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热在当下的原因和意义

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热在当下的原因和意义
(作 者 单 位 :1、山 东 工 商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2、山 东 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
肯定人的正常生活诉求, 为大众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各 种 欲 望 、需 求 、消 费 和 享 乐 提 供 合 法 化 依 据 。 在 90 年 代,世俗化精神无疑是大众社会的时代主导精神,在这 种世俗化背景的衬托下, 日常生活就摆脱了过去卑微 的姿态而一跃进入社会的前台, 人的正常的消遣欲望 成为了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 素 而 增 添 了 许 多 戏 剧 冲 突 的 “ 包 袱 ”, 比 如 增 加 了 祝
鸿才情人的角色, 凸现了曼璐与丈夫和第三者之间的
冲突,增加了曼桢与世钧的恋爱戏份,增添了观赏性、
可看性,但淡化处理了原文的阴冷、萧索的看透红尘的
气氛,也淡化了原文想要表达的关于人生无常、爱情无
常的主题, 而是把主旨定在了男女之爱的比较浮泛的
那么, 这种以怀旧热为特征的张爱玲改编热对于 我们的时代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怀旧还要求 “现在是有某种缺陷的感觉”,它 常常发生在 “社会被看作是一个从正在定义的某处向 将要被定义的某处移动的社会环境这样一种文化环境 中”,④笔者认为,我 们 的 时 代 已 经 进 入 了 一 个 线 性 的 时 间概念的环境中,即现在被看作是某一个过去的产物, 是一个将要获得的未来,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在现代
译法,或超越原著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编的超越法。 然
·
而,殊途同归,出发点或许有些须的差异,但目的地是

相 同 的 ,都 是 希 望 通 过 我 们 的 改 编 ,可 以 让 我 们 的 文 学

著作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有更多的接受群,让我们的 理
影视作品可以吸收文学的有益因素, 得到进一步的发 论

我看《色·戒》

我看《色·戒》

我看《色·戒》[论文关键词]《色·戒》人性[论文摘要]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是对张爱玲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

影片通过周密从容的叙事、心态迷离的人物、意味深长的细节和幽暗苍凉的色调,表达出战争与政治对“人”的戕害。

毋庸置疑,《色·戒》是一部张扬人性、拥抱自由的经典之作。

最近看了李安执导的新作,即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一种伤感油然而生。

伤感的不仅是年轻生命的陨落。

还有人性的扭曲,真爱的脆弱……其实读张爱玲的这部短篇时,内心的感触也没有那么多,小说篇幅比较简短,主要写抗战时期6名热血青年因为澎湃的革命激情和信念,派出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王佳芝以身色为诱饵勾引易某,伺机刺杀汪伪汉奸特务头目易某以报效祖国。

在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女主人公王佳芝却为色欲所迷惑,让易某逃命致使计划败露,6人被杀的故事。

但电影与文字的表现手法毕竟不同,尤其是名着改编成的电影。

对编剧和导演的功力要求很高。

张爱玲的这部短篇虽然展现各种活动的画面,包孕着许多电影的因素,却很难超越白纸黑字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

而《色·戒》的改编,从取得的效果上讲,无疑是成功的。

与原着相比,张爱玲的小说是冷冷地撕碎这个社会,残酷地给你看,而李安在电影里添加了几点原着没有的内容,构成了更多的戏剧化冲突和人物表现,电影也因此增加了很多温情。

一个是王佳芝在日本人聚集的酒馆里与易先生演唱《天涯歌女》,二人的情愫达到高潮;还有就是那三场惊世骇俗的床戏:再有就是买戒指那段也是经过改编的,原着中王佳芝借着修耳环上的碎钻去珠宝店的,而易先生说,那既然来了,就顺便选个钻戒带带吧。

而李安的改编,是易先生专程安排送给她钻戒。

比较原着与电影,我们发现张爱玲和李安的不同。

原着中的王佳芝还是一个比较虚荣的女人,小说开头写牌桌上太太们比拼钻戒时。

王佳芝还世俗的自卑。

为了勾引易先生,她“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摘要】许鞍华对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进行了电影改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电影改编的背景、许鞍华的导演手法、张爱玲作品的影响、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以及争议之处等方面进行分析。

