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宋代宾礼研究概述

宋代宾礼研究概述摘要:宾礼在古代五礼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是对宋代宾礼研究现状的概述。
关键词:宋代;宾礼;研究概述一、从礼制角度研究宋代宾礼从礼制角度出发研究宋代宾礼的著作有陈戍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先生认为“外交礼仪基本上是受外交政策支配的,外交政策则由立国方针(指导思想)决定之”,并从赵宋外交政策的不同时期考察了某些外交事件,说明赵宋外交政策的失败与变化。
之后,又以《宋史·礼志二十二》所记接待外国君主来朝之礼,并叙述其利且略作了说明。
就宋代整个宾礼而言,陈戍国先生的研究更倾向于传统的宾礼概念,即接待宾客之礼,国家接待外国宾客之礼,所以并非是在对宋代整个宾礼的认识下做的研究。
且先生更注重政治外交礼与政治环境、政治背景的结合,其研究更具有时政性和政治含义。
胡戟先生所著的《礼仪志》是另一部通史性的礼志史,他首先介绍了宋代官修、私修礼制之概况,为后辈提供了研究宋史礼制的史料基础。
在对五礼分述的第十六章《宾礼——亲邦国朝觐交聘通好的交际之礼》中,杨先生从朝觐之礼、会同之礼、二王三恪、相见礼这四个方面概述了各朝宾礼,其中也包括宋代之宾礼这四方面的一些内容,但其中真正涉及宋代的内容却是非常少的。
杨志刚先生的《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是在对整个中国礼仪制度的总体理论下认识宋代宾礼的,他认为宋代宾礼之特点是“尝试建立新框架”,在《政和五礼新仪》的23项宾礼礼制中,除唐代《开元礼》也有的接待藩国朝拜者礼仪外,还增加了原在嘉礼的朝仪、参仪等。
此外,他认为辽、夏、高丽所遣使者朝仪的增加与“北宋与北方民族的对峙和国际形势有关”,还有海外进奉藩客见辞仪的增加与“海上交通贸易发达、航海技术发达有关。
之后,他还简单介绍了宋代“外国君长来朝仪”、“皇太子与师傅保相见仪”和某些庶人相见仪。
杨先生的研究为宋代宾礼研究提供了某些宏观线索。
王美华博士的《唐宋礼制研究》以唐一五代一北宋时期的礼制发展脉络为对象,以唐宋礼典规定的吉、嘉、凶五礼作为主要着眼点,在勾勒唐宋礼制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探讨了唐宋时期礼制变革的趋刻特征。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金朝末年,山东青年杜善夫在开封生活了约1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节点,汴京的演艺日趋面向下层。
杜善夫的曲作选题和情趣,与北宋开封的杂扮一脉相承。
他的曲作名篇《庄家不识勾栏》在年代上与蒙古国、元朝无关,在地域上与山东东平无关。
从进入勾栏的费用200文纸币,可以看出是金朝末年的币制行情。
所演《调风月》并非关汉卿的作品。
由“院本”的提示可证所反映的是金朝场景,从副净“裹着枚皂头巾”得知是金朝的演出。
至于名角刘耍和,只有在金朝末期的汴京才可能在民间演出。
《庄家不识勾栏》是杜善夫在汴京居住期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反映的是金末汴京杂剧演出和勾栏形制。
标签:《庄家不识勾栏》;金朝末年;汴京;杜善夫杜善夫的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是其青史留名的代表作。
作品以农民进城首次进入勾栏看戏这一新奇的表现角度,将民间口语直接入曲,不仅体现了以俗为尚的审美追求,更保留了古代勾栏的建筑和院本、杂剧的演出情况,为中国戏曲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历来备受关注,论者颇多。
关于其反映的社会年代,通常都认为是元代的情况。
反映的地点,有学者认定该曲出自元代山东东平: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是他中年时期在东平做幕宾时的作品”,但无任何证据,未作任何论证。
①本文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该曲反映的情形不是元朝而是金朝末期,地域不是东平而是首都汴京的情景。
一、杜善夫与金都汴京杜善夫,别名杜仁杰,先字善夫(一作善甫),后字仲梁(一作仲良),号止轩,济南长清人。
其父杜忱进士及第,官至金朝的京兆府录事判官,善作辞赋,闻名乡邦。
据宁希元先生所作的《杜善夫行年考略》,杜善夫出生于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二十一岁时,来到汴京居住,谋求参加科举入仕。
期间结交了一批包括元好问在内的名士:“在汴京,与诗人元好问订交。
”元好问回忆早年在汴京游乐之作中,多涉及杜善夫,如《去岁君远游送仲梁出山》载:“忆初识子梁王台,清风入座无纤埃。
明代福建海商(傅衣淩)

