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填空、选择、简答)

1.聚合物反应和聚合物生产的特点:

①反应机理多样,动力学关系复杂,重现性差,微量杂质影响大。

②除了要考虑转化率外,还要考虑聚合度及其分布,共聚物组成及其分布和序列分布,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等。

③要考虑反应时候的聚合物流动、混合、传热、传质等问题。

④要考虑反应器放大的问题。

2.本课程研究内容:

1)聚合物反应器的最佳设计。

2)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二章(所有题型)

化学反应器:完成化学反应的专门容器或设备。

1、反应器分类:

1)按物料相态分类

2)按结构型式分类

类型优点缺点举例

釜式反应器优点:结构简单,加工

方便,传质、传热效率

高,适应性强,操作弹

性大,连续操作时温度、

浓度易控制,产品质量

均一,适于多品种、小

批量生产。

要求达到高转化率时,

反应器容积大

顺丁橡胶,丁苯橡胶,

聚氯乙烯

管式反应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耐高压,传热面大,热

交换效率高,容易实现

自动控制

对慢速反应管子要求长

且压降大

高压聚乙烯的生产,石

脑油的裂解,轻油裂解

生产乙烯

塔式反应器挡板型: 适于快速和中

速反应过程,结构复杂

固体填充式: 结构简

单,耐腐蚀,适于快速

和瞬间反应过程

不同塔不同,书上没说,

具体见老师ppt吧

o(╯□╰)o

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已

内酰胺的缩聚

流化床反应器传热好,温度均匀,易

控制

催化剂的磨损大,床内

返混大,高转化率难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

萘氧化制苯酐,聚烯烃

的生产

3)按操作方式分类

间歇反应器:在反应之前将原料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直到反应达到规定的转化率,即得反应物,通常带有搅拌器的釜式反应器。优点是:操作弹性大,主要用于小批量生产。

连续操作反应器:反应物连续加入反应器产物连续引出反应器,属于稳态过程,可以采用釜式、管式和塔式反应器。优点是:适宜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半连续操作反应器:预先将部分反应物在反应前一次加入反应器,其余的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连续或断连续加入,或者在反应过程中将某种产物连续地从反应器中取出,属于非稳态过程。优点是:反应不太快,温度易于控制,有利于提高可逆反应的转化率。

(PS:造成三种反应器中流体流动型态不同是由于物料在不同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不一样。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年龄的流体微元之间的混合,返混代表时间上的逆向混合。)

2、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流动型态

平推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通过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相同。

⑵物料在反应器中沿流动方向逐段向前移动,无返混。

⑶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沿管程递变,但是每一个截面上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在时间进程中不变。

⑷连续稳态操作,结构为管式结构。

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不相同。

⑵物料充分混合,返混最严重。

⑶反应器中各点物料组成和温度相同,不随时间变化。

⑷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 。 非理想混合流反应器:(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中在反应器中的死角、沟流、旁路、短路及不均匀的速度分布使物料流动型态偏离理想流动 )

3、均相反应动力学

反应

反应速度式 反应积分式

不可逆反应

一级S A k

?→?

A A A kC dt

dC

r =-=

)11ln(1ln 10A

A A x k C C k t -==

二级

S B A k

?→?+

B A A

A C kC dt

dC r =-

= )

(ln 1

0000B A B

A A

B B A

C C C C C C C C kt 不等于-=

)(11000

B A A A

C C C C kt =-=

可逆

反应

一级R A ?→←

R A A

A C k C k dt

dC r 21-=-

=

)ln(

)(021e

e A A A A C C C C t k k --=+

二级

S

R B A +?→←+ S R B A A C C k C C k r 21-=

]

)12(ln[0A

A A A A A x x x x x mC K

kt e e e ---=

(m=2) 复合

反应

平行反应

A A C k k r )(21+=

ln

)(21A A

C C t k k -=+ 连串反应

S

R A k k ?→??→?2

1

R

S B A R C k r C k C k r 221=-=

)

1()(20120211

t k A s t k t k A R e C C e e C k k k C ----=-+=

(PS :在连串反应中,R 的浓度会有最大值,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为:1

21

2max )

ln(k k k k t -=,最大浓度为:

1

220max

)

(2

1

k k k A R k k C C -=

1、反应物质A ,按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等温分解,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5min 后转化率为50%,试问在该反应器中转化75%的A 物质,需要增加多少分钟?

答案:间歇釜二级不可逆

t= ()A A A x kc x -10 1k = ()A A A x c t x -101

2k = ()A A A x c t x -1021

1k =2k

∴()A A A x c t x -101 = ()A A A x c t x -1021 代入

()%5015%500-?A c = ()%751%

7502-?A c t

2t =15min

'2t =12t t -=15-5=10min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 10min

4、理想反应器设计

1) 反应器设计的三个基本要求:

a. 提供反应物料进行反应所需要的容积,保证设备有一定的生产力。

b. 具有足够的传热面积,保证反应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使反应控制在最适温度下进行。

c. 保证参加反应的物料均匀混合。 2) 反应器设计基本原理: 物料衡算:(流入量)—(流出量)—(反应消失量)—(累积量)=0 热量衡算:(随物料流入热量)—(随物料流出热量)—(系统与外界交换热量)+(反应热效应)—(累积热量)=0

3) 基本过程:根据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可以得到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式,再结合动力学方程式

计算反应器体积。平常我们计算的是恒温恒容下的,步骤如下: ? 由反应器操作特点,写出物料衡算式;

? 由物料衡算式和化学动力学方程式计算反应所需时间反τ; ? 由辅助生产时间τ辅和τ反,计算生产周期:辅反生τττ+=

? 由及每小时处理的物料量ν0,求出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生τ?=0v V R ? 由反应器装料系数φ求出反应器实际体积:?

R

V V =

4) 几种重要反应器的设计过程(在这里只列出主要的几个公式,这个是重点中的重点,建议大家看

书22~~36页)

反应器 物料衡算式

停留时间(反应时间)

间歇反应器

dt dx

n V r A

A A 0=? ??-==A

A

A

C

C A A

x A A A r dC r dx C t 0

00

平推流反应器

dV r dx F A A A =0

?

?-=-==

f

A A

f A C C A

A

x A A r dC r dx v V t 0

00 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V r C v C v A A A +=000

A

A

A A A A r x C r C C v V t 000=

-==

5) 多级串联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物料衡算式:i Ai Ai Ai V r C v C v +=-010?Ai

Ai Ai A i i r x x C v V )

(100--==τ(对第i 级反应器中

的A 组份)

假设Vi 都相等,则N τττ=??????==21N

A A k C C N )

1(0τ+=

?(N 代表第N 级)

也可得到N

A k x N )1(1

1τ+-

=

6) 容积效率:同一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产量和转化率下,平推流反应器和理想混合流反应器所需

的总体积比。工业上用来衡量单位反应器体积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m p

m p

V V ττη=

=

零级反应时, 1=η,两种反应器体积相等,即反应器型式对反应速度没有影响 。

除零级反应以外,其他正级数反应的反应器容积效率小于1。

当转化率一定时,反应级数越高,容积效率越低,故对于反应级数高的反应宜采用平推流反应

器 。

5、理想混合反应器热稳定性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是指当反应过程的放热或除热速率发生变化时,过程的温度等因素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当外扰消除后,过程能恢复到原来的操作状态,则反应器具有热稳定性,或具有自衡能力,否则为热不稳定的或无自衡能力。

体系具有热稳定性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 放热速率与除热速率相等,即:稳态条件c r Q Q = ② 稳定条件

dT

dQ dT dQ r

c >

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

1、化学反应的特性,如k 、△H 、E 等

2、反应过程的操作条件.如0v 、0A C 、T 等。

3、反应器的结构,如A ;

4、操作条件,如0v 、T 、W T 、K 等

T 与W T 的最大温差:E

RT T T T W 2<

-=?反应器内的温度与冷却剂的温度差必须小于E RT 2

,这是热稳定性的又一条件。

6、停留时间分布

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微元之间的混合。(和前面介绍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个更简洁,返混造成了停

留时间的分布。) 造成返混的原因:

a. 由于物料与流向相反的运动造成的。

b. 不均匀的速度分布。

c. 由于反应器结构所引起的死角、短路、沟流、旁路等造成。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dt t E t F t

?=0

)()( 1)()(0

==∞?∞

dt t E F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跃迁示踪法、脉冲示踪法。(51页)

平均停留时间:??

