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前丘脑主要负责处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皮层进行进一步处理。
中丘脑主要负责处理运动信息,协调身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后丘脑主要负责处理平衡和空间定向等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边缘系统
组成:包括海马体、杏仁核、扣带回等结构
功能:负责情绪、记忆、认知等功能
特点:与脑干、丘脑等结构有密切联系
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和肌肉的活动
THANK YOU
汇报人:XX
相关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与边缘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2
感知和认知
感觉系统:接收外界刺激,产生感觉
知觉系统:整合感觉信息,形成知觉
记忆系统:存储和回忆信息
思维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决策
运动控制Biblioteka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运动来实现运动控制
自主运动是指由意识控制的运动,如行走、跑步等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汇报人:XX
目录
0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0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1
脑干
脑干的位置:位于大脑下方,脊柱上方
脑干的功能:控制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
脑干的结构: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脑桥:连接延髓和中脑,协调身体两侧的运动
中脑:控制视觉、听觉等感觉信息处理
小脑
结构:位于大脑半球后方,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功能:负责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空间定向
疾病:小脑病变可能导致运动协调障碍、平衡失调等症状
研究进展:小脑在认知、情绪和语言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渐受到关注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节组成,它负责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而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对身体内外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中枢。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节组成。
神经根可以分为脊髓神经根和颅神经根,脊髓神经根位于脊髓背侧和腹侧,通过脊神经与脊髓相连。
颅神经根位于脑干和脑的基部,通过颅神经与大脑相连。
神经丛指的是一群神经纤维从不同的神经根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
神经节则是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的局部肿大区域。
2. 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负责传递信息,它将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传递至肌肉和腺体。
例如,当人的手接触到热物体时,热感受器会发送信号到脊髓,然后通过外周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大脑再下达指令,使手部肌肉进行相应的动作,以避免烫伤。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
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主要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生命活动。
小脑位于脑干的后部,主要控制和协调肌肉活动。
脊髓则是连接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重要通道,负责传递信息。
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信息中枢,它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和反馈。
例如,当人体感觉到饥饿时,肠道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大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和调节食欲中枢来调节饥饿感。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还控制着人的运动、语言、思维、情绪等高级功能。
总结: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V1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V1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身体各种运动和感觉活动的核心。
下面将详细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
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部分,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总指挥中心,主要负责思维、记忆、感觉、言语、情感等高级功能。
2.小脑:小脑位于颅后凹内,是大脑的一部分,主要控制人体平衡、手足协调等运动功能。
3.脑干: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截面,控制着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
4.脊髓: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主要是控制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反应。
二、功能
1.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进行感官接受和传导,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2.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和协调,包括肢体的运动、呼吸、心跳和消化等生命体征运动。
3.思维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主管人类的智力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
和行为等高级功能。
三、疾病
1.脑卒中: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说话不清、面部瘫痪、肢体肌力减退等。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等。
3.脑膜炎: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炎症,易导致脑神经受损,出现视力、听力、面容和肢体运动异常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智力和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对个人生命质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中枢的发育和功能

神经系统中枢的发育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它负责感知和处理外界信息,并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和功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本文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1. 胚胎期在受精卵形成后,胚胎开始分层。
在三层胚胎形成过程中,外层细胞形成了神经外胚层,最终演变为中枢神经系统。
在整个胚芽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会迁移并聚集在特定区域,最终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部位。
2. 神经管的形成随着分化和迁移过程的进行,神经外胚层称为神经板,接着沿着身体轴线形成了一个带状结构——神经原板。
进一步发展,这个结果便变为双缝间隙内拱起而膨大之两侧面积较大而下凹之部位称为主要槽即脊柱的内管即神经管。
3. 大脑和脊髓的发育在神经管形成后,前端的部位会进一步分化为大脑。
大脑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脑干、小脑、中脑、边缘系统等。
与此同时,神经管的后端将分化为脊髓,它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道。
4. 神经元的生成和迁移大量神经元细胞在胚胎期间生成,并通过迁移到相应的位置建立连接。
这些神经元通过纤维束互相连接起来,并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功能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知和认知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感知外界刺激,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和处理的信号。
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等)接收外界刺激后,传递给大脑进行解读。
大脑通过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完成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认知。
2. 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控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人体通过大脑指令,将运动信号传递到脊髓和肌肉,从而实现精确的动作。
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使得人体可以完成复杂的协调运动,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3. 记忆和学习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记忆和学习的过程。
大脑的海马体和额叶等区域与存储和处理信息有关。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形成新的连接,并加强已有连接,从而实现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01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
的正常功能。
远离烟酒
02
长期吸烟和饮酒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应尽量避免。
保持心情愉悦
03
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负担,促进身心
健康。
合理饮食和营养补充
均衡饮食
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 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 身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诊断方法及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语言、运动等方面,评估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可显示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诊 断。