明代福建海商(上)傅衣凌从历史的记载,当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八十年代郑氏占据台湾时,即以明代为中心的前后三百多年间,是福建沿海商人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早在宋元时代,福建商人即已浮海载货,北上山东、朝鲜,东赴日本,南入交广,远航南洋各岛。
至于闽、浙近海间,则商艘往来,贸易不绝。
这里,只引用一些元代福建商人的参加海上贸易的记载,就可以看出他们活动的情形。
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
①杭州张存……流寓泉州,起家贩舶。
②昔泉之吴宅发舶,稍(稍殆梢之讹)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古里地闷)。
③杜板,番名赌班。
《元史》曰:杜马班夷长主之,多广东、漳州流户。
④元亡之后,到了明代初年,明太祖为了政治的目的,厉行锁国政策,禁造双桅大船,片板不许下海,以及移民徙富⑤等,限制商人的活动。
这一政策施行的结果,使福建商人在海上的活动受到阻碍。
可是由于明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进步,一般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生活上的安逸与奢侈,曾不断地扩大商品经济的规模;复以福建人多地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①[宋]洪迈:《夷坚丁志》。
②[元]陶宗仪:《辍耕录》。
③[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藤田丰八校注本。
④[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
⑤“吾晋江八都平安里有柯氏,清少时往往闻乡人道柯富户名者,盖自洪武永乐间,柯氏以赀雄一县,有司举富户实京师,至今子孙世丁富户役。
”([明]蔡清:《蔡文庄文集》卷三《安平柯世族谱序》)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①促使有一部分人们不得已离开了土地,于是自永乐、宣德(1403——1435年)以后,②福建沿海各地的海商又逐渐地兴盛起来。
至十六世纪初叶,因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相继东航,他们各以满刺加与吕宋为根据地,逐渐地伸张势力于中国沿海,先到粤东,继至浙、闽,由于福建地理环境的利便,③这般欧洲人的东来,颇刺激福建海商的活动,使他们的活动地盘,从国内南北商品的交换扩大到把本国的土产输送于海外各地,来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个重要历史时期。
作为东亚地区⼭⽔相连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各⾃王朝更迭之际因为相互关的重新调整⽽发⽣过⽭盾或者武装冲突。
但是,在两国⼈民的推动和制约下,和平交往,互相⽀持,共同发展始终在两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不只两国政府间的关系⼀直⼗分密切。
⽽且,⽽且各种形式的经济⽂化交流也⽇益⼴泛和深⼊。
尤其值得⼤为赞扬的是为了维护两国独⽴,这⼀时期中朝两国政府合⼈民还并肩进⾏了两次抗击⽇本侵略的战争。
所有这些,不但对中朝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且也对东亚地区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发⽣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之⼀时期中朝两国之间历史关系的研究,可以使两国⼈民能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珍视两国传统友谊,增进感情,推动两国经济、⽂化交流及在世界事务中进⼀步加强合作。
本⽂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朝关系研究的⼀个简单综述,由于有关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且零碎分散,虽经竭⼒搜集,但条件与学识所限不可能⾯⾯俱到。
敬请⽼师原谅(⼀)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成果我所了解的这⼀时期的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有关的第⼀部著作就是王其榘对于古代史料加以搜集整理编纂的《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这是⼀部资料整理的书。
他把明实录中凡是与朝鲜有关的史料搜集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加以综合。
使得本来分散的资料⽚断得以形成系统的中朝关系史料集。
