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完整版)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完整版)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1、句式上的重复性

读北岛的诗多了,就会发现,北岛诗歌的这个特点,就是北岛喜欢在同一首诗中采用重复的句子,或是重复采用句式相同(或是相近)的句子。《回答》中的“我不相信——”句式;《一束》中的“在我和世界之间”句式,都是实例。最为典型的应该属《一切》了。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

诗歌以“一切”开始,便如同流水般一泻千里,汩汩汤汤。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地流畅、真诚。再者,句式的整饬,给人以结构美的视觉效果,朗诵时又不失音乐美。

2、诗歌中拟人手法的应用

“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界限》),“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一只只疲倦的手中,升起低沉的乌云‘(《结局或开始》)这些诗句中北岛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这些物体以生灵的气息。我们读到这些诗,不免觉得河水活泼了,手和乌云都开始了思考,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北岛的笔下,每一种事物都是”站着思考的芦苇”。这种效果的达到,主要还是在于诗人在创作诗歌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北岛用笔,在诗的世界里给了它们生命的起点。

3、诗歌中思维跳跃快速

这可以称谓是现代诗歌的一大共性,在诗的国度里,你可以从屈原跑到加非猫,这样的思维逻辑是正常的,如果你认为是反常的,那么你就出局了。而从北岛的诗歌中,这样类似的逻辑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如《港口的梦》里:“我回到了故乡

给母亲带回珊瑚和盐

珊瑚长成林木

盐,融化了冰层

姑娘们的睫毛

抖落下成熟的麦粒

峭壁衰老的额头

吹过湿润的风

……”

北岛从珊瑚看到了林木,从睫毛找到了麦粒,这些在常人的世界里是一种谬论,但是从诗歌自身的特点而言,这是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是《归程》中:

“是的,你不顾一切

总要踏上归程

昔日的短笛

在被抛弃的地方

早已繁衍成树林

守望道路,廓清天空”

这里的所有,都是诗人当时思维流泻的痕迹,怎么说呢,我们姑且称之为奔跑着的思想吧!

(四)、色彩的巧妙运用

我不清楚诗人北岛是否学过类似于美术之类的专业,但在北岛的诗歌中色彩的巧妙运用是应该值得我们肯定的。这一点上,似乎觉得北岛与艾青有了某种联系。北岛在自己的诗歌中用他的笔画给我们“血红的黎明”(《宣告》)、“暮色的鼓”(《走吧》)、“血淋淋的太阳”(《雨夜》)、“红珊瑚的火焰”(《船票》)等,这样通过北岛的诗,我们走向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诗意化的世界。

(五)、诗歌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形象

北岛写诗采用对话式的方式,在诗中“你”常常成为“我”寻找的对象。结合北岛的众多诗篇,“你”的形象日益丰满。因为通过诗歌的传达,我们找到了一个“你”:苍白的倦容、深不可测的眼睛,同时还是一个多问的带羞涩的。也

许就像北岛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诗一直都是写给秘密读者的,这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个人。”其实这个“你”就是北岛所假想的读者,所以“你”的行为神态也免不了会给北岛的诗歌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怎么说呢,“你”既已经成为了诗人宣泄情感的对象,必定会影响情感发出者的思维。而北岛的诗歌中这样的痕迹很多,也从反面体现了北岛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考虑,“你”其实在北岛的诗歌中充当了感情载体。谈到这种效果,自不用说易于感情表达、情感更为真实,而且就读者与诗人的关系也被拉近了,给读者最为真实的感觉。我们或许会发现,读北岛的诗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坐在北岛的对面,倾听着北岛的心声!

冷峻、深沉和清醒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而孤独,自由和拒绝也是他重要的写作母题。北岛的诗意象丰富准确,思想尖锐深刻,技巧复杂多变,在重视意境和谐的同时经常有令人叹服的警句出现。这该算是对北岛诗歌审美风格的高度概括了吧!虽然北岛对汉语的韵律也极度敏感,我这里也不细究了。这就是北岛,一个被舆论多角度关注的诗人;这就是北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教案资料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

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 引入 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 1.诗歌细读 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北岛的诗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宣告】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 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 黎明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穿过整个国土悲哀的雾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在 房子与房子之间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

