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新版)

合集下载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To carry out a direct current (DC)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test, several steps need to be followed along with necessary precautions.1. Preparation:Before starting the test, ensure you have the following items ready:- DC power supply: To provide the require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urrents.- Multimeter: To measure voltage, current, and other parameters.- Battery holder or cell stand: To securely hold the batteries during testing.- Safety equipment: Such as gloves, goggles, and appropriate clothing for protection.在进行试验之前,确保准备好以下物品:- 直流电源:提供所需的充放电电流。

- 万用表:用于测量电压、电流和其他参数。

- 电池支架或背板:在测试过程中安全固定电池。

- 安全设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适当的服装以进行保护。

2. Charging procedure:- Connect the positive terminal of the DC power supply to the positive terminal of the battery and the negative terminal of the power supply to the negative terminal of the battery.- Set an appropriate charging current based on the battery manufacturer's specifications.- Monitor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during charging using a multimeter or a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Continue charging until reaching the recommended voltage level specified by the battery manufacturer.充电步骤:- 将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将负极与负极相连。

最新整理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docx

最新整理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docx

最新整理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项目名称: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工作时间:20xx年 10月11日--20xx年 10月 14日工作地点:主厂房#2蓄电池室现场负责人:刘建军安全监护人:刘海斌技术负责人:暴素先工作负责人:董东工作人员:检修维护部继电保护班一、工作前的准备1、将所需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准备好,并检查工器具是否完好。

2、在开工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安全技术措施,并做好事故预想。

3、在开工之前应与运行人员配合,将蓄电池组从直流系统分离出来,改变运行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均充,电压设置为244V。

4、使用#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带#2机组直流系统,在蓄电池充放电期间,尽量减少开关操作。

二、直流系统蓄电池概述:我厂直流系统蓄电池容量为800Ah,该设备可保证我厂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各种直流负荷的供电,同时也能满足事故状态下的事故照明及直流油泵的正常运行。

直流系统蓄电池运行维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流系统运行是否稳定、供电是否可靠,决定着我厂主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本次蓄电池充放电总体安排:此次充放电将蓄电池组退出运行, #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提供电源,将#2机组Ⅰ段104个蓄电池全部投入充放电,同时通过在放电过程中对蓄电池组的现场记录值进行分析,为确保充放电过程中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充放电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蓄电池单体电池电压不低于 1.8V,为保证充放电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及时提供电源做准备,当在充放电过程#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充电装置发生故障时或系统故障时,立即将蓄电池投入运行,确保正常的直流供电。

四、技术措施:(一)放电(10小时放电率)1、从蓄电池组出线侧铜排接线柱端处接放电电缆至放电装置直流输入接线柱,红色接正极,黑色接负极。

2、取检修电源箱交流220V电源接至蓄电池放电装置。

3、检查放电接线,控制接线,确认正确无误。

4、检查并调整当前运行方式,将1ZK切换至Ⅱ段母线位置,3ZK位置指向Ⅰ段母线位置,检查直流系统供电正常。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为了保障发供电安全,编写了蓄电池充放电方案;一、测试前准备1 测试必要的工具准备测试所需工具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靴、万用表、扳手、测试记录表、警示标示、手电筒。

2 环境检查环境检查:房内应该凉爽、干燥,通风需运行正常。

3 电池检查电池外观检查:检查外观是否清洁,有无液体或污渍,并做好设备间的清洁工作帮助对故障点的判断。

电池连接检查:对电池间的连接铜排是否紧固做检查,检查组间接线应无扭力及腐蚀。

二、蓄电池充、放电注意事项1)蓄电池放电后应立即充电,如搁置时间长,即使再充电也不能恢复其原有容量。

?2)在施工期间,值班人员应加强对设备的巡视,密切监视各断路器的运行状况三、技术措施?1开工前有关人员应到现场进行勘察,制定施工方案,报经主管部门批准。

根据施工方案和现场具体情况制定三措计划、施工计划(步骤)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开工前应准备好工具、仪表、仪器和辅助材料。

??3开工前全体施工人员应认真阅读相关说明书,做到施工人员人人心中有数4对蓄电池进行外观检查。

5壳体应无变形、裂纹、损伤,密封良好、外观清洁。

6蓄电池的正、负极柱必须极性正确,并应无变形。

7连接条、螺栓及螺母应齐全,无锈蚀。

8检查蓄电池是否有漏液现象。

四、测试方案1 放电前,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包括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2 在电池浮充状态下测量并记录电池的电压。

(单只电池电压及总的端电压)3 放电前,应测量并记录电池的单只电池电压。

4 放电开始前应测量蓄电池的端电压,放电时应测量电流,其电流波动不得超过规定值的1%5对放电过程中的单个电瓶电压及时测量并记录,并在操作区域挂警示标示,每小时记录一次。

五、总结?虽然电池容量测试耗时耗力,却是检测电池性能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很多故障隐患都能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来.年月日。

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蓄电池充放电步骤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蓄电池充放电步骤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蓄电池充放电步骤方案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MK-11-65AH/220V 型直流电源一、1、断开直流系统蓄电池充电开关。