这本书的资料价值很⾼。
所以王其榘⼜在该书完成4年后⼜出版了《清实录邻国朝鲜篇》。
使得整个明清时期中国的最⾼层与朝鲜的往来最宝贵的史料得以便于发现和利⽤。
也可以说它解决了明清中朝关系研究当中⼀个最基本的史料搜集的步骤。
也是在这⼀时期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出版了⼀本《朝鲜⽂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但是属于选录其内容上不及王的著作。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1757年后清朝只开放一处对外通商,特许管理对外贸易。
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变化?【答案】广州;广州十三行。
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详解】据材料“我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他国交流。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2.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宋徽宗时期的对外政策

宋徽宗时期的对外政策摘要根据北宋对外政策的演变特点,可以将宋徽宗以前的对外政策分为三个基本时期,即宋太祖至宋太宗前期、宋太宗朝后期至宋英宗朝、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
其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和政策上有一个逐渐演变过程。
宋太祖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制定包括收复燕云和交趾等故土在内的统一计划,希望使北宋能恢复汉唐的规模以及对外的影响。
因此,尽管有宋太祖对待大理“宋挥玉斧”之说,但从总体上说,宋太祖和宋太宗前期的外交政策的仍然可以概括为积极有为,尤其体现在对待幽云和交趾等的态度上。
到太宗朝后期,两次北伐失败之后,尤以“雍熙北伐”后,宋朝奉行“欲理外,先理内”的方针,奉行以内政为主导、收缩退让的对外政策,并且一直延续到整个真宗、仁宗和英宗朝。
“守内虚外”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对外方针,元昊称帝虽然对宋朝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庆历年间以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为代表,提出对元昊采取强硬政策,利用辽朝,实施“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但未从总体上改变太宗后期确定的政策方针。
宋神宗时期,再次采取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
哲宗登基后,高太后垂帘时期对外政策回归保守,历史上称为“元祐更化”。
九年后,哲宗亲政,历史进入了“绍圣绍述”时期。
宋朝尤以对西夏采取强硬措施,一定使宋朝扭转了在宋夏战争的被动地位。
宋徽宗崇宁后实行“绍述政策”。
宋徽宗时期的外交基本政策是秉持宋神宗时期的政策倾向。
宋徽宗希望能够完成神宗的“熙河开边”等未竟事业和祖宗对于收复“幽云一带”的夙愿。
宋徽宗时期的对外政策,都是围绕这个出发点而进行的。
宋徽宗的“绍述政治”在外交上主要表现为开边活动,开边的地域主要包括西北开边和幽云开边。
宋朝开边的目的就是要征服边外部族地区,进一步扩大直接统治的范围,扭转长期以来被动防守、边事烦扰的局面。
宋徽宗乘西北开边的大好形势,逐渐准备收复幽云地区,以完成自己的“绍述之志”,建立不世之功。
宋徽宗先联合高丽,后“联金抗辽”,最后还是招来亡国之祸。
宋徽宗对外政策的形成共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宋徽宗政治上的绍述是形成宋徽宗时期对外政策的基础;二是开边计划;三是大臣固位;四是徽宗好大的因素;五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宋徽宗实施其对外政策的直接原因。
元代女性改嫁现象刍议

元代女性改嫁现象刍议摘要:元时,蒙古族入主中原,蒙、汉文化之间互相交流与影响,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学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风气紊乱。
于婚姻风俗之中,“伤风化”“败人伦”的事例比比皆是,女性改嫁现象繁多。
元政府为“厚风俗”“兴教化”,宣扬女性的贞节意识,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物质上给与支持,有力地抑制了女性改嫁现象。
