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中医诊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风湿证的常用处方 (2)

中医治疗风湿证的常用处方风湿证是指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病证,是由于久居湿地或久痹所致的。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认识风湿证和如何治疗这种病证的。
一、概述1.风湿证及其病因风湿证是指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病证。
风湿相搏于人体肌表、头面、血脉、关节,则气血不畅,经脉不舒,而见头痛、身痛、腰膝顽麻痹痛以及脚气足肿等。
2.常用治法根据风湿证的临床表现,风湿证的常用治法即为祛风胜湿。
治疗风湿证的方剂称为祛风胜湿剂。
祛风胜湿剂的组成,每以祛风胜湿药物为主,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等。
在配伍方面,有以下几类:①配活血药如川芎、桂心、牛膝、当归之类;②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黄芪、甘草、当归、地黄、芍药之类;③配补益肝肾药,如杜仲、牛膝、桑寄生之类。
3.祛风胜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及孕妇水肿者,应慎用祛风胜湿剂。
二、常用处方1.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组成】槟榔15g,陈皮、木瓜各12g,吴茱萸3g,紫苏茎叶4g,桔梗6g,生姜6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凌晨空腹冷服)。
【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①湿脚气。
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行动不便,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
②风湿流注。
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水肿。
【方析】脚气病的病机是由于寒湿之邪壅阻下焦经络,气血不得宣畅,故发为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寒湿上扰于胃,脾胃升降失调,则胸闷泛恶。
故当以温化寒湿,宣通气机为治。
方中以槟榔行气逐湿为君药。
臣以木瓜化湿舒筋;陈皮理气燥湿,以助槟榔行气除湿之功。
方中佐以紫苏茎叶、桔梗宣通气机,兼可散表邪;更佐以吴茱萸、生姜温化寒湿,降逆解郁。
全方共奏行气解郁,温散寒湿之功。
【辨证】运用本方以足胫肿大重着,麻木冷痛为辨证要点。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水肿,丝虫病所致的象皮肿,慢性肾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
【加减】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若脚气冲心,胸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治疗风湿热(完整版)

中医治疗风湿热(完整版)(一)辩证分型治疗1.风热痹证: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
初期为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
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
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其风邪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芦根30g。
加减:咽喉肿痛者,加射干10g,杏仁10g;发热重者加葛根15g,柴胡15g,黄芩10g,生石膏20g;关节红肿疼痛时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湿邪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芩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本症属风湿热初起,起病急,变化快,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
若及时治疗可以治愈或阻遏病情发展,处方遣药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2.湿热痹症证: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加减化裁。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泽泻1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疼痛者,加鸡血藤15g,当归15g,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3.寒湿热痹证: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
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弦紧或滑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综合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综合疗法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导致关节红肿、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综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疗效及机制。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也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寒湿痹症”,其主要病机为寒湿外袭,内蕴气血凝滞。
根据辨证分型,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温经散寒、祛湿活血、舒筋止痛等。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祛除湿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关节炎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红花、当归等,可以通过煎煮、泡服、药物外敷等方式进行应用。
同时,中药的治疗也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个体化调剂,以达到最佳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关节的炎症和疼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温通法、疏风法、活血法等,可以单独应用或与中药治疗、康复训练相结合。
四、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生活习惯,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养生建议避免寒湿和寒凉食物,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保持心情舒畅等。
综合来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综合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医养生,可以综合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湿热等方面的失衡,改善关节炎的炎症、肿胀、疼痛等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综合疗法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风湿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风湿病的治疗方法
关于《中医风湿病的治疗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学是一个较为奇妙的医治方式,关键注重四诊法,尽管很神密可是却包括着很多的大道理,中医学对病症一向是用药治疗,非常是针对风湿病的医治早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在我们的国类甚至全部亚太地区,很多人到医治风湿病的情况下,不由自主都是挑选中药治疗,中医学针对风湿病那么好,那麼中医学风湿病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1、乌头汤:乌头、乌药、黄芩、芍药、甘草、纯蜂蜜。
适用,风湿性关节炎骨节剧烈疼痛,喜暖畏寒者。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羌活、生甘草、蔓荆子。
适用,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昏脑胀,腰部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病在表者。
3、宣痹汤:防己、甜杏仁、莲翘、长石、苡仁、半夏、蚕沙、红小豆皮、山栀子。
适用,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烦疼,活动不好,寒颤热盛,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者。
久不愈,腰膝冷痛,手脚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归属于肾脏两亏,气血两虚者。
5、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生甘草、乌药、白术茯苓、知母、防风、炮附子、姜片。
适用,风湿性关节炎骨节冷痛,按之风感,或骨节肿胀,但触之不热,遇寒痛甚至。
6、柴葛解肌汤:黄芩、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白芍、芍药、橘梗、熟石膏。
适用,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痛,肌肉苦楚,中医辨证为风寒风热在表者。
以上便是中医学风湿病的治疗方法,看见我们所述的详细介
绍,大伙儿针对如何医治风湿病是否早已拥有确立的准备,中医学风湿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要想如何医治,需要大伙儿依据本身的具体情况来挑选,那样才可以具有用药治疗的实际效果,以防耽搁了病况,对自身的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痹中医诊疗
发表时间:
2011-05-16T16:17:51.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 作者: 郭明光
[导读] 风湿痹的产生,系由风、寒、湿之邪杂至,侵袭全身,损害肌表、经络、关节而成。
郭明光
(黑龙江省方正县中医院 150800)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411-02
【摘要】
凡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及心,引起肢体关节红肿、疼痛、重着、挛急、麻木,并伴有
寒热表证者,称为风湿痹。又名脉痹、风湿。以其感受邪气偏盛不同,又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称。痹者,闭也。为气血凝塞不行
之义。治疗不当,或病势转剧,复感于邪,可由脉及心,累及心脏,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日久损害心脏,而成心痹。
【关键词】
风湿痹 中医 诊疗
病因病理
风湿痹的产生,系由风、寒、湿之邪杂至,侵袭全身,损害肌表、经络、关节而成。但外邪所以长驱直入,又与生活环境、气候条
件、抗病能力等因素有关。
1.