散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一只只疲倦的手中升起低沉的乌云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公开地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呵,我的土地你为什么不再歌唱难道连黄河纤夫的绳索也象崩断的琴弦不再发出鸣响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也永远背对着你只留下星星和浮云我寻找着你在一次次梦中一个个多雾的夜里或早晨我寻找春天和苹果树蜜蜂牵动的一缕缕微风我寻找海岸的潮汐浪峰上的阳光变成的鸥群我寻找砌在墙里的传说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明天的枝头上成熟的果实会留下我的颜色必须承认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我,战栗了谁愿意做陨石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的手中传递即使鸽子落到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它们梳理一番羽毛又匆匆飞去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 【一切】

诗歌意象总结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

冷色世界有光亮_以_习惯_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怀之情得以抒发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本身的脆弱与有限性在给个人带来的终极危机感的同时,也致使生命作为一整个“类”处于这种无边的危机中,从而也就形成了人类潜意识中共有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可与关怀意识。 注释: [1]“荷马式的比喻”:那些取自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比喻参考文献: [1]《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冀湘译,远方出版社,2004年1月 [2]《<飘>是怎样一本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3]《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胡山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文学原理》季水河、欧阳友权等主编南方出版社 [5]《外国文学史》张铁夫等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在《情感与形式中》,苏姗·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1],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作感情的符号。创作出的符号依据作者的情感所指分别有不同种类的象征含义。在北岛的诗歌世界里,诗人也为我们创造了不同种类的艺术符号,而通过对符号种类的归结,我们可以在诗歌里看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北岛早期的诗歌,评论家往往关注他意象鲜明的艺术符号,以及他在诗中传达的一个思想者、呐喊者以及人道主义者的声音。这声音里有怀疑精神、悲壮意识、深刻觉醒、孤独情绪等等。这种声音也代表了北岛艺术所指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正义与人道的世界,一个决绝清醒的世界,一个孤独执着的世界甚至一个悲壮消解的世界。也可以说,北岛的内心世界的颜色总体是冷色调的。但是,仔细发掘,这种概括是有偏见的。在北岛早期作品中并不多见的爱情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坚硬”质地下一颗柔软的心,以及在其冷色调下抹不去的“红”与“黄”—— —爱的温暖。(这两种色彩在北岛爱情诗里都有体现。)北岛早期描写爱情的诗包括:《在我透明的忧伤中》、《是的,昨天》、《见证》、《黄昏,丁家滩》、《爱情故事》、《传说的继续》、《雨夜》、《桔子熟了》、《无题》(你在呼喊的旋律中)、《你说》、《祝酒》、《你在雨夜中等我》、《习惯》、《枫树和七颗星星》、《挽歌》等[2]。北岛的爱情诗往往在冷静的书写中表达出爱的光彩和力量。本文通过对《习惯》一诗的解读,来体会北岛爱情诗的大致特点。 全诗四节,每一节都出现“我习惯了”,这是诗人惯用的间隔式反复修辞。诗歌第一节:我习惯了你在黑暗中为我点烟/火光摇晃,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出现了一幅黑暗中“你”为我点烟的画面。“黑暗”与“点烟”是两个相对的关系。“黑暗”这一符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指黑夜,也可以指外界的阻碍带来的内心的消极情绪。在“我”黑夜独对灵魂的时候,或者在“我”情绪低落消极的时候,“你”为我点烟。点亮的不止是烟,还有关心理解和温暖。“黑暗”与“点烟”,一明一暗,鲜明对比中爱的温暖才更真实。“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是一句俏皮而耐人寻味的话。作者没有直接表述答案,对该句分析我先按下不表。 诗歌第二节,作者似乎从眼前追忆开去,记忆之门打开。我习惯了你坐在船头低吟/木桨淌着水,击碎雾中的阳光/你拖着疲乏而任性的步子/不肯在长椅上重温我们的旧梦/和我一起奔跑,你的头发甩来甩去/隔着肩头满不在乎地笑笑这是一幅泛舟游玩的画面。这一幅画面里,诗人用细腻的笔描摹了“你”的形象。“船头低吟”时的你是安静的, “和我一起奔跑”时你是喧闹的。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沉静, “一动一静”之间,彰显了“你”看似矛盾而丰满的性格。 第三节,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只是追忆的更远:我习惯了你在山谷中大声呼喊/然后倾听两个名字追逐时的回响/抱起书,你总要提出各种问题/一边撇着嘴,一边把答案写满小手/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这一节里,“你”延续着打动“我”的可爱模样。平铺直白的叙述也许削弱了诗歌的韵味,但是影像般回放的清晰画面,才使得“你”的形象如此深入“我”心。于是,有了这一句“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 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将“呵气”喻为“围巾”,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无形的与有形之间,共同指向—— —温暖。那是爱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温暖。这一巧妙比喻,达到了语言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画面中体会动人的温暖。 最后一节,诗人从回忆回到现实:是的,我习惯了/你敲击的火石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这看似简单的总结,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绪变迁。第一节,“你”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作者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你“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我何以习惯“黑暗”?