?∞

==0

)()()(dt t tE dt t E dt

t tE τ∑∑=)()(t E t tE

方差:2

2

2

22

)

()()(ττσ-=-=∑∑?∞

t E t E t dt t E t t

若以对比时间τ

θt

=作为自变量,则此时方差为无因次方差2

2

2

τσσt =,当:

02=σ时,为平推流;

12=σ时,为理想混合流;

102<<σ时,为非理想混合流。

第三章(所有题型)

1、聚合度及其分布函数定义及关系 数均聚合度: ,

重均聚合度:

Z 均聚合度:

瞬时数均聚合度:

瞬时重均聚合度:

]

[][][][][02

2P M M P P j P j j j j n -=

=∑

∞=∞=∑∞

==2

]

[][j j P P ][][][]

[][02

2

222M M P j P j P j P j j j j j j W -==∑

∑∞=∞

=∞=∑

∞=∞

==2

2

2

3

][][j j j j Z P j P j P P

M j Pj

j Pj

n r r r

jr

p ==

∑∑∞

=∞

=2

2M j Pj

j Pj j Pj

w r r j jr r j p ∑

=∞

=∞

===2

2222

∞=∞

==222

3

j Pj

j Pj

Z r j r j p

瞬时Z 均聚合度:

?

=

x

n

n n n dx p x

P p P 0

1的关系:与 W P 与W p 的关系:

瞬时数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瞬时重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M

p P P W r jr jr jr j f j j

j

=

=

)((其中M r 为聚合速率)

二者关系:

n

n W p j jf j f )

()(=

数基聚合度分布函数:

]

[][]

[]

[)(P p P P j F j j j n =

=

重基聚合度分布函数:][][][][][)(0M M P j P j P j j F j j j W -==∑ 积分式:

?

=

x

n n n

n dx p j f x

P j F 0

)()( dx p j jf x dx j f x j F n

n W W ??==)

(1)(1)(

2、平均聚合度及聚合度分布与动力学链长的关系

歧化终止、无链转移反应时:

v p n = , v p W 2= , v p z 3= ;其中v 为动力学链长。

)exp(1)(v

j v j f n -= , )e xp ()()(2v j

v j p j jf j f n n W -== dx p x P W

x

W

?=01M n

Pj n

M Pj P Pj Pj Pj n r p r p r r r r r r j f =

===∑)(

偶合终止、无链转移时:

v p n 2= , v p W 3= ;

)exp()(2v

j v j j f n -= )ex p(2)(32v j

v j j f W -=

3、粘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在高转化阶段时,体系粘度增大,产生凝胶效应出现了自加速现象。此现象在自由基本体聚合

和沉淀聚合中尤为明显。对均相体系产生凝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体系粘度增加,链自由基卷曲,活性端基被包裹,双基扩散终止困难,t k 下降,而引发速率几乎不因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使聚合速率加速。

粘度对聚合过程的影响: a.

低转化阶段,此时认t p k k ,均不受扩散控制影响。

b. 中间转化阶段(从出现凝胶效应起),此时t k 受扩散控制影响,而p k 末受影响。

c.

高转化阶段(从p k 受扩散控制起),此时t p k k ,均受扩散控制影响。

4、缩聚反应

反应程度:0

0N N

N p -=(表示已反应的官能团数与原始官能团数的比)

间歇操作时:

缩聚反应聚合度分布函数可以写为:)1()(1

p p j F i n

-=-

12)1()(--=j W p p j j F

缩聚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为:p

Y P n -==

11

1 , p p P W -+=11

分布指数:p P P D n

W

+==

1 由上面的一些式子可以看出,缩聚产物的聚合度分布与温度无关,仅仅是反应程度p 的函数,随着p 增大,聚合度分布变宽。随着反应程度趋近于1,W n P P ,的值也激增,工业上为了制的高分子量的缩聚产物,应尽可能把反应产生的低分子物质排出体系外,以使反应程度趋近1。

理想混合流操作时:

p P n -=11 , 22)1()1(p p P W -+= , p

p P P D n W -+==112 理想混合流操作时数均聚合度与间歇操作相同,但是重均聚合度比间歇操作高,故理想混合流

操作时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比间歇操作时宽。

5、非均相聚合反应

最典型的两大非均相聚合体系:乳液聚合、悬浮聚合 引发剂:乳液聚合(水溶性引发剂)、悬浮聚合(油溶性引发剂)、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固体催化剂)

引发机理:自由基型、离子型 1)、乳液聚合:

聚合机理:根据间隙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可以把整个乳液聚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分散阶段(聚合前段);2、乳胶粒生成阶段(聚合I 段);3、乳胶粒长大阶段(聚合II 段);4、聚合完成阶段(聚合III 段)

乳胶粒生成期:诱导期结束到胶束消耗尽,此时不再有新的乳胶粒生成,聚合体系中的乳胶粒数不再变化。

反应恒速期:胶束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单体液滴中的单体不断扩散入乳胶粒中,使粒子中的单体浓度维持不变,直至单体液滴消失聚合速度下降。

降速期:单体液滴消失至聚合反应结束,由于无单体经水相扩散进入乳胶粒,故乳胶粒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只能靠消耗粒子中贮存的单体来维持。 乳液聚合的单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⑴ 单体可以增溶溶解但不能全部溶解于乳化剂的水溶液; ⑵ 单体可以在增溶溶解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 ⑶ 单体与水和乳化剂无任何作用 ; ⑷ 对单体的纯度要求达到99%以上 ;

⑸ 在乳液聚合中,单体的含量一般控制在30%~60%之间 。 间歇乳液聚合聚合速率:A

p p M

N N

n M k dt dM r ][=-

=式中][p M 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n 为每个乳胶粒中自由基的平均个数,N 为单位体积中乳胶粒的个数。

提高连续乳液聚合乳胶粒数的方法:(N '为连续乳液聚合乳胶粒数,N 为间歇乳液聚合乳胶粒数) ① 使第一釜的平均停留时间为τmax 以生成N '最大

② 可在主反应器前串联一管式反应器或串联一组停留时间极短的釜式反应器作为预反应器, 使主反应器中的N '提高到与N 相当

③ 采用种子聚合或增加乳化剂用量 乳液聚合反应器设计要点:

a. 反应器满釜操作防止器壁形成粘壁物;

b. 减少反应器内部结构,反应器表面光滑;

c. 使用轴向循环搅拌浆叶(传热及混合),设置全夹套(传热及粘壁);

d. 为保证反应体积增加能有效的增加传热面积,反应器不必按几何相似放大,d/r=2/1—30/1;

e. 满釜操作,不存留气—液相界面;

6、聚合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从生产角度看,聚合过程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保证达到希望的转化率,一般希望转化率越高越好,但由于产品质量或反应速率的限制,常

常只能适可而止;

b.应有高的反应速率,以使反应器有高的生产能力;

c.应保证聚合产物达到要求的平均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以满足加工应用和制品质量的要求;

d.对均相聚和应保证聚合物粒子达到一定的颗粒度和粒径分布。

温度的调控

1)控制聚合反应的放热速度

调整聚合配方,使聚合反应保持匀速进行

间歇操作时,采用逐渐或分批加入单体或引发剂

多釜串联反应器时,逐釜加入单体或引发剂

2)强化反应器散热过程

增加反应器传热面积

提高夹套侧冷剂液膜给热系数

合理选用反应器材质,及时消除反应器壁的聚合物垢层

对高粘反应体系,采用特殊的聚合反应器

3)选用适当冷却介质,提高传热温差

聚合速率的调控

a.调节单体及引发剂浓度,改变单体及引发剂的加料方式

b.加入一定量的阻聚剂,以控制聚合进程

c.调节聚合温度

d.改变聚合配方

e.在连续聚合时,可改变返混程度

f.对于乳酸聚合可用调节乳化剂量来调节聚合速率

g.调节反应压力

聚合度与聚合度分布的调控

1)调节反应温度、单体、引发剂浓度,避免波动;

2)连续聚合时可改变返混程度,使用分子量调节剂;

3)使用分子量调节剂;

4)乳液聚合可通过调节乳化剂来调节聚合度;

