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1-0083-05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殷 毅1,曾 文2

(1.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湖北武汉 430014;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 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 大城市化 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 城市廊道 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关键词:城市区域化;大城市空间扩展;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区域化是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城市产业、人口和空间的扩散现象,它不同于以往中外城市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扩散现象,而是产生于中国特定背景下特有的城市空间扩散规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一规律将伴随中国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将极大的丰富有关城市空间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将为我国大城市的空间布局提供积极的指导。笔者结合近期对武汉市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 ,初步归纳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开始于19世纪末的大规模城市化,就其空间来说,不断地处于集聚 扩散的互动变化中,其变化规律受到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的综合作用,综观100多年来城市空间的扩散规律,总体上都是基于这一现象和制约因素之下。

1 城市区域化的背景

1.1 独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独特的工业化反映在两个方面: 中国的工业化是特定的世界经济格局下的工业化,制造业大国的定位既有无奈的被动定位,同时,也提供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它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是我国大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决定了产业发展压力是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上的,一方面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制造业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较明显,同时也符合有限资源合理利用的市场化和生态化原则。

独特的城市化也反映在两个方面: 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以城市 区域一体化参与不同区域层次的竞争,强化了 大城市化 在城市化战略中的地位,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 今后20年左右时间内,中国在相对稳定的城市化之前,将有约4亿左右人口进入城市,从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相当比例的人口将进入大城市,其人口压力也是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动力。从表1不仅可看出近几年北京、杭州2市城市人口的增长情况,同时也可看出新增人口的分布情况,这是近几年中国特大城市普遍的人口变化趋势。

表1 北京、杭州市不同地域圈层的

人口变化情况(1996 2000年)

Tab.1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different

circles in Beijing and Hangzhou

城市增长率市域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

北京增长率%25.42-9.560.1512.73平均增长率% 2.29-0.99 4.82 1.21

杭州增长率%17.93-16.1770.13 5.79平均增长率% 1.66-1.75 5.460.56

1.2 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中国特有的国情,这一压力将始终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压力是城市空间布局的根本制约因素,决定了不同层次空间城市集聚 扩散的结构。区域层次上由于产业和人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扩散不可避免,而在城市发展空间层次上,资源的压力又决定了城市空间的集聚是必由之路。近几年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空间发展中,对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关注均是空间研究的重点。

1.3 多元利益格局

相对的分散化和地方化是中国政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区范围内,地方经济利益是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首要动力,分治 管治的方式是今后中国必然面对的政府管理机制。这也是城市经济多元化、空间多元化的主要动力。上海的 173计划 、武汉的 区级经济板块 、广州的 东部产业带 ,这些概念的形成既有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意识。

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1

Jan.,2006

2 城市区域化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城市区域化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大城市随着产业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张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 区域空间形态,其功能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表现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 点 ,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 面 ,表现为特定空间层次的城市 区域一体化发展。

2.1 城市区域化地域的功能特征

2.1.1 城乡融合,以城为主的经济空间。其产业构成主要是

二、三产业,尤其是依托各类开发区形成的制造业是中国近期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体功能,这类制造业主要是全球化和快速工业化时期城市新增的制造业;其次还有少量是主城外迁的制造业。目前来看,城市区域化地域内生活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城市区域化地域内人口的增加,主城和外围地区交通条件的相对变化,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将加快。对于生产服务业,由于中国在可见的时期内仍将保护强大的主城地位,形成像欧美郊区化中的办公园区的可能性不大。此外依托城市区域化地域内自然条件发展的旅游休闲业也将是该区域主要的产业构成。同时,该区域也存在少量的第一产业,从产值构成上,该类产业的比例很低,但从用地构成上,该类产业将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结合基本农田、各类生态保护区、山林等形成的现代都市农业、各类生态廊道和森林公园、风景度假区等。