又何以习惯了你带来的光芒、火焰、温暖? 北岛是一个习惯孤独的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让他心灵沉重,无法轻松。罗曼·罗兰在评述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时候写到:“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影响。”[3]而诗人,同样是在爱情里让沉重的心灵得到了难得的休憩。再回到诗歌,就不难发现,当诗歌第一节“你”提出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答案。诗歌二三节都是我思考的过程。最后诗人有了答案:你不是“烫伤”,而是用你的纯洁火热的爱情,照亮了我负重的生活。题目是《习惯》,其实是作者对爱的表达。这种爱体现在其他爱情诗里,他说:“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带着沉甸甸的爱”“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桔子熟了》);“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在我透明的忧伤里》);甚至,惯于“冷抒情”的诗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说出“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揉着你的头发/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这样情意绵绵的句子,以及当危难来临,“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雨夜》)这种类似宣誓的爱情诗句。从这些爱情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坚硬的”、“黑色”质地下柔软温情的一面。 从诗歌艺术上,这首《习惯》并不算北岛最好的爱情诗。它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冷静,也没有《无题》涵义蕴藉,更没有《雨夜》因艺术与思想的较好结合而广为人知。但就是那么略带朴素的诗句,我看到诗人的另外一面,甚至诗歌的另外一面。《习惯》这一诗中,看似过于平淡的叙述,正是北岛诗歌中一种难得的品质。北岛后期诗歌创作,出现通篇的比喻,意象纷杂反复、晦涩难懂、旨意不明等缺点和不足。从后期代表作《白日梦》里,便可以看到这些缺点的显现。我想,这也正是作者缺少了在《习惯》等爱情诗里一以贯之的情绪思路的缘故。北岛的爱情诗,用难得的温情脉脉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爱情世界,这一爱情世界正是对他独处的冷色世界的补充。在爱情诗中,诗人用“红”(如红月亮、火焰)与“黄”(如桔子、太阳)的符号色彩,照亮了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注释: [1]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孤独与行走—— —回溯北岛诗歌牛殿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3]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8页 冷色世界有光亮 —— —以《习惯》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茜 作家作品新论29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诗歌应该多样化,他不能排除任何风格的语言形式。当今网上、诗刊除了现代诗之外,仍有大量的古诗词,而且人们仍然乐道于平仄与尾韵的技巧,包括词。作为文学创作人,你总不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吧。 难道诗人就喜欢进入这种模式?“存在即道理”,一切自然存在的都有他的合理性,我分析了一下,在头条上大量的诗歌几乎都带有古典诗歌,张口就来的人也大有人在,这在回复中可以看。例如:在“诗词大会”、“诗词欣赏”、“唐宋诗词”等热词搜索中,圈子非常热闹,好像远比现代诗繁荣。我很纳闷,现代诗怎么了? 在头条中,搜索现代诗,谈论最多的仍然是评论或相关余秀华的文章,再就是所谓的“梨花体、垃圾派”等,也有常写批评文章的郑正西老先生。鲜有热门的现代诗也只有“徐志摩”、“海子”、“席慕蓉”、“余光中”等国内外名家的作品,偶尔看到诗人芒克出新的作品,却也响应程度不高,点评也不专业,不到位。另外,其他几位知名的诗人如:老巢、李元胜、大连点点、海啸、王久辛等诗人外,很少再见有其他诗人注册了,而且这些已注册的诗人大多沉默不语,半月不更新。头条更多的热门基本属于国内外社会热点现象、书法、情感等方面内容。发现也有几个现代诗圈子,却好像没有古典诗圈子热闹,例如那个“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是借电视火起来的。这是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压抑,一种现代诗的冷门感觉,从头条里可以折射出现代诗目前状况的影子。 头条的另一种情况,也反应在优秀古典诗歌传播的专家教授与浮于表面的普通爱好者形成二种落差。前者的创作呈专业性,后者则是中年人古诗创作者。而现代诗,比较有热闹气氛的则是写现代诗的女性比较多,大多写爱情诗,文艺特浓的抒情模式,但总体缺少对社会及其他主题的涉入。还有一种情况,而且比较多见,那就是由于手机的便利阅读,使许多作者采用分行格式来写,其形式就像现代诗歌。因此,相当多的作者把日常也作为诗来写,这进一步增加了我选择阅读的难度。这样,可能错误地判断创作诗歌的从简性、日常性、便利性,更有作者也自称为诗人,冠以主题,误认为现代诗好写,另外头条的打卡也促使了这种情况的重复发生。 如何恢复人们对现代诗的热情?这是一件压在诗人们头顶上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能办到的,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何让更多的社会文友加入到现代诗爱好者当中来,如何推广我心目中的几百名优秀现代诗人的作品,这很难。仿佛以小我之力怎能行使狂澜之舵? 现代诗与古典诗,可以追溯到我国“五四运动”时期,30年代初期,关于古文与白话文之争。当时是以胡适、吴稚晖、鲁迅等新文化创作者与朱光潜、梁启超等人之争;是当时建议古诗文入教材与现代文学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之争,争论了相当时段。如今,现代语言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古典运词的应用。因此,可能古典文(八股文)会因各种束缚和教义而退居二线,如同戏曲与现代电影、歌曲一样,但不泛古典精髓的再创造与承传,这种意义上的承传个人认为,不是语言上的再仿造,而是从语言形式上划掉,从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上的重建与承传。 不难看出,现代诗歌(含当代诗人)有着不朽的创造魅力,这种魅力是来源于继承与开创上的成功,我国早期现代诗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新文化运动”胡适;“九叶新派”郑敏、陈敬容、唐祈等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海子、北岛等;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开放出现的“中间代”诗人,他们的创作更激情,洒脱,如安琪、江非、伊甸、樊子、黄梵、马高明、凡果、大解、臧棣、叶匡政、陈先发等诗人,他们以鲜明的诗风和不屈的人格以及对诗学的探索精神,树立了当代诗人的形象。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北岛《回答》赏析

