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控制情绪的妈妈,才能教出好孩子!
教养方式决定男孩个性——鲍姆令德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教养⽅式决定男孩个性——鲍姆令德的⽗母教养⽅式实验据世界精神卫⽣⽇活动有关资料显⽰,在我国17岁以下的⼉童和青少年中,⾄少有3 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为问题的困扰,中、⼩学⽣⼼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男孩⼼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就是⽗母不良的教养⽅式。
什么是教养⽅式?就是指⽗母对男孩管教的⼀种⼤概取向,包括⽗母教育男孩的观念、态度和⽅法,⽐如,有的⽗母教育男孩⾔语亲切、和风细⾬;⽽有的⽗母教育男孩粗暴野蛮、暴风骤⾬。
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男孩的⼈格、情绪特点、⼼理状态和⾏为⽅式等都与其⽗母的教养⽅式密切相关。
如果⽗母对男孩采⽤严厉惩罚(包括体罚、苛求、威吓等)、拒绝否认的⽅式越多,男孩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他⼈、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易产⽣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
⽗母不同的教养⽅式,就会有不同个性的男孩。
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教授、⼼理学家鲍姆令德曾对⽗母的教养⾏为与男孩个性发展的关系,进⾏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鲍姆令德进⾏了三次试验,第⼀次是将被试孩⼦按个性(独⽴性、⾃信、探究、⾃我控制、交往等⽅⾯)成熟⽔平分出最成熟、中等成熟和最不成熟三组,然后对他们⽗母的教养⽔平从“控制”、“成熟的要求”、“⽗母与孩⼦的交往”、“教养”四个⽅⾯进⾏评定。
第⼆次、第三次实验是采⽤与第⼀次相反的研究程序,对在不同教养⽅式下的孩⼦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孩⼦长到⼀定的岁数再做⼀次评定。
实验结果是最成熟孩⼦的⽗母教养⽔平最⾼,依次往下,最不成熟孩⼦的⽗母教养⽔平最低。
在进⼀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母教养⽅式中的两个衡量指标:要求度和反应度。
要求度是指⽗母对孩⼦的⾏为标准的要求⾼低,可以分为⾼要求度和低要求度;反应度是指⽗母对孩⼦需求的反应程度和关爱的程度,可以分为低反应度和⾼反应度。
根据这两个指标,可以将⽗母的教养⽅式分为四种类型。
优秀家长发言简单大方 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优秀9篇)

优秀家长发言简单大方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优秀9篇)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篇一各位老师,家长:大家下午好!我是家长,接到老师电话,让我做家长代表谈谈对孩子的教育。
我很诧异,因为文亮这孩子挺调皮捣蛋的,成绩也一般,更没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当时,也向老师表达了我的想法。
但老师说这其实只是家长间的学习交流而已,每个家长与孩子相处都会是不一样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现在成绩一般,并不代表以后,而且并不一定只讲做法,有什么困惑也可以一起探讨,听到老师这么说,我也就大胆的和家长们一起交流一下。
1、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这是我对文亮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
这要求看似很简单,但是要做好却很难。
文亮从入学到现在,我也没少接过老师的电话,上课走神,课本作业本丢三拉四,做的作业也很多差错等等。
我深深地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要他养成好习惯,我也曾陪他做作业陪了好长一段时间,可是,效果也不明显。
相反,常越是这样,他的抵触情绪越强烈。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共鸣。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反思,父母都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大人自己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去要求孩子做好呢?这时,我就会向老师,向其他家长,同事,朋友倾诉,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
自己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
自己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家长,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学习的榜样。
我们都应该学习的情绪管理。
2、对孩子的学习,我一直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
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特长。
只要能让他投入去学习的方法我都会去尝试,有时会是玩游戏,有时让他当小老师,去看我做的题,当他认真去看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有一样不变的就是睡前的时间。
每天睡前的时间是我最珍惜的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我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而孩子最接受的时间。
我会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对课文进行一下复习,对学习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一些梳理,有时间还看看课外书。
虽然时间很有限,但效果却很好。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亲子教育可按四大主题展开,即:幼儿养性(0-3岁)、童蒙养正(4-12岁)、少年养志(13-18岁)、成人养德(>18岁)。
对此,中国仁人智者已有成熟的见解,曰: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体现了按发展阶段因时施教的科学态度。
专家简介和平妈妈陈希红深圳市第一届“中小学十大优秀家长”获得者,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深圳GTP共同成长空间发展教育专家。
陈老师帮助女儿在先天听觉障碍的薄弱起点上奋进,女儿获得第八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现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
陈老师擅长亲子沟通和家庭规则教育,她将瑜伽运动和心灵修炼融合到家庭教育技巧中来帮助妈妈们做个平和、幸福的妈妈。
第一阶段约0~3岁,幼儿期,从BB到上幼儿园年龄阶段,主旨是幼儿养性性:性情、习性也。
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却能够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
因此,若常能被父母搂抱亲吻,被爱与欣赏的愉快情感与语言所包围,并且避免电子产品等不良外界刺激信息,孩子的性灵情感就会得到充足的滋养,养成活泼又静定、亲近人又不粘人、与人合作又有主见的驯良好性情。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零到三岁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阶段。
西方心理学上,认为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培养亲密依恋关系,这与“幼儿养性”的中国传统观念相辅相成。
做到5点, 算合格家长想做合格的家长,性情、态度方面的准备,远比知识水平重要。
以下五点,能够做到即堪称合格的家长。
1、家长需要学习,并学会认错教孩子不怕没有知识,只怕没有学习态度。
高学历人士也不一定具备育儿知识,多数家长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家长要承认能力的有限,愿意学习:如吸取长辈的经验、与亲朋好友多交流、读科学育儿书籍、参加家庭教育讲座。
