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相应的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基因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也是专化的。

稳定化选择:指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的群体组成趋向稳定。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初侵染: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

再侵染: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繁殖体进行再次侵染。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有再侵染的病害,再侵染次数的多少因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

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杜绝危险性病原物的输入和输出。

重寄生现象:有些微生物可以寄生于病原物的,这种现象称为重寄生现象。

植物病害的症状的分类:

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2、斑点: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3、腐烂: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生腐烂。

4、萎焉: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

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凋萎,造成黄萎、枯萎,以致植株死亡。

5、畸形

真菌所致的病害特点: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真菌性病害作诊断: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各种霉状物、粉状物等。如用湿润的解剖刀不她们刮下来,或撕下病部表皮,在显微镜子下观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真菌的各种形态。如病部还没有长出真菌的繁殖体,可用湿纱布或保湿器保湿24小时,霉状物等就可以长出来再作检查和鉴定。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要点。

发生特点:

1、初侵染的菌源主要来自带菌的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病残体、田边杂草或其他寄主、带菌土壤和昆虫等。

2、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侵入寄主后通常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在寄主薄壁细胞或组织内扩展的可引起叶斑、腐烂等症状。

3、植物细菌病害常在病部表现水渍或油渍状,在空气潮湿时有的在病斑上产生胶粘状物称为菌脓。

4、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流水、风夹雨、介体昆虫、线虫等,还可以通过人的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

5、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湿度大、氮肥过多等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流行。

防治要点:

1、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

2、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

4、对某些种传的细菌病害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区继续扩大。对某些流行性的细菌病害

还应搞好测报工作,适当进行化学防治。

柯赫氏法则的步骤:

A、致病的生物必须与症状有联系;

B、必须分离得病原生物和进行纯培养;

C、将纯培养的病原生物对相同种的健康的植物接种,必须产生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D、必须重新分离得到这种病原生物。

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

1、有性重组

2、无性重组

3、突变(病原物在遗传性状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突然变化)

4、病原物的适应性(指生物改变它自己使能在某种环境中更好地生存的能力)

一个作物品种在某种条件下表现为抗病,而在另一种条件下表现为感病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寄主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抗病性可以表现不同。

2、病原物病原物的群体中出现毒力不同的生理小种。

3、环境条件(1)、温度的影响(2)、水肥的影响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场所:

种子和无限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间的病株、土壤、粪肥、昆虫、温室内或贮藏窖内。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休眠、腐生、寄生。

影响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因素: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雨水、积雪等。

越冬、越夏后病原物的传播:(1)人为的传播(2)气流传播(3)昆虫传播(4)雨水和流水

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和特点。

1、真菌: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从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皮孔等侵入;从伤口侵入。

2、细菌:从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皮孔等侵入;从伤口侵入。

3、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伤口附近组织不能坏死。

4、线虫: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对真菌、细菌来说,影响侵入的条件是水分和温、湿度。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1、寄主植物

(1)种植感病的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2)种植感病品种面积的大小和分布与植物病害流行范围的大小和为害程度有关。感病寄主植物群体越大,分布越广,病害流行范围也越大,为害也越重。

2、病原物是病害流行的一基本条件。没有大量的病原物存在,病害是不能流行的。(1)病原物的毒性病原物通过变异产生毒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导致作物品种由抗病表现为不抗病以至病害流行,是生存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2)病原物的数量

(3)病原物的传播

3、环境条件

4、栽培管理

植物检疫的任务;

1、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农作物及其产品的由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

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它们传播

到还没有发生的地区;

3、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被传人新区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肃清。

植物检疫的对象:

1、危险性病害;

2、局部地区发生的;

3、由人为传播。

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

1、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也称基因部署。将具有不同抗病性的品种搭配种植,使抗病基

因型多样化,为病原物在面上流行设置种种障碍。

2、抗病品种轮换也称基因轮换。

3、利用多抗性品种也称基因累集

4、利用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的品种

5、利用耐病品种尤其是病毒引起的病害,有较多耐病的品种。

栽培管理。

1、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2、耕作栽培:(1)轮作(2)播种期(3)水肥管理(4)田园卫生

化学防治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

1、种子处理是用药剂处理种子以消灭种子内外的病原物,或使种子着药以保护幼苗免

受病原物的侵染。方法有拌种、浸种、闷种等。

2、土壤施药使用有挥发性的或有熏蒸作用的药剂。施用的方法有穴施、沟施等。

3、植株喷药(1)药剂的使用浓度(2)喷药时间和次数(3)喷药质量(4)药害

问题(5)药剂混合使用问题(6)安全使用

4、抗药性问题

(1)用最低的用药量和最少的用药次数,来减轻农药对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2)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

(3)要了解每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和负交互抗性的情况,对已产生抗药性的农药,应改用与其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4)加强对抗药性发生的情况的鉴别,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抗药性问题的发展。(5)内吸性杀菌剂和传统性杀菌剂混合使用,是减少抗药性产生的方法之一。

植物病害防治:

1、植物检疫;

2、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品种轮换;利用多抗性品种;利用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的品种;利用耐病品种);

3、栽培管理(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耕作栽培);

4、化学防治(保护剂;治疗剂;免疫剂)

5.物理防治:筛选;热处理

6.生物防治:重寄生;抗生;交互保护

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表现有何特点?(10分)

要点:①非侵染性病害是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②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

③病害的出现常常给人以突然发生的感觉,通常是大面积或全田普遍发生,成片成块的分布;

④发病的植株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

⑤病害的产生与环境条件、气候变化、农事操作有密切的相关性。

检疫性病害有哪些特点?

①. 危险性:一旦传入,将造成重大损失;

②. 局部发生:只是在某些地区或国家发生的病害;

③人为传播:通过人的活动进行传播。

植物检疫有哪些主要任务?

①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由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

②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传入新区,应采取措施,就地彻底消灭;

③将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它们传播

到非疫区。

利用轮作控制病害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实施轮作要考虑全面,要符合生产实际;

②轮作植物不是防治对象的寄主;

③水旱轮作好;

④轮作对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是有不同防效的。

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应注意和解决哪些问题?(15分)

答:(1)了解病害的类型和生理小种的构成;

(2)品种抗性类型的选择,专化性和非专化性品种;

(3)品种的多样性;

(4)品种的合理布局;

(5)合理的栽培措施

试论述,通过农业的栽培措施控制植物病害。

①选用无病种子及其他繁殖材料,并做好种子处理;

②以土壤作为初次侵染源的可实行轮作;

③调节播种期,避开发病高峰;

④加强肥、水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而不利于病害的环境

条件,增强寄生抗性;

⑤搞好田园卫生,降低病原体的数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