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药物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随着新型药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多种给药途经的凝胶制剂体现出了越来越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凝胶剂是指所需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或混悬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半固体制剂。
而凝胶剂基质作为新型的医用辅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现在,凝胶剂不仅可以作为外用局部皮肤吸收的一种剂型。
而且在其它给药途径方面也有所发展。
如有人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制成小儿用果冻型凝胶剂,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头痛等;有人将替硝唑制成缓释牙用凝胶剂,可置人牙床内.具有释药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治疗牙周病;还有人用H1受体拮抗剂特非那定以卡波姆941为凝胶基质,制成凝胶清鼻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症。
1中药微乳凝胶剂的应用中药微乳凝胶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所制得的微乳液加入至凝胶基质中形成的透明、均质、稳定的凝胶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含有微乳液滴。
众多研究表明,微乳具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吸收、提高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等优点,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微乳流动性强,作为外用制剂载体生物黏附性差,滞留时间短,因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1.1微乳凝胶的制备方法微乳凝胶的制备方式有以下3种:(1)将未溶胀的凝胶骨架干粉末加入微乳液中,充分溶胀;(2)先用水将凝胶骨架充分溶胀,然后与微乳液混合,搅拌均匀;(3)将凝胶骨架粉先加入微乳液的水相中溶胀,再按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
据文献报道,只有第一种所制备的微乳凝胶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观察微乳结构完整。
1.2微乳凝胶经皮给药中药传统的外用剂型为数不少,但由于制备工艺粗放,基质选用不尽合理,透皮吸收机制研究不透;而中药复方制剂由于成分复杂,通常由多种成分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且用药剂量一般较大,所以一直以来,中药外用新剂型的发展比较缓慢。
皮肤的角质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为了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以达到治疗要求,人们已经采取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办法改善皮肤的渗透性,纳米给药系统就是其中发展较成熟的一个技术领域。
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_汪亚飞

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1 2 汪亚飞 , 钟希文 (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 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 , 广东 中山 528400 )
摘要:目的 了解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方法 根据经皮给药制剂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通过文献检索, 综述了凝胶 剂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基质与渗透促进剂选择 、 新型凝胶及临床应用。结果 中药经皮凝胶剂不仅具有使用方便 、 舒适、 生物相容 “内病外治” 性好等多种优点, 还可避免首过效应、 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符合中医 的理念。结论 目前, 凝胶剂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被引入 , 使凝胶剂在中药经皮给药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研究尚浅, 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 凝胶剂;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4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4610 ( 2013 ) 03 - 0186 - 03
[12 ]
3
新型凝胶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
普通凝胶剂粘性大、 药物成分复杂, 且制备方法简
单, 不适于相对分子质量大、 极性高的药物制备。 为解 决这些问题, 一些新型凝胶被引入并应用于中药经皮给 药领域, 不仅提高了药物稳定性、 增加缓释性和靶向性, 而且具有更强的皮肤渗透能力, 促进了中药经皮凝胶剂 的发展。 3. 1 脂质体凝胶 脂质体为类脂双分子层, 结构与细胞膜相似, 具有 良好的细胞融合性和透皮作用, 为目前中药经皮给药凝 [6 ] 胶剂应用较多的新剂型之一, 且发展较快。 时军 采 用薄膜分散 - 探头超声法加研磨法制备丹皮酚阳离子 脂质体凝胶剂,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载体包裹中药牡丹皮 的活性成分丹皮酚, 使其直达真皮层, 发现相比于传统 的丹皮酚软膏, 脂质体凝胶可加速组织创伤修复和愈 消除破损皮肤的炎症, 为中药凝胶剂在皮肤病方面 合、 [7 ] 的治疗 提 供 了 有 益 的 探 索 和 尝 试。 徐 月 红 、 卜海 涛
药物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1 中药微乳凝胶剂的应用
中药微乳 凝胶 是将药材提取 物与适宜 的油相 、 表面 活性剂 、 助表 面活性剂所 制得的微乳液加入至凝 胶基质 中形 成的透 明、 均质 、 稳定 的凝胶 网状结构 , 网状结构 中含有微乳液滴 。 众 多研究表 明, 微乳具有 增加药物 的溶 解度 、 促进 吸收 、 提 高药物稳定性 、 延长药物作 用时间 、 维持恒定 的血 药浓度等优点 , 因此 日益受到研究 者的重视 . 但 微乳流 动性强 . 作为外用制剂载体生物黏附性差 , 滞留时间短 . 因而限制 了其 实际应用 。 1 . 1 微乳凝胶的制备方法 微乳凝胶 的制备方式有 以下 3 种: ( 1 )将未溶胀 的凝胶骨架干粉 末加人微乳液 中 , 充分溶胀 ; ( 2 ) 先用 水将凝胶骨 架充分溶胀 , 然后与 微乳液混合 ,搅拌均匀 ; ( 3 )将凝 胶骨架 粉先加 入微 乳液的水相 中溶 胀, 再按微乳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 据文献报道 , 只有第一种所制备 的 微乳凝胶外观澄清透明 . 电镜下观察微乳结构完整 1 . 2 微乳凝胶经皮给药 中药传统 的外用 剂型为数不少 . 但 由于制备 工艺粗放 . 基 质选用 不尽合理 , 透皮吸收机制研究不透 ; 而中药复方制剂由于成 分复杂 , 通 常 由多种成分共 同发挥治疗作用 . 且 用药剂量一般 较大 . 所 以一直 以 来. 中药外用新剂型的发展比较缓慢 皮肤的角质层 是药物透皮吸收 的主要屏障 . 为 了增加 药物的经皮渗 透以达到治疗 要求 . 人们 已经采 取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办法改善皮肤的渗透性 . 纳米给药系统就是其 中 发展较成熟的一个技术领域 微乳是 粒径小 于 l O O n m的乳剂 . 微乳作
2 . 3 口服 液
苏华等 以卡波姆 9 4 0 为基质 .研制 了盐酸利多卡因凝胶 口服液 。 并对处方进行 了筛选和质量评价 :结果表 明在卡波姆浓度 0 . 3 %时此 凝胶 1 2 1 服液无毒 、 无刺激 , 质地均匀 、 稳定性高且消泡能力较好 。
中国妇科凝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妇科凝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1000字妇科凝胶是一种针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医疗用药。
中国妇科凝胶行业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其需求量及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当前市场状况、行业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当前市场状况目前,中国的妇科凝胶市场规模较小,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行业的市场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
截至2018年,中国妇科凝胶市场规模已达到4.85亿元,同比增长27.2%。
其中,女性私密护理凝胶是市场主流。
且在零售渠道中,电商成为妇科凝胶销售最主要的方式。
二、行业特点1.技术门槛高:妇科凝胶是针对女性私密部位的医疗产品,因此其制造技术门槛较高,对制造厂商的技术实力、设备水平、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2.尚处于市场培育期:中国的妇科凝胶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尚不够大,发展潜力还未完全释放。