许鞍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小说中的情感和冲突转化为电影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一些观众也对改编后的剧情和角色设置产生了争议。

通过这次改编,许鞍华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导演才华,也延续了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力。

未来,这种电影改编可能会走向更多元化和探索,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通过对这次改编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许鞍华对张爱玲作品的诠释及其在电影领域的意义。

【关键词】许鞍华, 张爱玲, 《半生缘》, 电影改编, 导演手法, 成功, 争议, 意义, 发展方向1. 引言1.1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重现小说情节,而是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她独特的导演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

她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视角切换和音乐配乐等技巧,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唯美、感人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命运。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许鞍华能够将张爱玲的文字情节转化为影像语言,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她对影片的细节把握和情感表达也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赞誉。

这部电影也不乏争议之处,有人认为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没有完全忠于原著,篡改了一些细节和情节,导致了对作品精神的误解和偏离。

这种争议虽然存在,但也不能否认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作能力。

2. 正文2.1 电影改编的背景《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段曲折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许鞍华是一位备受尊重的导演,她决定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大荧幕,进行电影改编。

电影改编的背景是许鞍华对《半生缘》情感的深厚,她深受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妙的情感描写深感钦佩。

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述--谈电影《色,戒》的改编

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述--谈电影《色,戒》的改编

第11卷第3期Vol.11 No.3131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述——谈电影《色,戒》的改编殷若涵(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李安电影版的《色,戒》是张爱玲电影改编作品中极具表现张力的作品,是一次具有李安导演风格的再创造。

李安在张爱玲小说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小说情节的拓展等方面做了更多的改动,也让电影更具张力和表现力,同时表现了导演李安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色,戒》;小说;电影;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31-02一、绪论回顾20世纪80年代,人文精神的讨论、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等都是重要的文学文化事件。

张爱玲正是趁着这种新的文学语境的兴起,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一方面是张爱玲作品大热,另一方面是电影改编大热。

具体到影视领域,改编张爱玲的影视代表作品主要有许鞍华1984年导演的《倾城之恋》和1997年导演的《半生缘》、但汉章1988年导演的《怨女》、关锦鹏1994年导演的《红玫瑰白玫瑰》、李安导演的《色,戒》(2007)。

张爱玲的小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和人性的反思既深刻又细致,深受专业文学评论者和广大读者喜爱。

尽管其小说有“纸上电影”之称,但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许鞍华执导的《倾城之恋》就被称为“滑铁卢”之作,金炳兴先生称这部“硬译”的作品,是许鞍华导演生涯最失败的作品,是“一次勇敢而大胆的失败”。

[1]电影《红玫瑰白玫瑰》与《怨女》也受到了评论家和受众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电影《半生缘》基本通过市场检验,但还是受到了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香港戏剧导演林艺华的批评。

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不同于以往的电影改编,而是成了“现象级作品”。

与电影《色,戒》相伴随而来的是对历史观、文学意识形态、表现尺度等的广泛讨论,并且电影《色,戒》相较于小说而言,其改编也具有电影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李欧梵先生就认为,李安从张爱玲的阴影下走出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

热炒夹生饭的尴尬——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的困境

热炒夹生饭的尴尬——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的困境

热炒夹生饭的尴尬——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的困境潘璐20110101024影视文学11-3摘要自1984年的《倾城之恋》开始,张爱玲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不乏名导名家之作。

然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却引来大众毁誉参半的评价。

究其缘由,除了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具有的独特语言特点外,导演与编剧在对于原著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入。

张爱玲其人生充满了传奇性,对于普通大众,在吃透作品的内涵之前,盲目地以张爱玲为噱头热炒影视作品就像是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炒一锅夹生饭。

即使火势再大,也无人赞其味美。

【关键词】作者背景;语言魅力;独白与旁白;忠实原著由名家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自1984年的《倾城之恋》,1988年的《怨女》,1994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年的《半生缘》(改自《十八春》),1998年的《海上花》到2007年的《色戒》,张爱玲共有六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

然而电影的反响却是差强人意,有的甚至让读者大为不满。

在此,特以《色戒》和《倾城之恋》为例,浅显地分析一下张爱玲作品在影视改编中出现困境的原因。

若说导演拍摄功底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几部电影的导演有《桃姐》的导演许鞍华,《春光乍泄》的导演关锦鹏,《恋恋风尘》的导演侯孝贤,《断背山》的导演李安。