生活环境
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易受邪侵。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内湿与外湿相引,最易罹病。故《黄帝内经》
说:
“饮食居处,为其病本。”
2.
气候变化
气候剧变,或昼夜寒温变化剧烈,卫外之力不能适应,易受寒潮冷风的侵袭而为病。正如张子和说:“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
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
”说明气候变化是引起风湿痹的一个原因。
3.
体虚阳虚
体弱阳虚,腠理空疏,卫阳不固,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宋赵佶曰:“盖由真气虚弱,为风湿所袭”(《圣济总录》)。《医鉴》亦指出:
“
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久而成痹。”说明人体抵抗力差,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是导致风湿痹的主要原
因。
症候特征
1.
全身症候
风湿痹虽以关节损害为主,但全身各部均受波及,多有全身各部的症候反应。起病之初,常有表证,可见发热恶风,恶寒声重,一身
尽痛,肢节烦疼,咽干咽痛,口苦口干或口腻。以后可见自汗乏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面色苍白,心悸烦躁,胸闷气促。病势发展有
缓有急,最易反复。
2.
关节损害征
关节肿痛或掣痛,不可曲伸。或见关节部位红肿、发热、疼痛。或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冷湿。常见膝踝关节损害,肩、肘、腕等关
节受累次之,手足指趾等小关节波及甚少,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发作。或见全身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发作,肢体重着,麻木困倦,活动不
灵。
儿童及青少年,关节症候比成人轻。
3.
心脏损害征
自汗淋漓,呼吸气促,轻者多劳累后明显,重则静止时也有影响。胸部疼痛或隐痛,以左心下为甚。甚则心脏增大,胸痛常作,损伤
心阴心阳,耗散心气,症候也逐渐加剧。发热之时,心悸烦躁,或见怔忡不已,脉律失常。迁延失治,或病势转剧,可导致心水和心气
脱。
4.
湿结征
在肘、膝、枕骨后和前额等肌腠间,有形如豌豆样小核,隐而复现,存在数日或数月,一般多在风湿痹晚期出现。正如《续名医内
案》痹症类医案所说:
“蒋仲芳治张莳官,春来遍身筋骨疼痛,渐生小骨。久药不效,视其身累累如龙眼,盖筋非骨也,因湿邪气入筋缩结
而然,譬之颈病结核而硬。
”此处所谓“小骨”、 “缩结”,即是湿结。
5.
隐疹征
隐疹与风湿痹同时存在,是风湿的特殊症候特征群,此即现代医学所谓“环状红斑”,可见隐疹中心色淡,四周红而色深,多见于四
肢,可历时数月,时隐时现,或经久不退,游走不定。
6.
颤摇征
四肢颤摇,或见动掣不能自止。王肯堂在其所著《证治准绳》一书中定名为“惊瘫候”。按王氏自己的解释,惊瘫候的临床表现是“手足
掣动不随,四肢颤摇
”。有如现代医学所述风湿性舞蹈病。
7.
脉舌征
风盛型脉浮数或浮紧,舌质淡,苔白或黄;寒盛型脉沉紧或迟沉,舌质淡或青,苔白或白厚;湿盛型脉濡或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
腻;热盛型脉浮数,或急数,苔黄腻,或黄燥或黄厚。侵损心脏,脉多动疾,或结代,或迟虚。舌质红绛或青紫,或见散在瘀点,苔白或
黄,或少苔。部分舌体胖大而嫩,有齿痕,色多淡白。
诊断
望患者的面色、舌色、隐疹、神采,及局部关节损害情况。如有否红肿、关节运动是否受限等。另外还应观察口咽的症候,肌表有关
的症候,以助诊断。
闻诊:闻患者的语声、咳声,一般无特殊病气,闻有无鼻塞声不扬等。了解早期有否表证。
问诊: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时间、季节,问起病之先有否患乳蛾、咽痛、咳嗽、烂喉痧等发热性疾病。问现有症候特征,
如寒热的表现,关节疼痛的久暂、红肿、热痛或冷凝等特征,以及关节疼痛有否移动,是否对称等。此外,还应了解全身其他症群,分析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属性,为诊断与辨证论治积累资料。
切诊:切患者寸口脉,察湿结、按压红肿的关节有否压痛。
通过四诊,作出诊断,并根据症候,分析病机,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症见心慌气短,胸部隐痛,关节对称性疼痛,湿结颤摇,初期可有发热身痛等表证,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观察
虚实变化,辨证中药、针灸、气功综合治疗。
治则
风湿痹的治疗,历代著述,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明?张景岳说:“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
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
”(《景岳
全书》风痹
)。
又清·李用粹也说:“风宜疏散,寒宜温经,湿宜清燥,审虚实标本治之。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证治汇补》)。这些有
益的论述,对以后治疗风湿痹有良好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12期.
[2]
沈仲圭,风湿热痹治验[J];新中医;1980年01期.
[3]
张绪生,张明亮.痹证140例辨证论治的体会[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