实验室检查
如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等,可提供疾病诊断的辅助信息。
治疗原则与措施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 等,手术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 治疗方法。
预防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伴发各 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 血栓等,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01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抗帕金森病药物、抗癫痫药物 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
02
03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可 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并 提高生活质量。
04
06
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探索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认 识逐渐深入。
研究现状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等多个 学科。同时,随着脑科学计划的推进和神经技术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指大脑和脊髓这两个部分,是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中最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不仅控制着我们的心跳呼吸、睡眠醒来等基本生理机能,同时也与学习记忆、思考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紧密相关。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对其发育和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
1.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经历了神经元生成、运移、分化以及突触形成等多个重要阶段。
神经元的生成和运移发生在早期,分化和突触形成则在后期逐步完成。
1.1 神经元生成与运移神经元的生成起源于胚胎的神经上皮层。
在胚胎期间,神经上皮细胞会不断分裂和增殖,最终产生出大量的神经前体细胞(neuronal progenitor cell)。
这些神经前体细胞会向外迁移,穿过其他细胞层,最终抵达目标区域。
神经前体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会依赖趋化因子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达到目标细胞层后,神经前体细胞会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分化细胞的类型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情况、吸收的趋化分子及其它微环境因素有关。
这样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和分化后,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
1.2 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形成神经元分化涉及多个不同的过程,如轴突伸长、树突生长、分枝和刺突的形成等。
神经元突触的形成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突触形成中,神经元的轴突会向目标细胞发送化学信号,并与其树突结合形成突触。
研究发现,神经元的分化和突触形成是在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就已经开始了,但这些过程也会持续到成年期。
成年后,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形成的速度会逐渐减缓,但这些过程并不会完全停止。
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指我们的大脑和脊髓如何控制各种行为和认知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两个部分。
2.1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和身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和代谢等。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包括大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整合、传递和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参与调控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复杂且精密。
整个系统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其中包含了合成和储存生物分子所需的结构和功能。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组织器官。
树突则是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息。
胶质细胞主要负责提供支持和保护神经元。
它们包括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
胶质细胞不直接参与信息的传递,但对于维持神经元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信息传递、整合和调控。
信息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神经元会将信息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给脑部进行处理。
这种信息传递过程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
信息整合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来自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进行分析、加工和综合。
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有序处理。
中枢神经系统还负责调控身体的各种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运动等。
这些调控过程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以及神经元与外周器官之间的联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和研究领域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神经元损伤可能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胶质细胞异常功能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不断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和功能的认识。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损伤修复和疾病发生等方面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发出的12对颅神经,除第Ⅹ对外,均分布在 头、颈部: a. 第Ⅰ对:嗅神经; 第Ⅱ对:视神经; 第Ⅲ对:动眼神经; 控制括约肌、外眼肌 第Ⅳ对:滑车神经; 和眼球运动; 第Ⅵ对:外展神经; 第Ⅴ对:三叉神经。控制额部及额部皮肤 感觉;
第Ⅶ对:面神经。控制面部肌肉、舌肌; 第Ⅷ对:听神经。 第Ⅸ对:舌咽神经; 第Ⅺ对:副神经。支配颈、背肌活动; 第Ⅻ对:舌下神经。 b. 第Ⅹ对:迷走神经。极其重要的副交感神 经。传至外周,控制呼吸、心脏、支气管 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消化腺等的分泌, 内脏感觉的传入,声带。
⑵、间脑(interbrain): 是大脑半球间的两团灰质,左右并列。 a. 丘脑(thalamus): 接受躯体感觉,是控制运动的皮层下中枢。 b. 下丘脑(hypothalamus): 调节自主神经活动,内分泌及内脏活动的 神经中枢。 通过控制垂体( Pituitary )分泌激素, 进而调控外周内分泌腺及性腺功能。
第3章
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
一、神经中枢结构概要 二、睡眠 三、脑电波(EEG)
人脑结构:
大脑皮层 大脑 大脑髓质 间脑
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一、结构概要 1.前脑 ⑴大脑(cerebrum): a.大脑皮层(cortex):由神经元胞体组成, 又称灰质(gray matter),有大量凹凸。 大脑表面一层,平均厚度2~3毫米。成人 大脑皮层表面积约1/4平方米,约含100亿 个神经元胞体 。 1、对外界信息的高级感知、 功能: 识别和分析综合,智能; 2、随意运动中枢。
左右各一,含黑色素。与纹状体组成 基底神经节,调控躯体运动之中枢。黑质含 有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抑制纹状体的乙 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若黑质病变,其多 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至临界点以下时,将发生 帕金森氏综合症(Parkinson´s disease)。 也是恐惧处理中枢。
Imbalance primarily between the
c. 上丘脑(epithalamus): 其松果体控制自主神经,分泌褪黑激素, 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钟)中枢。 2、中脑(midbrain): 功能:控制视觉、听觉、痛觉,协调躯体 运动。
⑴.网状结构:传导痛觉,与下丘脑等均是 吗啡中枢作用部位。
⑵.黑质(black substanc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脊髓(spinal cord ): H形灰质柱。 ⑴.腹角:运动(传出)神经元胞体所在。 ⑵.背角:感觉(传入)神经元胞体所在。 ⑶.侧角:自主神经元胞体所在,腹、背角之间。
脊髓功能: a.传导功能 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 先经背根(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后经 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 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腹根 (运动神经元)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 b.反射功能 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 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如排便,排尿和膝跳反射等。
b.海马(hippocampi): 大脑半球内侧面。 功能: 记忆,情感及促发 动作中枢。
c.纹状体(striata):
大脑半球中间,含大量乙酰胆碱能神 经元。与中脑黑质组成神经基底核(节) (basal nuclei ganglia)。
功能:协调躯体运动。
d.内囊(internal capsule): 纹状体与丘脑间的传导束称内囊。 功能:传导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之间的 感觉与运动神经讯息。 脑中卒(stroke): 脑血栓压迫使大脑中动脉内囊支破裂, 传导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丧失,半身不隧(中风)。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Acetylcholine (Ach)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DA) in the Basal Ganglia.
