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教研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教研模式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教研模式开学伊始,在学校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一次课例展示活动。

11 名成员经历了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议课、评课等环节,通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用网上网下结合的方式,对《观沧海》一课进行反复研磨,探索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每一次反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研磨都有成长的快乐。

这个过程让我们真正体验到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

这种教研模式让我们有了与过去的常规教研模式不一样的收获。

过程完整,体验完整。

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经历了以下几个基本程序:

选定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教研室张慧主任和语文教研组李萍组长多次参与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体会研磨后的教案共享。

这是个一堂课从最早的雏形到最终的精品的完整打磨过程,历经这个过程,犹如历经一个艺术作品的历练过程,在体验它的渐渐成型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全体成员的教学意念也逐渐清晰、逐步升华。

所以我以为参与课例研讨的完整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者专业修

1/ 6

炼、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

集体参与,合作互促。

我们的课例研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评课,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一是研磨活动中 11 位小组成员每个环节都必须到场,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

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是遵循研磨的程序,实实在在地按序推进。

参与研磨的教师各有分工,备课组长负责全面统筹,有直接编制教案的,有负责教师素养的,有负责学生课堂反应的,有负责课堂结构的。

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个人专业成长和集体专业提升。

深度研讨,追求完美课题研讨历经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是反复但不重复的过程。

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研磨课程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个人进行的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后,我们全体成员随之走进教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让同伴们感觉到了遗憾,特别是负责学生课堂反应的老师认为本课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于是我们要求在第二次备课中,我们将不同的意见梳理后,决定集中就学生的自读、自悟方面让负责课堂结构和编写教案的老师对第一次备课进行编改。

形成新的教案之后,我们随之第二次走进了课堂,此时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权威人士,而是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情境的创设者,同是一位老师,同是一篇课文,两节不一样上法的课确实让我们全体成员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有了研磨课堂后的收获和快乐。

追求完美的心态再次激发了我们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

我们并们没有因此满足。

于是在第二次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查找了不足之处,我们在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过程,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于是之后的教研重心就放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

我们从诗歌情景融合的特点,突出学生对景本身的描绘和融入之

3/ 6

情的感悟这一重点,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对学生出现的可能进行了预设。

第三次进入课堂的老师在经历了几次打磨后,信心百倍,胸有成竹,课堂中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融洽自不必说,教态言语都有了与最先的状态有了截然的不同。

另外还要提及的是,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集中商议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学校开辟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站,跟教研室主任和教研组长网上在线研讨,同伴网上讨论,借助网上研磨课的流程,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能在研磨的全程参与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他人的经验。

解决了与在南校区的主任和组长及校外同行距离远,不方便交流的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受益的并非上课的一位老师,在整个教研研磨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全体备课组的老师感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创新了教学研究的模式。

原来只是一个组,利用统一的教研时间,就单一的问题讨论,研究面较窄,不深刻,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到世界大学城的空间里发表看法,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有专家理论的提升,这种教研模式是非常先进和有效的。

解决了教师经验丰富,但理论不知道如何提升的问题。

每一次的研磨,在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关键点上,经过专家的点拨,

---------------------------------------------------------------最新资料推荐------------------------------------------------------ 老师们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家都认为理论并不高深,都是从平时的研究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打造了一支团队。

团队成员经历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有一种累并收获着的感觉。

每一次反复研磨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真正体验到研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研磨课堂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

教师要备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过程。

通过研磨,老师们专业水平有了飞跃,对教学研究有了浓厚的兴趣,摆正了师与生的关系,课堂有滋有味,不再有职业倦怠,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幸福了。

课例打磨不仅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同时提供给老师们某一领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切的成功都要经受深痛乃至刻骨的历程,这就是我们从这次新的教研模式中体会到的。

我们认为理想的研磨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应成为学校的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