的变化。
大气层
2、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顶界伸展到50~55km,空气稀薄, 所包含的空气质量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一。在平流 层内,空气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这种水平 风的形成,是由于高空中空气稀薄,摩擦力减小,当空气 随着地球自转而运动时,上层空气落后于下层空气,就形 成了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方向一定的水平风。
大气层
5、散逸层 散逸层又称为外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它的边缘和极其稀薄的星际气体没有明显的分
界,一般认为在2000~3000km的高度。由于远
离地面,受地球引力作用小,因而大气分子不 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大气的物理特性与标准大气
1、大气的物理特性 (1)连续性 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在标准状态下(即在气体温
大气层
对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内,平均每升高
100m气温下降0.65℃,所以由叫变温层。该层的气温主 要靠地面辐射太阳的热能而加热,所以离地面越近,空 气就越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爬过高山的 人都知道山上比山下冷,就是这个道理。 (2)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地球上的水受太阳照 射而蒸发,使大气中聚集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蒸气,随 着尘埃被带到空中,几乎全部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 气内,因而在不同的气温及条件下,就会形成云、雨、 雾、雪、雹等天气现象。

飞行器的飞行原理(一)

飞行器的飞行原理(一)
第二章 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1
本章内容概要


飞行环境
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
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作用及原理
高速飞行的特点 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 火箭飞行原理 航天器飞行原理
2
2.1 飞行环境


2.1.1 大气飞行环境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航空器唯一的飞行活动环境, 也是导弹和航天器的飞行环境。

8
2.1.2 近地空间环境(续)
9
2.1.3 国际标准大气


国际标准大气是由国际性组织颁布的一种“模式 大气”。它依据实测资料,用简化方程近似地表 示大气温度、密度和压强等参数的平均铅锤分布。 各地的实际大气参数与国际标准大气之间存在差 别。 国际标准大气有如下规定:大气被看成完全气体, 服从气体的状态方程;以海平面的高度为零高度。 在海平面上,大气的标准状态为:气温为15℃, 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密度为1.225kg/m3,声 速为341m/s。
11
2.1.4 大气的物理性质

大气的状态参数和状态方程
对一定数量的气体,它的压强 p 、温度 T 和密度 ρ 这 三个参数就可以决定它的状态。
p RT
其中,T为大气的绝对温度(单位K)R为气体常数, 对于空气其值为287.05J/kg· K。
12
2.1.4 大气的物理性质(续)

连续性
假设:空气不是分子组成的,而是由连续介质构成。 假设成立条件:飞行器的尺寸远远大于空气分子的平均自 由行程(一个空气分子经一次碰撞后到下一次碰撞前平 均走过的距离)。
19

[补充概念] 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流管横 截面的流体质量称为流 量。

第2章 第3节 飞行基本原理及飞行控制 民航概论

第2章 第3节 飞行基本原理及飞行控制 民航概论

本章重点内容:
1. 伯努利定理的结论 2. 升力产生原理及升力公式 3. 飞机的阻力有哪几种 4. 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的控制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前缘 弦长 翼型上曲度 翼型下曲度 翼弦 迎角 相对气流 后缘
翼型---就是把机翼沿平行机身纵轴方向切下的剖面,机翼的 翼型是流线型的,上表面弯曲大,下表面弯曲小或者是平面 翼型的最前一点叫作前缘点 翼型的最后一点叫作后缘点 前缘点和后缘点的连线叫翼弦 迎角---是翼弦和相对气流方向的夹角.
减小激波阻力的措施----采用后掠翼
后掠翼上表面达到临界速度要高于平直机翼,因而,高 亚音速飞机采用后掠翼 ,速度越高,后掠翼越大。 大型民航机后掠角度在25°到40°之间。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2、伯努力定理的应用—高速飞行的问题
马赫数---飞行速度与音速的比值称为马赫数.用M表示.
(1)俯仰操纵——升降舵
后拉杆,升降舵后缘上偏,产生上仰力矩,飞机抬头。 前推杆,升降舵后缘下偏,产生下俯力矩,飞机低头。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俯仰操纵
拉杆
升降舵上偏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2)方向操纵——方向舵
蹬左舵,方向舵左偏,产生左转力矩,机头左转。
蹬右舵,方向舵右偏,产生右转力矩,机头右转。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激波---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或大于音速时,物体前方 形成一层剧烈压缩的空气气层,这里空气密度急剧增加, 阻力迅速增大,这种现象叫做激波。急剧增大的阻力称 为激波阻力,也叫声障。
第三节 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飞行控制