5)对缩聚反应应严格控制组分问的等摩尔比及去除反应副产物,以得到高分子量产物。

粒径及粒径分布的调控

a.调节搅拌强度;

b.调节搅拌釜内流体的循环次数;

c.调节搅拌转速;

d.改变聚合配方;

e.采用种子聚合;

f.改变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第四章(填空、选择)

流变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形和流动的科学,其任务是使物质所具有的复杂变形或流动现象更明确

化、系统化、定量化、进一步把产生这些现象的机理上升到分子结构上解释。

牛顿流体:流动曲线是通过座标原点的一直线,其斜率即为粘度。水、酒精、酯类、油类等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流动曲线不是直线或虽为直线但不通过座标轴原点的流体。粘度随剪切速率而变。 高聚物浓溶液、熔融体、悬浮液、浆状液等大多属于此类。

牛顿粘性定理:在稳态下,施于运动面上的力F ,必然与流体内因粘性而产生的内摩擦力相平衡,施于运动面上的剪切应力τ与速度梯度dy du 成正比,可写为:

dy

du A F μτ==

其中dy du 表示剪切速率,常用γ

表示,μ为粘度。 依时性非牛顿流体

1.触变性流体:该流体的粘度不仅随剪切速率而变化而且在恒定剪切速率下,它的粘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并达到一个恒定值。当剪切作用停止后,粘度随时间而增高经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可以恢复到最初的粘度值。

2.震凝性流体:这是一类比触变流体更不常见的流体它具有和触变流体相反的流动行为,称为反触变行为。在任一给定的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将趋近一个最大值,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取决于体系的性质,往往在10~200分钟范围内。 只有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才能促使流体中某种结构的形成从而出现震凝性。 非依时性非牛顿流体 幂律模型:

n K γτ =或N m τγ= 其中n 为非牛顿指数或者流动行为指数,表示偏离牛顿流体

流动的程度。

1=n 时为牛顿流体;1n 为胀塑性流体。

第五章(填空,选择,简答)

搅拌反应器的作用:

a. 推动液体流动,混匀物料。

b. 产生剪切力,分散物料,并使之悬浮。

c. 增加流体的湍动,以提高传热速率。

d. 加速物料的分散和合并,增大物质的传递速率。

e. 在高粘体系,更新表面促使低分子物排除 、

1、搅拌釜内的流体流况(在整个搅拌容器中流体速度向量的方向 )

宏观流动:指流体以大尺寸(凝集流体、气泡、液滴)的微元在较大的范围中(整个釜内空间)的流动状

况,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也称循环流动。 效果:混合、搅拌、悬浮

循环流动存在三种典型的流况,径向流动、轴向流动、切线流动

微观流动:指流体以分子尺度或接近分子尺度(小气泡、液滴分散成更小的液滴)在小范围空间(气泡、液滴大小的空间)中的流动。

产生原因:由于搅拌桨的剪切作用而引起的局部混合作用,它促使气泡、液滴的细微化最后由于分子扩散达到微观混合。

效果:分散,增大不同物相的接触面积,加快传热、传质

2、搅拌雷诺数与流体流动状态的关系

搅拌雷诺数:μ

ρμρ

2

Re

ND Dv N ==式中,D 为桨叶直径,N 为搅拌器转速。

雷诺数不同的不同流动状态:

A 区间(10Re

B 区间(100~10Re N ) 当雷诺数达数十时,自桨叶端开始有吐出流产生,并引起整个釜内流体的上下循环流动(可能尚存在四周死角),此时处于层流。

C 区间(1000~100Re N ) 此时处于过渡流态,即在桨叶周围液体为湍流状态,上下循环流动为滞流,随雷诺数增大,其湍动程度增大。

D 区间(1000Re >N ) 整个釜内的上下循环流动都处于湍流状态。无挡板时会引起旋涡, 有挡板时整釜会处于湍流状态。

3、打旋现象、挡板与导流筒。

打旋现象:当流体粘度不大,搅拌转速较高,而且桨叶放在釜的中心线时,液体将随着桨叶旋转的

方向循着釜壁滑动,釜内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涌向釜壁,使液面沿袭壁上升,中心部分的液面下降,形成一个漩涡,通常称打漩现象。坏处是:降低混合效率、搅拌效果;影响转轴强度。 挡板:

挡板的作用:使流型从主要生成漩涡的旋转型改变为对混合有利的流动,即将切向流转变为轴向流和径向流;增大被搅拌液体的湍动程度,改变搅拌效果。 挡板型式:平板式、管式、D 型、指数挡板、内冷挡板 挡板安装位置:

? 贴壁安装:J/T=1/12 适于低粘度系数,易导致搅拌死角产生; ? 离壁安装: J/T=1/16 可避免搅拌死角,但搅拌阻力加大,挡板与釜壁之间留有1/6板宽的间隙; ? 倾斜安装:粘度较高,带固体粒子体系,阻力小避免物料堆积。 导流筒:

? 提高釜内流体的搅拌程度,加强桨叶对流体的直接剪切作用。

? 造成一定的循环流型,使釜内所有物料均可通过导流筒内的强烈混合区,提高混合效率。 ? 由于对流体限定了循环路径,减少了短路机会。

4、搅拌器的构型及选择

构型:桨式搅拌器,推进式搅拌器,涡轮式搅拌器,螺杆及螺带式搅拌器 搅拌器选用需要满足的要求:(详细见课本151页)

a. 搅拌器选用应保证物料的混合

b. 消耗最少的功率

c. 所需费用最低

d. 操作方便,易于制造和维修

5、搅拌功率的计算

搅拌器所需功率由三方面组成

1) 搅拌器所消耗的能量(推动液体流动的能量)即搅拌轴功率P ,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

2) 机械传动所消耗的能量 ,机械传动效率0.8-0.95(减速机或增速机组合而得到极低或极高的

速度)

3) 搅拌轴封所消耗的能量, 计算搅拌功率的目的

a. 搅拌功率是衡量搅拌强度的主要物理量,P 的大小反映了釜内液体的搅拌程度和湍动程度

b. 搅拌功率是搅拌器机械设计的基本数据:搅拌桨、搅拌量 、速度范围 、搅拌臂直径 / 长度

c. 根据搅拌功率可选用搅拌电机

均相和非均相流体的搅拌功率的计算(这个比较复杂,整理出来意义不大,看书154页吧,知道怎么算就行)

设计混合及搅拌类型搅拌装置的步骤: 由生产任务确定容积V 和釜径T

选择D/T 比,求出D 确定桨叶类型:平桨0.5-0.83 涡轮0.33-0.40 推进式0.10-0.33 由搅拌程度确定搅拌等级和总体流速 计算排出流量

42

T u

Q d π=并由Qd N N _Re

图求搅拌器转速N

对桨叶直径进行粘度校正F

e C D D =

计算搅拌器的轴功率:

颗粒悬浮类型搅拌转速确定(课本167页)

6、搅拌器的混合特性及机理

混合机理 :在搅拌釜中,通过桨叶的旋转把机械能传递给釜内物料,正是在强制对流作用下的强制扩散过程。强制扩散有两种方式,即主体对流扩散和涡流扩散。

主体对流扩散:桨叶把动量传给它周围的液体,产生一股快速湍动液流、这股液流又推动周围的液体,使全部液体在釜内循环流动。循环流动的途径相当复杂,不同形式的搅拌桨叶各不相同,这种大范围内的循环流动称为“宏观流动”,由此产生的全釜范围的扩散叫主体对流扩散。

涡流扩散 :当桨叶产生的高速液流在静止的或运动速度较低的液体通过时,在高速流体与低速流体分界面上的流体存在速度梯度,形成液体相互分散所需的剪切力。涡旋运动十分强烈,这些涡旋迅速向周围扩散,一方面把更多的液体带到这股作宏观流动的液流中,同时形成局部范围内物料快速而紊乱的对流运动,这种涡旋运动称为搅拌釜内的“微观流动”。由涡旋运动造成局部范围内的对流扩散称为涡流扩散。

实际混合过程除了主体对流扩散、涡流扩散外,还有液体的分子扩散。搅拌可以促进混合过程,使“微团”尺寸变小,大大增加分子扩散的表面积,并减小扩散距离,从而提高微观很合的速率。

