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变化1.3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2.1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气候和气象条件2.2 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区划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征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3.1 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工业部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工业布局的选择和优化3.2 工业地理分布和工业区划工业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3.3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升级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阻力工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第四章: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4.1 服务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因素4.2 服务业地理分布和服务业区划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服务业区域的形成和演化4.3 服务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现代化的含义和趋势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5.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5.3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第六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6.1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6.2 城市地理分布与城市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特征6.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交通地理与物流7.1 交通地理的重要性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交通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交通网络的类型与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7.3 物流产业与物流地理物流产业的定义与功能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与实践第八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 人口地理与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的规律与影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8.2 资源地理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3 环境地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地理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含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特征9.2 贸易模式与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的类型与变化贸易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3 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与工具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第十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1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研究中的贡献与展望第十一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GIS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技术的基本原理GIS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11.2 GIS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与类型GIS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法11.3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空间分析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在区域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12.1 物流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系统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2 物流中心与经济地理学物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物流中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3 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13.2 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13.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14.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功能14.2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应用14.3 区域创新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15.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向经济地理学实践应用的新领域15.2 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交通地理与物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

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推导(一)

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推导(一)

一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说起
我们知道,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来自技术、资本和劳动,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 会对产量造成不同影响。即
Y f ( A, K , L,)
(1.1)
其中, Y 为产量, A 、 K 、 L 分别为技术、资本、劳动。生产函数就是用于反映投入要素 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函数模型中, 要素替代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是描述投入要素之间替代性 质的一个量,也就是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所以,在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之前,需要对要 素替代弹性做出假设。先引入几个概念: 1 要素的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个单位时导致产量的增加量,表示为:
1 ,0 1 u U x 0 , xi i
(3.1)
其中,
1 为产品的替代弹性。 1-
预算约束为:
x0
i 1
p i xi I
n
(3.2)
p i 为产品价格。考虑部门内部,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可以推导出最优消费数量,即
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详细推导过程(一) ——垄断竞争中的价格
张剑锋
克鲁格曼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收入递增与经济地理》成为这门学 科的开山之作。由于其后的诸多贡献如《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和《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他被评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 理学中最著名的模型之一,相关不再赘述。 定性理解中心-外围模型建议参考梁进社老师的课件《经济因素与功能空间》 。 下面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逐步进入数学推导过程。
EK
Y
K
Y
Y
K
L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区论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15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
商业


住宅

工业
/
距离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分化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第5章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第5章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ppt课件
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 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 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杜能理论模型
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 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 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 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杜能模型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 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 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模型假设前提
劳动费用指向——工业区位格局的第一次偏移
如图围绕P的封闭连线即从运 费最小点P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 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理论上说 以P为中心可划出无数条线,这 即相当于图中的综合等费用线。 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 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力费用节 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临界等费用线示意图
韦伯理论模型的假设前提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 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 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理论模型的构建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模型: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杜能理论模型的修正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正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 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 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课件25页

经济地理学课件25页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基本原理
课第
经济活动(企业)区位选择原理与方法
程二
内篇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多部门企业区位选择

结 构
第 三
区域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空间组织原理与方法
篇 区域经济活动地
理空间组合方式
区域经济系统分析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 空间组织优化
原理应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决策









人-地复合系统
物流
人类经济 活动系统
人流 信息流
地理环境 系统
元素(组成)
结构
状态
过程
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农工 业业 地地 理理 学学
交 通商 运业 输地 地理 理学 学

游 地



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 个分支。它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 括。它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 论经济活动的区域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 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趋 势等。
企业(公司)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是针对一类特殊的经济活动 体系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来讨论的,它着重研究企业增 长与空间扩张、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空间结构、企业 区位选择和区域企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等问题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分支学科。包括: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旅游地 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2-2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2-2

么?•学术流派(1)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 自然学派* 应用学派么?•学术流派(2)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国家发展战略* 区域综合发展* 企业经营么?•区域各利益群体关系示意图利益个体(国民、企业)利益团体(行业协会、国民团体)利益国家(政府、议会等)么?•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示意图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管理学)经济活动空间单元(地理学)经济活动内部联系(经济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三、经济地理学能做什么?•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经济地理学能做什么?•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三、经济地理学能做什么?• 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能做什么?• 海地(左)的荒山与邻国多米尼加(右)的茂密森林伊斯帕尼奥拉岛(西班牙岛)•加勒比海中的第二大岛,仅次于古巴,面积76,480平方公里,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位于古巴以南,波多黎各以西。

•哥伦布建欧洲人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

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半部•1502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1804年独立成为共和国•之后政局动荡数百年•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口近千万•产业以小农经济为主•美国为最大援助国首都太子港的贫民区多米尼加: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半部•1844年脱离海地统治•仍为第三世界国家•在拉美国家中排名靠前•人口近千万•多国在此设出口加工区•观光服务业兴起•对美经济依赖严重多米尼加: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半部•人权发展指数显示,在接受排名的182个国家中,海地排在第149位,而其邻国多米尼加则排在第90位。

多米尼加: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半部•跨过边境线,民众寿命预期马上就增加13岁,达到人均寿命74岁。

