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2013北京论坛城市论坛综述

伦敦 政治 经济 学 院亚洲 研究 中心 主任 亚瑟 ・ 侯 随着 经济 社 会 的发 展转 型 , 伴 随 着工 业 化 的发 展 。 塞 因教 授认 为 , 现 代发展 中 国家 的城镇化 与 2 0 世纪 无 论是 城镇 化 的驱 动机 制 , 还是城 镇化 过程 中所 面
以前 欧洲 的城镇 化 有多方 面不 同 , 欧洲 的城镇 化过 临的人 口 、 土地 、 空间、 生态 环境等 问题 , 以及城镇化
展过 程。
是有 限的 , 社会经济 和族群 的两极 化是同步发生 的 ,
华 东理工大学 的纪晓岚教授认 为城镇化 的原 动 使得这些群体被局限于特定 的居住 区域 。 力在于人 的需求 , 人的需求决定 了产业结构 , 决定 空
间结构 。城 市应该 是人性化城市 , 是一个爱护人 、 关 城 市规 划 引导 城 市 生 态 文 明发 展 心人 的城市 , 是一个 尊重 人 、 教 育人 的城 市 , 是一个
多样性的城镇化
外, 中国城市 规划设 计研 究 院的学 者罗赤 提 出应 更 多 关注 和支 持那些 非 中心地 区 的就 地城镇 化 , 调 整
建立 更 进入 2 1 世 纪以来 , 随着新兴经 济体 的崛起 , 加速 以往城 乡空 间规划 中 自上而下 的基本 思路 , 了城镇化 的进程 。城镇 化开启 了 中国改革 开放第一 为有机 的城 乡关 系。
化 的 内涵 到城镇化 形成 机制 , 从 低碳 发展 到城 市生 来 自韩 国中央 大学何圣圭教 授认为韩 国的快 速
文化 、 社会 、 环境、 城市规 划 、 生态 文明等角度对 城镇 城镇 化具 有双 刃剑 的作用 , 一 方面带 来 了产业结 构
的升级和经济 的增 长 , 另一方 面也造成 了两极分 化 、 态 文明建设 , 从 城市人 口研究到城 市社会公平 , 从土 住房 短缺和贫 民窟 等 问题 。他认 为住房短 缺是韩 国
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2011年第8期摘要:本文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40(2011)08-0045-0003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段爱明(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湖南张家界427000)作者简介:段爱明(1979-),男,湖南株洲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农村城镇化问题在国内外,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等学科中,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以城带乡”发展模型(A.W.Lewis ,1955;Fei ,C.H.and Ranis ,G ,1961)、速水教授的“东亚模式”(速水佑次郎,2007)等。
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其发展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而难以解释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例如美国学者帕辛(M Paecione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法国学者安尔·麦兰(Pierre Merlin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在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区的人口是由城市内迁移而来”。
“乡村城市化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村庄周围建设别墅式小房子,居住者从事城市型职业,接受城市型生活方式”。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品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新型城镇化综述

新型城镇化综述
雷聪仪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
0 7 1 0 0 2
【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 色社会 的基本国情提 出的特殊要求 ,
是未来较长时期 国内城乡发展 建设的关键指导 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 济工作会 议上 强调 , 有序推 进城镇化 , 是中国现 代建设的重要任 务, 也 是
解决城 镇化 发展过 程 中的诸多矛盾, 解决 人 口转移、 资 源合理配 置等 问
题。
4 .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于如何 选择 新型城镇 化 的道 路 问题 , 一度 出现优 先发 展大 城市
的观 点, 但 随着大城 市 问题 愈发严重 , 又 出现 了 小 城镇发展 观 点。 通 过 分析 、 探 索后 , 关于道 路 选择 问题 现 已形成 了较 为成熟 的 的核心内涵、 主导 因素以及实施 路径 , 是实现新型城镇 化这一美好愿景 反复 的争论 、 观 点, 即新型 城镇化建设 道 路应该是 : 因地制宜 地发展 城镇化 , 各地 从 的基 本前紧 缺问题并存 , 亟待解 决 ; 传统 资源被 过度依
赖和消耗 , 致使 能源 、 材料濒临 枯竭 , 缺乏环 境保 护 意识和环 境监管力
度, 致使 “ 三高”问题长期存在 。 2 0 1 4 年爆 发的雾霾天使全 国半 数省区、
中国经济发展 和扩大内需最 主要 的潜力所在 。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 的概念、 3 0 余个城 市深 受迫害, 严重 影响了人民群 众的安 全健 康。 为此 , 新型城 核心内涵、 主导与路径 、 存在 问 题 等方面 进行了 综合阐述 , 以期更加清晰深 镇化必 须以质量效 益型为主 , 必须 坚持健 康城镇化 , 坚 持走绿 色低碳 、 刻地 了 解新 型城镇化, 为今后 的深入研 究作参考。 [ 关键 词】 新型城镇化; 核心内 涵; 主导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的开题报告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的
开题报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
的经济效应,包括理论、实证和对策。
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城镇化可以促进资
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的升级,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出。
另外,城镇化
还可以提高人口流动性和就业率,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
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改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人民的幸
福感和满意度。
其次,从实证研究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分析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对于经济方面,可以研究
城镇化与GDP增长、就业和收入增长等的关系;对于社会方面,可以研
究城镇化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的关系;对于环境方面,可以研究
城镇化与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等的关系。
最后,从对策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为了保证城镇化的
经济效应,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对策应该包括推进城市化、优化产业
结构、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措施。
此外,还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措施。
总之,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
理论、实证和对策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
高中地理城镇化问题研究

高中地理城镇化问题研究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数量也随之扩大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主要研究高中地理中的城镇化问题,包括城镇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迁徙至城市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数量扩大。
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二、城镇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需求: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劳动力需求大,农民进城工作可以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收入;2.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相对农村更好的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吸引了农民迁徙至城市;3.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相对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农民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而迁徙至城市。
