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结构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结构主义

——读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有感

文学193 何浩1921110317

读了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我个人被伊格尔顿的才学给震撼到,虽然我才学了一个学期的文学概论,对“文学”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还不甚清楚,但我竟然读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当然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我只是似懂非懂,可是他所提到的一个概念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结构主义,我在本学期的语言课,写作课,文学课,概论课都正面碰到过这个怪物,于是我决定在期末作业中会会它。

要谈到结构主义,请原谅我必须先离一下题,我们必须先谈及它的出现及胜利,是建立在谁的坟墓上——在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年代的法国,有一个哲学流派叫做“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法国盛极一时,它忧伤的基调十分完美的和法国人浪漫和自由的性格结合在一起。

萨特,这位存在主义的的举旗手,存在主义在萨特手上发展到顶峰。他的主要思想其一:“自在,自为,自发,自觉”,这几个词,即使是我们在上哲学课时也都只有很少的机会碰到,自在说的是自我的客观存在,自为说的是自我的主观意识,自发是主体无意识的行为,自觉则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解放。自在与自为是一组,它们是互相联系与统一的;自发与自觉是一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其二:存在先于本质。本质,是一个事物“是什么”;存在,是一个事物的客观存在;存在主义又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支,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点和马克思的唯物论有相同点,但究其存在主义的本源,它也算是唯心论。

那个时候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生来并没有意义,意义需要人去创造,周围的人,社会,

乃至世界对于人都是磨炼性的,人在活着只能遭受悲伤,失望,挫折,绝望……这和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以及叔本华的悲剧消极的人生观有承接之处。存在主义和我引起了共鸣,我个人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实践的证明,它确确实实是真正的“科学”——即使用科学来称呼一门哲学并不合适,但我在生活中常常以存在主义者自居,我并不喜欢太快乐的生活,我欣赏独处时的静谧和孤独,觉得悲伤是一个人最好的镇静剂。

萨特有一句话很著名:“他人即地狱。”这正是很应存在主义的景。主体与周围的客观世界,似乎是并不能太愉快地相处在一起。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它影响的领域广阔。我身为一位文学生,用一些作家来举例——欧洲,南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台湾的白先勇以及他所写的《台北人》,日本的太宰治和他写的《人间失格》,这些作家和作品的背后都有着存在主义的影子,这些文学作品忧伤而透露出点点绝望。

回到正题,之所以存在主义在法国兴盛的原因,依韦勒克的“外部研究”视角看,我想还需要回到当时的时空,用社会背景作为现实支撑。战后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迅猛发展,我认为应该归功在“二战中”法国人的惨败上。美国思想史学家马克·波斯特说:“1940年的法国的惨败已经使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知识分子和政治传统颜面扫地,致使整个民族处于思想的真空之中。解放前夕,在法国唯一留存的道德力量来自由进步势力所掌控的抵抗运动1”2法兰西民族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而政治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已经人心消沉,法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民族解放和自由,不甘于使受到德国人压迫,但又无能为力改变亡国的事实,所以萨特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颇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然而,形势总是超乎人的预料的,二战很快结束,法国的经济在美国的援助下飞速恢复,仅到一九五零年左右,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了,知识分子们的战争床

1马克·波斯特:《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从萨特到阿尔都塞》,张金鹏,陈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4页

上逐渐被恢复的国力和战后资本主义新的繁荣时代带来的丰裕物质抹平,法国的知识分子们摆脱了不幸之后,对于所信奉的哲学道路,也出现了分化。1962年,结构主义先驱,列维·斯特劳斯出版的《野性的思维》向存在主义开了一炮。

结构主义,最早是在语言学领域上出现,它的鼻祖是索绪尔,他在191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拉开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帷幕,简要来说,索绪尔将语言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分为能指和所指,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结构的,而研究语言,则要研究结构内部中各要素的关系,更详细的一些概念,比如历时与共时,我们接下来在讲结构主义的其他领域时会提到。当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欧洲引起轰动之后,欧洲的学者们便大胆地尝试搬运索绪尔地观念为自己所用。

接回上文所说的列维·斯特劳斯批驳萨特的事情,据我个人理解,斯特劳斯等人认为,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身上的存在主义过多的关注了个人的情绪和感受,他们将个体的孤独,悲怆和苦情泛滥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并不符合法国的战后实际,他们所说的“个人”已经和当时的变化不相符合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们所说“个体”,在社会情绪发生变化之后,已经变成了虚构的东西。而斯特劳斯为代表的一众结构主义学者,致力于研究集体心理与文化的关系,用当时人们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作为“符号”去探究文化,社会,哲学等其他“符号”,因此能得出更为务实的哲学理念。由此可见,他们将结构主义应用在了社会科学上面,这是结构主义风靡欧洲的开端。

从我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斯特劳斯主张的结构主义得到了扩展,六十年代的欧洲,结构主义渗入了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斯特劳斯本人也正使用着新鲜的结构主义理论去研究家庭血缘关系和神话逻辑,他发现,家庭的血缘关系是系统中结构的分支,神话是古代人集体意志的一个结构;正如罗兰·巴特欣喜地将结构主义的兴起称为“结构主义的运动。”,他的《符号学原理》为结构主义者将结构主义深入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

把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批评理论推广开来。伊格尔顿在书中说:“巴特是个高级的结构主义者,他挥洒自如地分析时装,脱衣舞,拉辛悲剧和食物的意指系统。1在他和其他一众人眼里,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符号的“意指”,至此,结构主义将语言学成功地和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握起了手。

结构主义在当时带领了欧洲文化的一次大转型,在后面的几十年间可以说,结构主义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贡献突出了的。在这个层面上,我要吹一吹他的意义。而我不太认同的是,在大部分结构主义学者的结论都是唯心主义的。我们还是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稍做分析。

首先,结构主义者脱离现实的社会历史,将结构主义的研究关入封闭的,虚构的一个历史空间里。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在文学的内部研究过度的强调共时性和无意识结构,而抛弃了历时性,主张反历史主义,他在《野性的思维》中也认为人的主观意识的结构在历史上都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的,外部社会没有对人的意识产生太大影响,人意识的改变只能通过主观的努力。虽然这个观点在研究同个时代或相邻年代的集体文化与社会时可以显得抓住中心而有结构层次,但对于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他显然有所欠缺。萨特对他的这个观点也提出了批评,斯特劳斯收录在《野性的思维》最后一章,我也不太赞同结构主义的这个文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文化时虽然也更多的是在共时性这个层面,比如3研究同一时代内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主义历史观是确立在客观的物质世界能改变意识形态这一点上,根本上是唯物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是结构主义唯心论的第一处;

第二,结构主义学者们过度重视结构,而轻视结构内部作为要素的“个体”,斯特劳斯与同是结构主义学者的阿尔都塞就曾经展开过论战,斯特劳斯等人过于注重用结构去武装,解

1.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14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