航空航天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航空航天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航空航天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课程编号:MACH4262学时:40(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完成机械类专业主干课程学习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谢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8[2] 昂海松,童明波、余雄庆,航空航天概论,科学出版社,2008.7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1.了解各类飞行器的飞行原理、飞行器分类、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制造过程,建立投身航空航天领域所必需的基本概念与知识体系。

2.激发学生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二、课程内容简介航空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参观、讲座、课程实验方式,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新成果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了解,初步建立航空航天工程的基础概念,了解各类飞行器、动力系统、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的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了解航空航天设计、制造过程与相关技术,形成初步的工程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培养学生对航空航天的兴趣和国防意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航空器和航天器的分类,航天、航空技术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方向。

2.掌握航空航天的基础概念,了解各类飞行器、动力系统、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

3.了解飞机设计、制造总体流程。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24学时)第一章:绪论1.1 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与范围1.2 航空飞行器发展简史1.3 航空飞行器的主要种类1.4 火箭、导弹与航天器发展简史1.5 航天飞行器的主要种类1.6 火箭与导弹的主要种类1.7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1.8 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第二章:飞机环境与飞行原理2.1 飞行环境2.2 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2.3 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作用及原理2.4 风洞的功用和典型构造2.5 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2.6 航天器飞行原理作业题目:PPT,飞行器的发展趋势第三章: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1 机翼3.2 机身、尾翼和起落架3.3 飞机的动力装置3.4 飞机飞行控制系统3.5 航空仪表3.6 航空电子系统3.7 其它系统作业题目:参观航空设计、制造企业的感受(3000字左右)。

航空航天概论复习

航空航天概论复习

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可达1.4倍声速。

我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包括歼7和歼8系列。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自行研究、自行设计和自行制造的新阶段。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实现了我国战斗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1号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北京航空学院的师生设计、生产。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大飞机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型民用客机和大型运输机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1号携带着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我国的气象卫星称为“风云”系列。

我国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F运载火箭,托着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5号胜利升空。

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搭载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第1.1版第 6 页共29 页失速现象:随着迎角的增大,升力也会随着增大,但当迎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就会从机翼前缘开始分离,尾部出现很大的涡流区。

此时,升力会突然下降,而阻力却迅速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失速”。

失速刚刚出现时的迎角叫“临界迎角”。

所以飞机飞行时迎角最好不要接近或大于临界迎角。

影响飞机升力的因素1.机翼面积的影响2.相对速度的影响3.空气密度的影响4.机翼剖面形状的影响5.迎角的影响增升措施1.改变机翼剖面形状,增大机翼弯度;2.增大机翼面积;3.改变气流的流动状态,控制机翼上的附面层,延缓气流分离。

低速飞机上的阻力按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摩擦阻力、压强阻力、诱导阻力和干扰阻力。

1.摩擦阻力摩擦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粘性、飞机表面的状况、附面层中气流的流动情况和同气流接触的飞机表面积的大小。

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器飞行原理

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器飞行原理

航空航天概论飞行器飞行原理飞行器飞行原理是航空航天学科中最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之一,对于掌握和理解飞行器的飞行原理非常重要。

飞行器的飞行原理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等。

下面将从气动力、动力学和航空航天发展历史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气动力是影响飞行器飞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气动力学研究飞行器在空气中受到的各种力,如升力、阻力、侧向力和推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升力和阻力。

升力是指飞行器受到的垂直向上的力,使得飞行器能够克服重力,保持在空中飞行。

阻力是指飞行器受到的阻碍其运动的力,主要是空气的阻力。

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必须通过引擎提供的推力来克服阻力,以维持速度和提供动力。

其次,动力学是飞行器飞行原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动力学研究飞行器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包括姿态、滚转、俯仰和偏航等。

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是保持和调整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姿态。

滚转是飞行器绕纵轴的旋转运动,俯仰是飞行器绕横轴的旋转运动,偏航是飞行器绕垂直轴的旋转运动。

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优化飞行器的设计和控制,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最后,航空航天发展历史是理解飞行器飞行原理的重要基础。

人类的航空航天梦想从古代开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

著名的莱特兄弟是第一位成功实现人类驾驶飞机飞行的人,他们的飞行器采用了传统的固定翼设计,并利用了翼面产生的升力来实现飞行。

随后,航空航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飞行器,如直升机、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等。

在航空航天发展历史上,人们逐渐深入探索飞行器飞行原理,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揭示了飞行器的飞行机理。

综上所述,飞行器飞行原理是航空航天学科中最核心的知识之一、它涉及到气动力学、动力学和航空航天发展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