关键词:元代女性改嫁守节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变化,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元时婚嫁风气一度紊乱,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文化,而中原地区则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不一样的火花。
文化间互相交流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会有促进作用,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伦之本的婚姻风俗在这场文化的碰撞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社会上女性改嫁的例子枚不胜数。
一、元时社会背景分析元代是蒙古贵族为主体统治的社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蒙、汉文化间既有隔阂,又有沟通与交流。
各民族虽有主要的聚居地,但是更多的表现为民族间的杂居。
在这样的情况下,蒙、汉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更为深入与全面。
游牧民族的文化对于汉人上千年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学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收继婚俗,即寡居的妇女,可以由亡夫的家属再娶为妻。
在他们的观念中,收继婚是合法合理的。
《元典章》户部“收继”条记载了许多收继婚的例子,如“收小娘阿嫂例”“小叔收阿嫂例”“外甥转娶舅母为妻”“定婚夫亡小叔再下财求娶等”。
这样的婚姻风俗,与汉唐以来中原地区妇女改嫁的做法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收继婚俗中,小叔子可以娶孀居的嫂子,而以儒学为主导的古礼中宣扬男女有别,“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1](P161)。
元代社会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的划分,还有明确的“贵贱”“良贱”区别。
因民族间的杂居相处,社会上产生了蒙汉联姻、良贱为婚的家庭。
《元史》卷二十一指出“行省官久任,?c所隶编氓联姻,害政”[2](P4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中外历史学、、考古学等资料、特别是以往不太为人注意的原始材料,考查论述元代中国同高丽经过海、陆交通进行的多种渠道、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贸易往来,种类丰富的进出口商品,及商业活动对双方风习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渗透。
元丽民间商人的交往更生动的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中国与朝鲜直接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交流非常密切,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近年来已有不少相关的著述,(注: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其中论述了《十三世纪后半期至十四世纪元与高丽人民的往来和科技交流》;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韩国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朝关系通史编写组《中朝关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蒋非非等《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等。
皆或多或少地述及元丽贸易,可备参考。
)但是对于元代中国与高丽之间的商业贸易,仍留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本文即试通过多方面的资料,展现元与高丽贸易的历史画卷。
疏误之处敬希补正。
\xa0\xa0\xa0\xa0一\xa0\xa0\xa0\xa0\xa0\xa0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是元代发达的海外贸易之组成部分。
