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朗读者》现象的思考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左右

朗读者观后感在电影《朗读者》中,我们看到了一段承载着爱情、道德与历史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男孩迈克尔和一位年长的女性汉娜之间的关系。
这段关系扭曲、复杂的是非界限让人不禁思考,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也使人深思。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迈克尔和汉娜之间的关系看似只是纯粹的爱情故事。
迈克尔被汉娜深沉的魅力所吸引,而汉娜也对迈克尔展现出了真诚的关怀。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汉娜过去的秘密,她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罪行,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加扭曲。
最让人震撼的是,汉娜是在二战中作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工作。
她对待囚犯的态度冷酷无情,甚至在一次事件中让一群囚犯死于火灾。
汉娜在审判时选择沉默,并且在正义面前依然决绝的态度让人扼腕叹息。
影片通过迈克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对爱情、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他试图理解汉娜的行为,试图原谅她的罪行。
但最终他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理解汉娜,也无法接受她的过去。
这种矛盾也反映出了人类在面对历史罪行时的复杂心理。
对于观众而言,影片《朗读者》不仅仅是一部情感纠葛的影片,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
我们不仅需要反思二战期间的罪行,更需要思考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
同时,影片也提醒我们,在爱情和伦理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这些矛盾。
总的来说,影片《朗读者》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对历史的反思,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这部影片让人们不仅感叹爱情和道德的复杂性,还让人思考人类在历史面前的责任和选择。
朗读者,不仅仅是影片的名字,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人性的审视和呼唤。
朗读者电影深度解析

朗读者电影深度解析《朗读者》是一部由史蒂芬·戴尔德利执导,凯特·温斯莱特、大卫·克劳斯等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感人故事,涉及爱情、族裔、道德与道义等多个方面,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对《朗读者》进行深度解析。
首先,影片通过探索主人公迈克尔和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挖掘了爱情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迈克尔和汉娜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但最终却受到了道德和历史的考验。
这种复杂的爱情关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够看到。
其次,影片通过揭示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伤害。
汉娜作为一名前纳粹守营人员,在战争中所经历的一切使得她心灵受创,无法忘却的过往也影响着她的生活。
而迈克尔则通过与汉娜的交往,逐渐理解了战争对人们的残酷影响,这也使得他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强调阅读和知识对人的影响,探讨了道义和正义的问题。
汉娜因为文盲而掩盖了对犹太人遇害的知情,这也引发了对于法律和正义的思考。
迈克尔在审判汉娜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渐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也对道义与正义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使得影片更加深刻。
最后,影片的结局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迈克尔在得知汉娜自杀后,依然选择去安葬她,这种选择展现了对爱情和人性的宽容和理解。
而汉娜留下的一封信,则让迈克尔对未来有了新的希望。
影片通过这样的结局,呼吁人们对爱情、人性和道德有更深入的思考,也让观众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启发。
总之,《朗读者》通过对爱情、战争、知识和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探讨,展现出了深刻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深深思考人生的意义。
希望观众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让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引发人们对人性与人性的思考。
朗读者观后感400字五篇

朗读者观后感400字五篇第一篇:《朗读者》感受我看完《朗读者》后,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影片中展现的人性脆弱和强大的对比,让我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角色塑造深入人心。
通过讲述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和困境,引人深思。
影片穿插了许多社会问题,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朗读者》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影片。
第二篇:《朗读者》的情感表达《朗读者》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观众。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同身受。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遭遇和独特性格,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影片所展示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通过观看《朗读者》,我深刻领悟到了情感的力量和珍贵。
第三篇:《朗读者》的人性探讨《朗读者》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每个角色的行为和选择都体现了人性的精彩和纷繁。
影片中的人物命运交织,他们所面对的道德困境和人生抉择让人深思。
在《朗读者》中,人性的善良和恶劣在每一个细节中都得到了表现,让人不禁对人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篇:《朗读者》的社会反思《朗读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展现,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涉及到的职场压力、贫富分化、家庭纠纷等社会问题,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和不公。
影片中的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薄凉和冷漠。
《朗读者》让观众以新的视角审视社会现状,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第五篇:《朗读者》的情感温暖《朗读者》中所展现的爱与温暖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影片中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交织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即使在生活的磨难中,人们仍然心存善意,相互扶持,这种正能量感染了我。
通过《朗读者》,我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温暖的力量,这种积极的情感传递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以上是我看完《朗读者》后的五篇观后感,希望能分享给大家。
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感悟。
《朗读者》: 寻求艺术的创意

