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效能评价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效能评价研究

【摘要】: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校、教师或某一区域的教育绩效,忽视学生的起点水平,忽视学生家庭差异,忽视学校间的差异,忽视学生成长的多因性,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素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呼唤新的教育评价理论。学校效能评价从“增值”与“净影响”的理念出发,评价学校的真正作用,无疑是一种更为合理的选择。本文围绕如何在中国实施学校效能评价的问题,采用文献分析、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全文由文献综述、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对学校效能评价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本文认为学校效能评价起源于美国詹姆斯·科尔曼于1966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经过了学校效能验证阶段、有效学校运动阶段及学校改进阶段,从美国逐步向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区传播,并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涌现了丰富的学校效能评价模式,验证了一批学校效能评价指标,在技术上获得了较大突破;曾在政治上、方法上与理论上遭受过批评;出现了评价目的由“鉴定”转向“发展”,评价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过程由“横向静态评价”转向“纵向动态评价”与评价方法由“定量方法”逐步转向“综合方法”的四大发展趋势。理论构建部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调查研究,从学校效能评价概念、模式、指标与方法等角度提出了理论构想。本文从词源学、经济学、教育学与组织理论等角

度对学校效能概念进行了考察,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这样学校效能评价就是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进行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它与办学水平评价与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在讨论学校及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借鉴以往学校效能的建模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由学生、学校、背景三层因素,背景、过程、结果三类指标,涉及教师、学生与教育资源三种教育要素的多层互动学校效能评价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文认为学生发展指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行为领域的指标;过程指标是指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并能为学校所控制的因素,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提出了一个包括管理因素、教学因素、质量因素等三方面的过程指标系统;背景指标用来衡量那些对学生发展有影响,但学校无法控制或很难控制的那些因【关键词】:学校效能学校效能评价学校效能评价模式学校效能评价指标学校效能评价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8.1

【目录】:论文摘要9-13前言13-17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7-52第一章发展脉络17-27第一节学校效能评价的起源17-19第二节学校效能评价的传播19-27第二章主要进展27-45第一节评价模式日益丰富27-37第二节效能指标逐步扩展37-41第三节评价技术取得了突破41-45第三章挑战与趋势45-52第一节面临的挑战45-49第二节发展的趋势49-52第二部分理论构建52-107第四章基本概念的辨析52-62第一节什么是学校效能52-59第二节什么是学校效能评价59-62第五章学校效能评价模式的构建62-75第一节建模面临的难点63-65第二节建模应遵循的原则65-70第三节学校效能评价模式——多层互动评价模式70-75第六章学校效能评价指标的设计75-97第一节制订效能指标的依据75-77第二节学校效能评价指标的框架77-97第七章学校效能评价方法的完善97-107第一节关于抽样的问题98-100第二节关于方法综合的问题100-105第三节关于纵向设计的问题105-107第三部分实践探索107-132第八章理论的可行性107-121第一节学校效能评价的尝试107-119第二节学校效能评价的优势与局限119-121第九章推广的可能性121-132第一节教育改革为学校效能评价提供了机遇121-126第二节实施学校效能评价的条件126-129第三节推进学校效能评价可以采取的对策129-132附录132-177附录一、有关学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132-135附录二、本研究使用的有关调查工具135-138附录三、有关学校效能影响因素138-142附录四、学校效能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142-166附录五、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66-177参考文献177-183后记18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