从这方面看,电影在班底上或许都可称之为大制作。

所以,电影改编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问题并不在于导演的拍摄水准。

首先,张爱玲是个拥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生于满清贵族家庭。

祖父是清末重臣张佩纶,外祖母是慈禧近臣李鸿章的女儿。

父母婚姻的破裂导致她的童年十分不幸,她曾因为去母亲家躲避日寇的袭击而遭到父亲的毒打。

甚至有一次生病时父亲和继母为惩罚她迟迟不请医生导致她差点死掉。

后来她逃出父亲家并与他们断绝关系,把名字由张瑛改为张爱玲,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她曾考上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乱而只能改去了香港大学。

在读书时她又与母亲关系恶化,独自搬了出去。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摘要】这篇文章将围绕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展开讨论。

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该电影改编的背景和相关情况。

接着将探讨电影改编的过程以及许鞍华在创作中所采用的手法。

影片的表现形式部分将分析影片在视觉、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观众反响将关注观众对该电影的评价和反馈。

结论部分将总结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的意义,并对该作品进行评价和展望。

整篇文章将全面深入地分析许鞍华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探讨其对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 许鞍华, 半生缘, 电影改编, 创作手法, 表现形式, 观众反响, 意义, 评价, 展望.1. 引言1.1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许鞍华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华语电影导演,她曾对张爱玲的作品《半生缘》进行了改编,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了大银幕。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许鞍华通过电影改编的方式,将这些情感和关系转化成了视觉语言,呈现给观众。

这样的改编不仅让观众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还为张爱玲的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许鞍华对《半生缘》的电影改编,不仅是对小说的一种致敬,更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挑战与突破。

通过她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对细节的把握,许鞍华成功地将这部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部视听享受的电影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在这部电影中,许鞍华展现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们对这个爱情传奇故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半生缘》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富商家庭中的三位女性在家族纷争中的爱恨情仇。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许鞍华作为资深导演,在1997年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改编《半生缘》之前,许鞍华已经有着丰富的导演经验,她曾成功地将很多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期待。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
时下,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热潮,关于影视改编的研究也已蔚为大观,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闪耀的明星之一,对其小说的影视改编,成
为这股热潮中的代表。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影视改编为例,立足于从小说到影像、从电影到电视剧的叙事转变,将三部小说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分别置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分析,寻找从小说到电影和电视剧之间主题意义的变化、人物形象的确认、情节增删的处理、叙事角度的改变、编剧导演个人风格融入而导致的风格差异等等。

这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运作的结果,也不纯粹是导演个人化艺术体验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影视
改编更多地落入时代的漩涡中而深深地带上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痕迹。

而面对改编后的作品与原著渐行渐远的状况,我们亦不必过于介怀,毕竟通过改编原著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才是真正的目的。

古井无波 越淘越有论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

古井无波 越淘越有论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

古井无波越淘越有论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其小说风格独特,被誉为“幽默又刻薄、有趣又尖刻”。

她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被称为“张爱玲之最”的《古井无波》更是备受关注。

《古井无波》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段姐弟恋情的故事。

这部小说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60年由香港导演陆锦花执导的同名电影,由丁珰和石林主演。

该电影以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度的情感描述引导观众深入体验张爱玲小说中的沉浸式情感。

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导演林青霞也曾经将《古井无波》进行过改编,另一位知名导演程小东在2016年也将这个题材搬上了荧幕。

可以说,《古井无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深深地触动了许多导演和观众的内心。

总之,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电影人不断去挖掘的矿脉,深度和情感都得到了精妙的表达。

通过多次改编,这些原本只存在于书中的情感、美学和思想,被呈现在银幕上,将其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更为深刻地传递给了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全文如下:[摘要]文学价值越高的小说往往越不容易被改编成电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字辨识度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情节富有传奇色彩,向来被视为“中国最不可改编的作品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在中国文化圈尤其是影视界华丽“复活”。

她的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电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热潮中。

