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区脱贫攻坚规划(2016-2018年)

洮北区脱贫攻坚规划

(2016-2018)

序言

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两省一区”交界处,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吉林省《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依据市区两级《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包括全区11个乡(镇)13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1个。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18年。

一、脱贫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带动、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十二五”期间,全区脱贫35830人。比2010年底下降36.1%。

二是贫困人口收入不断增加。全区在册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300元,增长到2014年的2800元,增长21.7%。

三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修、维护村级水泥路249公里、砂石路256公里,实施农田改造工程47万亩,解决了15个重点贫困村2177户的人畜饮水问题。

四是贫困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全区农村小学改造危房10万平方米,新建贫困乡村教学楼2.07万平方米,农村普九入学率达100%;新建贫困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7300平方米,农村文化大院实现村覆盖。

五是贫困户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全区11443户贫困农户实施了住房改造项目;90%以上贫困户通闭路电视;在册贫困户电话使用率达到98%。

六是扶贫产业效应逐步显现。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发展以肉羊、奶牛、水果、蔬菜为主的种养殖业项目,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七是贫困农户素质逐步提高。近年来,全区共培训贫困农民1.3万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务工收入。

(二)现有脱贫攻坚对象情况

经精准识别,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17户,在册

贫困人口27848人。

洮北区各乡镇贫困户统计表

序号乡(镇)贫困村数贫困户数贫困人数备注

1 平安镇0 2218 2760

2 青山镇 2 94

3 1697

3 林海镇0 237 382

4 洮河镇 4 1612 2699

5 平台镇7 507 1021

6 到保镇 6 1720 2806

7 东风乡0 1693 2571

8 三合乡 2 1198 2057

9 东胜乡9 2422 3533

10 金祥乡 5 1009 1364

11 德顺乡16 1359 2475

合计51 17417 27848

全区贫困村主要集中在德顺乡、东胜乡、平台镇、到保镇等乡镇,这些乡镇多地处洮北区边缘,交通相对闭塞,路网状况不佳,土壤肥力贫瘠,多年积贫积弱。全区27848贫困人口中,有8517人集中于51个贫困村,其余19331人呈插花分布。除因病、因灾、因学、缺劳力、缺资金等致贫外,全区农村人口致贫原因主要有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技能缺乏等。

经调查摸底,在册贫困人口以因病、因残致贫人数居多,为646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3.2%;因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缺土地致贫者,依次约为5375人、4149人、3286人和2144人,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19.3%、14.9%、11.8%和

7.7%;再次为因灾、因学致贫,约为1872人和1504人,分别占6.4%和5.4%,其他原因致贫3147人,占11.3%。

按劳动能力情况划分,38922人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8911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未成年)13645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291人,分别占贫困中人数的32.1%、49.1%和18.8%。

(三)脱贫攻坚的机遇与挑战

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部分农村生态条件差,自然灾害较多,影响农民生产性收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交通设施严重滞后,主要公路干线少、路网密度低,很多田间路缺少维护,路况较差,普遍存在“晴通雨阻”现象。

3、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全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产业协调性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结构单一,活力不足。

4、农民就业技能缺乏。受多年贫困影响,贫困区域劳动力知识水平低,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多数只能从事纯体力劳动,收入低,就业不稳定,增收渠道窄少。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

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省、市已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项的政策、办法、和意见,未来几年的工作中,政策红利将得到持续发酵和兑现。二是国家、省、市相关发展战略部署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有利于洮北借力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白城市兴工富市战略,为洮北区大力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全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上重要战略地位,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着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六个精准”、省委“五个结合”要求,围绕“四个洮北”建设目标,突出发挥“五大优势”、认真践行“八字方针”,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

硬办法,切实开展生产扶持和生活扶助,举全区之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充分依靠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坚持精准扶贫与连片开发同步推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坚持把解决群众如期脱贫与可持续致富结合起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带富和堡垒作用,区、乡(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强化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推动行业部门履行扶贫开发职责,强化协同协作,合力开展脱贫攻坚。

2、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落实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真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3、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注重结合,打好“组合拳”,把脱贫攻坚放到洮北振兴发展、实现“四化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工程项目

中谋划和推动,增强贫困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因人因地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建立完善扶贫工作考评体系。

5、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鼓励扶贫济困,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举全区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6、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开发式扶贫,注重扶贫先扶智。在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处理好政府、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激发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搞“大包大揽”,破除“等、靠、要”思想。

(三)脱贫目标

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村全部销号,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脱贫时序: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有序退出。全区计划2016年脱贫15000人,2017年脱贫8899万人,2018年对

5291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全年脱贫6500人(考虑脱贫返贫等诸多因素);确保51个贫困村2018年全部“销号”。

三、精准施策,确保如期脱贫

(一)实施精准脱贫

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精准脱贫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切实保障现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