了解和掌握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对于优化设计和控制飞行器,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航天学中的飞行原理和航天技术

航空航天学中的飞行原理和航天技术

航空航天学中的飞行原理和航天技术在航空航天学领域中,飞行原理是实现人类在空中飞行的基础,而航天技术则使得人类能够突破地球的界限,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航空航天学中的飞行原理和航天技术。

1. 飞行原理在航空航天学中,飞行原理是指空气动力学和力学的原理在飞行器上的应用。

想要实现飞行,我们首先需要克服重力,这就要依靠升力。

升力由飞行器的机翼产生,当飞行器在空中前进时,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升力。

通过控制机翼的角度和速度,飞行器可以调整自身产生的升力,从而稳定地在空中飞行。

2. 动力系统为了实现飞行,飞行器需要一种动力系统。

在航空中,常见的动力系统是喷气发动机。

喷气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将气体喷出,利用喷气的反作用力推动飞行器向前飞行。

而在航天中,为了克服地球引力,我们通常采用火箭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则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大量的推力,以克服地球引力从而使航天器进入太空。

3. 材料与结构在航空航天学中,材料与结构的选择对于飞行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让飞行器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我们需要选择轻量化的材料,例如航空铝合金、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既要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承受外界压力和载荷,又要能够减轻飞行器的整体重量,提高燃油的利用率。

4. 导航与控制系统飞行器的导航与控制系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关键。

导航系统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能够准确地确定飞行器的位置和飞行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飞行计划。

而控制系统则通过操控飞行器的舵面、喷气发动机等,实现对飞行器的操控。

飞行器的导航与控制系统需要高度精确和可靠性,以确保飞行器能够按照预定的航线和航速飞行。

5. 航天技术除了航空技术,航天技术是航空航天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支。

航天技术使得人类能够实现太空飞行和探索宇宙的梦想。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这项技术,人类能够进入太空并进行宇宙探索。

此外,航天技术还包括卫星技术、空间站技术、行星探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chapt2飞行器的飞行环境

