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跌倒没人扶》现象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老人跌倒没人扶》现象的分析

现象陈述:近来,网上发布诸多条这样的微博:一老人路上跌倒了,外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扶老人的,结果一个外国女的给老人喂矿泉水;还有一则是一个解放军测绘战士,在路上碰到一个晕倒的老人,给扶到医院去,结果家属来了说战士是肇事者,让他赔3000块钱,为了不让事情闹大,伤了军民关系,该战士没办法就当下给取了3000块钱,才回到部队。后来部队领导听说了,派人到当地查访,调查找目击证人,证明战士不是肇事者,老人亲属才像战士道歉,把钱还给他。

自从有个了陈老太,人们在做这些尊老爱幼的事情时,心理总存在了疙瘩,人们的道德底线被伤害了,可是这么多目击者呢,如果大家都能及时站出来证明这些好人好事,人们又怎么会那么怕“陈老太”等人呢?如果每个目击者都能及时说句公道话,做好事的人又怎么会那么寒心?谁都有被误解的时候,或者谁都有老的时候,谁老了都可能有跌倒的时候,只是说一句公道话而已,这么难吗?

所用到的知识点:1、从众: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归因理论: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即:行动者、刺激物和行为产生时的环境背景,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

3、劝说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可以影响到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4.团队影响: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现象分析:首先针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归纳为以下大略的三点:一:人人都认为那是属于社会责任分担问题;二:怕自己担责任,有好事不敢做;三:社会不诚信,怕讹人诈骗事情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去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鉴于这之前出现过的案例,很多人也怕成为受害者。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而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是社会态度。态度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个体容易通过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对某物、某事的态度,所以,也有一种从众心理。从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看,也可以解释。最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到摔倒老人扶与不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对社会信任。众所周知,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素有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何况现在只是扶老人一把。毋庸置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道德的种子。因此,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并没有退步,道德观念仍然存在,只是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在社会给予我们一种态度时,我们都抱着那种从众心理去接受并去模仿。从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看,由事件的发生背景就是在当时当今媒体的发展比较壮大,范围广、传播快的特点更能起到促进社会认识的改进和社会力度的提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劝说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可以影响到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在这个信息传递沟通过程中,分析的着眼点则在于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接受者及传播情境四个方面,更好地传递对于摔倒老人失助问题研究的信息,使民众做到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社会道德没有退步,只是人们在看到或者听到近期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中产生了疑惑,对社会认知迷失方向,人们也因此不敢扶起老人,而有些也恶意或者不知情的情况诬陷了好人。从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种方法—团队影响法来看,如果遇到摔倒老人,在我们整个团队中只要履行规范准则,队员将不会受到排斥和拒绝,老人肯定不会失助。而作为摔倒老人一方,也不会违背规范准则,帮扶的人也不会“背黑锅”。

虽说社会心理的各种影响下,人们大多都为自保而舍弃自己的基础道德理念,但是总还是有些人存在,无论何时都会保持自我,至少能做到坚守做自己改做的而不是一味的从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