2.1.2 具有高度开放的一体化经济环境。是高度城市化地域,应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相同的发展政策,一致的基础设施标准和社会设施标准等。再次,城市区域化地区内城市功能分布将表现为三种形式: 依托各类开发区形成各类产业集群,空间表现为突出各自重点的产业园区和相配套的居住功能区; 结合现有的乡镇基础和原有产业形成的综合功能组团; 为安置外迁居民和新增居民而形成的单纯居住功能区。

2.2 城市区域化地域的社会特征

2.2.1 居民类型的多样化。来源主要有四类: 原住民,包括乡镇居民和农民; 主城改造而产生的外迁户; 依托制造业形成的产业工人和白领阶层; 为追求更高居住质量而购房的高收入居民。其中一、二类和第三类的一部分为中低收入阶层,而第三类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中高收入阶层,目前城市区域化地域社会分层现象已经出现,并且有强化的趋势。

2.2.2 居民具有较一致的地域认同感,不是由不同城镇组成的地域,而是由众多功能区或组群组成的地域,同时各组群并不刻意追求独立性和自我平衡。根据相关国际经验,通勤人口比例一般不小于15%。

2.3 城市区域化地域空间特征

本文所指城市区域化地域特指主城以外城市地区。从空间范围界定,主城包括中心区和传统的城乡结合部以内的城市地区,城市区域化地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外围扩展地区;从形成的时间限定,主城可指1980年代以前,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之前,交通等技术手段欠发达时期形成的密集度相对较高的城区,而城市区域化地区是指1990年以后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全球化进程、城市交通、通讯等技术进步而形成的城市扩展区域,这类区域的城市空间相对松散,密集度相对较低。

城市区域化的空间布局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方式。大分散表现为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布局城市空间,如上海在6340k m2范围整体安排城市空间,而广州、武汉、南京等市也在2000km2以上范围内安排城市空间。 大分散 的城市区域化空间范围一般由城市规模和出行时间界定,从出行圈的角度,该地域空间尺度一般控制在1小时出行圈的范围内。小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区域化范围内城市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使用空间。

从城市空间的分布特征,近几年城市区域化地区也逐渐脱离了外溢式的蔓延发展,而显现出依托交通线、开发区、原有乡镇节点而形成的轴向+组群布局结构,相对集中的城市建设区域之间是大片的水体、山林、基本农田,较好地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近几年,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已明显的表现地这一趋势,并且在广州、南京、昆明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修编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

与都市圈和都市区的层次比较,城市区域化地域首先属于都市区内城市发展空间,它是某一城市行政区域内依托中心城区向外扩展的城市发展区域。其次,对应于都市圈层次,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密集区内,又将有若干个城市区域化地域集结成更大的城市区域化地域。

3 城市区域化与郊区化的差异

3.1 背景的差异

3.1.1 两者处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欧美郊区化虽然起步于1920年代,但真正大规模的发展是在1950 1970年代,当时欧美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都在70%左右,城市人口规模已处在稳定期的微增阶段,而开始于20世纪末的中国城市区域化,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发达地区也仅为35% 40%,处于城市化急剧发展期,城市规模也处在急剧扩张期,即城市区域化和快速城市化处于同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城市区域化与传统的郊区化最大的区别 。

3.1.2 人口、资源压力的差异,尤其是与美国的差异更大。城市化带来的土地、水资源、生态平衡的压力是空前的。与蔓延式郊区化的美国的资源条件相比,中国首先失去了蔓延式郊区化发展的资源基础。

3.1.3 城市发展政策、财政政策、居民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如美国的 罗斯福新政 、住宅信贷政策是促进郊区化的主要政策因素,而中国的土地制度、农田保护政策则体现了综合制约作用。

3.2 动力因素的差异

3.2.1 推动欧美郊区化的主力是城市稳定、庞大的中产阶级群,郊区化是在城市人口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市中心外迁人口和产业实现的,如纽约都市区1960 1985年间人口仅