回答 一、重点难点 1.重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北岛(1949~ ),“矇眬诗”的主要代表。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生于北京。七十年代初开始创作,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和小说《波动》等。现居国外。 2.《回答》是北岛的著名诗篇,写于1976年的“四·五”运动期间,后被广泛传抄。 三、内容分析 在《回答》之中,诗人以深刻的怀疑和理性精神对动乱的社会和丑陋、荒廖、黑暗的现实提出了有力的指控。同时,也以深刻的历史思考表现了对“新的转机”和人类新的“生存的峰顶”的坚定信心,对“坚信”的和“不相信”的做了明确的选择和“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著名诗句。 四、写作特点 《回答》典型地体现了北岛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即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这些超现实的物象无疑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世间戕害与扭曲;而“到处都是冰棱”及“千帆相竞”的“死海”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给予了严正的回答。诗作的第四至第七节所表现的是一个怀疑和挑战现实、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坚定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练习 1.《回答》中的系列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在《回答》这首诗中,作者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这些超现实的物象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世间戕害与扭曲;而“到处都是冰棱”及“千帆相竞”的“死海”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给予了严正的回答。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体现了怎样的理性精神?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

北岛诗歌欣赏

北岛诗歌欣赏 《五色花》 在深渊的边缘上, 你守护我每一个孤独的梦 ---那风啊吹动草叶的喧响。 太阳在远方白白地燃烧, 你在水洼旁,投进自己的影子 微波荡荡,沉淀了昨日的时光。 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残, 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 保持着初放时的安祥。 《真的》 浓雾涂白了每一颗树干, 马棚披散的长发中, 野蜂飞舞。绿色的洪水 只是那被堤岸阻隔的黎明。 在这个早晨, 我忘记了我们的年龄。 冰在龟裂,石子 在水面留下了我们的指纹。 真的,这就是春天呵, 狂跳的心搅乱水中的浮云。 春天是没有国籍的, 白云是世界的公民。