2、拆除蓄电池充电开关接线,并用绝缘胶带做好标记。

3、将放电试验仪器与蓄电池出充电关连接。

4、合上蓄电池充电开关,调节放电试验仪器将电流控制在10A以内5、每隔半小时记录电流、每块电池的电压及温度。

6、当电池电压降到10、5V时停止放电试验。

7、试验过程中随时检查电池,若温度或电压出现明显变化将其隔离后再进行试验。

8、当故障蓄电池达到整组蓄电池的20%时,更换整组蓄电池。

记录各只蓄电池的端电压、温度,进行下面步骤:(1)选择放电电流为10小时放电率的电流,在直流屏上合上放电柜的小开关,观察放电柜电流表显示值应小于10小时率放电电流,然后调节放电电阻,使放电电流为10小时放电率电流为止。

此时,观察毫伏表所反映的电流与放电柜的电流一致,当明显不一致时,应检查接线是否有误,如果只存在一定误差,应以毫伏表的读数为准;(2)维持该放电电流,初始阶段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每只电池的端电压、温度,观察电池是否出现酸液外溢、外壳裂损等异常现象。

但当放电至电池电压普遍降至10.9V左右时,应每小时记录一次。

在放电末期,当电池电压普遍降至10.87V左右时,电池电压下降很快,应密切注意电池的端电压,防止过放电;(3) 在放电过程中,如果有个别电池过早降至终止电压10.8V 或其它异常现象要对其进行隔离,方法是先断开放电小开关,中止放电,再将异常电池与前后电池的连接板断开,使异常电池与蓄电池组隔离,然后用已准备好的长2m、截面积为50mm2的短接线将异常电池前后的电池连接,使蓄电池组重新构成回路,这样就将异常电池隔离。

之后在直流屏上合上接放电柜的放电小开关3QF,继续放电。

注意应该先断开异常电池与前后电池间的连接板,再将其前后电池连接,否则将使电池正负极直接短路,造成损坏电池、伤害人身的事故;(4)蓄电池的放电终止电压为10.8V,当电池电压普遍降为10.8V时,并使电压不合标准的电池数控制在3% 以内,断开直流屏上放电柜小开关3QF,停止放电,观察各电池是否有异常,如果有,应该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

蓄电池充放电安全技术措施

蓄电池充放电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SM-ZD-54935蓄电池充放电安全技术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蓄电池充放电安全技术措施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厂家资料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3、《蓄电池安装及充放电作业指导书》4、《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二、概述:本工程直流屏采用许继电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微机控制高频开关电源直流系统。

该电源系统主要由交流配电单元、充电模块、地流馈电、集中监控单元、绝缘监测单元、降压单元和蓄电池等部分组成。

系统组成:l 交流配电为双路交流自投电路,使用于一组充电机由两路交流电源供电的系统;两路交流输入经配电单元选择其中一路交流输入提供给充电模块。

l 充电装置充电装置采用(N+1)冗余并联组合方式供电,即在N 个模块满足电池组的充电电流(0.1C10)加上经常性负荷电流的基础上,增加1个备用模块。

直流馈电将直流电源通过负荷开关送至各用电设备的配电单元。

l 绝缘监控用于监测直流系统电压机器绝缘情况,在直流电压过、欠压或直流系统绝缘强度降低等异常情况下发出声光告警,并将对应告警信息发至集中监控器。

l 集中监控单元进行系统管理,主要为电池管理和实现后台远程监控实现对交流配置单元、充电模块、直流馈电、绝缘监测单元、直流母线和蓄电池组等运行参数的采集与各单元的控制和管理,并可通地远程接口接受后台操作员的监控。

防止直流系统事故措施

防止直流系统事故措施

13 防止直流系统事故。

为防止直流系统事故,应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预防直流电源系统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直流电源系统技术监督规定》(国家电网生技[2005]174号)及有关规程、规定,并提出以下要求:13.1 加强蓄电池组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13.1.1 严格控制浮充电方式和运行参数。

13.1.1.1 浮充电运行的蓄电池组,除制造厂有特殊规定外,应采用恒压方式进行浮充电。

浮充电时,严格控制单体电池的浮充电压上、下限,防止蓄电池因充电电压过高或过低而损坏。

实施细则:执行,并补充:1.对蓄电池组的浮充电压,应严格按制造厂家规定的浮充电压执行。

如果制造厂家无相关规定的,对一般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可控制单只蓄电池的浮充电压在 2.23V至2.27V范围内运行。

2.对每组蓄电池组全部单体浮充端电压的测试和记录,必须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

测试用电压表必须使用经校验合格的四位半数字式电压表。

记录单体电池端电压数值必须到小数点后三位。

3.发现个别电池故障时(内阻偏高和或端电压不正常),应进行修复或活化,无法修复或活化时应进行个别更换。

故障电池的数量达到总组的20%以上或蓄电池组的实测容量<80%额定容量时,应更换整组电池。

13.1.1.2 浮充电运行的蓄电池组,应严格控制所在蓄电池室环境温度不能长期超过30摄氏度,防止因环境温度过高使蓄电池容量严重下降,运行寿命缩短。

实施细则:执行,并补充: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室内控制在15℃至30℃,防酸式铅酸蓄电池室内控制在5℃至35℃,新、扩建变电站应安装防爆空调,现有变电站达不到要求的应逐步进行改造。