一、引言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位电影爱好者。

17岁写出生平的第一篇影评后,她对电影的痴迷程度进一步加深。

电影的表现手法也逐步融入她的小说中。

品读张爱玲的小说时,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电影感扑面而来。

张爱玲把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浑然天成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张爱玲的小说又被称作“纸上电影”。

表面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怎么演都会精彩,实际上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包含了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电影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实践过程,其中有许多的视觉影像因素都是很难转换和互译的。

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概述当代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区。

198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倾城之恋》上映后在当时的文学界和影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是张爱玲所著的小说中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

1994年,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导演关锦鹏改编成同名电影。

1997年许鞍华导演又把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改变成电影《半生缘》。

2007年由李安导演执导的《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金狮奖。

它是由张爱玲所著的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色?戒》浓缩而成的。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经20余载,电影人为何钟情于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从张爱玲的小说出发,把她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很有卖点。

因为小说里描写的故事内容具有通俗化、女性化、商业化等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

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上海没落淑女,故事情节充斥着传奇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小资情调也迎合了大众的通俗口味,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

从电影的角度出发,蒙太奇被称作电影的灵魂,是电影艺术基本的表现技巧,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蒙太奇技巧。

张爱玲的小说将电影和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艺术特色(一)对原著较忠实的还原名作改编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改编张爱玲的作品。

张爱玲的小说调动了一切感官因素,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读者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时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张爱玲对电影技巧的运用也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

无论改编者如何谨慎,影片上映后都逃脱不了毁誉参半的命运。

所以改编者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时都保持了对原著较忠实的还原。

以下内容以《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三部影片为例,分析改编者在将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是如何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张式韵味,又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的。

《倾城之恋》是对张爱玲小说还原最忠实,也是改编最早的一部电影,它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主演。

许鞍华导演几乎完全按照原著的叙事方式将整个故事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原著《倾城之恋》的开头,张爱玲描写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以凄凉的听觉感受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对以上文本内容的拍摄方式基本忠实于原著,以伶人唱戏声作为音响,为电影拉开了序幕。

甚至在处理台词的问题上,许鞍华导演都大量使用了张爱玲原著中的文学语言。

譬如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卡车上逃难时目睹了香港遭炮弹袭击,范柳原突然感慨道:“这一炸不知道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1997年许鞍华导演又根据张爱玲的经典小说《十八春》改编了一部名为《半生缘》的电影。

影片中,许鞍华依然遵循忠实还原原著的原则,以原著的故事发展情节为影片主干,以原著中的文学语言为台词。

由于电影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电影《半生缘》在处理原著《十八春》的细节时,采用了直接省略的方式。

譬如在原著中,张爱玲对许叔惠与石翠芝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而影片中仅仅通过二人在南京泛舟和爬山几个简单的情节交代了许石二人的感情变化,直接省略了原著中二人通信的情节。

在影片的叙事手法上,许鞍华导演也改变了原著中以沈世钧的回忆为视角的倒叙,而是以顾曼祯18年前遇到沈世钧时的场景与内心独白作为开头,然后再进入故事的倒叙内容。

许鞍华导演此次改编与原著最大的不同就是故事的结局。

许鞍华在影片《半生缘》中直接以18年后二人再次相聚却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结局。

这样的结局一刀斩断了二人结合的希望,以一股悲凉感戛然而止。

而原著《十八春》在故事的结局部分描写了张豫瑾与顾曼祯在经过18年的曲折人生路后一同参加了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

这样的描写为故事的结局留下了一道光明的“尾巴”,暗示了二人结合的希望。

许鞍华的改动反而恢复了绘尽人世苍凉的一贯风格。

由李安执导的张爱玲同名小说《色?戒》与《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相比更加忠实原著,几乎全盘照搬原著的再现式叙述。

此外,为了使影片内容与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观众的观看习惯相符,李安导演对叙事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删,把整个事件的发展顺序也进行了调整。

(二)独白与旁白的大量使用张爱玲的小说对人物心理刻画比较细腻、准确。

她的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时常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作品中,张爱玲对人物的潜意识和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把握得精准而深刻。

然而,这种抽象的潜意识和心理活动是无法用电影手法来表现的,这是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最大的难点。