三、城镇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镇化有利于实现经济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发展;2.农业现代化:农民进城工作后,农田将释放出来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3.社会结构变化:城镇化使得人口聚集在城市,农村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4.资源环境压力: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3.推动非农产业发展:引导农村闲置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4.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和无序扩张;5.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减少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然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城镇化问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

社会关 系的密度 、 深度 和广度的变化 。 小城 镇 理论 的代 表学 者 费 孝 通 先 生 在 l 9 8 2 —
1 9 8 4年 间对 吴江 进行 了多 次调 研 , 在 此基 础 上形 成 了一系列 城镇 化文 献 。他 把小 城 镇 定义 为 “ 新 型 的
程 控 制 的保 障 性 住 房 绩 效 评 价 与 改善 体 系研 究 ”
正 从 乡村性 社 区变 成 多种 产 业 并 存 的 向 着 现 代 化
2 5
城市发展研究 2 1卷 2 0 1 4 年 1期 U r b a n De v e 1 0 p me n t S t u d i e s Vo 1 . 2 1 No . 1 2 01 4
基金项 目: 天 津 市 企 业 博 士 后 创 新 项 目择 优 资 助 项 E t “ 基 于 过
角度 而言 , 城镇是 各 种不 同个 体在 一个 相 对 大范 围 、
高 密度 内的居住场 所。城镇化是生 活方式 的变化 , 是
农 村生活方式 向城 市生活方式 的发 展 , 是人 与人之 间
到了 2 0 1 2年 的 5 2 . 6 7 %, 城 市 人 口年 平 均增 长约 一
也相应 建 立 , 多种经济用地 和生活空间用地集 聚。
胡鞍 钢认 为城镇 化是 由 于工 业 化 、 现 代化 而 引 起 的 人 口向城市 集 中的 过程 , 是经 济 发 展 各种 要 素 空 间 集 聚 与重 新 分 布 的过 程 … 。 巴 曙 松 认 为 城 镇 化 是 土地 、 资金 和 人 口 的 自由流 动 , 这 三 要 素 的流 动 决 定 了地 理空 间 的分 布 , 城镇 化 进 程 是 基 于密 度 的 提 高、 距 离 的缩 短 和开放 度 的增 加 。 人 口学 认为 城镇 化 的实 质是 人 口非 农化 过 程 , 是农 业富余 劳 动 力 逐 步 向二 、 三产业转移 , 其 演 进 过 程伴 随着 三次 产业 结 构 调 整 , 是 第一 产 业 人 口不 断减少 , 第二 产 业 、 第 三 产 业 人 口逐 渐 增 加 的 过 程 。 目前普 遍 被 接受 的 一 个 城 镇 化 率 指 标 就 是 用 一个 地 区 常 住 城 镇 人 口 占该 地 区 总 人 口 比例 来 反 映城 镇化 水平 高低 , 人 口地 域 结 构 和产 业 结 构 的 变动是 城镇 化水平 的最为重要 的指标之 一 。 社会学 研究强 调城镇 化 是指农 村 居 民在城 镇 能 够 享受到城市人 的物质和文化生 活方式 的过程 , 是引 导农 村地 区群众从 旧的生活方式 中摆脱 出来 , 让更 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发展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1、引言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城乡空间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但由于“Urbanization”一词中“Urban”包含有城市(City) 和镇(Town)[1] ,加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镇的规模一般都很大,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City)集中,而且还要向大量的城镇(City and Town)转移和聚集。所以,用“城市化”或者“城镇化”都不太准确,不能概括我国的城市和镇的“转移、集中与聚集”的整个过程,而如果选用“城镇化”一词则更能比较妥当的反映我国的实际状况。[2]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以家庭、作坊经济为主体的分散式城乡空间格局迅速瓦解,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导致了城镇的繁荣和乡村的衰败。随之关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以及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所引起的后果等等的论述也出现在一些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充分论述了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城镇化目标。20世纪初,欧美大部分国家已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开始不断暴露,这不仅提出了对城镇化研究的理论需求,而且也为深入的城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对城镇化的研究由传统的形态偏好开始转向功能空间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等四大类型[3]。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思想融入到城镇化的研究之中。美国规划大师赖特(H.Wright)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融合的区域城市。欧盟从1993年起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跨国空间规划工作,以实现区域与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加拿大与美国也采取“生长控制”之类的措施,来调控区域城镇空间的演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驱动,也是我国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对城镇化发展理论的梳理,了解城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协调。
2、城镇化发展演进理论 2.1区位理论 城镇化是城镇快速发展的结果,而城镇发展则与城镇所处空间区位有着密切联系。国外从区位理论角度研究城镇发展由来已久,主要以古典区位论和地域生产综合论为代表。区位理论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集聚效益是促进经济要素集聚的决定因素,产业、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和结果促进了城乡空间结构的演变。[4] ⑴ 古典区位理论[5]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由德国农业地理学家杜能(J.H.Thunen)奠基,经过阿尔弗莱德·韦伯(A.Weber)较为系统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oseh)等进一步发展,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期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① 农业区位论: 杜能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消费市场的远近,构建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同心环状农业圈图式(图1),形成了精细城郊农业区、林业区、集约的种植区、栅栏农业区、粗放的三年轮作区、牧业与粗放种植的序列布局。他的理论在实质上论述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图1 杜能的农业同心圆经营圈 ② 工业区位论: 阿尔弗莱德·韦伯(A.Weber)是最早对有关城市工业区位的讨论进行系统整理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也成为现代城市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石。该理论的特点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最小、运费最省。进一步提出运费是重量与运距的函数,理想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重量为最低的地方。 图2 韦伯的工业区位模型 资料来源:张沛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③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它从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分析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探讨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提出了城镇体系发展的六边形模型。 ④ 市场区位论: 廖什(A.Losch)在1940年发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把生产区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提出了市场区及市场网的理论模型,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其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即正确地选择区位是谋求最大市场和市场区,并获得最大利润,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 区位理论虽然不是专门谈城镇集聚的,但是产业、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和结果与城镇集聚过程并无本质差别。埃地温·米尔斯和布鲁斯·汗密尔顿的城市形成模型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图3)。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集聚经济的作用成为促进要素集聚于特定区位的经济力量。[6]