13.1.2 进行定期核对性放电试验,确切掌握蓄电池的容量。

实施细则:执行,并补充:1.铅酸蓄电池长期处于浮充电方式运行,会使单体蓄电池端电压、密度、容量等产生不均衡现象,甚至出现“硫化”,为防止此类现象发生,运行中蓄电池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均衡充电和核对性充放电。

蓄电池核对性放电实验方案

蓄电池核对性放电实验方案

直流系统充放电试验方案一、直流系统电池充电电路介绍XX电厂直流系统分为#1直流系统和#2直流系统。

1. #1直流系统:#1直流系统电池容量为200AH共103节电池,单体电池浮充电压为2.27V,型号为2SLA200/G#1、#2电池柜组成1#电池组,通过1QK与#1直流I段母线相连,#1电池组由#1充电柜进行充电。

#3、#4电池柜组成为2#电池组,通过2QK与#1直流U段母线相连,#2电池组由#2充电柜进行充电。

#1直流I段母线与#1直流U段母线通过3QK相连。

如图1所示,正常情况下,#1直流系统I段母线与U段母线采用分段运行方式,互不相连,3QK为断开状态,1QK 2QK为闭合状态。

图1. #1直流系统结构图2. #2直流系统:#2直流系统电池容量为300AH共103节电池,单体电池浮充电压为2.27V,型号2XL30O#5、#6、#7电池柜组成为3#电池组,通过1QK2与#2直流I段母线相连,3#充电器通过1QK1对3#电池进行充电。

#8、#9、#10电池柜组成为4#电池组,通过2QK2与#2直流U段母线相连,4#充电器通过2QK1对4#电池充电。

#2直流I段母线与#2直流U段母线通过4QK相连。

如图2所示,正常情况下,#2直流系统I段母线与U段母线采用分段运行方式,互不相连,4QK为断开状态,1QK1 1QK2 2QK1 2QK2为闭合状态。

5#充电器为备用充电器,不接入电路,1QK3为双向断开状态。

------ • -------------1 段母 S?2-1 图2.#2直流系统结构图 二、 实验准备1. 倒负荷,将实验电池组与工作电池组隔离, 倒闸操作步骤见附录12. 断开负荷后,打扫实验电池组表面。

3. 实验前检查电池组外观是否有破损。

三、 实验工具1. 试验仪器:1.1放电仪器:BDL-20A 微机监控放电器 电压等级:DC 220V 110V 、48V 电流等级:10A 、20A放电稳度精度w± 2% 电压测量精度w±1%1.2充电仪器:直流系统自带充电器TH230D20NZ-32. 连接线:根据国家标准GB/T 4706.1-2005规定的电线负载电流值,6平方铜芯线允许长期负载 电流为:35A 至60A ,选用6平方的铜线满足试验要求。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1.2.8记录I组蓄电池放电开始前的端电压,放电过程中注意观察该电压的变化情况。当该电压降至200V左右时,放电过程第二阶段终止,纪录放电时间;
1.2.9按控制箱上的“减”按键,将给定逆变电流缓慢减小,降至20A左右时,继续对蓄电池进行放电;
1.2.10记录I组蓄电池放电开始前的端电压,放电过程中注意观察该电压的变化情况。当该电压降至200V左右时,放电过程第三阶段终止,纪录放电时间;
4.2 工器具:VC98万用表一块、钳型电流表一块、红外线测温仪一个、组合工具一套、记号笔一支;
五、施工措施
5.1 直流I、II段母线的合环操作和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操作应严格按照本方案中的操作顺序依
次进行 ;
5.2 蓄电池组的最大充电电流不应超过60A,持续充电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
5.3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应密切监视蓄电池的温升情况,一旦最高温度超过45℃,应立即停止充电或切换到浮充方式,让蓄电池的温度降下来;
1.2.11按控制箱上的“减”按键,将给定逆变电流缓慢减小,降至5A左右为止,按出控制箱上的“逆变”按键;
1.2.12将工作开关1QK置至“切”位置,将工作方式转换开关2QK置至”切”中间位置;
1.3I组蓄电池均充充电
1.3.1在直流充放电屏内,将工作方式转换开关2QK置至”整流”位置,工作开关1QK置
2.1.2确认直流系统I、II段母线的电压差低于±0.5V后,在直流充放电屏VR4柜内,分别合上母线联络开关QD7和QD8;
2.1.3在主变保护室继电保护直流分屏内,合上母线联络刀闸S1;
2.2II组蓄电池逆变放电
2.2.1在蓄电池进线柜内,拉开“2#蓄电池输入开关”QA5,在直流充放电屏内,合上“2#蓄电池充电开关”QF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