DA Ach
Parkinson´s disease
3、后脑(afterbrain): ⑴.小脑(cerebellum): 参与躯体运动、平衡的调节。 ⑵. 脑桥(pons): 大、小脑的信息通道。 ⑶.延髓(medulla):连接脑桥与脊髓。 心脏、心血管调节; 呼吸控制; 功能 控制吞咽、呕吐; 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5、脊神经与颅神经: ⑴. 脊神经:31对 腹、背根汇合形成脊神经,共31对。 按生理位置分为: 颈髓脊神经: 8对; 胸髓脊神经:12对; 腰髓脊神经:5对; 骶尾脊神经:6对。
⑵. 颅神经:12对 颅神经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 包括嗅、听和视神经; 运动神经: 包括动眼、滑车、展、副 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包括三叉、面、舌咽和 迷走神经。
眼球快速运动有规律地出现,持续几分 钟到半小时以上。 EEG呈现低振幅的β波, 此期为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每夜可出现4~6次REM。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通常的睡 眠, EEG呈现缓慢的δ波;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EEG呈现 快速的β波,眼球快速运动,又称快速眼动睡 眠(REM sleep)。
三、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 1、脑电波类型: α波:8~13次/秒; β波:14~30次/秒, 快波 θ波:4~7次/秒; δ波:0.5~3次/秒, 慢波 闭眼安静时出现α波; 兴奋时出现低振幅的β波; 睡眠时可出现β、θ和δ波。
2、睡眠的两种状态:REM睡眠与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时,生理生化活动水平降低。 快波睡眠时,脑的活动水平高,蛋白质合成 加速。比慢波睡眠时更难唤醒,睡得更深, 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此时骨骼肌完全松 弛,出现REM(50~60次/分)和部分躯体抽动。 REM睡眠是生理必须的。 每夜约经历5个REM睡眠与慢波睡眠周期。
癫痫病人常有一过性高幅峰波(棘波)或 棘-慢波复合波。
水溶性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物质不能进入 脑脊液。脂溶性小分子易透过BBB。 BBB是一种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BBB结构: a.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 b. 脑毛细血管外有大量胶质细胞包裹。 c. 血-脑脊液屏障(B-CSF Barrier)。
松果体、垂体后部、延髓极后部无BBB。
分析EEG的波形、波幅、节律等变化,对于 了解脑的活动情况和诊断癫痫、脑瘤等脑 病都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要求: 1、掌握基底神经节构成与功能、BBB; 2、了解人脑基本结构与功能; 3、了解脊髓基本结构; 4、了解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
Brain: Hypothalamus
Pituitary
Periphery: Endocrine organs
Targets tissues
The Hypothalamus is the Boss! -Hypothalamus receives & integrates stimuli, releasing factors sends orders to pituitary. The pituitary is merely an Manager. -Pituitary controls the other organs and tissues.
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充满脑部,由脑室、脉管膜中血浆渗出。 使脑组织、脊髓犹如浸浮在其中。 功能:a.防震; b.与脑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颅内压稳定; d.参与构成BBB。
8、脑膜: 三层:
硬脑膜,最厚,外; 软脑膜,贴在脑、脊髓表面; 蜘网膜,硬、软脑膜之间。
二、睡眠 睡眠不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周期性疲劳,而是 皮层下结构生理(生化)活动的结果。
1、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中脑中缝核具有密集5-HT能神经元胞体, 损伤其或抑制5-HT作用可致失眠。 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 破坏脑桥的兰斑核,致睡眠障碍。其含大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睡眠与觉醒的交替,是中枢神经正常活动 的重要部分,两者保持平衡。
6、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系统除神经元细胞 外,脑和脊髓的一半容量为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10 倍。 7、脑的血液供应、血脑屏障和脑脊液: ⑴.血液供应 两对颈动脉和两对椎动脉供血。 脑重为体重的~1/50,供血量为心输出量 的~15%。
⑵.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