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廉政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廉政思想初探

《论语》中的廉政思想初探
化, 更是蕴藏 着丰富的廉政文化 内容, 如其 中蕴含的勤政爱民、 富贵有道 、 强修养 等思想, 加 都可 以为 当前 的廉政 文化 建设提 供
借鉴。
关键词 : 论语 ; 文化 ; 廉政 廉政思想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2 I .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1(000 07 0 1 8— 86 2 1)5— 07— 3 0
爱 民是 又一个 更 深 的层 面。 勤政 的 目的和 出 发 点都是 爱 民 。统治 者 在施 政 中必 须 首先 想 到 人 “ ” 利 的关 系上 , 家 的 真实 主 张是 : 儒 当你 有外 在 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 稿 日期 :O O O —O 2 l— 8 6 作者简介 : 王艳( 90 )女 , 18 一 , 山东聊城人 , 讲师。

7- 8
王艳 : 论语》 《 中的廉政思想初探
21 年第5 00 期
作 中追求 卓越 , 争创 一流 ; 才能讲 求效 率 , 追求 工 段是 否 正 当 , 否 因此 伤 害 别 人 。其 实在 “ ” 把 是 义 与 作 的高效 率贯 穿到领 导干 部处理 政务 的全过 程 ; 才 能在工 作 中有 所创新 , 开拓 新局 面 。 ( ) 民 二 爱
21 00年第 5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第 11 4 期
《 论语 》 中的廉 政 思 想 初 探
王 艳
( 中共 聊 城 市委 党 校 文 史教 研 室 , 东 聊 城 2 20 ) 山 50 0 摘要 : , 当前 加强廉政 文化建设 , 应该加大对于传统儒 家文化 中廉政 思想 的挖掘 力度。 尤其是 以《 论语 为代表 的儒家文

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廉政建设

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廉政建设
5 7
董琼华 : 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廉政建设
2 儒 家文化 。 .
俯无愧 于 地” 这样 的警 句更 是耳熟 能详 。 《 而 孟子 ・ 告 子下 》 中的“ 故天 将 降大任 于斯 人也 , 必先 苦其 心 志 ,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பைடு நூலகம்流派 。
儒 家学说 为春 秋时期 孔 丘所 创 , 导 血亲 人伦 、 世 倡 现 事功 、 身存 养 、 德理 性 , 中心思 想是 孝 、 、 、 修 道 其 弟 忠 信、 、 、 、 , 礼 义 廉 耻 其核心 是 “ 。[ 仁” 3 1 代 表 儒 家核 心 思想 的经典 著 作 有 《 经 》 《 诗 、尚
英循环 , 也就是说 , 在条件成熟时 , 非精英可 以成为 精英 , 精英可 以成为非精英 ; 同样地 , 在统治精英 与
非 统 治精英 之 间也有 这样 的循 环 。
收 稿 日期 :0 0 0 —0 21- 3 2
作 者 简介 : 琼 华 , , 董 男 中共 中 央 党校 2 0 博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当代 中 国政 府 与政 治 。 0 8级 研
[ 关键 词 ] 家精 英主 义 ; 儒 廉政 建设 ; 文化
d i O3 6  ̄.s. 0 — 3 92 1 . .1 o: . 9 in1 9 0 3 . 00 0 4 l 9 s 0 0 2
[ 中图分 类号 ]22 B 2
[ 献标识 码 ] 文 B
[ 文章 编号 ]09 0 3 (00 0 —0 7 0 10 — 39 2 1 )2 0 5— 5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
动心 忍性 , 益其 所不 能 。人 恒过 , 增 然后 能改 。 困于 心 , 于虑 , 衡 而后 作 ” 是 对精 英 如何 养 成 的一 种 教 更 导。 最后 , 封建 时代 的科举 制度则 是得 到世界 广泛赞 誉 的精 英选 拔制 度 ,科举 制度 很好 地实 现 了精英 与 非精英 的循 环 ;而历 史上 此起 彼伏 的人 民不 断反抗

崇清尚廉的内容

崇清尚廉的内容

崇清尚廉一、什么是崇清尚廉崇清尚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个人及社会对清廉、廉洁的追求和崇尚。

崇指崇拜、尊崇,清指清白、无私,尚指推崇、追求,廉指廉洁、正直。

崇清尚廉概括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对廉洁自律、为政为官的道德要求。

二、崇清尚廉的历史渊源1. 崇清尚廉的起源崇清尚廉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中涵盖了崇尚清廉的理念。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君子清廉”。

2. 崇清尚廉的发展与演变崇清尚廉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代朝代中,廉洁是衡量官吏良政的重要标准,而清廉更是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统治者对清廉官员的推崇,崇清尚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崇清尚廉的核心内涵1. 崇尚清廉崇尚清廉是崇清尚廉的核心要义。

