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江苏水彩画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中国水彩画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外来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学术高度的画种。

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彩画风格演进的历史,从风格形成的课题研究拓展为展览维度的形态研究,以历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具有不同时期文化语境的水彩画风格面貌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把握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全貌,探究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规律,是把中国水彩画研究提升到专业学术高度的有效途径。

论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水彩画传入中国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的早期状况和形成原因,主要从影响中国早期水彩画发展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教育制度、展览活动、学术团体、代表人物、风格特征以及社会根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水彩画在17年美术和文革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风格转变,并把这种转变与官方展览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阐述现实主义风格成为官方展览主流的时代选择原因。

第三章对新时期中国水彩画的复归和当代转型态势进行论述,并对比了中国水彩画史上的两次民间展览活动活跃期的异同,对于两次面向西方的主动开放导致的风格发展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第六、第七届两次全国美展的水彩画发展状况和风格面貌为主要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

第四章从水彩画在中国成为独立画种的标志——中国水彩画史上官方举办的首届水彩粉画展览为重点,进一步探讨了水彩画展览制度的确立对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的影响。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成立,对中国水彩画格局形成的深远影响,并以三次水彩画展览为例,阐述了这一时期水彩画新风格、地域性艺术风貌的初步形成与展览制度的关系。

第六章从中国当代水彩画第二次发展高潮的标志——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为开端,论及其后的几次展览呈现出的风格倾向,包括写实性水彩画达到高峰,以及向自我表现与主体意识转变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当代水彩画发展的基本形态已经构建完成。

试论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试论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试论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1949-1966)牛向阳摘要新中国水彩艺术在五六十年代总的说来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关于水彩画的展览、国内外学术交流甚多,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这个时期出版工作也相当活跃,更加推动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水彩画英国水彩画关广志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新中国全面传播、贯彻的时代。

毛泽东在40年代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服从于政治的文艺政策,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指导方针。

艺术家必须改造世界观,深入工农兵。

创作工农兵“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

来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积极响应党的“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文艺方针。

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与艺术成就既有其必然性。

也有其特殊性。

“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方针,促使新中国水彩画向三个领域分化转变:①表现水色变化的英国式透明水彩画风;②由“月份牌画”转变的新年画;⑧水粉(不透明水彩画)创作的政治宣传画。

在画种上对水彩画的材料、特性已经有了特殊的界定。

透明水彩画已经和水粉画区别开来。

新中国水彩画由于画种分得过细,客观上造成技法、表现形式较单一。

材料上自我束缚,在风格上难于有大的突破。

至于水粉画创作,在表现风格上倾向达到油画的效果,崇尚油画的表现手法,致使在印刷品上水粉画很难和油画相区别。

五六十年代比较著名的水粉画有董希文的沿长征路线写生水粉画,如《毛尔盖盛会》、《班佑河畔》、《黑水边宿营》、《旺藏寺前的白龙江》等一系列生动的作品,以及鸥洋在1962年创作的《金色的秋天》等作品。

水粉画这种在画面上追求油画的倾向,终于在“文革”期间发挥到极致。

在透明水彩画绝迹的时候,水粉画仍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风行一时,成为新中国水彩画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

一、建国初期的水彩艺术成就(一)水彩展览建国初期,中国水彩画事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就,党和政府对水彩画的地位也给予了肯定。

学艺互进——《中国泼彩山水画史》首发研讨会暨邵晓峰教授书画展综述(上)