531

D N K P ρ=1000Re >N 32D N K P μ=101Re -=N

大多数混合过程,主体对流扩散、涡流扩散、分子扩散这三种机理同时存在。对于高粘度液体大多在滞流状态下搅拌,混合过积主要为分子扩散和主体对流扩散综合作用。对于更高粘度的物料,分子扩散系数更小,在混合操作的有限时间内主要靠主体对流扩散。在湍流搅拌操作中,涡流扩散占有重要地位。

7、搅拌釜中的分散过程

分散:较大的液滴分裂成两个以上的液滴叫做分散。引起分散的推动力是作用于液滴的剪切应力,而抑制分散的阻力有界面张力和液滴内的黏性力。

剪切分散:剪切分散使液滴分散的推动力是粘性剪切力。液滴在粘性剪切力的作用下,由于处在不同流速的流线上而被拉伸,变长甚至分裂成小液滴。

湍流分散 :湍流分散也称涡流分散,搅拌釜内当流体处于湍流时就存在湍流分散。在釜附近存在各向异性湍流分散,在釜内的液滴分散主要是各向同性湍流分散,即小涡流的分散作用。分散机理:由小涡流剪切速率的涨落,引起桨叶附近的液滴瞬时破裂为小液滴。

合并:分散液滴的合并现象按机理可分为:布朗运动引起的合并,层流速度差引起的合并,湍流引起的合并;搅拌釜中一般认为以湍流引起的合并为主,而布朗运动常可忽略。

快速合并:二个液滴一经碰撞即发生合并称为快速合并。

缓慢合并:如果引起合并的碰撞只是所有碰撞的一部分,即有稳定因素存在下的合并称缓慢合并。

第六章(填空、选择、简答)

1、传热方式和传热装置(认识一下就可以了,课本178页)

2、搅拌釜传热计算

传热速率方程:)(0t t KA Q i -=(Q 为传热速率,A 为传热面积,i t 为过程流体温度,0t 为载热体温度,K 为总传热系数)

热阻方程:

∑++=λ

δαα21111K (21αα和分别代表釜内壁和釜外壁的传热膜系数,最后一项为釜壁固体导热部分的总热阻,其中δ为厚度,λ为导热系数)

3、搅拌釜内的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速率方程:)(L S L C C a K N

-=(N 为单位体积传质速率,L K 为传质膜系数,a 为

单位体积的界面积,S C 为与固相表面相接触的流体中的浓度,L C 为液相中的浓度)(具体见书上187页)

4、聚合反应釜的安全操作

? 加强密闭防漏,防止有毒、易燃、易爆炸物料的泄漏;

? 安装安全泄漏装置,低压操作时可安装简单的防暴膜,低压操作时可采用安全阀,还可采用放

空阀、液面计、预报器等安全附件 ;

?反应失控时采取紧急措施:加终止剂、注入冷剂、排出部分单体;

?安全用电。

第七章(填空、选择、简答)

1、反应器放大方法和准则

放大方法:数模放大和相似放大。

数模放大:通过动力学研究和模试,确定催化剂种类、反应物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剪切等对反应速率、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关系,并综合以数学模型来描述。通过冷模试验拿设备的几何尺寸及操作条件对搅拌釜内动量、热量、质量、停留时间分布和微观混合的定量关系,并相应建立传递过程模拟,然后设定各种过程参数,运用上述两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相似放大:在配方不变的前提下,不论反应机理如何,若工业反应器中的速度分布、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均与模试反应器相同。(通常采用相似放大)

2、搅拌聚合釜的传热放大

1)传热放大的几种方法:

2)按动力相似放大;

3)按叶端速度相等放大;

4)按给热系数相等放大;

5)按单位体积输入的搅拌功相等放大;

6)按单位体积的传热速率不变放大;

7)按总传热系数K放大。

3、搅拌釜的非几何相似放大

非几何相似放大的实质是,在明确放大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桨型、釜中内部构件、桨叶几何尺寸等手段,使工业釜的操作状态能满足放大淮则的要求。即令工业釜和模试釜之间对过程结果有决定影响的混合参数相一致。因此,运用非几何相似放大需掌握桨型、桨叶尺寸以及内部构件与各混合参数之间的关系。

4、放大准则的确定

按几何相似理论确定放大准则

对于几何相似体系,可在数个几何相似但容积不同的搅拌釜中进行试验,求出在每个釜中能获得合格产品的转速。由此确定N和D间的关系,即该放大准则最终归结为N和D间的比例关系。按非几何相似理论确定放大准则

非几何相似放大法不追求工业釜与模试釜间的几何相似,仅要求工业釜的一个或几个主要混合参数与模试釜相似。非几何相似理论来确定放大难则时,需仔细分析混合参数对过程结果的影响。

第八章(填空、选择、简答)

1、工业聚合方法

3、聚合反应器

反应釜应具备以下作用:

推动液体流动,混匀物料;产生剪切力,分散物料,并使之悬浮;增加流体的湍流,以提高传热效率;加速物料的分散与合并,增大物质传递速度;对高粘体系,可以更新表面,促使低分子物(如水、溶剂)蒸出。

?釜式反应器(搅拌釜式、系列釜式)

?塔式反应器

?管式反应器

?特种反应器

各种反应器的结构特点,适用范围等。

3、聚合反应器的选择原则

1.聚合反应器的操作特性

2. 聚合反应及聚合过程的特性

3.聚合反应器操作特性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经济效益

4、聚合过程实例

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高压聚乙烯聚合;丙烯淤浆聚合。各种聚合的特点和简单工艺。