清廉字面意义上指廉洁而正直,不受污染和贪婪的影响。

崇尚清廉强调个人应该在言行举止中保持高尚品质,坚持正义和公正,远离贪欲和贪婪的诱惑。

2. 崇尚廉洁崇尚廉洁是崇清尚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廉洁强调无私和正直,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

崇尚廉洁不仅要求个人在自我行为中保持廉洁,更要求在执政治国等公共事务中,官员必须廉洁自律,做到清正廉洁。

3. 崇尚公正崇尚公正是崇清尚廉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正是指在做事和处理问题时,不偏袒、不偏私,公平正直,坚守公义原则。

崇尚公正要求个人在处理事务时要客观公正,公正无私的原则应贯穿一切行为之中。

4. 崇尚自律崇尚自律是崇清尚廉的基础。

自律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规范,是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崇尚自律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更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时刻保持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觉纪律。

四、崇清尚廉的意义和价值崇清尚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崇清尚廉要求个人廉洁自律,官员正直无私,通过这种道德要求的推动,能够建立一个诚信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伦理与廉政

儒家伦理与廉政

儒家伦理与廉政伦理是指人际社会关系中类之间或辈分之间的道理、原理、规范的总和。

在当前,伦理已度越了狭隘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推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各领域的伦理关系。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具有丰富而深邃的伦理道德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伦理道德,对于反腐倡廉,具有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关系民族的治乱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个人的身家性命。

为此,倡导和践履中华优秀伦理道德,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廉洁奉公、不贪不淫、诚信无欺的廉政而和谐的社会,是今天的急务。

我们要培养品行诚信的廉风,要培育贫贱不移的廉志,要尊重节操爱民的廉士,要培育清白高洁的廉洁之士,要培育廉明公正的廉正之士,要培育洁身谨慎的廉谨之士,要培育谦逊知礼的廉让之士,要培育一身清廉知耻的廉耻之士。

这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立世之本。

标签:伦理道德;公平正义;廉洁奉公;不贪不淫;诚信无欺一人一诞生,就与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发生伦理关系,推而广之与邻里、同学、老师、朋友、同事发生伦理关系。

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一定的伦理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一定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伦理的伦的本意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例、道理。

伦理简言之,即人际社会关系中类之间或辈分之间的道理、原理、规范的总和。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他根据“商契能和合五教”的思想,规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伦的原理、规范。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地球村落化的情境下,伦理已度越狭隘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推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各领域的伦理关系,如自然生态伦理、社会人文伦理、人际道德伦理、心灵神精伦理、文明价值伦理。

1.自然生态伦理人类活动超越了陆地,上九天揽月,下海洋捉鳖,构成全球性、太空性的生态冲突和危机,形成天地人全方位的伦理关系。

按和合学原理,一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原理。

人类本来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物类。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清正廉洁的历史故事

清正廉洁的历史故事

清正廉洁的历史故事介绍清正廉洁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非法私利的诱惑,公正正直地履行职责,不为私人利益谋取不当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显著的人物以他们的清正廉洁而闻名于世。

他们以自己的榜样影响了后人,成为历史的楷模。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来进一步探讨清正廉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清正廉洁的标杆人物1. 《论语》中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之一,也是孔子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倡导中庸之道,主张治国需以德治,执政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自己身体力行,一生都坚守着清正廉洁的原则。

有人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财物问题,他坚定地回答:“官无财,非其财也。

”2. 明代官员方孝孺方孝孺是明代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他以他的清正廉洁而闻名于世。

在担任福建漳州的知府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

他勤政好学,经常深入民间调查,了解百姓的需求,积极为民众办实事。

他自己廉洁奉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帮助灾民。

他的榜样影响了整个官场,使得清正廉洁成为一种流行的风潮。

3. 清朝官员张之洞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官员和改革家。

他在担任湖北巡抚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措施,使湖北的经济和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非常重视廉政建设,严惩贪污和贿赂行为,树立起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形象。

他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清正廉洁的影响力清正廉洁的人物和故事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为国家建设带来正能量清正廉洁的人物为国家的治理带来了正能量。

他们通过积极的行动和榜样作用,提高了政府和官员的廉政水平,厉行节约,降低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他们以身作则,树立了勤政廉政的形象,为国家带来了公正和正义。

2.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人物以公正和正义的原则行事,使社会更加公平。

他们坚决打击贪污和权力滥用现象,为普通人争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们始终为人民利益着想,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廉字的演变和起源

廉字的演变和起源

廉政文化是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实践并形成的关于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建设、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以及对廉政人物的颂扬与传播等方面的总和。

2013年,我们的首都北京迎来了建都860周年,在其金元明清的古代都城史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将儒学、官德和中央集权统治相结合的独特廉政文化,对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廉政文化具有示范作用与重大影响。

