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论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辙 ,不 能 一 味沉 溺 于 “ 只要 形 式 ,丢 却 精 神 ” 的 引进 ,
从1 9世纪 8 0年代 开始,西方 教会开始在 中国创办幼 不能 简单 因袭 、照搬 别人 的 理论 ,而 是 要切 切实 实地 从 稚 园。到 2 0世纪初 ,教会幼 稚园数 目大增 ,在 当时 中国 引 进 走 向 生 成 , 立 足 于 我 们 宽 厚 的 民 族 文 化 背 景 , 课 程 所 占比重 很大 。其 次 ,教会 幼 稚 园的教 育 体制 也有 所 创 理论价值趋 向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 中,遵 循现代课 程理论发 新 和变 革 ,其 中传 教士 对 中国近 代 蒙养 院 的课 程 、教 师 展 的规律 ,从 而形成具有 中国本土特色 的学前课程体 系与 的要求 、教 具等 都 具有 启 发式 意义 ,刺 激着 中国启 蒙 教 课 程 模 式 。
目的 ,是 为 了在 妇 女 中传播 宗 教信 仰 和 培养 西 方文 明的 学工 作 ,为推 动 中 国新 式 高等 学校 的建 设 ,做 出 了很 大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
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中国近代教育的西方影响研究

中国近代教育的西方影响研究中国近代教育的西方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西方影响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开始积极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种影响迅速扩展,并在近代中国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变革。
首先,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进步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例如,西方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践主义,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际技能。
这种理念的引入使得中国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经书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
同时,当时的西方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和平等机会,这也对中国传统的等级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
因此,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其次,西方教育方法的引进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教育模式。
其中,美国的普及教育模式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为中国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同时,西方的教科书和教育科研成果也开始在中国流传。
人们翻译并出版了许多西方经典教育著作,使得中国教育有机会了解世界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
此外,西方教育的推广也在中国产生了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变革。
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和学校,以适应西方教育的需求和模式。
例如,中国最早的西式大学——北京大学于1898年成立,其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受到了西方大学的影响。
这不仅实现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也为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平台。
尽管西方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和影响受到了各种限制和挑战,例如文化差异、政治因素和教育资源的不足,但它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西方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和改革,丰富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这种西方教育影响的持续存在使得中国近代教育与国际接轨,并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一)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一)内容提要: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模式,又必须在坚持民族特性的同时,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以较快地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很晚,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
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和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中西学堂,是最早出现的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雏形。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比西方高等学校的创立晚了800年。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建立之时起,就受到中外两种思想的影响。
首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立是在西方列强逼迫之下,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创立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又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必然渗透着西方文明与思想。
在教育内容上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经书并存。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蔡元培主持教育部的时候,才批判了清末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但自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一切革新计划又都遭到破坏。
国民党统治期间,始终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而中国自己的教育传统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整个文化传统一样,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必然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
这种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也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变革的。
一方面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
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
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
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
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
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
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
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
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
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
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
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述论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述论翻139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近代浙江活动述论谷雪梅19世纪初,随着欧美殖民势力的加强,西方各国开始把目光集中到东方,特别是中国,更是其开展商贸往来和文化交往的对象。
基督教新教各教会陆续进入中国。
在诸多来华传教团中.美国长老会是其中重要一支。
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对美国长老会在浙江的活动展开研究。
以求对浙江基督教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美国长老会早期来浙江的传教士17、18世纪,西方世界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福音奋兴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世界的宗教和精神生活。
在美国,继18世纪中叶“大觉醒”运动的宗教热潮后,在18世纪末叶又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福音新教也随之扩张,各宗派海外布道会纷纷成立,掀起了海外传教浪潮。
美国长老会1817年建立传教会,1837年在纽约成立海外传道部(The Board of Foreign Mis sio ns of Presbyterian Church of U.S.A),提出了“走向全世界,把福音传给每个人”宗教扩张口号。
并派遣传教士前往世界各地。
中国是其主要的传教对象,由于对中国内地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最初美国长老会把传教士派往到南洋等中国人较多的地区。
1838年4月5日,奥尔(Robert W.Orr)牧师夫妇和米切尔(John A Mitchell)牧师夫妇由纽约抵达新加坡,向当地华人传播基督教。
而后,美国长老会经由澳门向中国内地传教。
1840年,美国长老会派遣传教士麦克布莱德(Thomas McBryde)牧师来澳门传教。
鸦片战争特别是五口通商后,美国长老会开始寻求在靠近中国腹地的地方建立基地。
1843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澳门召开传教会议,决定在中国内地建立三个传教站:宁波、厦门和广州。
曾先后在舟山等地进行活动,以寻求在靠近中国腹地的地方建立传教基地。
1844 年10月,美国长老会在华的传教士在澳门举行会议,决定“占领宁波以作为海外传道部在中国的主要总堂,即主要的布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的原因及影响》 1412387 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王铂瑶