和人类言归于好吧, 我的歌声。 《我走向雨雾中》 乌云是起飞又落下的`时辰。鸟儿四散。 蓝色的斜线, 抽打着幽暗的树林, 仿佛在抽打一千支手杖, 抽打一千颗老人的心。 ---心呵,何处是家, 何处是你的屋顶? 草叶,在泣中沉醉, 雏菊,模仿着苏醒。 风对雨说: 你本是水,要归于水。 于是雨收敛最初的锋芒, 汇成溪流,注入河中。 冰上无声的闪电, 使沉沉的两岸隆隆退去, 又骤然合拢。 《日子》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

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 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 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 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 灯下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回答》 卑是卑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赵春明 (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朦胧诗; 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 H 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Zhao ChunMing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ss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 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 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 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 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 Keywords:poetry; Background; Poetry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 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派、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和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生代诗,朦胧诗在其中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中国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开始解冻的时候,新一代诗人开始怒吼。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打开了朦胧诗的序曲。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他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醒的人的意识独树一帜,这种人的意识体现在:忧患情绪、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呼唤,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北岛诗歌人的意识又是与特

北岛新诗赏析

北岛新诗赏析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曾当过建筑工人、编辑。1978年与芒克创办《今天》。出版主要诗集有:《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北岛诗集》(2003),及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2006)等,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这里选出北岛的《回声》和《黑色地图》两首诗进行赏读。 1.读《回声》 你走不出这峡谷 在送葬的行列 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 与死亡媾和,让那秋天 继续留在家中 留在炉旁的洋铁罐里 结出不孕的蓓蕾 雪崩开始了—— 回声找到你和人们之间 心理上的联系:幸存 下去,幸存到明天 而连接明天的 一线光线,来自 隐藏在你胸中的钻石 罪恶的钻石 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 被送葬的是你 象喻:从意象到象征 北岛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率先进入并成熟象喻写作。他深谙对应交感论,在主客体间,巧妙“接通”双方契合点,经由精准的意象,完成象征的微言大义(北岛的意象,多数为孤峻的,如“古寺”,“彗星”“岛”“云母”,“珠网”),成就了一种从意象到象征的多方喻指效应,引领了新时期以来,现代诗一种重要的写作范式。不过,大家所熟悉的《迷途》,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早期意象主义,稍后的《回声》,在艺术与思想上则显得复杂多了,高出一筹。 “你走不出这峡谷/在送葬的行列/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与死亡媾和”,峡谷,行列,棺材,组成该诗第一组意象,它有点类似视觉和弦,具有1+1+1大于3的效果。其间峡谷和棺材,形态上的长方形、属性上的幽深、阴冷,容易产生“叠印”效果,同时配上中间缓缓蠕动的“行列”,尤其是用“你走不出”“你不能”的断然语气,使原本早已沉重的意象“雪上加霜”:“回声”在夹缝中被挤压,希望在“铁屋”式的封闭中,无奈摆荡,成了送葬的“哀乐”——为历史、也为自己。显然,第一组意象,喻指了当年的时代处境,那近乎是一片漆黑、没有光明生机的瘖哑。 第二组意象是“秋天留在家中”“留在炉旁”和“铁罐里结出不孕的蓓蕾”。前者的偌大时空接与后者精致的各种细节,形成巨大反差。留下秋天,留在炉旁,就是留下那一点人间的温情,哪怕留下飘零的可供取暖的落叶(当然也留下尚存一息的归途)。而前面一个“让”字,表明了无奈中的吁求。然而,“洋铁罐”(请注意洋字的鲜明指向——外来文化)在高压的封闭,隔离中,怎么可能在“秋天”里绽放蓓蕾、开花结果呢?此组意象的对峙,隐喻了多少美好的梦想和美好梦想在残破中,继续着堂吉诃德式的对抗。