在此期间,北京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廉政事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廉政人物,因而形成了深厚的廉政文化积淀,其优秀部分突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点,即:教化潜移默化,教化重于说教;制度完善,利于执行;言路通达,秉公直言。

以上这些,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廉政思想以及廉政制度就受到思想家们以及历代统治者们的重视。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人”,廉政思想反映了统治者执政的需要与人民安定生活的迫切需求,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廉都有阐释论证,其中,儒家将儒家仁政思想与廉政有机结合,成为此后统治者倡导的官员修养。

“廉,仄也。

引申之为淸也,俭也,严利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廉”字本意厅堂的侧边,后引申为清正、节俭、严于律己。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并将这个大任建立在个人道德基础之上,这就是“仁”。

孟子从两方面发展了“仁”,即“性善论”和“仁政”。

儒家思想的这种“仁”最终成为官员廉政的思想基础。

而这一时期其他思想家也纷纷从不同方面阐释论证“廉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论语·里仁》“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晚年,从未停止过。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复兴周礼,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成为君子,担负起济世的重任。

同时,孔子也将廉政的思想教化给弟子。

简论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

简论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

简论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
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总称,其中尤以廉政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它的宗旨在于坚持廉洁、严明的政治规范,进而达到国家安定繁荣的目的。

从古至今,廉政思想的变迁以及它的启发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了。

从孔子开始,到贤者劝政,再到君子舍己以乐天下,诸子百家对于廉洁政治的宣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以孔子的先生伦理、增广贤文思想最为突出,因其倡导以国家利益为前提,以“爱国”“克己”“乐善”为主要内容,强调政治以节用、全民节约、无私奉献,以此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当今,如何努力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社会正常秩序,维护政府官员的正当权力,发扬政治正确态度,克己奉公,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管理,廉政思想的价值仍尤为可贵。

贤者指出,政治规范是改善社会局面的一大前提,谨言慎谨、知足常乐、勤恳节约,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各级政府官员任职期间,应时刻牢记“严明政治规范,坚守廉洁政治”的要求,一如既往地努力坚持廉政思想,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供完善的效率和质量;要以节俭为本,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政治秩序和良好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文明社会不断发展;只有廉洁政治规范才能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古今中外,廉政思想都被人们认可和承认。

诸子百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价值,以及它对今天的中国行政政治的影响力。

恪守廉政思想,实现人民政治的荣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前景,是我们当下追求的高尚理想。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各派学说、规模宏大、结构庞杂、内容丰富和体系完备的廉政理论体系。

它包括传统社会的廉政观、民本观、德治观、吏治观、法治观、制衡观、教化观和修齐观。

传统廉政文化是传统社会实现政治清廉、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根基。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社会; 廉政文化; 借鉴;启示引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时间很早。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反映,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记载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内容。

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各个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体系。

这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批判的加以继承。

1、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1)十分注重思想教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为主,强调“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洁身自律”、“淡泊名利”。

儒家伦理道德既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主体内容。

在教育途径上,包含:一是家庭廉德教育;如宋代司马光为教诫儿子,专门写了篇《训俭示廉》的家训。

二是学校伦理教育;从私塾、乡学到国子监,“平政爱民”、“节用而爱民”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贯穿始终。

三是皇帝圣谕教育;古代皇帝为圣上天子,金口玉言,其一言一行均对官员和社会有很深的影响。

官吏自踏入仕途后,皇帝经常对他们进行”仁、义、廉、耻”的朝廷教育。

2)积极塑造清廉典范历代王朝还都十分注意弘扬宣传清官廉吏,引导官场廉洁奉公的正气。

经过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各类廉政思想、廉诗、廉文、廉事,使得“一钱太守”刘庞、“三汤道台”汤斌、“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汉代的杨震,宋朝的包拯,明朝的于谦、海瑞、况钟以及清初的张伯行等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故事,在不同时代都能始终保持形式的新颖性和内容的艺术性,构成了我国古代廉政建设过程中独特的清官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儒家廉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提到全球性威胁,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恐怖主义、气候变暖、金融危机等等这样一些词汇,而在这个不断拉长的名单中,现在又多了一个“品种”——腐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腐败定性为“全球性威胁”,他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缘起与贪婪和腐败有着直接的联系。 腐败是一个普遍现象,治理腐败也是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温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就曾经指出:“贪污腐败问题可以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在国务院8月27日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再次深刻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总理今年在两个重要公开场合,两次论述“腐败问题与执政党、政权的关系”,显示出中央高层对腐败问题危害性的清醒认识和在反腐败方面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强调加大反腐的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开放了制度反腐的空间,从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将党的廉政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理念和现实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昭示着反腐倡廉的新时期、新阶段、新局面的到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 2