84经 济 地 理 26卷

增长8%,而郊区化区域扩大65%。而对中国来说,推动城市区域化的核心动力是城市新增的制造业和新增的人口,从20世纪末开始的20多年时间内,中国处在快速工业化时期,中国大城市的年均人口综合增长率将达到1% 3%,其新增的产业和人口将需要大量的城市发展空间。

3.2.2 欧美的郊区化是建立在老城环境恶化、人口外迁基础上的,由此引发了美国的 城市更新运动 、 社区开发计划 和欧洲的 内城振兴运动 。而中国的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改造,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的同时,中心区的环境和产业总体上处于进步过程中,如武汉市汉口三个中心城区江汉、江岸、石乔口1996年后户籍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2002年后人口增长率趋近零增长。但同时GDP和税收仍然处于稳定增长期。

3.2.3 欧美郊区化是人口外迁带动产业外迁,进而引发生活服务业外迁,而中国城市区域化主要是产业发展引发人口增长,开始于1990年代大规模的各类开发区建设是引发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动力。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制造业仍然是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动力。

3.3 空间特征的差异

3.3.1 城市发展空间的布局。欧美郊区化的城市空间布局较多的表现为均衡式的扩展,尤其是依托主要交通线蔓延;而中国城市区域化的空间表现为轴向或组群式扩展,更多的依托产业发展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如各类开发区和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策略等。

3.3.2 城市空间的景观特征。欧美郊区化,尤其是美国郊区化区域是典型的低密度,大量的住宅是2 3层,少量的办公园区形成高层建筑群,人口密度相当低,如纽约都市区为4 400人 平方英里,这在美国已算是高密度了,达拉斯仅1153人 平方英里;而中国的城市区域化区域仍是一个中高密度区,大量的住宅仍是以多层为主,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如武汉市现状城市区域化面积约800km2,人口约500万人(其中主城区面积约300km2,人口约35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6200人 km2,相当于16000人 平方英里。

4 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

4.1 武汉城市区域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武汉市2003年市域面积8494km2,住地总人口约840万,其中常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约100万,城市化水平82%,全市包括6个中心城区和7个远城区 。

4.1.1 城市区域化进程开始启步。随着近10年武汉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的进程开始启步,表现为城市各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主动扩散,尤其是制造业和人口的扩散加快了城市空间在市域内的扩散。比如从1996年至2003年期间是武汉市制造业大发展时期,其间新增的汽车及配套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电子及通讯工业等几乎全部分布在远城区和洪山区。同时人口扩散速度也逐步加快,中心区(洪山区除外)近10年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而洪山区及远城区的内圈住地人口增长率逐步上升,至2002年后者的增长率升为1.8%,高于全市平均增长0.3个百分点,前者降为1.3%,低于平均增长率0.2个百分点。

4.1.2 多元利益格局对空间发展作用明显。多元利益格局主要表现为在新的财政税收条件下各级地方政府追求本地利益,从而促进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的现象。武汉市的各区、镇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来增加税收、土地收益、扩大就业、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扩散。近5年武汉市经济发展最快和土地扩展方向最明显的三个区域都是由于各区自主发展的结果 。

4.1.3 在城市空间扩散过程中,相对集中的趋势较明显。武汉市在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外扩散过程中,表现为较明显的大扩散、小集中现象,大扩散表现为近5年中武汉市以平均每年新增20 25k m2的速度向外扩张,小集中反映在: 扩张用地主要围绕各个工业开发园区相对紧凑布局; 扩张用地主要围绕江湖水系等自然条件较好的用地布局。致使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北向(东西湖区)、西南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向(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向(盘龙湖)等四个方向。相对集约发展的趋势较明显。