切忌以为父母人人能当就够了,只要孩子吃好睡好,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老人。
家长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犯错,要允许尝试,允许犯错误。
母弱子强的教育方法

母弱子强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还是由妈妈来承担。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这一个阶段主要在家里,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妈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孩子及整个家庭幸福的关键。
其实,“弱”妈妈也能教出“强”孩子?做到以下七点你也能成为优秀的母亲。
一、“弱”妈妈教出“强”孩子“弱”妈妈当然不是指软弱的性格,而是建议妈妈们学会适时地在孩子面前示弱。
有研究表明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相反,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逐渐变得更加自信而坚强。
所以一个合格、优秀的妈妈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让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妈妈,还要注意:千万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要知道孩子做人的品质,管理情绪、应对挫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是获得成功幸福的更重要的条件。
三、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身为母亲,在孩子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错误时难免需要教育孩子。
这时候最忌讳的行为就是喋喋不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降低妈妈在孩子面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事实上最好的说服效果不在语言的数量而是简明扼要地说重点,所以妈妈要学会在合适的状态下用简单有力的话语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教育孩子会使结果事半功倍。
切忌随心所欲的喋喋不休,那样的结果不仅白费力气,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
四、经营好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好奇心、学习力、模仿力都很强,而经常呆在孩子身边的一般都是妈妈,所以妈妈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因此如果你想自家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得是这样的人或者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
五、该糊涂时就得糊涂,学会给孩子留面子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人前给他留面子非常重要,佐治亚大学的教育博士古特门曾这样说过,“上学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和同龄人的关心越来越密切,公开的对抗只会使他们感到愤怒,尽可能疏远你,很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不良行为。
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而作为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又是不可忽视的。
母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母亲的道德修养、教育方法、心理素质不同会造就不同的孩子。
标签:母亲;孩子;成长;作用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100个教师。
”大部分家庭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很大可能是取决于家里的女主人——母亲。
所以母亲的言行举止,母亲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因此,母亲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道德的榜样。
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说明母亲的素养与儿女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许多人的成功都源自于母亲的教导。
例如,爱迪生只在小学学习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因为爱迪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低能儿。
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这样看自己的孩子,她决定亲自教导这个孩子,并决心把爱迪生培养为一个优秀的人。
就这样,爱迪生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曾任清廷户部主事,后因病辞职回家。
鲁瑞从小接受传统的家庭教育,孝顺父母公婆,相夫教子,尽心尽职,并且待人宽厚且富同情心。
她为人乐观、开朗,是个慈祥、开明和坚强的女性。
鲁迅的性格中大部分秉承了母亲的优秀品质,“鲁迅”中的“鲁”字也是出自母姓,由此可见母亲对鲁迅的影响之深。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优秀的母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
为了我们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建议妈妈们做到以下几点。
1.做孩子的榜样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教育不仅仅是口头的训导,更是身体力行。
家长的言行不一,无形中给孩子成长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关于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的故事有哪些现在的孩子打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脾气也很暴躁。
那么对于孩子脾气暴躁家长该怎么教育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的故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关于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的故事一、前不久,朋友来家做客,给我讲了一件她儿子晨晨的事情:晨晨4岁,那天看了一下午的动画片,吃过晚饭之后,又跑向了电视机,想要继续看。
妈妈不同意,跟晨晨说“今天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不能再看了,明天再说。
”晨晨向妈妈撒娇说看最后一集。
随手要去按电视的开关,又被妈妈阻止了。
见妈妈坚决不让自己看电视,晨晨急的跳了两下,坐在地上,大声哭闹起来,“不行,我就要看,就要看”,说着还哭了出来。
妈妈一把将晨晨从地上硬拉起来,严肃地告诉了晨晨,“一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几个小时,说不能再看就不能再看”,随后撒开晨晨的胳膊去收拾碗筷。
没料想,身后传来“嘭”的一声,原来是晨晨把放在桌子上的遥控器,狠狠地砸向了电视。
说到这,晨晨妈妈叹了口气:“当时我特别生气,转过身来就想揍他一顿,不过看到他哭的怪可怜,打了再出更大的问题,就忍住了,孩子发脾气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晨晨妈妈能忍住不打孩子,真的是非常难得,仅仅是粗暴地打压孩子的怒火,很有可能让孩子做出更加可怕的事情来。
二、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报道: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让爸爸批评了一顿,但仍然没有放下手机,这时愤怒的父亲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手机,照着屁股就是两脚。