电力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概述 1 电力系统:通过各级电压的电力线路,将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用户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起着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和消耗的作用。 2 电力网:在电力系统中,通常将输送、交换和分配电能的设备叫做电力网,它由变电所和各种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组成,可分为地方电力网、区域电力网、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三种类型。 3 建立大型电力系统(联合电网)的优点:①可以减少系统的总装机容量②可以减少系统的备用容量③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④可以安装大容量的机组⑤可以合理利用动力资源,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 电 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电能质量:指电压、频率和波形的质量。6 变电 由电力变压器和配电装置组成,起着变换电压、分配和交换电能的作用。7 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①频率偏差(我国电力系统的额定频率是50Hz,正常允许偏差为正负0.2Hz,当电网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正负0.5Hz)②电压偏差③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波动是由负荷急剧变化引起的)④谐波(危害:使变压器和电动机的铁芯损耗增加,引起局部过热,同时振动和躁动增大,缩短使用寿命;使线路的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增加,并有可能使电力线路出现电压谐振,从而在线路上产生过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使电容器产生过负荷而影响其使用寿命;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产生误动作;使计算电费用的感应式电能表的计量不准;对附近的通信线路产生信号干扰,从而使数据传输失真等)⑤三相不平衡(危害:三相不平衡电压或电流按对称分量法产生的负序分量会对系统中电气设备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使电动机产生一个反向转矩,从而降低了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使电动机效率降低,同时使电动机的总电流增大,使绕组温升增高,加速绝缘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对于变压 器,由于三相电流不平衡当最大相电流达到变压器额定 电流时,其他两项电流均低于额定值,从而使其容量得 不到充分利用。对多相整流装置,三相电压不对称将严 重影响多相触发脉冲的对称性,使整流设备产生更多的 高次谐波,进一步影响电能质量。此外,负序电流分量 偏大还有可能导致一些用于负序电流的继电保护和自 动装置的误动,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8 电力系 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中性点不接地(此接 地系统仅适用于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的小电网)②中 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③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低电阻接 地)(在380/220V系统中,一般都采用此种接地方式) 9 课后6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有几种? 一般采用那种 补偿方式?为什么?【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有全补偿、 欠补偿和过补偿,一般都采用过补偿方式。因为在过补 偿方式下,即使电网运行方式改变而切除部分线路时, 也不会发展成为全补偿方式,致使电网发生谐振。同时 由于消弧线圈有一定的裕度,即使今后电网发展,线路 增多、对地电容增加后,原有消弧线圈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章负荷计算与无功功率补偿 1 负荷计算:求计算负荷这项工作叫做负荷计算。 2 电 力负荷按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可分为三级:①一级负 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设备损坏且难以 修复,或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均属于一级负 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对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 两个独立电源应来自不同的地点。独立电源是指若干电 源中任一电源发生故障或停止供电时,不影响其他电源 继续供电,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的发电厂或变电所的 不同母线段,均属独立电源:⑴每段母线的电源来自不 同发电机⑵母线段之间无联系,或虽有联系但在其中一 段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将其联系断开,不影响另一段母 线继续供电。②二级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设备局部破 坏或生产流程紊乱且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或大量产品报 废、重点企业大量减产,或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 失者均属于二级负荷。二级负荷应由两回线路供电。③ 三级符合:所有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一般电力负荷,均 属于三级符合。三级符合对供电电源无特殊要求,允许 较长时间停电,可用单回线路供电。3 负荷曲线:表征 电力负荷随时间变动情况的一种图形。按负荷性质不同 可分为有功负荷曲线和无功负荷曲线。4 年最大负荷利 用小时数Tmax:是一个假想时间,在此时间内,用户 以年最大负荷Pmax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恰好等于全 年实际消耗的电能。Tmax为 1.显然年负荷曲年线越平坦Tmax值越大;反之, 年负荷曲线越陡Tmax越小。因此Tmax的大小说明了用 户用电的性质,也说明了用户符合曲线的大致趋势。对 于相同类型的用户,尽管Pamx有所不同,但Tmax却是 基本接近的,这是生产流程大致相同的缘故。所以Tmax 亦是反应用电规律性的参数。5 平均负荷Pav:指电力 负荷在一定时间t内平均消耗的功率,Pav=Wt/t,式中 Wt为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量。6 负荷系数: 平均负荷 与最大负荷的比值叫做负荷系数Kl=Pav/Pmax,也称负 荷率,又叫负荷曲线填充系数,它是表征负荷变化规律 的一个参数,其值愈大,说明负荷曲线越平坦,负荷波 动越小。7 计算负荷:根据已知的用电设备安装容量确 定的、按发热条件选择导体和电气设备时所使用的一个 假想负荷,计算负荷产生的热效应与实际变动负荷产生 的热效应相等。【确定计算负荷为正确选择供配电系统 中的导线、电缆、开关电器、变压器等提供技术参数】 8 确定计算负荷的方法①需要系数法:计算简单方便, 对于任何性质的企业负荷均适用,且计算结果基本上符 合实际,尤其对各用电设备容量相差较小且用电设备数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说明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内容 ①以工业规模的聚合过程为对象,以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体系传递规律为基础; ②将一般定性规律上升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到复杂反应器设计,放大等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手段; ③为聚合过程的开发,优化工艺条件等提供数学分析手段.简而言之: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内容为:进行聚合反应器最佳设计;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二章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1.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 间歇反应器:物料一次放入,当反应达到规定转化率后即取出反应物,其浓度随时间不断变化,适用于小规模,多品种,质量不均。 连续反应器:连续加料,连续引出反应物,反应器内任一点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生产能力高,易实现自动化,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2. 平推流、平推流反应器及其特点: 当物料在长径比很大的反应器中流动时,反应器内每一位原体积中的流体均以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此时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不存在返混,这种流动形态就是平推流。 具有此种流动型态的反应器叫平推流反应器。 特点:①在稳态操作时,在反应器的各个截面上,物料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②反应器内物料的浓度沿着流动方向而改变,故反应速率随时间位置而改变,及反应速率的变化只限于反应器的轴向。 3. 理想混合流、理想混合流反应器及其特点: 反应器中强烈的搅拌作用使刚进入反应器的物料微元与器内原有物料微元间瞬时达到充分混合,使各点浓度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出口流体组成与器内相等这种流动形态称之为理想混合流。 与理想混合流相适应的反应器称为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特点:①反应器内物料浓度和温度是均一的,等于出口流体组成②物料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有长有短③反应器内物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5. 容积效率:指同一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产量、和转化率的条件下,平推流反应器与理想混合反应器所需的总体积比 7.返混:指反应器中不同年龄的流体微元间的混合 8、宏观流体、微观流体 宏观流体:流体微元均以分子团或分子束存在的流体; 微观流体:流体微元均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流体; 9.宏观流动、微观流动 宏观流体指流体以大尺寸在大范围内的湍动状态,又称循环流动; 微观流体指流体以小尺寸在小范围内的湍动状态 11.微观混合、宏观混合P70 微元尺度上的均匀化称为宏观混合; 分子尺度上的均匀化称为微观混合。 1.按物料的相态、结构形式、操作方式和流体流动及混合形式分类,反应器可分为那几类? 按物料相态来分:均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 按结构形式来分:管式反应器、釜式反应器、塔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 按操作方式来分: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半连续反应器 按流体流动及混合形式来分:平推流反应器(或称活塞流、柱塞流、理想置换反应器)、理想混合流反应器(或称完全混合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填空、选择、简答) 1.聚合物反应和聚合物生产的特点: ①反应机理多样,动力学关系复杂,重现性差,微量杂质影响大。 ②除了要考虑转化率外,还要考虑聚合度及其分布,共聚物组成及其分布和序列分布,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等。 ③要考虑反应时候的聚合物流动、混合、传热、传质等问题。 ④要考虑反应器放大的问题。 2.本课程研究内容: 1)聚合物反应器的最佳设计。 2)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二章(所有题型) 化学反应器:完成化学反应的专门容器或设备。 1、反应器分类: 1)按物料相态分类 2)按结构型式分类

3)按操作方式分类 间歇反应器:在反应之前将原料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直到反应达到规定的转化率,即得反应物,通常带有搅拌器的釜式反应器。优点是:操作弹性大,主要用于小批量生产。 连续操作反应器:反应物连续加入反应器产物连续引出反应器,属于稳态过程,可以采用釜式、管式和塔式反应器。优点是:适宜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半连续操作反应器:预先将部分反应物在反应前一次加入反应器,其余的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连续或断连续加入,或者在反应过程中将某种产物连续地从反应器中取出,属于非稳态过程。优点是:反应不太快,温度易于控制,有利于提高可逆反应的转化率。 (PS:造成三种反应器中流体流动型态不同是由于物料在不同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不一样。返混:是指反应器内不同年龄的流体微元之间的混合,返混代表时间上的逆向混合。) 2、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流动型态 平推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通过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相同。 ⑵物料在反应器中沿流动方向逐段向前移动,无返混。 ⑶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沿管程递变,但是每一个截面上物料组成和温度等参数在时间进程中不变。 ⑷连续稳态操作,结构为管式结构。 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⑴各物料微元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不相同。 ⑵物料充分混合,返混最严重。 ⑶反应器中各点物料组成和温度相同,不随时间变化。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常用机构 一、零件、构件、部件 零件,是指机器中每一个最基本的制造单元体。 在机器中,由一个或几个零件所构成的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部件,指机器中由若干零件所组成的装配单元体。 二、机器、机构、机械 机器具有以下特征: (一)它是由许多构件经人工组合而成的; (二)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三)用来代替人的劳动去转换产生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具有机器前两个特征的多构件组合体,称为机构。 机器和机构一般总称为机械。 三、运动副 使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四、铰链四杆机构 由四个构件相互用铰销联接而成的机构,这种机构称为铰链四杆机构。 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有以下三种: (一)曲柄摇杆机构 两个特点:具有急回特性,存在死点位置。 (二)双曲柄机构 (三)双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判别: a+d≤b+ca+d>b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 最短杆固定与最短杆相邻的杆固 定 与最短杆相对的杆固 定 任意杆固定 注:a—最短杆长度;d—最长杆长度;b、c—其余两杆长度。 五、曲柄滑块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是由曲柄、连杆、滑块及机架组成的另一种平面连杆机构。 六、凸轮机构 (一)按凸轮的形状分:盘形凸轮机构,移动凸轮机构,圆柱凸轮机构。 (二)按从动杆的型式分:尖顶从动杆凸轮机构,滚子从动杆凸轮机构,平底从动杆凸轮机构。 七、螺旋机构 螺旋机构的基本工作特性是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移动。 螺纹的导程和升角:螺纹的导程L与螺距P及线数n的关系是 L = nP 根据从动件运动状况的不同,螺旋机构有单速式、差速式和增速式三种基本型式。

工程光学Ι复习要点--基本概念汇总

工程光学Ι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汇总 一、四大定律;光路可逆;全反射; 二、光轴;符号规则;如射角;孔径角;视场角;物距;像距;物高;像高; 近轴光线;近轴区域;共轭关系;垂轴放大率;轴向方法率;角放大率;拉赫不变量; 三、基点基面(焦点、主点、节点、焦面、主面);焦距;光焦度;牛顿公 式;高斯公式;焦物距;焦像距;等效光组(组合光组);