学艺互进——《中国泼彩山水画史》首发研讨会暨邵晓峰教授书画展综述(上)
画 的发 展具 有 积极 意义 , 并为 此 书 的进一 步完 善提 出了一系 列 宝贵建 议。 专家们 还认 为邵 晓峰 教授 的泼 彩 山水 画清秀 滋润 、 气
象万千 , 与 其艺术 理论研 究做 到 了紧 密结合 , 是 学术 化的真 实体现 与真 情延伸 。 [ 关键词] 《 中国泼 彩 山水 画史》 首发研 讨会 ; 邵 晓峰教 授 ; 书 画展 ; 综 述
而且艺廊上正在展示的他的书画展大多数都是他的泼彩山水也导新视觉艺术主编邵教授目前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币江苏从侧面让我们进一步对这本书的研读有了一个很好的参省政府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领军人才照所以希望今天各位专家能各抒己见少一些溢美之词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协会秘书更多地从学术上来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学术主持人顾 平 ( 华东 师范大学艺术 研究所教 授、 博 理论 , 他来撰写这本书 , 我觉得他的看点就会更多。 而且艺
导, ( ( 新视觉艺 术 主编 ) : 邵教授 目前 是南京林业 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 9 币, 江苏 省政 府“ 3 3 3 ” 工程第 二层次 培养对象 ( 中青年 领军人 才) , 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 江苏省徐 悲鸿研究协会秘书 长, 同时他还是 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 员。 对于一个 1 9 7 2 年 出 生的 艺术家 , 能 获得这些 荣誉是非常 不容易的 , 这从 另一
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中国大学 出版社第二 届图书奖 学术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二等奖。 其 中( 《 中国宋 代家具》 确实是填补长期学术空 白 的力作 。 后 来他又 多次去香港 作访问学者 , 这一年 在香港
强调水 墨画 。 诚然 , 水 墨画是 很高雅 的 , 王维认 为水 墨为 上乘 , 但 这 个“ 上乘” 可 能被 很 多人 误 解 了, 他 们 认为 这 个“ 上 乘” 即 最好 的 , 其 实应 该 理解 为 崇 尚水墨 。 后 来 又

中国建国初期水彩画发展浅析

中国建国初期水彩画发展浅析

MING RI FENG SHANG111美 术 大 观文|罗靖怡中国建国初期水彩画发展浅析摘要:水彩画在传入中国后,一直以各种形式发展着,建国以后历史又一次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样水彩画也有了属于自己新的发展。

建国初期不同阶段的政治背景使中国水彩画有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发展新时期、发展稳定期及发展中断期,本文将从绘画及历史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政治情况,分别从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对建国初期的中国水彩画进行研究,以探究其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与所形成的绘画理论和思想。

关键词:革命;写实;民族性一、中国水彩画的新时期从西学东渐开始,传教士将水彩这一画种传入中国,到“土山湾画馆”的成立与发展,再到战争年代的水彩画屡遭挫折,中国水彩画在跌跌撞撞中度过了萌芽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刚刚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验是我们唯一可以借鉴的模版。

在绘画上苏联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便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学习方向,艺术家们开始成为了社会主义宣传战士、以歌颂祖国、服务与大众、反对战争为目的开始创作。

这使得中国水彩画的写实风格得到了发展,艺术家的写实风格与大众的口味相适应,便使其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水彩画模式。

如李剑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这一时期的风格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一部作品,这幅作品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早晨中正在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品中温暖的色调透露着勃勃生机,简洁的构图、细致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和谐、完整。

艺术家充分的将西方透视和虚实表达在了画面中,使画面真实而富有情感。

正在建筑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另一种角度看也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正在沐浴阳光,正在一片光明中一步步建设。

在此后随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国开始进入了文艺宣传化、文艺平民化的时代,随之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题材上也有了诸多限制,国家使美术变成了鼓舞人民热爱劳动和进行战斗的武器。

在成立之后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美术作品展”和“全国水彩、速写展览”展出作品中,大部分作品是表达反对战争、歌颂劳动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题材。

江苏水彩画创作中对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运用的研究

江苏水彩画创作中对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运用的研究

1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9期总第822期No.19,2020Total of 822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性丰富了多样性。

作为图像叙事之一的水彩画,在表达方面的地域性尤其明显。

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分,相应艺术有南北之论。

江南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方艺术的主阵地。

江南,在区域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而在文化层面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概念。