(推荐)《经济发展地理学》PPT课件

(推荐)《经济发展地理学》PPT课件
经济地理导论
1 经济发展模式 2 经济发展路径 3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1
1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的总体繁荣,地区经济性质和内 部结构的变化过程。该过程包含三种类型的变化: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转变) 区域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如从社会主义向自由市场
的资本主义转变) 区域内部技术的可用性和技术使用的变化
1.2.3 工业资源
世界上大部分关键的工业资源都集中在俄罗斯、美国 、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
美国拥有世界上42%烃(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38%褐煤(发电)、38%钼(合成金属)、21%铅 (电池、汽油、工程建设)、19%铜(电线、电子零部 件、硬币)、18%烟煤(发电、化工)和15%锌。
已知资源集中于少数国家主要是地质构造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
15
农地覆盖率
16
土地承载力:某一地区在不危害自身或其他地 区整体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其资源使用和废 物排放的速度是可持续的情况下,所能供养 的最大人口数量
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是良性的或可控 的,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阶层间地区间工棚分 布的一种经济增长或经济变化。
(世界银行的概念?)
17
1.2 资源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不一定能为女性创造更多的 经济机会。
8
工厂的女工生产
9
1.1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 1.1.4 地区核心——边缘格局
初始条件是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短缺的资源、被忽略的历史、投资的缺乏以及集 聚的低技能员工等因素足以解释特定地区的落后的 经济状况。
甘肃省的人均收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贫瘠 且易受侵蚀的土壤、少量且不稳定的降水、极少的非农 业就业机会使得当地的贫困人口比重相当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后人也曾给予补充。马 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 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 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 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 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是因为:①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 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 予彻底的解释;②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 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
2.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 为假设前提的,这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
3. 克鲁格曼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并运用迪 克西特与斯蒂格利兹(Dixit—Stiglitz, D-S)模型和新贸易, 新增长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等 经济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古典学派国际(区域)经济学的比 较
伴着深秋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经济地理学的殿堂
区域经济学:陈凯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一,古典区位理论(五个方面)
1. 德国几何学: 韦伯(Weber A)的工业区位理论 中心地方理论
2. 社会物理学: 齐普夫定律(Zip’s law) 3. 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 4.当地外部经济 : 亚当·斯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5. 地租和土地利用:J.H.杜能
例子:录像带市场,达尔顿(Dalton)结婚礼品
(三)、D—S垄断竞争模型
1. 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内 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2. 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 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 借助于外部性、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 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不论是经济理论本身还是对经济现实的解释, 都要求一种能够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严格分析 的理论框架,D-S模型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简洁的基本方法。
新经济地理学 收入递增(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自我增值的凝聚力——内在的
运输费用 非线性的动态研究方法
新古典学派国际(区域)经济学 收入递减(不变) 完全竞争
资源禀赋的差异——外在的 国界/区域边界
线性的静态研究方法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渊源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以规模报酬递增、复杂科学所强 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 型等来作为理论基础的。 (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1.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制针场为例 斯密定理 ———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 2. 马歇尔:分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马歇尔回避了厂商水平的报酬递增,将产业内厂商之 间的外部经济作为报酬递增的源泉
对传统理论的认识
二,新经济地理学
1 . 什么叫做新经济地理学? 是经济学,还是地理学? 为什么又叫“新——”?
2.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藤田 (Fujita)等
以这两位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地理 学 来,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
保罗·罗宾·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
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 纽约,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 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 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 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 任教。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 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 济系经济学教授。主要成就 在于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 理学。克鲁格曼引入规模报 酬递增或者规模经济,成功 开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分 支——新经济地理学
3.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1)他们通过构造一个包含产品种类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了
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家都认为在区域聚集和城市发展 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因为某个历史偶然性,某一区位 在产业聚集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形成某种 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历史偶然因素所确定的模 式一旦建立,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 过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进一步得到强化产 业区位优势。路径依赖主要用来结束国家与地区之间 的专业化和贸易活动。
缪尔达尔(Myrdal)累积因果循环论和佩鲁 (Perroux)的“增长极”
1,累积因果循环论
缪尔达尔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演进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包括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 化等因素的变迁。各种影响因素是处于非均衡的循环当中, 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呈累积增长正反馈或累积下降的负反馈 趋势。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形成背景
1.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再到俄林—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有效的解释了之 前为何会产生国际(区域)之间的贸易活动。当随着上个 世界八十年代的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 之间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之前的理论都已经无法解释这 些现象。
缪尔达尔认为如果任由市场力的作用,一个在生产力和收入 上都占优的国家将变得更好,而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则可能 维持在现有的水平上甚至恶化。
回流效应(backwash effect s)
扩散效应(s佩鲁的“增长极”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 速度不平衡增长的。某些主导产业优先在城市集聚, 形成“磁极”。佩鲁把这种极化效应归结为技术的创 新和扩散,资本的集中和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 济效益。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 . Boudevill)丰富和发展了佩 鲁的增长极理论,把经济空间或经济区域划分为三种:
①同一或均质区域
②极化区域
③计划区域
(二)、阿瑟(W. Brian Art hur)的路径依赖与“锁 定”
他认为,报酬递增在经济中广泛存在,特别是“新经济” 更有显著的报酬递增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