4.1.4 城市区域化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除了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以外,武汉城市区域化范围内区域一体化主要表现为: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标准一体化,如各新发展区的高速公路、区域性主干道的标准相似,使城市在各方向的交通出行效率(中心区以外地区)达到了60km 小时左右,由市中心的1小时出行圈达到了近40km。 市域内远城区居民观念中已将各区与武汉市视为整体;比如去武汉市中南路,以前说 去武汉 ,现在说 去中南路 ; 就业一体化。武汉市各新发展区的工作居住仅是相对平衡,城市的就业和居住表现为在全市范围内的平衡,各发展区的相对独立性已大大弱化。

4.2 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

4.2.1 区域化观念。从武汉都市圈 和武汉都市区两个层次研究城市空间布局,以城市 区域概念代替传统的市区概念,明确城市区域化的空间范围、发展职能、设施标准等。同时远期在都市圈范围内建立发展廊道的概念。

4.2.2 相对集中的观念。相对集中发展是在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中,城市各发展空间相对集中的发展,这是武汉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的主要空间特征,集中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 人的 面对面 情感和建设经济性从精神、物质两方面要求城市空间集中发展; 为避免出现欧美郊区化无序蔓延而采取的主动控制措施; 基于中国资源紧缺的城市发展战略。

4.2.3 生态优先的观念。表现在: 建立明确的农业及生态保护区,以区别城市发展空间; 充分反映武汉市自然山水特征,武汉市域范围内湖泊、江河水体占到全市域面积的42%,

85

1期 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为江汉、江岸、石乔口、武昌、青山、汉阳、洪山,其中洪山区是传统的近郊区,6个远城区包括黄陂、新洲、江夏、汉南、蔡甸、东西湖。

是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水系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城市空间布局应充分体现 水城 、 水都 的环境特色; 从节约用地和人工、自然有机协调的角度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5 武汉城市区域化空间界定及空间布局构想

武汉城市空间布局主要从三个区域层面考虑: 从远期武汉都市圈层面选择,以城市发展廊道作为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主体; 界定城市区域化空间,作为武汉城市发展区; 在城市发展区内,选择廊道+组群的结构模式。

5.1 建构都市圈城市发展廊道

武汉都市圈范围内,从城市发展基础、文化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等综合分析,将形成沿长江的东西发展主轴和沿京广线的南北发展次轴,这决定了未来都市圈城市集聚发展较完善的区域将围绕这两个轴线形成,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区域化的主要地域。并将在远期形成东西和南北两条城市发展廊道,也形成远期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基础。5.2 城市区域化空间界定(图1)

城市区域化空间在本次研究中称为城市发展区,以区别非城市发展区,其目的是设立两大政策区。以区别不同的发

展规律并加以引导。

图1 武汉城市发展空间界定

Fig.1 Development space classification of Wuhan city 5.2.1 城市发展区。是武汉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集中发展的区域,也是武汉市未来至稳定发展期城市空间的主要发展区域。该区域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城市产业及城市规模扩大所需的空间,按相关分析,2020年武汉市域住地人口规模将达1000 1200万人,其中城市发展区内住地人口将达800 1000万人; 现状城市发育较完善的区域,这

小时,保证城市发展区内任何两点的出行时间绝大部分控制在1小时之内;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限定城市发展区用地,在城市发展区内城市各组群间结合有大量的山、水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置生态廊道和开敞空间。

综合以上分析,武汉市城市发展区的面积确定为4100km 2,占全市域的48%,这与相关城市的标准基本一致。

表2 部分城市发展区规模比较

Tab.2 Scale comparisons of city developm ent area

城市

上海

南京杭州

武汉城市发展区人口 万人1600740500800 900

城市发展区面积 km 2

634029403068

4100

5.2.2 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武汉市农业及生态发展区面积占全市域面积的52%,住地人口占市域的15%左右,主要分布在远城区的外圈,该区域内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11个中心镇及附近的工业园区,区域内的一般乡镇和农村居民点逐步采取归并措施,以保证区域内的农业及生态发展空间完整性和稳定性。

5.3 城市发展区空间结构选择

从198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时间中,武汉城市空间布局逐渐由单中心集中、单中心轴向扩散发展至目前初步的多中心组群结构。通过对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的判断,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判断,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分析,本研究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的城市发展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中心城区 城市廊道 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式结构。