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系,廉政思想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廉政思想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抑或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无一不折射着儒家学者们杰出的治国感悟和政治智慧,具有法制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在当前反腐败的新形势下,我们重温我国古代儒家的廉政文化, 对于增强各级干部的廉政意识,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儒家廉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意义深远。 一、儒家赋予“廉政”深刻的内涵 廉政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赋予了“廉政”以深刻的内涵。“廉政”作为一个构词,迄今为止还没有比较精确的界定,《辞海》中也未收入廉政一词。儒家对“廉政”两个字有着精辟而丰富的论述,“廉政”是儒家对清明的政治生活的集中概括,其中心思想是提倡“以廉为本”,主张把廉德同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要求为官之人在执掌政权的过程中,坚持做到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平政爱民,光明磊落。 (一)何为“廉” “廉”的含义极其丰富,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之作种种阐释。根据现有资料,“廉”字最早出现在《仪礼》中:“设席于堂廉东上。”廉为边,隅为角,廉指堂屋的侧边;引申为形容人品行方正刚直,一丝不苟。如,《荀子·不苟》曰:“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为至文。”就是这个意思。 3

“廉”,不仅用来形容人品性的方正刚直,还具有清廉、廉洁和廉耻之意。荀子则直接用“廉耻”这个概念说明是否具有廉耻之心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他说:“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荀子·修身》)。 《周礼·天官》曾从六个方面阐明“廉”的内涵:“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里讲为官的六种廉德,“廉善”,指为官之人善于处事、办事,且受到公众赞誉;“廉能”,指能行政令,也就是使国家大政方针能顺利地得以推行,这表明为官者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廉敬”,就是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爱岗敬业,安于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廉正”,就是要求各级官员品行端正,公正无私,不徇私舞弊,搞邪门歪道;“廉法”,就是要求为官者依法办事,守法不失,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廉辨”,就是要求为官之人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六个方面,讲的都是为官之人的道德素质和办事能力,全面的阐释了儒家对于“廉”的认识,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可见,以廉为本是儒家追求的为官之德。 儒家把“廉”列为治国之纲,以“礼义廉耻”为准则的政治文化,就是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而在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出于核心地位。为官者要有“廉”的品德,其行为便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 4

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 儒家学者之所以如此重“廉”,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廉”的社会价值。他们认为,“廉为政本”,“廉为官宝”。《汉书》作者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 。可见,为官不能不具备廉德。《晋书阮种传》云:“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深刻揭示了“廉”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清代王永吉更深刻地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 ,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说明官员能否清廉,直接关系社会风俗的优劣。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导下,儒家学者中的许多进步人士,代代相承,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呼唤廉政,抨击暴政;颂扬清官,鞭挞贪官。 (二)何为“政”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说,如果执政者带头做到公正无私,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了。孔子说的重点其实不在说明何谓政,而是对执政者提出要求。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个问题:执政者必须率先正己,站得直,行得正,在道德上成为百姓的榜样,以执政者私德的高尚带来社会公德的高尚。为官者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毫无疑问,儒家创立了一条千古不易的原则,即执政者的高尚、廉洁、公正是良好政治的先决条件。 (三)何为“廉政” 5

基于对儒家廉政涵义剖析,可见“廉政”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一项道德修养标尺、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是一种政治行为准则。儒家所谓的“廉政”是政府官吏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与贪、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的反面是贪污腐败、贿赂聚敛,廉政同时也是儒家治国的政治思想。 二、义利之辨——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腐败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利用公职谋私利,腐败是对名与利的非理性追逐,而导致人的价值观的扭曲和畸变。所以,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就代表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人的廉洁或腐败,义利之辨的思辨程式和内容确定了廉政思想的维度和主要内容,所以义利之辨是儒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程颢也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颢《语录》十一)。义利之辨是关于如何处理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想和观点,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论说源远流长。 (一)承认“利”的存在,注重民利。 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是说,要看重民的衣食等物质利益,以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获得利益。孟子认为:“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这是说,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有一定物质利益的要求,是人必然有的欲望;一般的民众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会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荀子也认为:“凡人有所一同: 6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这些物质需求,天赋地载、尽其所有为民造福,计利而富民。 (二)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孔子讲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他主张无见小利,不能因小利而坏大事,见利要首先想到义,以义的原则取利。孟子讲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在生之利与死之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舍生取义,这足见其把死之义看得比生之利更为重要。荀子讲道:“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这里,荀子认为义与利是人所具有的,即使圣人也都有利欲,把义放在首位就能治世,而把利放在首位,就无法治理好国家;判断荣辱的标准就是看是把义放在首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 (三)承认义与利之间存在统一性。 程颢认为:利是人的正当要求,没有利,人就不能生存。当然,对利的追求应该顺利无害,无度的追求就会出现趋利之弊。利不能妨义,只讲仁义不讲利不行,只讲利而违背仁义更不行。程颢说:“仁义未尝不利,利不妨义”,同时他还说:“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河南程氏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