随手将手机从窗户扔了出去。
情绪失控的孩子,愤怒地从楼上跳了下去。
父亲连忙跑下楼看摔伤的儿子,没想到儿子已经奄奄一息。
留下悲痛欲绝的父亲。
这样的悲剧或许并不多见。
可是在生活当中,孩子发脾气的现象总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面对孩子熊熊燃起的怒火,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用更大的怒火去压制孩子的怒火,用更大的声音去盖过孩子的吼叫,最终陷入愤怒失控的境地。
面对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怎么教育接纳孩子的情绪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孩子愤怒,我们比孩子更加愤怒。
中班心理健康情绪教案5篇

中班心理健康情绪教案5篇《中班心理健康情绪教案5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中班健康活动教案《哭的奥秘》含反思活动目标:1、知道哭是正常的情绪表现。
2、初步了解适度的哭有利于健康,经常或长时间的哭会有损健康。
3、能在不开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保持乐观的情绪。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情景表演、铅笔、画纸2、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已经完成经验调查表《哭的奥秘》活动过程:一、经验导入,引发思考。
1、观察经验调查表。
教师:前几天我们完成了一张《哭的奥秘》的调查表,那根据你的调查,你发现哪些人会哭?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无论大人还是小朋友会会哭。
2、再次观察经验调查表。
教师:你调查的人什么时候会哭?幼儿相互交流。
请个别幼儿讨论回答。
<来.源快思教.案网>教师小结:我们在身体感到不舒服或心里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
二、主动探索,建构经验。
1、教师:人为什么要哭呢?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表来说说)2、教师:那长时间、不停的哭,身体有什么感觉或者变化呢?幼儿讨论。
如:眼睛、嘴、鼻子、心脏。
3、小结:人如果长时间、不停的哭或者经常哭,会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和破坏我们好心情,让我们不健康也不开心。
三、立足生活,提升经验。
1、教师: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也哭了,让我们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哭,哭有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情景表演,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明明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感觉很疼,一直在哭,那是不是哭了就不疼了呢?(2)贝贝不会做数学题,她很着急,就一直在哭,那是不是哭了题目就会做了呢?(3)浩浩看见小朋友都不跟他玩,心里很难过,就一直在哭,那是不是哭了小朋友就都跟他玩了呢?3、请幼儿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画下来,选一件事情。
4、分别把幼儿的画张贴相应的问题序号下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想法。
中班调节情绪的社会教案(通用9篇)

中班调节情绪的社会教案中班调节情绪的社会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调节情绪的社会教案(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调节情绪的社会教案1设计思路: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
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
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为别人想一想;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会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能控制情绪的妈妈,才能教出好孩子!
能控制情绪的妈妈,才能教出好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管教孩子方面,父母
们还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对孩子愤怒地吼叫不
仅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极大地伤害亲子感情,
无论从效果上还是情感上来说,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是个坏脾气妈妈,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一看到孩
子犯的那些错就控制不住自己。
▲我也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总是对孩子发脾气,以后
一定得改!!
▲突然发现自己平时做的很不好,对孩子太凶太苛刻了,
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对孩子温和些,希望不会晚。
2
▲一直想温和的和孩子相处,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太可怕了!
▲我也是一个坏脾气的妈妈,导致了现在孩子觉得我很烦
而骂我。
▲我喜欢打孩子,骂孩子,可打过、骂过又后悔,可就是
控制不住自己。
▲我也是经常吼孩子的家长,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不是
一好妈妈,与孩子沟通太少,需要改正。
这些妈妈的感受绝非个案,很多家长都在发脾气、打骂过
孩子之后后悔不已,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
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改变自己
的坏脾气,做个温和的好妈妈。
3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给妈妈们支三招
01/认知上,明白发火对孩子的巨大伤害
家长发火的时候,孩子心中会充满恐惧。如果爸妈经常大
吼大叫、发脾气,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
得很没有自信,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其他人发脾气,
性格会比较孤僻、冷漠。在经常发脾气、不会控制情绪的父
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往往都难以获得幸福。
02/情绪上,学会自我放松
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愤怒时,可以尝试做深呼吸,自我
4
放松缓解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和孩子沟通,可以
坦诚地和孩子交流我们的情绪感受,比如,告诉孩子,“你的
行为让妈妈很生气,很不开心”,但是要注意,语气一定要温
和,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03/行为上,可以暂时离开现场
如果深呼吸之后,你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忍不
住想要对孩子发火,就先暂时离开现场,去一个自己觉得舒
适放松的地方待一会儿,比如家里的书房、卧室、阳台……
等到自己冷静下来,情绪缓和之后,再回到孩子身边去,采
用更为理智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孩子大吼大叫,
甚至打骂。
结语:
5
大吼大叫、对孩子发火,其实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而且
还会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让孩子养成用发火去处理事情的
不良习惯。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温和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