人们的意识里代表着美丽富饶水乡景象的“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地区。

对江苏而言就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习惯称为苏南。

从历史上来看,此地山清水秀而人杰地灵,鱼米之乡而富庶繁荣。

“江南”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迷人的字眼。

一提及总会让人想起和暖湿润的气候、一片桃红柳绿、水田里阡陌交通……江南相对来说更滋养人,物质繁盛风景明秀,是历代文人墨客歌之不尽的“福地”,留下了一部厚重的江南文化史。

水彩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已从过去的一个小画种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大画种。

中国水彩画“笔法历经‘中西合璧’‘提倡骨法用笔’‘重视基本功’‘传统到现代模式转变’和‘典型东方气质’的几个阶段。

最后自然而然地融汇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绘画色彩理念的笔法技法,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水彩画”[1]。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南作为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重镇,自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乏靓丽的身影,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越来越融入水彩画的创作,抒写着自身的传奇。

因此江南这个地域的作品,极具灵动清新、优美亮丽。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行笔用线的造型表现;其二,水墨渲染的意蕴阐释;其三,秀丽淡雅的写意精神。

1 行笔用线的造型表现行笔用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装饰画、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及战国与西汉帛画,可窥见传统艺术注重线条的审美趋向。

中国绘画可谓对线条的运用尤其致力,强调以书入画。

《尔雅》称:“画,形也”[2]。

浅谈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浅谈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MING RI FENG SHANG91美 术 大 观文|彭 程浅谈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摘要:水彩画在中国的多元化发展势不可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与精神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地域或风格所分派系众多,画家自身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加之与其他画种的借鉴和影响,这种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水彩画本身的绘画风格多样化、材料技法的多元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题材形式。

水彩画多元化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水彩画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水彩画;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最简单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发展,到了一个很丰富的层面,有多种分类,多种方面。

“多元”是相对于“一元”来讲的,意味数量大。

水彩画多元化是指水彩画的发展到了多种风格多种画法的境界,并且还在逐渐扩展。

水彩画与本土画种不断融合、借鉴,水彩画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水彩画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

水彩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是可喜的,如何保持多元化良性发展,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中国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理清自我,突破自我和实现自我重生。

一、影响中国水彩画多元化趋势的因素第一因素是国际因素,水彩画发源于西方,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与国外水彩画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各种现代绘画观念以及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对中国水彩画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国外水彩画的切磋与交流中也不断的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中国水彩画多元化的趋势提供了可能。

第二因素是国内因素,从国内看,影响中国当代水彩画多元化趋势的因素主要有:地域差异、审美形态的多样性、画家自身的不同个性以及别的画种和市场需求对水彩画的冲击。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和人文环境各异,各个地域的艺术风格也各有特色,各个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水彩画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个地区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使得水彩画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绘画理论讲究“气韵生动”,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与水彩画有相似之处,而中国有几千年的用水作画的历史,中国人对“水”的驾驭能力对于画水彩画来说可谓有先天的优势,经过长时间的借鉴和融合,中国逐渐摸索出一套有别于西方水彩画、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水彩画即:流动的晕染美,洒脱的笔触语言和变换的空白之美。

简析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简析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如果说将水和颜料进行调和绘制成的图画称为水彩画,那么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这种绘画。

我国最早的图画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如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等,大多反映了当时原始部族生活的情形,是我国原始社会最早用水和颜料调和绘在陶器上的图案。

湖南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最早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作品,此画绘制于丝织品上,故被称为帛画。

秦汉时期,石窟艺术繁荣,主要是将水调色绘于石窟的墙壁上,亦被称为壁画。

隋代中国卷轴画盛行。

唐代是我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将绘画进行了系统的分科,唐代人物画更是技艺精湛。

唐以后,绘画理论逐步丰富起来。

欧洲第一位水彩画画家是丢勒,他从学习绘画开始就创作水彩画,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大自然。

18世纪前的水彩画是用毛笔或钢笔画素描稿,再用淡彩上色,后来慢慢发展到用色彩直接绘制。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英国也被称为“水彩之乡”。