元丽之间贸易的与当时历史、地理条件、社会和政策的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大地经历了两百余年的宋、辽、夏、金对峙的局面,并拓展为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以前各政权分立时交通道路上人为的界限、障碍为之一扫,干扰贸易的因素也不复存在,(注:宋与辽、金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紧张,相互防范、阻隔,宋朝与高丽的贸易往来就减少,宋又惧怕辽金间谍混迹高丽商人前来,时或将高丽商人疏远或婉拒与之贸易。
宋与高丽贸易的北方一些口岸也由盛转衰。
这些情况在元统一中国后就无由发生,原来北方的港口、海道重新成为元丽商贸的重要途径。
)统一而辽阔的疆域内道路四通八达。
东北与高丽的陆路往来可称近在咫尺,更似闲庭信步。
元代的航海技术、装备、运输及能力都较前代有所改善提高。
这些皆有利于商品物资对外交流。
同时,元政府采取对外开放、发展贸易的政策。
一方面,元朝以“官本船”制度,“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利润官府取七成,贸易人得其三;有时“官自发船贸易”,(注:《元史》卷94《食货志》。
)乃至派遣船队专为皇室经商盈利;(注:《元史》卷38《顺帝纪》。
)并在相应管理下准许和放任官民僧俗私人从事海外贸易,“勿拘海舶,听其自便”。
(注:《通制条格》卷18《关市·市舶》规定,禁止市舶司及所在地官员“拘占船舶,捎带钱物下蕃货卖”;准许其余“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诸色人等下蕃博易”,“依例抽解”。
《元史》卷94《食货志》载至元31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
)故私营贸易相当发展:权贵者以“巨艘大舶帆交蕃夷中”;(注:陶宗仪《辍耕录》卷5《朱张》。
)“富民往诸蕃商贩,率获厚利”,“商者益众”。
(注:《元史》卷205《铁木迭儿传》。
)另一方面积极招徕海外各国来元交易。
如1280年,元世祖诏行中书省:“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注:《元史》卷10《世祖纪》。
)所以元代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而高丽社会“上下以贾贩利入为事”(注:《宋史》卷487《外国》3《高丽》。
(韩)郑麟趾《高丽史》卷46《恭让王》载当时(1391年)“无赖之徒,皆利远方之物货,不事本业”,可见宋历元至明,高丽与中国的贸易长盛不衰。
)的风习亦相延不改,因此,元与高丽的贸易同元代整体国际贸易一样兴旺。
\xa0\xa0\xa0\xa0\xa0\xa0元与高丽进行贸易的主要地区,包括今山东半岛、北京、天津一带、辽宁、吉林等北方、东北地区和江、浙、闽等东南沿海省区。
海路贸易的口岸,北方有今天津附近的直沽,明确见于高丽文献的记载。
《原本老乞大》中的高丽商人李某在大都卖了行货后,即“到直沽里上舡过海”回国。
元朝的大都商人经海路往高丽,最近捷的港口也就是直沽。
山东半岛也有与高丽通航的港埠,高丽官方曾到益都贸易。
其实山东与朝鲜半岛有历史悠久的海路交通和数处重要港口。
据《管子》等书所讲,春秋战国时齐国就从海路进口朝鲜的“文皮”。
朝鲜境内考古发掘到我国战国时期的很多货币明刀钱、安阳布钱和各种金属用具。
(注:《朝鲜考古学研究》第196-236页,转引自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第10-11页)隋唐以来,淄、青、莱、海等与朝鲜海交一直密切,“登州海行入高丽道”是唐代海外交通的重要线路。
(注:《旧唐书》卷199上,《新唐书》卷220《高丽、百济、新罗》,《新唐书》卷43下《地理》7下。
)密州、诸城、登州(包括牟平、文登、斥山)、青州等地因新罗人旅居者甚多,而形成“新罗馆”、“新罗坊”。
(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宋代,熙宁七年以前“高丽入使,率由登、莱。
”可知山东半岛沿岸诸地在与高丽交往中的地位。
宋熙宁七年后,因高丽方面顾虑政治干扰,“欲远契丹”,而改“由明州诣阙”。
(注:《宋史》卷487《外国》3《高丽》。
)入元以后,政治因素已无问题,历代相续的由山东通往高丽的海道与港埠也应有所恢复,重新发挥作用。
\xa0\xa0\xa0\xa0\xa0\xa0东南沿海与高丽交通贸易的主要港口是庆元和泉州,其他如上海、温州、澉浦等,亦不乏与高丽的往来。
(注:详参陈高华《元朝与高丽的海上交通》《震檀学报》(韩国)第71、72合刊。
)\xa0\xa0\xa0\xa0\xa0\xa0庆元港宋代曾称明州,宋时已为与高丽交通的重要港口。
熙宁前即屡有高丽海船至境上,熙宁七年后,高丽船“来者益多”,“直趋四明”。
中国官私船舶赴高丽也多由明州定海“绝洋而东”,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朝鲜之黑山入其境。
元时,庆元贸易更发展,为元代市舶司所在地之一。
庆元港地处甬江上游奉化江、余姚江汇合处,位置适中,距温州218海里,距杭州167海里,距上海136海里。
“南通闽广,东接日本,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