图2 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Fig.2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中心城区是武汉市的核心区,基本位于武汉市中环线围合的部分,用地面积约500km 2,住地总人口450万人左右,占86

经 济 地 理 26卷

全市共有11个城市组群,其中大部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城市廊道范围内,各个组群发展的人口规模在30 50万人,发展职能各有特色,有围绕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的综合组群,也有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组群,同时还有适应城市远景发展的组群。各组群间相隔2 4k m,隔离廊道由水系、山体和基本农田构成。中心城区 廊道 组群构成的城市发展 节点 ,城市各类活动构成的 流 ,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 线 ,组群之间分布的各类生态廊道,所有这些构成了武汉城市区域化空间的多中心网络结构。

5.4 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启示

基于城市区域化(或称新型郊区化)的武汉城市空间布局研究对正在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将要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4.1 从城市空间布局的宏观层面建立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联系。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间早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约1年时间,为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城市空间布局的依据,应较明确地界定武汉市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可能的变化趋势,具体意义在两个方面: 明确未来城市区域化空间的范围和结构, 明确城市空间扩展的时序,从而具体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和可供发展用地的数量和分布。

5.4.2 对将要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于武汉市城市区域化的发展,建议总体规划在编制方法、编制内容和重点都应有别

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城市区域化地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它不同于传统的市区概念,也不是城镇群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相应社会、经济、空间特征的新

型地域空间,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规划

模式,而需要新的规划理念、方法和手段。基于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城市总体规

划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军,张京祥.城镇体系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整合[M ].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3.

[3] 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J].城市规划,2004,(5):8-19.[4] 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

1998,(3):22-27.

[5]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成[J].城市规

划,2001,(5):19-23.

[6] 崔功豪.当前城市及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 ].城市规划,

2002,(2):40-42.

[7] 高文杰.城市圈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2,(3):61-65.[8] 章光日.从大城市到都市区[J].城市规划,2003,(5):33-37.[9] 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PERSPECTIVE OF CITY REG IONAL DEVELO PMENT AND WUHAN CITY

S PATIAL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WUHAN

YIN Yi 1

,ZENG Wen

2

(1.Wuhan Insti 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 gn,Wuhan 430014,Hubei,China;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 g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 t that ci ty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 new phenomenon of big cities expansion in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of China,presen ts the differences of city regional development,traditional city -region rel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discusses the specific diffu sion patterns of function,population and space of Chinese cities which under the Chinese specific indus 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to counter the compressive s tress of resource lack,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ocial and spatial of ci ty regional developmen t,concludes that ci ty regional develop ment i s a specific phenomenon of metropolitan develop ment progress in Chi na.In the case study of Wuhan,applying the ideas of city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Wuhan city spatial planning,the paper raises the concep t of ci ty development area,and far ther pu t forwards that the fu ture spatial pattern of Wuhan city is central ci ty-ci ty corridor-city cluster,a multi-central network spatial struc ture.

Key words :ci ty regional development;metropolitan spatial expansion;Wuhan;ci ty spatial structure

作者简介:殷毅(1961 ),男,江苏镇江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

87

1期 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07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四是发展模式粗

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 1、空间规划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将实现五大转变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规划》提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实现5大转变: ——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圈; ——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等5个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4大严峻挑战。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潜江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1.实验目的: 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 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 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 一、区域名称和概况 “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

“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 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三、区域空间布局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涉及到了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表现尤为显著。(一)、圈层结构模式 1.特点: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下载)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解读 时间:2006-07-28 【编者按】未来的武汉城市圈究竟是什么样?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何种作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一部长达140多页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以下简称《规划》)令与会者眼前一亮。 这份历时1年多、数易其稿编制的《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据了解,《规划》经进一步修订后,不久将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本报今日择其要点予以报道,以飨关心城市圈建设的各界读者。 ★“中国弓”的发力点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3)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27) 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 (3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 (52) 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 (55)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 (6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72) 附则 (73) 附表 (74) 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 (80) 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 (80)