3.产品种类主流:目前市场上妇科凝胶产品种类不多,女性私密护理凝胶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较大,其他产品相比之下则相对较少。
三、发展趋势1.以品牌为重:品牌经营在妇科凝胶市场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产品销售的基础。
2.电商销售方式成为主流:电商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同时,随着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于线上购买的需求有所提高。
因此,电商平台成为销售渠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产品种类将会多样化:妇科凝胶行业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产品种类将会多样化。
除了女性私密护理凝胶之外,其他类型的妇科凝胶也将会逐渐涌现。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妇科凝胶行业存在着市场需求量较大、技术门槛高、产品种类主流等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会围绕着品牌打造、电商销售、产品种类多样化等方面不断探索,预计将会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健康事业的发展也将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并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制剂--凝胶剂开始引起药剂研究人员的重视。
由于凝胶剂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存在的胃肠道首过效应,而且使副作用大大减小;同时,水溶性凝胶剂给药后皮肤表面的药股不粘衣物,也使患者乐于接受。
凝胶剂有单相和双相凝胶之分。
《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二部)凡例中界定了凝胶剂:"凝胶剂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小分子无机药物凝胶剂是由分散的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具有触变性,属两相分散系统,也称混悬凝胶剂。
局部用凝胶剂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
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体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桂或铝皂、锌皂构成。
"随着新药研究的进展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药剂研究人员对凝胶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许多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凝胶剂外用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或工业化生产,并且已有许多药物凝胶剂上市。
1国外药物凝胶剂研究、生产和上市概况国外对凝胶剂的研究较早,发达国家的药典早就有各种凝胶剂药品的记载。
《英国药典》1993年版就收载了水杨酸胆碱牙用凝胶、利多卡因凝胶、利多卡因洗必泰复方凝胶等外用凝胶剂5种。
《美国药典》ⅩⅩⅢ版(1995年)收载有苯晔卡因凝胶剂、氢氧化铝凝胶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剂等35种凝胶剂药品。
2000年2月,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和通用名药品中,E.Fougera公司研制生产的克林霉素凝胶也名列其中。
目前,法国生产的阿达帕林凝胶和德国A.Menarini Industrie F公司研制生产的2.5%酮基布洛芬凝胶剂(商品名:法斯通)等国外凝胶剂药品都已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应用。
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于修沣;管庆霞;赵曙宇;张利那;王荣;张晴晴;宫荷新;王艳宏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2022(37)4
【摘要】目的对近年来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中药(椿皮、苦参、牡丹皮、乳香、冰片、白芷、蛇床子、花椒和土木香等)凝胶剂和国内外关于中药黏膜凝胶剂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结果中药凝胶剂是以中药为原料的新型外用制剂。
经黏膜给药后,因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使药物在眼、鼻、阴道和直肠等黏膜部位的作用时间延长,同时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结论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6页(P188-193)
【作者】于修沣;管庆霞;赵曙宇;张利那;王荣;张晴晴;宫荷新;王艳宏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智能化凝胶控释黏膜给药系统应用研究进展(1)
2.微乳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3.肛肠黏膜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
4.肛肠黏膜新
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5.原位凝胶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有“药辅合一”特性的中药凝胶的研究进展

的区分点又是优 势 所 在。 原 因 在 于:合 成 辅 料 的 安 全性与生物相容性 存 在 问 题,甚 至 一 些 传 统 不 认 为 有毒的合成辅料也存在安 全 风 险,如 羟 丙 基���β���������环 糊 精长期注射引 发 的 肝 肾 毒 性 与 骨 质 疏 松 问 题 等 。 [5] 中 药 作 为 天 然 产 物 ,从 中 开 发 相 关 辅 料 ,既 能 提 高 制 剂 安 全 性 ,又 能 发 挥 “药 辅 合 一 ”作 用 ,扩 大 中 药 资 源 的开发利用前景。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8 年 11 月 第 34 卷 第 6 期
J NanjingUnivTraditChin MedVol.34No.6Nov.2018
— 639 —
具有“药辅合一”特性的中药凝胶的研究进展
邹佳渝1,任舒静1,段艳冰1,2,陈瑞1* ,陈志鹏1*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8)
凝胶尤其是 水 凝 胶,可 以 集 吸 水、保 水、缓 控 释 于 一 体 ,同 时 具 有 结 构 可 调 节 、机 械 强 度 优 良 和 生 物 相容性好等优点[6],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 景。 凝胶既可以外 用 作 为 敷 料 用 于 伤 口 愈 合[7],又 可 以 用于体内作为 药 物、细 胞 包 封 递 送 的 载 体 和 [8] 组 织 工程的支架 。 [9] 有 些 凝 胶 甚 至 可 以 原 位 交 联 形 成, 在体外为可注射的 液 体,注 入 体 内 则 迅 速 在 所 需 部
中 药 制 剂 中 “药 辅 合 一 ”现 象 存 在 已 久 ,例 如 《丹 溪 治 法 心 要 》记 载 “生 甘 草 汁 调 地 龙 粪 ,轻 轻 敷 之 ”以 治疗阴囊肿痛[1],其中甘草汁起缓急止痛、解毒作 用 的 同 时 ,兼 作 粘 合 剂 便 于 制 剂 成 型 。 又 如 《卫 生 易 简 方 》中 用 蠡 实 与 升 麻 同 煎 后 ,加 入 蜂 蜜 搅 匀 以 治 疗 喉 痹肿[2],其 中 蜂 蜜 滋 阴 润 燥、补 虚 润 肺,兼 充 当 矫 味 剂利于服用。所谓“药 辅 合 一”,即 中 药 制 剂 处 方 中 某些药物既具有药 理 作 用 而 发 挥 治 疗 效 果,又 具 有 特殊理化性质而能充当辅料角色。国际意义上的辅 料是药物制剂中经过合理安全的评价但不包括有效 成分或前期 提 取 组 分 的 物 质 。 [3] 然 而,对 于 中 药 制 剂 而 言 ,中 药 来 源 多 样 、物 料 性 质 复 杂 且 制 剂 工 艺 特 殊[4],显然国际上 对 辅 料 的 定 义 并 不 完 全 适 用 于 中 药 。 中 药 制 剂 中 的 “药 辅 合 一 ”特 性 既 是 与 化 药 制 剂
中药药用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中药药用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常美月;李敬文;张欣;尚坤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24
【摘要】药用凝胶剂是一种以适宜辅料为基质,与药物或与药物的提取物相混合制成的均匀的的溶液、混悬液、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凝胶剂是一种新剂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药物以及化妆品行业.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用凝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对药用凝胶剂的特点、给药途径、基质、辅料、制备新技术进行概括,为药用凝胶剂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常美月;李敬文;张欣;尚坤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中药凝胶剂的发展概况 [J], 齐潇潇;林华庆
2.现代中药制剂开发中药用新辅料的应用概况 [J], 林华庆;肖树雄
3.中药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J], 孟祥云
4.中药山蜡梅的药用价值研究概况 [J], 许可为
5.中药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研究概况 [J], 邓家刚;侯小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
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
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
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
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
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
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
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
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
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
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
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
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
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
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
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
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
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
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
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
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
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
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
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
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
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
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
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
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
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
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
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
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
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
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
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
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
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
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
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
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
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
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
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
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
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
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
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
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
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
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
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
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
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
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
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
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
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
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
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
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
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
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
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
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
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
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
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
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
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
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
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
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
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
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
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
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
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
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
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
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
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
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
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11]付毅华,杜华碧.祛风止痹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渗透性
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0):2221-2222.
[12]董方言.现代使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1:300-307.
[13]方世平,孙曼春,王智勇,等.月桂氮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280-282.
[14]罗毅,马俊玲,黄传俊,等.柏竹凝胶剂的制备[J].中国药
师,2005,8(4):301-302.
[15]孙栋梁,黄慧成.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赣南
医学院学报,2008,28(6):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