《朗读者》: 寻求艺术的创意 《朗读者》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法学家贝尔特·斯特恩(Bernhard Schlink)所著的小说,也是一部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小说以二战后德国为背景,描述了一段特殊的爱情故事,同时探讨了个体道德选择与历史负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部寻求艺术创意的作品,通过讲述人物经历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意。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主要围绕着主人公迈克尔(Michael)和哈娃(Hanna)之间的感情展开。迈克尔是一个年轻的律师,他与年长的哈娃展开了一段激情四溢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不仅因为他们的年龄差距,还因为哈娃之前在纳粹集中营中作为守卫犯下了罪行。
小说通过描写迈克尔与哈娃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迈克尔后来发现哈娃参与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引发了读者对道德选择和历史责任的深思。迈克尔在哈娃进行审判时,为了保护她的秘密,选择了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德国,并与哈娃保持了长达近二十年的通信联系。直到哈娃入狱时,迈克尔才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过去的选择。
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迈克尔的追忆和哈娃的读书,将文学和爱情融入到对历史的思考中。哈娃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但她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在监狱中,她一直心心念念地学习阅读和朗读,直到她去世。迈克尔在与哈娃的书信中不断给她朗读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这是他对哈娃的爱的表达,也是对艺术创意的寻求。朗读成为了他们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成为对德国历史的一种试探和反思。
通过朗读的方式,小说展示了作者对艺术创意的追求。无论是哈娃在狱中的朗读,还是迈克尔与哈娃之间的书信往来,都以文学作品为主题。这种艺术创意的运用,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朗读者》从爱情、道德选择到历史责任,通过艺术创意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复杂而具有震撼力的人生画卷。它引发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并通过朗读这一艺术形式,传递了作者对爱情和人性的理解。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和无可替代的创意,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朗读者电影观后感【1】今天,在和英语小组成员讨论的时候,无意间讨论到老师要求看的电影。
《朗读者》被大家公认为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并一致认为电影的最后的一部分很深刻,不过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
回到宿舍我立刻翻开了这部吸引众人的电影,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连贯性很好,并且电影以一种回忆式的方式上演,现实和记忆的结合的很密切,很容易时观看者在脑海中形成故事的整体。
整部影片围绕朗读者展开,电影开始的片段,看着基本跟一部乱伦片差不多,两个相差接近二十岁的男女主角,开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恋情,一种以性开始的恋情。
但是认真观看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女主角到后来要求男主角在做爱前,必须的先给她朗读一段故事。
看到了朗读,你可能和我一样,以为自己已经开始抓住故事的主线。
不错,这确实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光开始那些东西,我们还很难把握准到底女主角的这个习惯和表达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还有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
故事慢慢进展,男女主角关系开始破裂了,男主角感觉自己不受重视,自己回绝同学们替他过生日的要求,来陪女主角一起,但女主角却不闻不问,还因为一些小事无辜乱发脾气。
但此时的女主角也为自己要被升职调离,而感到困惑。
两人不欢而散,结果此次离别却是一次长时间的分离。
下一次的见面却是在一次法庭上,男主角已是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了,而女主角却是被审判者,理由是她为纳粹党做过卫兵,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在犹太人被关的教堂失火了,按照人性的标准,卫兵们应该开门救那些人,但是他们没有。
在一份当时这六名卫兵上报的报告面前,其他几个卫兵开始团结起来一起说是女主角主使报告也是她写的。
所以法官要求女主角验笔迹,但是只有坐在下面的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会写字。
奇怪的是女主角没有验笔迹,她却出人意料的说了句,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了,报告是我写的。
在今天聊天的时候,有同学也说了,她为什么不肯说自己不会写字,而承认是她写的呢?我想这也正是全片把朗读者这个意思升华的阶段,女主角由于不会写字,但她有很爱文学,或则她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她不愿承认自己不会写字的事实,所以习惯了听别人为自己朗读,来弱化看不懂书这个缺点,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纳粹营里,在和男主角交往时要求他们为她朗读。
朗读者 影评

