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是联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三类技术创新主体为了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和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可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仍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目前,产学研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由于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参与,产学研合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后来在80年代被引入我国。产学研合作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就紧密地联系着企业生产和高校教育实践,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较少,我国部分学者以非主流经济学理论对产学研合作形式进行了分析。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环节,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学研合作理论比较丰富。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既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部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移(王娟茹、潘杰义,2003;王艳等,2009)。在此基础上,曾德明等(2009)将超循环理论引入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分析,具体分析了知识转移超循环系统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并强调了知识本身属性对知识转移的障碍。在高校、企业、政府等不同的主体进行产学研合作时,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存在着大量复杂的冲突,杨东升、张永安(2007)将冲突分析理论用于产学研合作分析,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冲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最可能直接出售科研成果,并希望企业采取参与合作研究的行动,而政府的选择是“支持”。产学研合作连接着技术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供应链理论可以认识其中的局限性,比较适合的是引入供需网理念(倪明,2009)。根据系统理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张永安、张路,2008)。陈士俊、柳洲(2008)在产学研三个创新主体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中介机构、市场三个元素,阐述了产学研合作的“钻石琥珀模型”。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我国于1992年开始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逐步加入到产学合作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要视实际情况来定。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

根据主导者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型、学校主导模式、校企联合共建模式(毛钟红、余国杨,2009)。根据知识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契约联合模式、产学研集成一体化模式(王娟茹、潘杰义,2002;王艳等,2009)。孙刚(2009)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四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即高新技术科技园区模式、联合共建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项目联合模式。王伟(2009)分析了安徽省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现行模式,基本与孙刚(2009)提出的模式一致。王文岩等(2008)根据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作用的不同,分为市场自发模式、政府引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在此基础上,张玉强、宁凌(2009)专门探讨了政府介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政府指令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和谐互动模式。谢科范等(2008)把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其中,传统模式包括成果转化模式、项目委托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模式包括合作研发模式、平台运作模式、战略联盟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评价

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形式,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高校办学模式,围绕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问题有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很多模式中高校自身职能定位不清,忽视了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目标,对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申学武,2001;毛钟红、余国杨,2009;陈晓梅,2009;刘光辉、后小仙,2009)。王伟(2009)分析了安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认为现有模式下,产学研对接基本还处于间歇共生状态,企业与大学的联系与合作普及化程度不高,合作内容仍然较少,范围较为狭窄,科技供需信息交流沟通不够紧密和及时,信息传输管道也不够通畅,大学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尽管高校产学研合作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多样化的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种最优化的模式,申学武(2001)设计了一种优化改进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钻石模式”。

刘光辉、后小仙(2009)认为,在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中,企业要着远长远目光,应在多方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小企业还应扩展合作模式。而张玉强、宁凌(2009)则认为,

当前条件下,政府主导模式能积极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进程,体现出较大的优势,依赖企业行为的产学研模式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适合眼下经济条件。

倪明(2009)分析了传统供应链理念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的若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模式自身的特性,如合约性、有限功能性、链式结构、静态稳定性等。王艳等(2009)认为,知识转移的特点是产学研合作不同模式形成的决定因素,知识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知识转移由难到易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从众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可持续性强、紧密合作、内容丰富化、网络化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陈晓梅,2009;王艳等,2009;张玉强、宁凌,2009;王文岩等,2008;申学武,2009;谢科范等,2008)。

三、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及行为

产学研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学研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我国,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政府也有必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陈立泰、林川,2009;邵任薇、彭未名,2009;张玉强、宁凌,2009;丁荣贵、孙涛,2008)。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刘光辉、后小仙,2009;邵任薇、彭未名,2009;朱彦龙等,2005)。

(一)高校的职能角色及行为

我国高校教育的的一个弊端在于只重视学术成果,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毛钟红、余国杨,2009;刘玲令等,2009)。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既有助于解决高校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障碍,又能向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使产学研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之根本在于培养人才,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仍然要以人才培养为前提(毛钟红、余国杨,2009;刘光辉,后小仙,2009)。毛钟红、余国杨(2009)认为,对高校产学研合作而言,“产”应是“促学发展”的产,“研”应是“促学深化”的研。陈晓梅(2009)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提升学生素质,并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杨友文、叶敏(2002)指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提供“人才库”,其二是提供“知识库”和“思想库”。

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在参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自身定位不准确,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最突出的表现是忽视了教育的基本功能(申学武,2001;陈晓梅,2009;刘玲令等,2009),这实际上是办学思想错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申学武,2001)。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高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保障体系不健全(申学武,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