四、平面镜;双面镜;反射棱镜;折射棱镜;光楔;主截面;屋脊棱镜;等 效空气层;偏向角;色散; 五、孔径光阑;入瞳;出瞳;视场光阑;入窗;出窗;孔径角;孔径高度; 视场角;视场高度(物高、像高);渐晕;渐晕系数(线渐晕);渐晕光阑; 场镜;景深;焦深;理想像;清晰像; 六、像差;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位置色差;倍率色差;二级光谱; 色球差;像差曲线;子午面;弧矢面;

七、近视;远视;近点;远点;屈光度;分辨力;视放大率;有效放大率; 数值孔径;相对孔径;光圈数(F数);出瞳距; 系统工作原理汇总 远摄系统;反远距系统;望远系统;焦距测量系统;物方远心光路;像方远心光路;景深产生的原理;焦深产生的原理;人眼成像系统(正常、近视、远视);近视眼校正系统;远视眼校正系统;放大镜工作原理;显微镜工作原理;望远镜工作原理;目镜视度调节原理;临界照明;克拉照明;照相系统的调焦原理

方法汇总 全反射;单球面成像;共轴球面成像;反射球面成像(反射镜成像);理想光组成像;薄透镜成像;组合光组、厚透镜成像及焦距主面计算;透镜组成像;平行平板成像;光楔的偏向角计算;孔径光阑的判断;入瞳、出瞳的计算;入窗、出窗的计算;视场大小的判断和计算;渐晕光阑的计算;棱镜大小的计算;景深、焦深的计算;视放大率的计算(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有效放大率的计算;出瞳距的计算;通光口径的计算(物镜、目镜、分划板、棱镜、场镜) 作图汇总 作图求像;棱镜展开;棱镜坐标的判断;各种系统工作原理的光路图;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第二章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1.说明聚合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及其重要性。 研究内容:①以工业规模的聚合过程为对象,以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体系传递规律为基础; ②将一般定性规律上升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到复杂反应器设计,放大等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手段;③为聚合过程的开发,优化工艺条件等提供数学分析手段。 简而言之: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内容为:进行聚合反应器最佳设计;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2.动力学方程建立时,数据收集方式和处理方式有哪些?收集方式:化学分析方法,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处理方式:积分法,微分法。3.反应器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提供反应物料进行反应所需容积,保证设备一定生产能力;②具有足够传热面积;③保证参加反应的物料均匀混合4.基本物料衡算式,热量衡算式 ①物料衡算:反应物A流入速度-反应物A流出速度-反应物A反应消失速度-反应物A积累速度=0(简作:流入量-流出量-消失量-积累量=0) ②热量衡算:随物料流入热量-随物料流出热量-反应系统与外界交换热量+反应过程的热效应-积累热量=05.何谓容积效率?影响容积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工业上,衡量单位反应器体积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称之为容积效率,它等于在同一反应,相同速度、产量、转化率条件下,平推流反应器与理论混合反应器所需总体积比:η=Vp/Vm=τp/τm。影响因素:反应器类型,反应级数,生产过程中转化率有关6.何为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 ①反应物料在长径比很大的反应器中流动时,反应器内每一微元体积中流体均以同样速度向前移动,此种流动形态称平推流;②由于反应器强烈搅拌作用,使刚进入反应器物料微元与器内原有物料元瞬时达到充分混合,使各点浓度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出口流体组成与器内相等此流动形态称理想混合流。7.实现反应器的热稳定操作需满足哪些条件? ①Qr=Qc,Qr体系放出热量;②dQc/dT>dQr/dT,Qc除热量;③△T=T-Tw

土建工程基础 知识点总结

. 根据材料的1.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大类。 墙体材料和功能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结构材料,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功能,三类。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实际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材料的密实度与空2. 。隙率(密实率,孔隙率)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3. 吸水性: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其大小用吸水率表示。 表示:材料所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其大小用含水率W b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称为材料的含水率。用软化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耐水性:材料在长期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表示:系数K 以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来表示:材料在外力4.(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强度, 产生的变形不因外力的消除而消失的性质称为塑形 5.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可随外力的消除而完全消失的性质称弹性 无明显的变形特征而突然破坏的性质称脆性 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吸收较多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被破坏的性能称韧性。 6.影响材料长期使用的破坏因素复杂多样,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等。 7.水泥按其用途和性能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三类。 水泥强度是评定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 8.混凝土通常是由胶凝材料、粗、细骨料、水以及其他材料,按适当比例搅拌配制并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具有所需的形体、强度和耐久性的人造石材。 9.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的选用原则:质量相同的石子,粒径越大,总表面积越小,越节约水泥,故尽量选用大粒径石子。 10.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性能,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性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 11.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1)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型水泥。 (2)采用低水胶比的干硬性混凝土。 (3)采用湿热处理——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混凝土 (4)掺加混凝土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掺合料(如硅粉、优质粉煤灰、超细磨矿渣等)。(5)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 12建筑砂浆按用途分为砌筑砂浆、抹面砂浆(如装饰砂浆、普通抹面砂浆、防水砂浆等)及特种砂浆(如绝热砂浆、耐酸砂浆等)。 13.建筑砂浆按胶结材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非水泥砂浆。 14.砂浆的和易性: .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总结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总结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 机械控制工程是研究控制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科学。它是一门跨控制论和机械工程的边缘学科。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机械工程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原因是它不仅能满足今天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与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辩证的系统分析方法,即不但从局部,而且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机械系统,改进和完善机械系统,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具体地讲,机械工程控制论是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就是研究机械工程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初始条件出发,所经历由内部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例如,在机床数控技术中,调整到一定状态的数控机床就是系统,数控指令就是输入,数控机床的加工运动就是输出。这里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且有一定运动规律的一个有机整体。输入是外界对系统的作用,输出是系统对外界的作用。通常机械工程控制论简称为机械控制工程,其所研究的系统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完全由研究的需要而定,因而称之为广义系统。由此可见,就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而言,机械工程控制论的任务 主要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系统已定,输入已知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称系统分析。2.当系统已定,系统的输出也已给定时,要确定系统的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系统的最优控制。3.当输入和输出均已知时,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称系统辨识或系统识别。4.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要识别输入或输入中的有关信息,称滤波与预测反馈及反馈控制 反馈及反馈控制 控制论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控制论把一切能表达一定含义的信号、符号、密码和消息等统称为信息。所谓信息传递,是指信息在系统及过程中以某种关系动态地传递,亦称转换。例如,对于机床加工工艺系统,要研究机床的加工精度问题,可将工件尺寸作为信息,通过工艺过程的转换,对加工前后工件尺寸的分布情况,运用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来

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基础工程 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姓名秦富中学号20120460114

《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基础工程》课程主要包括土力学和及基础工程两大部分内容,土力学所包含的知识既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下面对本课程的授课情况总结如下: 1、本课程的主要讲述的内容和要求: 土力学部分主要阐述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的应力和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及边破稳定等问题。基础工程主要讲授常见的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方面的内容,包括地基基础设计原则、浅基础、桩基础、复合地基、挡土墙、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以及动力机器基础和地基基础抗震,其中浅基础、桩基础、挡土墙、地基处理等是应当重点讲述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掌握一般土工试验方法,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具有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规划的能力和从事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并能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作出合理的评价。

2、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土力学和地基基础是一门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课程,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几个学科领域,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学生要系统掌握土力学和地基基础内容,一定要处理好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掌握必要的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土力学课程当中。在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当中,有很多地方与其它课程内容有些重复,如地基处理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地基处理》重复,土的工程性质和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与《岩土工程》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桩基础部分内容与《建筑施工》部分内容重复等等,因此讲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和这些课程的关系问题,要和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相互沟通,注意主次关系,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避免遗漏内容。 3、理论授课与实践的关系 土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充实工程实例,配合工程图片给学生讲解工程处理方法、工程经验和工程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工地,使学生对实际工程有一个直观认识,及早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此外,要重视土工实验,土力学课程中土工实验为10个学时5个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