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差别就是它不能用抽象的文字去刻画人物心理,只能用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改编张爱玲小说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演员的肢体语言,都无法具体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时,许鞍华和关锦鹏两位导演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都使用了大量的独白与旁白来展示原著中人物细腻、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影片《半生缘》的开头部分就是曼祯回忆时的大段心理独白,影片中间部分也是以独白的方式展示沈世钧回忆及挣扎时的心理变化。

影片《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以一段有关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旁白开场。

(三)以镜头语言对“张氏味道”进行还原张爱玲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怀旧味道。

这种“张氏味道”是张爱玲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不可或缺的因素。

它来源于张爱玲在小说中对旧上海独有的场景的营造和充斥在故事当中的悲凉的情怀。

比如张爱玲作品中镂着雕花的窗棂、湿漉漉的小巷、夕阳斜射下路旁栽满法桐的街道都是旧上海独有的场景。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伤情怀和传奇色彩对广大读者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可以说这种独特的“张氏味道”是张爱玲小说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因此,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以镜头语言对“张氏味道”进行还原是必不可少的。

区别在于导演的风格不同,对“张氏味道”的表现程度和表现手法也就不同。

由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张氏味道”最为简朴。

许鞍华导演运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呈现原著中那斜晃在玻璃纸上懒懒的夕阳、镂着雕花的窗棂和那阴冷的海风。

这些清冷、苍白和悲戚的镜头语言恰恰是对张爱玲笔下“繁华而苍凉”氛围与场景最好的诠释。

由关锦鹏导演执导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饱含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关锦鹏还原出的“张氏味道”给人一种瑰丽的感觉。

他通过不同的画面构图和不同的色调,向观众展现红玫瑰与白玫瑰不同的性格。

他利用两间浴室布局摆设的不同展示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差异。

灯光昏暗、雾气弥漫的浴室,体现了红玫瑰娇蕊的热烈与风情的性格。

哗哗不绝于耳的水声代表着红玫瑰的情欲。

而白玫瑰烟鹂的浴室则干爽亮洁,方整白净的瓷砖象征着白玫瑰的贞洁。

平整地贴在墙面的手绢则显露出白玫瑰冷淡的性格和生活上的洁癖。

四、女性意识在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中的体现在对女性意识和心理的深入透析这一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很难被超越。

她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对女性心理的剖析十分准确和深刻。

她始终站在女性的角度,尝试叙述她们或喜或悲的人生。

她笔下的男人通常都是让人失望的,而她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却格外精彩,与其他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极为不同。

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整个上海、家庭中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女性独具的生命体验和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秘密。

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促进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20世纪以后张爱玲的许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如何在改编的电影作品中体现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成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许鞍华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时,极尽可能地保留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意识。

影片刚开始以女主人公主观上的视角代替了原著中刚开始时世钧进行回忆的情节。

导演许鞍华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充满了悲凉、静寂的灰色基调。

曼桢被祝鸿才施暴的情节,在小说文本中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述,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斥着残酷冷漠的气息。

“乘着还没醒过来,抱上床去脱光了衣服,像个艳尸似的,这回让他玩了个够,恨不得死在她身上,料想是最初也是最后一夜。

”在面对这样冷酷又熟悉的世界时,张爱玲显得十分冷静,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冷酷的气息湮没。

践踏和蹂躏曼桢的不仅仅是祝鸿才,而且是整个无情的社会。

女性与整个社会的联系完全断裂开来。

影片在展示这一部分情节时镜头停留在了门外,依然深刻体现了对女性的同情。

观众在房门之外听着门内曼桢痛苦的声音却无能为力。

那声音像一把铁锤敲打着人的良知与社会伦理道德。

电影中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五、结语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受众阅读文学作品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

相比而言,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电影、电视等介质接触文学作品。

改编出的电影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受众对改编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而由于张爱玲的书迷们对原著的狂热,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无论电影如何改编,都无法取代原著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经过电影改编大都难逃毁誉参半甚至被苛责的命运。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媒介转换和融合有利于受众通过多元渠道接触经典文学作品。

对受众而言,影视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具象化,好的影视作品的改编有助于激发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加强对原著的理解,从深层次的角度跟随导演解读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将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电影投资商从商业利益出发,为吸引观众眼球,不尊重文学原著,胡编乱造,甚至将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以制造商业噱头。

电影人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改编出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