摘要: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过程的梳理,探究西方传教士办学的背景和原因,以此进一步分析西方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来华历经了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罗马天主教及清代的基督教新教四个时期,长达10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清末之前,传教士的活动因受政治干预,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的影响历经挫折,传教活动收效甚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传教士借助中外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传播基督教。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从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办到高等教育。他们通过高等教育来接触中国上层人士,再由这些上层人士去影响其他人,这一途径成为最佳选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19世纪末期,已出现了5所基督教大学,除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到20世纪初期,教会大学蓬勃发展,达到了16所之多,其中基督教大学13所,天主教大学3所。当时的中国国内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社会改革潮流此起彼伏,这对于传教士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西方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的背景和原因。 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的主观原因,是基于传教策略的转变。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以传播基督教为目标,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皈依上帝。在使用教育这种“间接布道”方式后,中国还是没有实现“一夜之间皈依基督”的愿望,同时,“教案”接连不断出现的严峻的局面让传教士意识到,只有得到中国士大夫的同情和理解,他们的传教事业才可以更顺利进行,同时也深刻的了解到,要想接触中国的士大夫和其他上层人士,兴办高等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途径。而且他们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然后让这些领悟能力高并同时具有了一定知识层次的对基督教认可的人,再去影响中国的其他民众,要想彻底的使中国民众的反洋排外情绪消失,就必须提高传教的成效,相应地就必须把传教的目标转向中国的上层人士,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传教士认为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是很有必要的,于是高等教育作为提高传教士形象,和提高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士大夫们)影响力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 1890 年的第二次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美国的狄考文发言,“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影响的人”[1],经过这次传教士大会之后,传教士在办学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教会应该创办学校,尤其要重点创办教会大学,由此中国的教会大学应运而生。 另外,传教士来华传教之前,大多数在国内都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教育方面的素养,为其在中国兴办和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在美国,一般只有具备了大学的文凭后才有资格继续攻读神学,而要被授予神职还得等到神学院毕业以后。可以说,来华的“大部分美国传教士毕业于自己教派的大学或神学院”[2],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基督教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代以后,传教士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往往高于其他人”[3]。有的传教士在来中国之前,在他们国内就有过教学的经历,只是出于传教的需要才来中国,可以说“在中国做教师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传教士入华之前就是教师”[4],而且“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的主体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大部分来华传教士的在学历和素养上,完全可以胜任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 总之,西方传教士来中国的主观原因是传播宗教,兴办高等教育是他们传教方式中的上层路线政策,通过兴办高等教育,传教士可以接触和培养中国的上层人士,以便于更好的传播福音。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的确是培养出了一些虔诚的神职人员和基督教徒,但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在文化、教育等中国各个领域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转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兴办高等教育的客观原因。中国社会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起洋务教育改革,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社会各界经过二十多年的争辩、探讨推动的一场洋务教育运动。它要求培养中西学兼通的人才,从而掌握“制器之法”,培养“制器之人”,在中国有了外语人才、工业技术人才和军事人才后,才可以与西方各国相对抗。19世纪中后期,官方选拔人才主要还是通过科举,但随着民用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另一方面,民族危机仍然时刻压迫着中国学子的心,因而在当时的社会出现学习实用技术的热情,而少数洋务学堂,包括随后维新变法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因为数量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这时,教会学校作为一个替代品,成为中国学子的不二选择。教会学校里的课程除了宗教课程、英语课程,还有自然科学课程,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都得到重视。“中国的科技教育不是从教会学校开始的,但科技知识在传统学校里决没有像在教会学校里这样受到重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使朝野对洋务运动的价值发生怀疑,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日益频繁和猛烈,清王朝又总是屈辱求和、赔款自保,对民众加重赋税却毫无改革的意愿与能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希望能够维新变革,纷纷要求学习西学。传教士主办的学校,特别是大学,给中国人学习西学打开了一扇窗口,满足了中国学子迫切的学习需求。从洋务运动到维新时期,教会学校有了大发展,教会大学也在这个时期水到渠成地蓬勃兴盛起来。 传教士的宗教使命和近代中国特殊国情构成当时的一个大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传教士开始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传教手段,兴办高等教育,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故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西方传教士兴办高等教育,对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传教士作为近代西方文化知识的持有者,把先进的西学知识引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教士通过开设的诸如数理化、生物、天文、医学、测量学、航海、矿学等等自然科学和包括心理学、逻辑学、哲学、世界历史、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外文及翻译等社会科学,培养出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拥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并造就了一批中国社会的精英。这些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强烈要求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摆脱列强的蹂躏。许多人献身于科技、教育、实业等诸领域,还有许多人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如近代教育家、民主思想家容闳、著名的外科医生黄宽, 还有郑观应、马相伯、马建忠、邹韬奋、冼星海、林语堂、宴阳初、闻一多、竺可桢、茅以升„„他们都曾就学于教会学校,这些人可以说是近代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传教士兴办教育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版。中国原有的教育,主要依靠“官学”、“私学”、“书院”三种, 均是为科举考试而准备。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起了“洋学堂”,将西方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传入中国。教会教育在逐步专业化、正规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会学堂的涌现,促进了清末新式学堂的产生,突破了中国封建势力对教育的垄断, 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贫民办学的新局面。同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建了各级女子学校,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愚昧思想,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为中国妇女争取到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能够学习新学问、接受新事物。在开放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教士开创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促使中国社会从此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官办、公立、私立中小女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随着女 学的发展, 束缚、禁锢妇女的封建意识、封建伦理纲常发生了动摇, 很多教会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当上了教师、护士甚至校长,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另外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是以西方近代大学制度为蓝本,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为中国以后兴办高等教育提供样板。例如,1919年我国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教育学校(北京女子师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受到了传教士创办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并随之借鉴其教学经验和办学模式。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参与中国新式大学堂的创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到中国。作为西方文化知识持有者的传教士,在中国创办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发挥桥梁作用,传播西方知识到中国,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新型人才,还开风气之先,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导向和示范。同时,传教士对英语的教授,解决了当时中国亟需的英语人才,知名教会大学的创办,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 起到了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思想和制度,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我们应该肯定晚清西方传教士的这种客观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5 [2] 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 中国教会大学史[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3. [3] 何晓夏,史静寰.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66-167. [4] 何晓夏,史静寰.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