chapt2飞行器的飞行环境

2013-7-13
2.1 地球大气层
国际标准大气
国际标准大气是由国际性组织(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标准化 组织)颁布的一种“模式大气”。
国际标准大气有如下规定: ① 大气被看成完全气体,服从气体的状态方程; ② 以海平面的高度为零高度,在海平面上大气的 标准状态为: 气温 T=15℃ 压强 p=1个标准大气压(10330 kg/m2) 音速 a=341 m/s
2013-7-13
2.1 地球大气层
㈤ 散逸层
大气的分层
热层顶界以上为散逸层,又叫外层。在此层内,空气极 其稀薄,又远离地面,受地球引力很小,因而大气分子不断 地向星际空间逃逸。这层内的大气质量只有整个大气质量的 10-11,大气外层的顶界约为2000~3000 km的高度。 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表明,地球大气圈之外,还有一 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其高度可延伸到22000 km的高空, 称之为地冕。地冕也就是地球大气向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 人们形象地把它比作是地球的“帽子”。
2013-7-13
2.1 地球大气层 大气的物理性质
6、马赫数
对于空气的压缩性来说,在衡量它的压缩程度时,应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声 速。声速越大,空气就越难压缩。另一个应考虑的因素是飞行器的运动速度。运 动速度越大,则施加给空气的压力就越大,空气被压缩得也越厉害。由此可见,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与声速成反比,而与飞机飞行速度成正比。
(一)原始大气阶段 (二)次生大气阶段 (三)今日大气阶段
2013-7-13
2.1 地球大气层
(一)原始大气阶段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 “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 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 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 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 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 刚形成时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消失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无尾式布局
无尾布局通常采用于超音速飞机。例如英 法合作研制了“协和”超音速客机采用的 就是无尾布局。
1、对流层 大气中最低的一层,特点是
其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0 ~18公里)
2、平流层 位于对流层的上面,特点是该层中的大气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动,没有上下对流。(18~50公里)
3、中间层 中间层为离地球50到80公里的一层。在该层内,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且空气有相当强烈的铅
垂方向的运动.
点击播放
2.2.2 质量守恒与连续方程
取横截面1,2,3,假设在流管中流动的流体质量既不会穿越流管流出,也不会有其它流 体质量穿越流面流入,则通过流管各截面的质量流量必须相等。
v1
v2
在单位时间内,流过变截面管道中任意截面处的气体质量都应相等,即 该式称为可压缩流体沿管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1 v 1 A 1 2 v 2 A 2 3 v 3 A 3 常 数
2.4.3 临界马赫数
根据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当气流从A点流过机翼时由于机 翼上表面凸起使流管收缩,气流在这里速度增加;当气流 流到机翼最高点B时,流速增加到最大。当B点马赫数为1时, A点马赫数称为临界马赫数。
2.4.4 超音速飞行的空气动力外形及其特点 1、飞机几何外形和参数
飞机的几何外形主要由机身、机翼和尾翼等主要部件的 外形共同来组成。
歼8Ⅱ战斗机
(3)变后掠机翼
变后掠角飞机通过机翼后掠角的变化可以解决高低速性能要求的矛盾。飞机在起飞着陆和低速飞 行时,采用较小后掠角。这时机翼展弦比较大,因而有较高的低速巡航性能和较大的起飞着陆升力。 而在超音速飞行时,采用较大后掠角对于减小超音速飞行的阻力很有利。
(4)边条机翼 解决超音速飞机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矛盾的
6、马赫数 马赫数Ma的定义为: 式中v表示在一定高度下飞行器的飞行速度,a则
v 表示该处的声速。 M a 飞行器飞行速度越大,Ma就越大,飞行器前面的 a 空气就压缩得越厉害。因此,Ma的大小可作为判断
空气受到压缩程度的指标。
点击播放 (高超声速情况)
Ma与飞行器飞行速度的关系
Ma<0.4, 0.4<Ma<0.85, 0.85<Ma<1.3, 1.3<Ma<5.0,
4、热层 该层空气密度极小,由于空气直接受到太阳短波辐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温度又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80~800公里)
5、散逸层 散逸层是大气层的最外层。在此层内,空气极其稀薄,又远离地面,受地球引力很小,因而
大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2.1.2 空间环境
空间飞行环境主要是指真空、电 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和微 流星体等所形成的飞行环境。(空间 飞行器处于地球磁场之外,因此容易 受到太阳风等因素的影响)
2.1.3 国际标准大气
为了准确描述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即标准大气。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大气,是一种“模式大气”。它依据实测资料,用简化方 程近似地表示大气温度、密度和压强等参数的平均铅垂分布,并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 形成国际标准大气表。
2.1.4 大气的物理性质
1、大气的状态参数和状态方程 大气的状态参数是指压强P、温度T和密度
4、影响飞机升力的因素 (1)机翼面积的影响
机翼面积越大,则产生的升力就越大。
(2)相对速度的影响 相对速度越大,机翼产生的升力就越大。
(3)空气密度的影响 空气密度越大,升力也就越大,反之当空气稀薄时,升力就变小了。
(4)机翼剖面形状和翼迎角的影响
机翼上产生升力的大小与机翼剖面形状有很大关系。在一定迎角范围内,随着迎角的 增大,升力也会随之增大。当迎角超出此范围而继续增大时,则会产生失速现象。
2.2.3 伯努利方程