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8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作者:汪小婷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武汉,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作为中国内陆特大城市,近代武汉的空间结构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的过渡期,某些发达地区则已率先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武汉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且呈出自身的特点。 关键字: 一、武汉市历史上城市空间的演化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早在1861年以前,武汉实际上只有武昌、汉阳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市镇,汉口此前所谓的老城区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零散布置的一些民房。汉口的发展相对较迟,在明朝时期发展较快,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到明末清初,汉口镇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随后汉口被开辟为商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租借的开辟,租界区的建设引人了西方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使得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带有西方城市的特色。在汉口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张之洞的影响,武昌、汉阳相继建立起一批近代工业,修建陆汉铁路及其它市政设施。且在青山、滨江一带开通商口岸,使武昌城市空间沿长江向北扩展。汉口租界与武昌商埠的建设,使武汉的城市空间格局由原来的“沿河”(汉水)发展转变为“沿江”发展,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构成的近代都会初步成型。三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三镇相互连接,随着武汉市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放前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摘要]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功能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3-04 1引言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范围内深入展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及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传统个体企业,受制于自身成本规模和支配能力等因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而以聚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城市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却在逐渐提高。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空间载体。[1]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沿江地带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发展,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抱团式城市群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载体。相关统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 课程主持老师:周鹏 课程参加人员:刘榕 代国准 屠正伟 王滢 龚越

目录 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 (3) 第一节:GDP发展现状 (3) 第二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4) 第三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 (4) 第二章武汉1+8城市圈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 第一节:发展条件 (5) 第二节:发展战略 (5)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6) 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6) 第二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 第三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7) 第四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7) 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7) 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7) 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8) 第三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9) 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9) 第二节:旅游市场潜力 (10) 第三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11) 第六章城市圈交通一体化 (11) 第一节: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现状 (11) 第二节:对武汉城市圈现状交通评价 (12) 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2) 第四节:城市圈交通网络结构 (12) 第七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12)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3) 第三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14)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14) 第八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5) 第一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5) 第二节: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6) 第三节:推进武汉城市圈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6)

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论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摘要:武汉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通过对若干珍贵的城市历史图片的整理,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及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形态历史演变规划发展 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 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

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 古汉阳城墙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参考文献(3条)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e16693601.html,/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武汉城市圈城镇布局规划

武汉城市圈城镇布局规划 一、武汉城市圈战略发展分析 (一)城市圈空间范围研究 1、空间单元研究 考虑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而每个大小城市又存在与其行政范围相结合的区域经济联系,为此以县(省直管市、县级市、区)为单位划分空间,将城市圈划分为39个基本单元。 2、空间范围界定 根据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一般将城市圈划分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影响圈层。核心圈层为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范围。紧密圈层为“一小时交流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周边约100公里的地域范围,包括武汉全市域、孝南区、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红安、麻城、黄州区、团风、浠水、鄂州、黄石、大冶、咸安区、赤壁、嘉鱼、仙桃。区域面积33822平方公里,现状人口2153.4万。该区域面积约为武汉城市圈面积的一半,聚集了城市圈2/3的人口。影响圈层是2小时交通为限、以武汉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影响圈层,其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全部区域和圈外岳阳、九江、信阳、随州、荆州等重点城市。 (二)城市圈发展战略分析与目标定位 l、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充分把握“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集聚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率先基本完成工业化,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成熟发展。 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基本形成体系的城镇群体等优势。一是通过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显化交通区位优势;二是通过支柱产业的集聚规模发展,打造若干产业群,增强产业动力;三是加快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建设,突出科技竞争实力;四是抓紧形成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等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并加紧建设现代物流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标签: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 1 引言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 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 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 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 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 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汉 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经 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 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 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 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 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 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 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 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