一切 北岛分析

一切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现代诗歌鉴赏】 北岛的《一切》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被人们称为唤醒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人沉睡的良知的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一切》是对刚刚过去的那个十年浩劫的回眸,这回眸里有沉思、愤慨、迷惘、诅咒、呐喊,其色调是冷峻的。 全诗十一行,一连十一个“一切”,形成排山倒海似的排比,情感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其忧思沉重,沉重得令人透不过气来,但读罢全诗,却又觉得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诗人的情绪如饱满的弓,射出的箭携带着机智,一箭中的,鞭辟人里。十一个“一切”,有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有对多灾多难的那段岁月的揭示,有对人妖颠倒、群魔乱舞的那个时代的斥责,有对人性扭曲的忧虑。 全诗十一个排比,一气呵成,句句精彩,句句犀利。除了起首两句单纯、直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余下九句,句句都是悖论或是反讽,形成情绪和哲思的张力,极具批判锋芒——“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说是“开始”,却没有“结局”;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说是“追寻”,却是“稍纵即逝”;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说是“欢乐”却与“微笑”无缘;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无泪的“苦难”是怎样的一种苦难呵; “…切语言都是重复”: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原本是鲜活的,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世界,这民族,将沦为一种怎样的枯燥、尴尬和可怕的境地呵;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如此陌生,人心难测;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说是“爱情”但却不能示爱,只存在心里,情爱如水中月、镜中花;

北岛诗赏析

精神的力量有多久——北岛诗《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赏析 秦虹 “北方的岛屿”, 是当代著名诗人北岛笔名的含义, 就好像他居住在北方的一个岛上, 是个与爱斯基摩人类似的冷血动物, 诗如其名, 冷峻的叙述, 深沉的思想和清醒的自我意识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 而孤独的感觉,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于现实的拒绝也是他诗歌写作的重要主题。作为“腾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北岛的诗一度在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共同来赏析他的《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这首诗, 以便更深地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饱满的诗情。这首诗既有朦胧诗的特征又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 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为什么要写诗献给遇罗克?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遇罗克。1965 年11 月10 日, 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由此揭开了长达10 年之久的“文革”浩劫的序幕, 文章刊出了以后, 很多人对其观点并不赞同, 但是, 真正撰文予以反驳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时年仅24 岁的遇罗克却挺身而出, “道他人之不敢道, 言他人之不敢言”, 以一篇长达15000 多字的文章来反驳姚文元。1966 年2 月13 日这篇文章被压缩并改题目, 发表在《文汇报》上。1966 年底, 遇罗克又因《出身论》一文, 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很多读者从全国各地写信给遇罗克, 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1968 年1 月5 日, 遇罗克被捕, 1970 年3 月5 日, 27 岁的遇罗克被宣判死刑, 并立即执行。北岛曾说过: 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 正直的世界, 正义和人性的世界。诗人对遇罗克的遭遇不是简单的同情, 还包含着对国家的前途的忧心忡忡, 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重复出现“我, 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 我的世界就是遇罗克的世界, 诗人的感受就是英雄的感受, 诗人带着英雄的灵魂穿行于他们深爱着的祖国, 这时的祖国还笼罩在悲哀中, 还是一片贫穷的土地, 遭受了十年的洗劫, 人民已经学会了沉默, 古老的土地已唱不出优美的旋律,“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 也永远背着你/ 只留下星星和浮云”, 时间是治疗一切的良药, 它可以让人淡忘一切的痛苦和忧伤, 如果时间都无法治愈的伤痛, 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救治? 现实的世界让诗人感觉痛心, 但诗人不会由此而丢弃对理想的追寻, 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春天”“苹果树”, 那怕只有蜂蜜带来的轻微痕迹, 诗人渴望着大海的宽广, 渴望海底的朝气蓬勃和海鸥的轻盈灵动。诗人的心和英雄的心一样渴望着祖国的强大, 为此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 但是生命还是很可贵的, 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逝, 对于死亡的来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充满恐怖的, 英雄在本质上来说都是普通人, 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都希望能得到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光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 对爱情和亲情的渴求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纯净的内心世界就不能与现实相容吗? 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 如果是正义的事业, 就不担心它会缺少继承者,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希望总是不断的在人们心中升起, 人们心中总有一个信念, 未来总是美好的, 未来的某一天, 现在的冤屈会平反昭雪, 笼罩在不朽战士身上的阴云最终会烟消云散。著名学者洪子诚评价北岛时这样说: “北岛诗…质地?是坚硬的, 是…黑色?的, 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 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 这种怀疑与批判, 不只是针对所处的环境, 而且也涉及自身的分裂状况, 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这首诗却不是很朦胧, 一般朦胧诗语言的晦涩艰深在诗中表现不是很明显, 读诗时, 带给读者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并且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思绪的流动。作者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痛心于它的贫穷, 追寻着美好的生活, 渴望在爱情和亲情的包围中过一种平常的日子, 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