由能量守恒定理描述流体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在管道中稳定流动的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在管道各处的流体动压和静压之和应始终
保持不变即: 静压+动压=总压=常数
如果用P代表静压, 代表动压,则任意截面处便有
1 v2 2
P 11 2V 12P 21 2V22常 数
伯努利定理的物理意义
如歼8飞机振动问题
2.4.1 弱扰动波的传播 2.4.2 激波
2.4 高速飞机的特点
激波示意图(点击播放)
Ma 1
激波实际上是受到强烈压缩的一层空气,其厚度很小。激波前后的物理特性发生了突 变,由于空气受到强烈压缩,波面之后的空气压强突然增大,由高速气流的流动特点知 气流速度会大大降低(减速、增压)。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第二章飞行环 境及飞行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 升力的产生机理与增生措施 ➢ 阻力的产生及减阻措施 ➢ 飞机的气动外形 ➢ 飞机的飞行性能 ➢ 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性及其影响因素 ➢ 航天器飞行原理
2.1 飞行环境
2.1.1 大气环境
根据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划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 逸层。
2.3.3 飞机阻力的产生 及减阻措施
1、摩擦阻力 摩擦阻力是由于大气的粘性而产生的。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过飞机表面时,由于气流的粘性作用。
空气微团与飞机表面发生摩擦,阻滞了气流的流动,因此产生了摩擦阻力。
减小摩擦阻力的措施
摩擦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粘性,飞机表面的粗糙程度和飞机的表 面积大小等因素。为了减小摩擦阻力,应在这些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当管道收缩时,气流速度将增加,压力将减小; 当管道扩张时,气流速度将减小,压力将增加。
2.2.5 高速气流的流动特点
超音速气流在变截面管道中的流动情况,与低速气流相反,收缩管道将使超音速气流减速、增压; 而扩张形管道将使超音速气流增速、减压。
2.3 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
2.3.1 平板上的空气动力 2.3.2 机翼升力和增升装置
2、压差阻力
在翼型前后由于压强差所产生的阻力称为压差阻力。减小压差阻力的办法是应尽量减小飞机的最 大迎风面积,并对飞机各部件进行整流,做成流线形。
3、诱导阻力 诱导阻力是伴随着升力而产生的,这个由升力诱导而产生的阻力叫诱导阻力。 气流经过翼型而产生向下的速度,称为下洗速度,该速度与升力方向相反,是产生诱
1、什么是翼型 “翼型”是指沿平行于飞机对称平面的切平面切割机翼所得到的剖面。
2、什么是翼弦和迎角
翼型最前端的点叫“前缘”,最后端的点叫“后缘”。
前缘和后缘之间的连线叫翼弦。 翼弦与相对气流速度之间的夹角叫
迎角。
3、升力的产生
由于翼型作用当气流流过翼面时,流 动通道变窄,气流速度增大,压强降低; 相反下翼面处流动通道变宽,气流速度 减小,压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升力公式
翼型和迎角对升力的影响可以通过升力系数Cy表现出来。总结以上因素的影响, 升力的公式可写成:
Y=
1 2
Cy
V
2
S
5、增升装置
飞机的增生装置通常安装在机 翼的前缘和后缘位置。安装在机 翼后缘的增生装置叫后缘襟翼。 右图为后缘襟翼示意动画。
B-747
增升措施
(1)适当增大迎角; (2)改变机翼剖面形状,增大机翼弯度; (3)增大机翼面积; (4)控制机翼上的附面层,延缓气流分离
当气体以低速流动时,可以认为气体是不可压缩的,即密度保持不变。则上式可以写成 该式成为不可压缩流体沿管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v 1 A 1 v 2 A 2 v 3 A 3 常 数
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 它表述了流体的流速与流管截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截面积小的地方流速大, 截面积大的地方流速小。
例如在河道窄的地方,水流得比较快;而在河道宽的地方,水流得比较慢。
气体状态方程表示,即
这三个参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P RT
2、连续性 在研究飞行器和大气之间的相对运动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忽
略不计,即把气体看成是连续的介质。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常说的连 续性假设。
3、粘性 大气的粘性力是相邻大气层之间相互运动时产生的牵扯作用力,即大气相邻流动层间出现滑动
的速度较高时,压强和速度的变化很明显,就必须考虑大气可压缩性。
一般认为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气体是可压缩的 水
(水和空气的压缩性不同)
空气
5、声速
声速是指声波在物体中传播的速度。
声速的大小和传播介质有关。在水中的声速大约为1440米/秒;而在海平面标准状态下,在空气中 的声速仅为341米/秒(1227公里/小时)。由此可知介质的可压缩性越大,声速越小(如空气);介 质的可压缩性越小,声速越大(如水)。
时产生的摩擦力,也叫做大气的内摩擦力。
点 击 播 放
➢ 粘性与摩擦阻力 大气流过物体时产生的摩擦阻力是与大气的粘性有关系的。因此飞机飞行时所产生的
摩擦阻力与大气的粘性也有很大关系。
➢ 理想流体 通常把不考虑粘性的流体(即流体内摩擦系数趋于零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或无粘流
体。
4、可压缩性 流体是气体(如空气)和液体(如水)的统称。 流体可压缩性是指流体的压强改变时其密度和体积也改变的性质。 当气流速度较小时,压强和密度变化很小,可以不考虑大气可压缩性的影响。但当大气流动
导阻力的直接原因。
诱导阻力与机翼的平面形状、翼剖面形状、展弦比等有关。 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平面形状(如梯形机翼)、增加翼梢小翼等方法来减小诱导阻力。
4、干扰阻力 干扰阻力就是飞机各部件组合到一起后由于气流 的相对干扰而产生的一种额外阻力。
F-84战斗机 干扰阻力和气流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设计时要妥善考虑和安排各部件相对位置, 必要时在这些部件之间加装整流罩,使连接处圆滑过渡,尽量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后掠机翼与平直机翼相比可以推迟激波的产生,这主 要是由于后掠翼降低了机翼上的有效速度。由于后掠角 的影响,流速中只有垂直于机翼前缘分量是产生升力的 有效速度。因此后掠角可以提高飞机的临界马赫数,从 而推迟激波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