第一讲 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讲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1) 一、内容提示 这一讲主要介绍2G311000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2G311010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2G311020电力工程常用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难点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结构构件常用的连接方式、水泥的品种及其适用范围、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及强度等级。 三、大纲要求 大纲要求: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力工程常用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四、内容讲解 2G311000 电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2G311010 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2G311011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 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连接方式通常有闪光对焊连接、电阻点焊连接、电弧焊连接、电渣压力焊连接、气压焊连接、埋弧压力焊连接。 1.闪光对焊连接 闪光对焊连接采用的设备是手动对焊机、自动对焊机。 闪光对焊可以分为连续闪光焊、预热闪光焊和闪光—预热—闪光焊等三种工艺,根据钢筋品种、直径和所用焊机功率等选用焊接工艺。 (1)连续闪光焊 连续闪光焊的工艺过程包括:连续闪光和顶锻过程。 (2)预热闪光焊 预热闪光焊是在连续闪光焊前增加一次预热过程,以扩大焊接热影响区。其工艺过程包括:预热、闪光和顶锻过程。

(3)闪光—预热—闪光焊 闪光—预热—闪光焊是在预热闪光焊前加一次闪光过程,目的是使不平整的钢筋端面烧化平整,使预热均匀。其工艺过程包括:一次闪光、预热、二次闪光及顶锻过程。 钢筋直径较粗时,宜采用预热闪光焊与闪光—预热—闪光焊。 2.电阻点焊连接 点焊过程可分为预压、加热熔化、冷却结晶三个阶段。 3.电弧焊连接 电弧焊连接采用的设备是弧焊机,分为交流弧焊机和直流弧焊机。 (1)帮条焊与搭接焊 ①施焊前,钢筋的装配与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搭接焊时,钢筋的预弯和安装,应保证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 帮条和主筋之间用四点定位焊固定;搭接焊时,用两点固定。 ②施焊时,引弧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 (2) 坡口焊 ①施焊时,焊缝根部、坡口端面以及钢筋与钢垫板之间均应熔合良好。为了防止接头过热,采用几个接头轮流焊接。 ②如发现接头有弧坑、未填满、气孔及咬边等缺陷时,应立即补焊。 (3) 预埋件T形接头的钢筋焊接 预埋件T形接头电弧焊的接头形式分贴角焊和穿孔塞焊两种。 (4) 装配式框架结构接头的钢筋焊接 在装配式框架结构安装中,钢筋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柱间节点采用搭接焊时,其伸出长度可适当增加,以减少内应力和防止混凝土开裂。 ②两钢筋轴线偏移较大时,宜采用冷弯矫正,但不得用锤敲打。如冷弯矫正有困难,可采用氧乙炔火焰加热后矫正。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重点总结

◎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给定环节、比较环节、运算放大环节、执行环节、被控对象、检测环节(反馈环节)组成 ◎开环控制反馈及其类型:内反馈、外反馈、正反馈、负反馈。 ◎1、从数学角度来看,拉氏变换方法是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工具。可以分别将“微分”与“积分”运算转换成“乘法”和“除法”运算,即把微分、积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对于指数函数、超越函数以及某些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连续点的函数,用古典方法求解比较烦琐,经拉氏变换可转换为简单的初等函数,就很简便。 2、当求解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时,求解的过程得到简化,可以同时获得控制系统的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3、拉氏变换可把时域中的两个函数的卷积运算转换为复频域中两函数的乘法运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的应用为研究控制系统的传输问题提供了许多方便。 ◎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各变量间的关系通常用微分方程等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解析法)、实验法 ◎建立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1、确定系统或各元件的输入输出,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按照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顺序,从系统输入端开始列出动态微分方程 3、按照系统的工作条件,忽略次要元素,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 4、消除中间变量 5整理微分方程,降幂排序,标准化。 ◎传递函数具有以下特点:1、传递函数分母的阶次与各项系数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而与外界输入无关。 2、当系统在初始状态为0时,对于给定的输入,系统输出的拉氏逆变换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传递函数。 x0(t)=L^-1[X0(s)]=L^-1[G(s)Xi(s)] 3、传递函数分母中s 的阶次n 不小于分子中s 的阶次m ,即n ≥m 。这是由于实际系统或元件总是具有惯性的 ◎方框图的结构要素:1、传递函数方框。2、相加点。3、分支点。 ◎时间响应及其组成:瞬态响应: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其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也称动态响应,反映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稳态响应:当某一信号输入时,系统在时间t 趋于无穷时的输出状态,也称静态响应,反映了系统的准确性。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系统稳态误差0lim (s)H(s)p s K G →=0 lim (s)H(s)v s K sG →=2 0lim (s)H(s)a s K s G →= ◎二阶系统响应的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r t ,响应曲线从原始工作状态出发,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上升时间。对于过阻尼系统,上升时间定义为响应曲线从稳态值得10%上升到90%所需要的时间。2、峰值时间p t ,响应曲线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 的时间定义为峰值时间。3、最大超调量p M ,超调量是描述系统 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用下式定义系统的最大超调量。 4、调整时间 s t 。5、振荡次数N ,在调整时间s t 内,0(t)x 穿越其稳定值0()x ∞次数的一半定义为振荡次数。(振荡次数与n ω无关,ξ 越大N 越小) ◎由此可见,系续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系统的特征根就是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因此,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还可以表述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全部位于[S ]平面的左半平面 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频率响应,该响应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幅值和相位相对于输入信号随频率w 的变化而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特性的表达式0()i X X ω和-arctanTw 称系统的频率特性,它与系统传递函数的关系将G(S)中的S 用jw 歹取代,G(jw)即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8章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第八章 1 聚合反应器 ?从操作方式来看它能进行间歇、半连续、单釜和多釜连续操作,以满足不同聚合过程的要求。?反应釜一般带搅拌装置,且形式多样。 1.1 釜式聚合反应器(聚合釜) (1)釜体(2)搅拌装置基本结构4 (3)密封装置(4)传动装置 ?封头 (1)釜体端部法兰式结构:开式结构、釜盖重包括:上下封头、直立圆筒、接管、法兰、支座等 5量较轻,适用压力较低、容积较小的反应釜选用。 闭式、留人孔式结构: 闭式结构、无法兰、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适用容积大的反应釜。 6

几种搅拌设备筒体的高径比H 1/D 1 种类罐内物料类型高径比一般搅拌罐液-固相、液-液相 1~1.3?筒体 7气-液相1~2聚合釜悬浮液、乳化液 2.08~ 3.85发酵罐类 发酵液 1.7~ 2.5 高径比较大? 991010 反应釜材质:不锈钢、搪瓷 11

管道颜色标识 原料:灰色空气:蓝色氮气:黑色1313水:绿色热介质进出管:红色 产物放料管:灰色 1414 1515 传感器:测量反应物 的温度、压力或其它参数。 16 17 视镜 18