图3 城市形成的米尔斯——汉密尔顿模型
资料来源: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⑶ 地域生产综合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原苏联经济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在总结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经济区划和区域开发规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按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运输条件和地理位置,恰当地选择企业而实现一个工业点或整个区的企业经济组合。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①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 1989 年第 1 版,第 163~165 页。) ①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主要根据企业的经济联系,实行生产联合,组成统一体,而不是企业、部门简单的空间集合。 ②综合体的形成是要充分利用对该地域有利的条件,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③综合体是按国家生产布局计划建设起来的地域组织形式。 ④综合体有不同等级规模。 ⑤综合体是一个以专业化部门为核心的区域。 由此可见,按地域生产综合体原理规划建设的城镇,具有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差别,并构成空间分布上的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区域的、乃至全国的城镇体系。 以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为代表进一步发展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提出了区域发展总体空间平衡理论。着重研究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强调近代工业在城市区域基本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出要考虑城市区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注意对个人和政府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决策过程中各种社会团体和阶层的作用;还探讨了区域发展中公共服务部门的活动和福利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等,使区域与城市关系的研究走上多层次、多元化、定量和动态综合分析的轨道①。(①叶舜赞:《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第 100 页。) 2.2 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城镇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由“乡”到“城”的转化过程,国外由“乡”到“城”的结构转化理论有城乡二元论、就业结构转换论、城乡结构迁移论、劳动力迁移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的着眼点主要在于从城乡人口迁移的角度来阐述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 城乡二元论: 城乡二元论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刘易斯(W.A.Lew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把劳动力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看作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由于乡村与城镇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并转化为城镇居民,推动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该理论在实质上探索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结构转型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⑵ 就业结构转换论: (2)钱纳里、赛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钱纳里和赛尔昆是在配第-克拉克的一、二、三次产业转换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就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产值结构转换与产业就业结构转换之间关系上的异同。认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中,农业产值与劳动力就业向工业转换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 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起的国家,可以模仿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技术,大幅度提升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使得工业部门创造产值的能力大大高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工业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由此可见,就业结构变动指标比产值结构变动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产出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历史条件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大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大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而是首先吸收到劳动密集性、技术不太先进的工业部门。只有当工业化不断深化,社会分工细化,新产业不断产生尤其是服务业不断发展时,城乡二元结构将逐渐消失。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推动产业就业结构转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城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从培育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性入手论述城镇化发展规律,包括增长极论、循环累积论、“核心-边缘”论和非平衡发展论;协调发展理论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论述城镇化发展规律,包括田园城市论、卫星城市论和有机疏散论(表1)。 表 1 城镇化理论体系 类型 城乡转换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 协调发展理论 代 表 理 论 城乡二元论 就业结构转换论 城乡结构迁移论 劳动力迁移论 增长极论 循环累积论 “核心—边缘”论 非平衡发展论 城乡融合理论 田园城市论 卫星城市论 有机疏散论 ——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1673 页。 [2] 张沛.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3 [3]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4):1 [4] 张沛.区域规划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赵国锋,段禄峰.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31): [6]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