1、发展产业脱贫

立足本地的特色与资源优势,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统筹全区各有关部门管理权能和项目资源,推动扶贫资源使用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使用转变,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功能,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到2018年,通过发展产业脱贫15500人。

(1)发展特色种植业脱贫。就推进土地整理、柴改电、露改棚工程,对基础较好的东风蔬菜、洮河小米、三合花生、林海香瓜、平安辣椒、烤烟和平台镇红塔雪寒韭菜等专业镇村产业给予扶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吸纳贫困户参与本乡镇主导产业。以城镇郊区为中心,积极发展棚膜经济。建设果蔬园区13个,大棚6800栋。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入社、

股息分红等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收入。安排项目150个,投资27.2亿元,带动4500贫困人口脱贫。

(2)发展特色畜牧业脱贫。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将畜牧业打造成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撑”。依托吉西肉羊产业园、精品牧业区奶牛养殖园项目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做法,不断推动规模化、标准化步伐,增加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发展奶牛、肉羊、狐、貉、鸡、鸭、鹅等畜禽养殖的积极性。安排项目100个,投资154亿元,(其中153亿元为四个大型跨越类项目,可安排近1.5万就业),带动3000贫困人口脱贫人.

(3)农产品收储加工业脱贫。积极谋划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就地加工转化的特色加工业,提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层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围绕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粮食深加工、秸秆深加工、杂粮杂豆深加工等项目上马,努力拉长全区农产品产业发展链条,扩大其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加工转化、带动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安排项目50个,投资12亿元,带动15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4)发展乡村旅游脱贫。以贫困地区旅游景区、棚膜产

业园为依托,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的发展,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实现景区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对象,以服务和开展乡村旅游为渠道,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发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产品等乡村旅游商品,举办民族、地方特色节庆活动,配套完善商贸物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提升乡村旅游组织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安排泰州古城、双塔文物保护开发旅游项目、风电?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游建设项目、乡村旅游项目等40个项目,总投资5.7亿元,带动德顺乡、青山镇、平台镇、东风乡到保镇等域内约1500贫困人口脱贫。

(5)电商扶贫。对建档立卡中有一定文化水平、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鼓励和扶持其开办淘宝网店、开发电商产品、参与物流配送等,实现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加快推进全区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电商产业孵化中心及物流配送、分捡、仓储中心等建设。到2018年,发展网店400个,带动“双创”就业人员2000人。项目总投资1亿元,带动1000贫困人口脱贫。

(6)光伏扶贫。建立国家统筹、地方配套、银行支持、用户出资等多种资金筹措机制,统筹电站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现有或新建农业大

棚等农业设施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为1000户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装置。积极向上争取光伏指标补贴,给予开发企业建设指标支持,通过“光伏扶贫工程”,探索建立指标收益利益分配机制(如:企业按发电量每度电3-5分钱向扶贫基金捐款,或者以捆绑项目受益捐款等形式)带动脱贫解困的新路子。项目总投资5亿元带动1000贫困人口脱贫。

(7)资产收益脱贫。安排资金2.1亿元,用于支持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借鉴和探索各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成功改革经验,探索股份合作制扶贫新模式。以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建档立卡中有经营意愿但经营能力弱的3000贫困人口实现搭帮互助,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2、生态保护脱贫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争取省市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施退耕还林、耕地综合整治和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安排项目投资1000万元,设立600个生态公益岗位,让有劳

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以稳定收入带动脱贫,带动1000贫困人口人脱贫。

3、发展教育脱贫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中因学致贫的1500贫困人口,支持其子女完成从学前到大学学龄的学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满足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需求。争取试点,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协调上级教育部门,对建档立卡的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支持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为贫困家庭在读中职、高中、高校贫困学生提供每生每年1000元的扶贫专项助学金;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通过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发放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解决贫困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问题,不增加家庭负担,帮助其完成学业。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

4、转移就业脱贫

引导贫困群众走以技就业凭干脱贫道路。对具备职业技能和壮体力型劳动力,重点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劳务输出增收。积极开展脱贫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发展就业创业创新项目。

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力度,鼓励贫困户向非农就业转移,不断拓宽务工、创业和增收渠道。安排资金500万元,争取通过转移就业,实现约3000人脱贫。

5、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

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统筹卫生计生、民政、扶贫等部门资源,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实施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扩大贫困人口门诊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实行区级统筹,实现兜底报销。对于因大病住院的贫困人口申请大病救助,为每人每年提供享受6000元补助,年度安排补助资金300万元;所有的因病致贫人以贫困标准来进行补助,需要资金3000万元。总计需要安排资金3300万元,覆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5000人。

6、社会帮扶脱贫

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投入、实物捐助、用工优先等方式进行帮扶。拓展扶贫渠道,创新扶贫方式,开展光伏产业扶贫。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挥社会爱心志愿者团队作用,