英国的水彩画与英国本土的“地形风土画”有很大的关联,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是由“地形风土画”逐步发展而形成的。

“地形风土画”的原始形态是水彩风景画。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普莱斯以风景画盛名,取材范围广,用毛笔或钢笔画出轮廓,然后淡彩上色。

工业革命之后,水彩画技艺不断发展,特性也更加突出。

汤姆斯?格尔丁摆脱了早期水彩画的画法,是开创现代水彩画的第一位画家;威廉?透纳是英国水彩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初期的绘画作品仍保留着早期英国水彩画的画法,随后他追求色彩与空气表现技巧的革新,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世纪初,印象主义传入英国,将英国水彩画推向新的高度,并影响了其他地区和国家。

如,美国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水彩画王国”,水彩画已成为美国的主流画种,尤其是现代水彩画在美国派系众多、技法多变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涌现出众多著名画家。

水彩画已不再是单一的画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画种。

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市场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市场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1·05一、中国水彩艺术市场发展概述起初,传教士为传播天主教和西方文化将水彩作品带入中国境内,追其根源来说水彩画是以商品流通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

随后,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被召入清宫,他的作品将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相结合。

因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材料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重叠,即以水为媒介,在纸上作画,且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视觉感染力上相似,契含了东方民族含蓄抒情的审美心理,因此水彩画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基础。

19世纪中期,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土山湾画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水彩画家。

中国许多水彩先驱者都有在涂山湾画馆学习的经历,这些水彩先驱者从西方学习了水彩画的创作方法,但他们的题材多是与中国有关的场景,所以购买水彩的人大多是对中国生活感兴趣的海外资本家。

在这一时期,水彩艺术的输出对象单一,没有在国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中华民国时期,水彩画家的数量增加缓慢,因为此时中国水彩画还处于学习阶段,大部分水彩画家都是为了商业宣传而创作,其作品本身缺乏绘画性,这种作品通常被称之为“月份牌绘画”。

月份牌绘画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这类艺术品的流通只属于工艺品类,不能完全称为艺术市场,但它也为水彩艺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符合时代潮流,国家提出了支持文学艺术创作的政策,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文化氛围,开阔了艺术发展的空间,使得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在这一时期,水彩艺术从业者越来越多,售出对象也不仅仅是海外资本家,国内的水彩艺术收藏者逐渐增多。

经过中国水彩画家的不断摸索与发展,目前水彩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批年轻的水彩画家也应运而生。

中国水彩画慢慢开始举办各种大型的展览活动,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水彩画双年展、全国青年水彩画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等。

甚至在当下最大型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水彩画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这一时期,水彩作品无论是主题性还是画幅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艺术作品的展出形式和交易形式逐步走向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辉的历程:江苏水彩画发展综述 西洋水彩画传入中国,落户江苏,历经百年,而今又以自己的面貌进入国际水彩画坛,受到赞誉。几代艺术家在江苏辛勤耕耘,对艺术忠贞不渝,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艺术大师李剑晨教授为首的我省老中青水彩画家自筹经费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各项水彩画学术活动,为促进江苏和中国水彩画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船 张子生(中国) 一 在中国水彩画历史中,江苏是最悠久的省份之一,西洋水彩画一经传入,首先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传播,因此江苏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乡”。20世纪初,南京“两江师范”首先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新式学堂的美术师资吕凤子、汪采白、姜丹书等人,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水彩画事业起着拓荒和奠基作用。老一辈画家吕凤子、李叔同、周玲荪、李毅士、徐悲鸿、颜文梁、胡粹中、李剑晨、薛珍、 童隽、杨廷宝等等,都为江苏水彩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南京和苏州培养了一批水彩画家,如李泳森、钱延康、杨云龙、萧淑芳、宗其香、魏正起、陈志华、那畹衡、吴承砚、戴泽、袁振藻、恽宗赢、张子生、崔豫章、哈琼文等。1946年中央大学复员南京,李剑晨在中大建筑学院(后改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从事水彩画研究、创作与教学,并与杨廷宝、童隽、崔豫章、梁蕴才、丁良、金允铨、徐诚、方晓珊等为培养水彩画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省水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工程》、《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杨云龙的《海滨》,崔豫章的《牯岭香山路》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5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剑晨的《水彩画技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提出了干画法、湿画法两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这本书再版了十二次,印数达20万册,畅销国内外,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