”(注:至正《四明续志》卷1《土风》。
)据载此港于元代进口货物220余种,比南宋多50余种。
元人有诗描述庆元港的海外贸易盛况:“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
(注:张翥《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元音》卷9。
)泉州港为元代第一大港,亦市舶所在地,海外贸易一派繁荣。
福建与高丽贸易自有其历史传承。
据《宋史·外国传》《高丽》载,当时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
《高丽史》载,北宋中叶后有时泉州赴高丽的海舶比明州往高丽的船还多。
(注:据《高丽史》,宋真宗末年到高宗初年,宋商赴高丽93次,其中可考籍贯者25例,泉州9例,福州2例,明州5例,台州、广南各3例。
)到元代,泉州则是“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巨商富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
(注:吴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吴文正公集》卷16。
)庆元、泉州常年往来着高丽与元贸易的货船。
高丽方面的礼成江口是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口岸,十三世纪已臻繁荣:“潮来复潮去,来船去舶首尾相连,朝发此楼底,未午棹入南蛮天(中国南方)”。
(注: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著录了214个国家和民族与元代有交往,其地域范围最近的即是朝鲜。
除海路外,元代北方陆路对高丽的贸易数额也相当多。
二\xa0\xa0\xa0\xa0\xa0\xa0元与高丽的贸易以官方和民间两大形式为主。
(注:韩国学者把中世纪韩中贸易更细分为官贸易、附带贸易、公认民间贸易和秘贸易、朝贡贸易、准朝贡贸易等,颇可参考。
见韩全海宗《中世纪韩中贸易形态初探》,并认为元丽间仅有数次官方贸易和一次秘贸易,见《论丽元贸易性质》。
二文皆载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笔者以为简要分析中韩贸易的四种形态实质还是分属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大类别,且元丽之间贸易史实也发掘了稍多的资料。
)官方贸易主要通过“朝贡”或“交聘”“回赐”的形式进行。
互赠礼物(贡物也给免税),实质是变相的贸易。
外国商人也常将运来物货说成“呈献”“进奉”(有的假本国君主的名义),但却“依着时价要钱”。
(注:《永乐大典》卷19425载《成宪纲要》《驿站》记“海里做买卖的人每,将着宝货等物,指称呈献物货……到这里呵,依着时价要钱”。
)元政府为免于进奉过多,负担过重,以致不得不只按货物的十分之一作进奉处理,其他依例抽买。
元政府有时直接“官自发船”到海外贸易,自是一种官方贸易。
榷场互市也是在元官方管理下与高丽进行贸易的途径。
\xa0\xa0\xa0\xa0\xa0\xa0首先看榷场互市。
元朝与高丽在两国陆路交界地区的榷场互市贸易,时置时罢,史料记录较少而不详。
高丽方面载,1224年(高丽高宗十一年),元政府同意在两国边界“各置榷场,依前买卖”。
(注:郑麟趾《高丽史》卷22《高宗世家》。
)元朝有专门的官吏负责管理市场,收取税利。
如1286年,高丽史载“元遣使算商人税钱”。
(注:郑麟趾《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
)《元史·高丽传》载,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十月,帝遣阿的迷失、焦天翼持诏,谕以开榷场事,三年正月罢互市。
《元史·世祖本纪》记中统二年七月癸亥:“巴思答尔乞于高丽鸭绿江西立互市,从之”,中统三年正月庚午,“罢高丽互市”。
(注:《元史》卷4、卷5《世祖本纪》。
)\xa0\xa0\xa0\xa0\xa0\xa0据前述史料,于边境地的榷场,在元世祖时已不存在,但元丽官方在其他场所的互市活动并未停止,而在继续。
《高丽史》记元宗十二年(1271年)凤州经略司以绢一万二千三百五十匹,来市农牛。
(注:郑麟趾《高丽史》卷27《元宗世家》。
)忠烈王四年(1278年)五月,遣前大将军尹秀,市马于北京;忠烈王十三年(1287年)三月,遣将军张舜龙等...令求买公主真珠衣;忠烈王二十年(1295年)高丽政府遣人“航海往益都府,以麻布一万四千匹,市楮币”。
(注:郑麟趾《高丽史》卷28、30、31《忠烈王世家》。
元时称益都路,不称益都府,《高丽史》记载有误。
)高丽换取元的纸币以购买元朝市场上的商品。
经海道往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及潍坊市辖区)贸易,反映了当时山东半岛也有元与高丽贸易的重要口岸。
元人朱晞颜作《鲸背诗》云:“高丽辽阳各问津,半洋分路各复神,风帆相别东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