引导爱心人士关注农村贫困家庭,实施爱心帮扶工程。组织在春节等重要节日向贫困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母亲健康快车”“春蕾计划”帮助贫困妇女和儿童。做好“金秋助学”活动。推动军队和武警与贫困村融合扶贫。争取通过社会帮扶,实现约1000人脱贫。

7、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对建档立卡中5292名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实现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机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力度。对贫困老年人,按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和高龄生活补贴;对生活困难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专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等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范围。到2018年底,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力争不低于省定扶贫标准。按现在贫困标准折算现价3000元/人年来计算,需安排补助资金1750万元。

8、一事一议帮扶脱贫

对上述“五个一批”无法涵盖的贫困人口,或因突发因素致贫的特殊个案,可以通过一次性救助脱贫的,经有关机构认定后,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脱贫。对因突发事件、

特殊情况致贫的,特事特办,通过给予资金救助等形式帮助临时遇有困难的农村群众。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覆盖2000农村贫困人口。

(二)建设美丽乡村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1、改善人居环境

(1)危房改造工程。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适用”的原则,加快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建设步伐,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住房问题。投资10亿元,对全区11个乡镇相关村屯危房进行新建或改造,涉及人口5.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万人。

(2)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安全饮水建设步伐,打深水井、铺设供水管网、建管理房、安装机电配套设备、水处理设备及水质消毒设施,对饮水不达标的管线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分两年实施。确保到2018年全区农村群众全部喝上安全水。项目估算总投资9000万元。

(3)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对室外厕所进行规范修缮或者重建,推广普及应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

按照500米半径,每个自然屯建设至少新建3个面积为25平方米的农村村屯公共卫生厕所,全区共建1900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1400万元。

(4)村屯“四化”工程建设。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以全区22个首批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为始发点,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庄美化绿化,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色景观旅游等项目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实施乡村旅游创业计划,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形成。项目估算总投资11400万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优先在贫困乡村实施村屯畅通工程和安全隐患治理工程,支持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增强农村公路服务保障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总投资约11亿元,建设自然屯通硬化路项目、老旧路改造项目、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项目,总里程约1100米;改造桥梁3座,全长124米;建设桥梁2座。

(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区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大对贫困乡村抗旱水源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投入不足、功能短缺这块“短板”,解决农田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安排资金2.2亿元,建设洮儿河护岸工程

在金祥乡、东胜乡、保民农场建设河道护岸11处,19段;建设与河湖连通东湖湿地项目,改扩建渠道10公里,衬砌长度19公里,新建闸门1座,涵洞3座。灌溉农田3万亩,水产养殖10万公斤。

(3)加快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完成新一轮贫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群众用电质量。发挥“清洁能源消纳试点”作用,积极提升风电配网外送和区域自消能力,支持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安排4.7亿元,新建10kV线路735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2610公里,新建变压器970台。

(4)加快农村网络设施建设。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向贫困村延伸,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覆盖面。优先支持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支持。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强化脱贫攻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信息平台的区、乡级数据。

3、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加强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环境,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农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教育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三年内均达到办学标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引进城市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支教。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6所农村中心幼儿园及附属设施,维修改造22所农村中小学,新建17所农村中、小学楼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种植、养殖实习实训基地。

(2)卫生

遵循方便群众、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交通和地理位置因素,加大贫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16所26200平方米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辅助系统建设和添置必要医疗设备、就诊平台、网络信息化建设等;对全区114个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新建设和改扩建设,购置医疗设备实现区域村卫生室服务网络全覆盖的目标。估算投资1.5亿元。

(3)文化体育

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计划投资1亿元,实施农村文化工程项目,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1000个,打造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础,文化大院为补充的三级文化网络。计划投资1亿元,

实施农村体育工程项目,集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村屯文化小广场建设,计划新建设小型体育场5个,修建村级小广场500个。

(4)社会保障

完善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完善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实施社会保障工程项目,力争到2018年底,使所有农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施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扩建20个养老(育孤)服务中心。估算需项目资金3亿元。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

加速水利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通过引进地表水资源,缓解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扩大湖泊和湿地面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推进“三化”综合治理

加强区域内沙化、盐碱化、荒漠化及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加大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重点进行建设人工草场工程,实施盐碱地治理工程和推进荒漠化综合治

理工程。

(3)推进林业建设

加快林业建设与发展,提升林业生态修复功能。实施荒地造林,农防林、低质林改造和天然林保护。

(4)环境污染治理

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加大改水、改气、改厕、改厨、改圈和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改善村屯生活环境。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力实施重点流域规划项目建设,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以防治地下水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农业污染治理

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污染;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施用有机肥和沼肥等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推进畜牧业、渔业健康养殖,实施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监管,减少畜禽粪便和水产养殖污染。

四、资金与项目精准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