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李剑晨编著的《英国水彩画选集》,介绍了英国十九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画家和作品都作了介绍和分析。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其影响波及到整个东南亚。水彩画成了江苏的三大优势(山水画、水印木刻和水彩画)之一,江苏成了全国的“水彩画大省”。

二 上世纪80年代,江苏水彩画再度崛起。李剑晨教授鉴于中国水彩画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摧残,分别于1979年在全国文代会和1980年在江苏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发出重视水彩画创作,解救和发展水彩画的呼吁,建议成立江苏水彩画组织,得到了热情支持。6月即组织杨云龙、陈志华、邱光正、徐坚、曹立侃、徐诚、常厚钅星、陈伯纳、唐俊德、陈建升、席跃良等十多位水彩画家赴苏北写生。

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江苏省水彩画写生展览”。9月1日召开了“江苏省水彩画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章程,一致推举李剑晨为学会主席,杨云龙、陈志华为副主席,袁振藻为秘书长,12月,又增补了常厚钅星为副秘书长。“江苏省水彩画学会”,是“文革”后在中国最早成立、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水彩画组织。

1985年,李剑晨在济南召开的全国第四届美代会上继续呼吁重视和发展中国水彩画,他与古元等九位水彩画家联合提出“建议中国美协在两年内举办全国性水彩画展”的提案,促成了“全国水彩、粉画展览”。进而又促成了中国水彩画家协会的建立。