支座:小型用悬挂式支座,大型用裙式支座或支承式支座。 19 20 如何有效的排除聚合反应热,保持反应温度? ①夹套冷却 夹套传热:饱和水蒸汽、热水、冷水、冷冻盐水、热导油等。 22 ?蒸汽加热和液体加热的方向? ①夹套冷却 夹套传热:饱和水蒸汽、热水、冷水、冷冻盐水、热导油等。 压力MPa 温度 ℃压力 MPa 温度 ℃0010102002001335230.010102.00.200133.50.050111.00.300143.50.100120.00.400151.50.150 127.0 0.520 160.0 夹套附加内冷管冷却——大型聚合釜或要求低温操作 24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教程文件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精品文档 1.基础与地基的概念: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性,需要将建筑物与地层接触部分的断面尺寸适当地扩大,以减小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建筑物地步扩大的那一部分称为基础,而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2.持力层与下卧层:当地基由多层土组成时,直接与基础底面相接触且承受主要荷载的那部分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一下的部分称为下卧层 3.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基础工程。研究内容:研究在各种可能荷载作用下以及各种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 4.基础的分类:浅基础和深基础地基的分类: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浅基础:通常埋置深度小于5m,只需经过简单的挖槽、排水等施工工序就可以建造起来。深基础:基础埋置深度较深,要借助于特殊的施工方法才能建造的。天然地基:不加处理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可直接在上面进行修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是经过处理后才满足要求的土层) 5.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a 强度要求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 b 变形要求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 c 上部基本结构的其他要求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6.地基基础设计包括地基设计和基础设计两部分 7.基础工程特点:隐蔽性复杂性风险性时效性综合性 8.浅基础设计内容:a 基础材料类型的选择 b 基础的平面布置 c 持力层(基础埋深)的选择d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e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按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变形和稳定性验算 f 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 g 绘制施工图纸 9.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的比较:刚性基础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不高,设计简单,不需要复杂内力分析计算等优点。缺点:强度不高,截面尺寸较大,埋深受限制和载荷较大时难以采用,某些材料的耐久性较差。柔性基础:由于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其抗弯和抗剪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可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有水平力和力矩等情况下发挥其特点,并能适应基础埋深受限时对截面高度的限制要求。 10.基础的底面到天然地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埋深,一般用符号d来表示影响因素: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环境条件建筑物功能与结构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冻融条件11.文克尔地基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土介质表面每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x,y)成正比,而与土和基础界面上其他点完全无关。P(x,y)=ks(x,y)缺陷:a 按照文克尔模型,地基的沉降只发生在基底范围内,与实际不符。B 在同一压力作用下,基床系数k不是常数,不仅与土的性质、类别有关,还与基础底面积的大小,形状以及基础的埋置深度等有关。 12.为保证设计的基础及地基的安全,经济可行,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的原则有:1)基础底面的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2)地基及基础的变形值小于建筑物要求的沉降值3)地基及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有足够保证4)基础本身的强度耐久性满足要求- 1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乙级和丙级。 14.倒梁法:倒梁法认为上部结构是刚性的,各柱之间没有差异沉降,因而可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的支座,支座间不存在相对竖向位移,基础的绕曲变形不会改变地基压力,并假定基底净反力Pjb呈线性分布,且除柱的竖向集中力外各种荷载作用(包括柱传来的力矩)均为已知,按倒置的普通连续梁计算梁的纵向内力,例如力矩分配法,力法位移法等。用倒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不等于愿柱作用的竖向荷载。 15. 地基承载力:为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基础工程设计时,必须控制基础底面上最大压力不超过某一限值,此限值称为地基承载力。其满足的要求:(1)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2)地基变形要满足建筑物限值的要求。 16.上部结构传到基础顶面处的荷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中心荷载和偏心荷载。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础知识总结.doc

绪论 1、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①被控对象复杂而庞大。②被控参数很多。③干扰严重。 2、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在跨地区的电力系统形成后,必须建立一个机构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合理调度电力系统中各发电厂的出力并及时综合处理影响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事故和异常情况,这个机构称为电力系统调度中心。 ①按运行管理的区域划分:?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火电厂自动化、水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②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角度划分:?电力系统频率和有功功率控制?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发电机同步并列的原理。 第1章发电机的自动并列 1、掌握并列操作的概念及对并列操作的要求。 ?并列的概念:将一台发电机投入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操作,称并列操作。发电机的并列操作又称为“并车”、“并网”、“同期”。 ?对并列操作的基本要求:①并列断路器合闸时,冲击电流应尽可能的小,其瞬时最大值不宜超过1~2倍的额定电流。②发电机组并入电网后,应能迅速进入同步运行状态,进入同步运行的暂态过程要短,以减少对电力系统的扰动。 2、掌握并列操作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并列操作的两种方式:准同期并列(一般采用)、自同期并列(很少采用)。 ?准同期并列的概念:发电机在并列合闸前已励磁,当发电机频率、电压相角、电压大小分别和并列点处系统侧的频率、电压相角、电压大小接近相等时,将发电机断路器合闸,完成并列操作,这种方式称为准同期。 ?自同期并列概念:将一台未加励磁的发电机组升速到接近于电网频率,在滑差角频率不超过允许值,机组的加速度小于某一给定值的条件下,先合并列断路器QF,接着合励磁开关,给转子加励磁电流,在发电机电势逐步增长的过程中,由电力系统将并列机组拉入同步运行。优点:操作简单,并列迅速,易于实现自动化。缺点:冲击电流大,对电力系统扰动大,不仅会引起电力系统频率振荡,而且会在自同期并列的机组附近造成电压瞬时下降。适用:只有在电力系统事故、频率降低时使用。自同期并列不能用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并列,也不用于汽轮发电机组。 3、掌握准同期并列的三个理想条件,了解并列误差对并列的影响。 ?(1) fG=fX:待并发电机频率与系统频率相等,即滑差(频差)为零;(2) UG=UX:待并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的幅值相等,即压差为零;(3)δe=0:断路器主触头闭合瞬间,待并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间的瞬时相角差为零。 ??①电压幅值差对并列的影响:产生的冲击电流,在只存在电压差的情况下,并列机组产生的冲击电流主要为无功冲击电流。冲击电流的电动力对发电机绕组产生影响,由于定子绕组端部的机械强度最弱,所以须特别注意对它所造成的危害,必须限制冲击电流。②合闸相角差对并列的影响:当相角差较小时,冲击电流主要为有功电流分量。说明合闸后发电机立刻向电网输出有功功率,使机组联轴受到突然冲击,这对机组和电网运行都是不利的。③合闸频率差对并列的影响:在有滑差的情况下,将机组投入电网,需经过一段加速或减速的过程,才能使机组与系统在频率上“同步”。加速或减速力矩会对机组造成冲击。(滑差越大,并列时的冲击就越大,因而应该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1.基础与地基的概念: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性,需要将建筑物与地层接触部分的断面尺寸适当地扩大,以减小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建筑物地步扩大的那一部分称为基础,而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2.持力层与下卧层:当地基由多层土组成时,直接与基础底面相接触且承受主要荷载的那部分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一下的部分称为下卧层 3.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基础工程。研究内容:研究在各种可能荷载作用下以及各种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 4.基础的分类:浅基础和深基础地基的分类: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浅基础:通常埋置深度小于5m,只需经过简单的挖槽、排水等施工工序就可以建造起来。深基础:基础埋置深度较深,要借助于特殊的施工方法才能建造的。天然地基:不加处理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可直接在上面进行修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是经过处理后才满足要求的土层) 5.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a 强度要求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b 变形要求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c 上部基本结构的其他要求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6.地基基础设计包括地基设计和基础设计两部分 7.基础工程特点:隐蔽性复杂性风险性时效性综合性 8.浅基础设计内容:a 基础材料类型的选择b 基础的平面布置c 持力层(基础埋深)的选择d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e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按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变形和稳定性验算f 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g 绘制施工图纸 9.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的比较:刚性基础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不高,设计简单,不需要复杂内力分析计算等优点。缺点:强度不高,截面尺寸较大,埋深受限制和载荷较大时难以采用,某些材料的耐久性较差。柔性基础:由于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其抗弯和抗剪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可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有水平力和力矩等情况下发挥其特点,并能适应基础埋深受限时对截面高度的限制要求。 10.基础的底面到天然地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埋深,一般用符号d来表示影响因素: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环境条件建筑物功能与结构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冻融条件11.文克尔地基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土介质表面每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x,y)成正比,而与土和基础界面上其他点完全无关。P(x,y)=ks(x,y)缺陷:a 按照文克尔模型,地基的沉降只发生在基底范围内,与实际不符。B 在同一压力作用下,基床系数k不是常数,不仅与土的性质、类别有关,还与基础底面积的大小,形状以及基础的埋置深度等有关。 12.为保证设计的基础及地基的安全,经济可行,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的原则有:1)基础底面的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2)地基及基础的变形值小于建筑物要求的沉降值3)地基及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有足够保证4)基础本身的强度耐久性满足要求- 1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乙级和丙级。 14.倒梁法:倒梁法认为上部结构是刚性的,各柱之间没有差异沉降,因而可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的支座,支座间不存在相对竖向位移,基础的绕曲变形不会改变地基压力,并假定基底净反力Pjb呈线性分布,且除柱的竖向集中力外各种荷载作用(包括柱传来的力矩)均为已知,按倒置的普通连续梁计算梁的纵向内力,例如力矩分配法,力法位移法等。用倒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不等于愿柱作用的竖向荷载。 15. 地基承载力:为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基础工程设计时,必须控制基础底面上最大压力不超过某一限值,此限值称为地基承载力。其满足的要求:(1)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2)地基变形要满足建筑物限值的要求。 16.上部结构传到基础顶面处的荷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中心荷载和偏心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