1988年江苏省水彩画在香港展出,同年9月在南京召开了我省水彩画创作会议,对水彩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0年6月召开了有60人参加的全省大型水彩画观摩交流活动。省文化厅厅长王鸿、副厅长张辉、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朱葵、省美协主席亚明、副主席徐天敏、省美协副主席、画会主席李剑晨等参加了会议,要求拓宽思路,发挥潜力,创作精品,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8月,“第四届江苏省水彩画展”在南京开幕,展出176件作品,作者在求新、求美、求精方面作了努力。精选出93位画家的122幅作品赴北京展出。 由江苏省文化厅、美协江苏分会、江苏省水彩画学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水彩画展览》于1990年9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这是西洋水彩画传入我国以来,江苏省水彩画在首都第一次举办团体大型展览。开幕之日,正是江苏省水彩画学会成立1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庆典。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朱葵主持,厅长王鸿致开幕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为展览剪彩;美术界人士华君武、刘开渠、王琦、廖静文、许幸之、邵大箴、戴念慈、张重梅、韦其美、平野、李问汉;北京水彩画会的著名画家郭德庵、张克让、关维兴、谭云森、冯向杰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举行了座谈会。这次展览在首都美术界、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华君武在参观时热情洋溢地说:“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路子!就这样坚持下去。”廖静文说:“这个展览的水平很高,对你们的成功表示祝贺!”张克让说:“看到江苏同行的水彩画作品,心情很激动,感觉到江苏的力量很强,从人数到水平,在全国都是表率。”“江苏是中国水彩画的故乡,记得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作品,许多是江苏的,后来全国才普遍发展起来。江苏的水彩画历史,影响了中国的一大片作者。”冯向杰说:“江苏水彩画对全国水彩画的发展是有功劳的。这个展览使人感到江苏水彩画经久不衰,实力很雄厚。”韦其美说:“江苏水彩画是首都近年画展中难得的珍品,它气息清新,与观众贴近。画家们都熟练地掌握了水彩画表达技巧,练就了魔幻般色彩的驾驭能力。因此表现各种题材都运用自如,挥洒有度,很多作品的出色技巧本身便给人以美感,而水彩技巧的美感是任何其他画种(如水粉画、油画)都不可能比拟和代替的”。“江苏水彩画家们已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来创造一个更新更美的水彩画格局。”北京展出成功,给江苏水彩画家们以极大的鼓舞。1990年,国家颁布社团登记法,江苏省水彩画学会被批准登记,更名为“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1999年,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被批准为“省级法人社团”。2002年,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被表彰为“江苏省省级先进社会团体”。 三 1990年8月,我省李剑晨、崔豫章、袁振藻、常厚钅星、方晓珊等水彩画家应邀参加了“第五届亚细亚国际水彩画展览”。展出期间,常厚钅星和海外、国外画会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商谈创立“国际水彩画联盟”的设想。不久,“南京现代水彩画会”以创始会员的身份加入了“国际水彩画联盟”。我省参展的画家有李剑晨、崔豫章、袁振藻、常厚钅星、方晓珊、张子生、徐坚、龙芸绪、朱敦俭、李平秋、李亮之、卢承庆、张辛题、席耀良、刘太义等46人次。另外,我们还应邀参加了日本、韩国等举办的“国际水彩画交流展”。为了扩大国际交流,1991、1993年两次组织参加韩国举办的“中国水彩画精选100人展”,1992年组织72人参加香港举办的“香港、江苏水彩画联展”,1991、1992年两次组织参加台湾举办的“大陆水彩画名家邀请展”。1994年组织143人参加我会在南京主办的“江苏、香港水彩画联展”,1995年组织104人参加在常州举办的“江苏、香港、台湾、仁川(韩国)水彩画联展”。1997年组织8人参加香港举办的“国际水彩画联展”。1998年组织全国25位著名水彩画家,与台湾合作出版了《中国水彩名家精品Ⅰ辑》等。2002至2005年四年内我会组织了15个国内国际画展,300人次409幅作品参加了韩国举办的第一、二、三届“韩中水彩画交流展”、“韩中水彩画代表作家展”、“韩中水彩画协会创立展”、“国际水彩画三人展”和我会在南京举办的“韩国水彩画名家精品招待展”、“韩国‘四月爱’水彩画名家招待展”、“中韩水彩画交流展”等。通过中韩两国艺术家频繁交流和互访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2005年应邀组织我会35人参加了香港水彩画会举办的“香港·江苏水彩画联展”,我会18位画家组成大型“江苏省水彩画赴港访问团”出席了开幕庆典与交流活动。同年10月,我们邀请香港水彩画会参加我会在南京清凉山公园“李剑晨艺术馆”举 办的“江苏·香港水彩画联展”。香港水彩画会黄杰炳会长等一行5人专程前来参加了开幕庆典和交流活动。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展览、讲学、交流的机会,使富有中国面貌的水彩画在国际上传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为我省、我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成立27年,在国内外举办了九十余次水彩画展,其中国内42个,国际51个,主办42个,联合举办和参加51个。

1997年,由李剑晨任主编,张克让任副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剑晨、张克让、袁振藻为该书撰写了前言,我省入编的画家有:李剑晨、杨廷宝、童隽、杨云龙、崔豫章、袁振藻、张子生、杭鸣时、徐坚、卢承庆、刘远智、龙芸绪、袁珑、常厚钅星、张俊秋、庄弘醒、汪钰元、贝戌民、席跃良、高柏年、李白丁等21人。经过近20年的搜集整理,袁振藻撰写的《中国水彩画史》,已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填补了美术史上的这一空白。

以李剑晨、杨云龙、崔豫章、袁振藻等老一辈水彩画家为首的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为振兴江苏和中国水彩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四 经过江苏几代艺术家近一个世纪的艰苦努力,江苏省水彩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并在国际水彩画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十六年前,创立并加入国际水彩画联盟,是为了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我们。仅几年的时间,我们即与世界25个国家的36个水彩画会建立了友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