朗读者影评
《朗读者》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优美的画面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战争阴
影的时代。
无论是战争的残酷场景还是战后废墟的景象,电影都以其真实而细
腻的描绘,将观众完全融入其中。
这种真实感让我不禁感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巨大痛苦和无尽的伤痛。
其次,电影通过朗读这一行为,探索了爱情、道德和责任等复杂的主题。
朗读
者汉娜(Hanna)和少年迈克尔(Michael)之间的感情纠葛,让我深感人性的
复杂和爱情的力量。
汉娜的秘密和她对朗读的热情,引发了我对道德选择和责
任感的思考。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方式中面对着这些问题,这让我
不禁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中会做何选择。
最令人难忘的是电影中对历史记忆和个人罪责的探讨。
汉娜作为一名纳粹战犯,她的罪行和内心的痛苦成为电影的核心。
通过汉娜的故事,电影展现了战后德
国人民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以及对个人罪责的承担。
这种对历史和罪责的深
入探讨,让我深感人类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电影《朗读者》通过其真实而细腻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
受和深刻的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和道德的电影,更是对历史和人性
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历史的认知,让我
更加珍惜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强烈推荐观众们去欣赏这部令人难忘的
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一部电影能带给观众什么,这不仅仅是电影制作者的目的,也是观影者内心认识的呈现。
欢迎阅读本人整理的电影《朗读者》的观后感。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一部优秀的、成功的影片,不仅仅在于给人们以视觉的享受,或是动人故事情感的呈现,或是历史的重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思考,一种认识领域的感悟,也就是一种关乎人类生存的哲学般的思考。
相比于《朗读者》,《梅兰芳》虽然同样展示了战争背景,展示了一种不被世俗接受的恋情关系,但是整体的思想性似乎逊色不少。
爱情的主题可以渗透很多对人性的思考与反省,而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反抗,虽然故事环节的设计有争议,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对现实的报复。
对于《海角七号》中的友子会爱上男主角这点,剧情给的有些牵强,就因为她的工作完成不了,所以爱上了那个在她看来有点拽的男人?挺莫名奇妙的。
用一封信描述了一个日本男人对一传统台湾女人的爱恋与愧疚,虽然爱情的过程是美好的,可是,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又将是多么艰难的旅程呢?本片到底是要倾诉恋情中的美好感觉,还是要为那不负责的懦弱男人减轻情感的负罪感呢?问题的深刻性是需要细心的挖掘与动情的感悟,没有思想性的影片、或没有深刻寓意的影片终究是难以获得全球共鸣的。
《朗读者》承载了太多的思考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真实的剖分了男人的性心理与女性的感情观;以Hunna与Michael相差20岁的忘年恋(不能算是姐弟恋了)为主线,贯穿着对纳粹集中营的审判来凸显人类的自私与尊严、无知与善良的冲突。
影片以一个较为常见的情景开场,为女人准备了早饭后,男人开始工作,而女人抱怨着难以走入男人的内心世界,这恰好的暗示了男主人公尘封的情感世界。
镜头回到了Schmitz Michael15岁那年夏季的雨天,与36岁的Hunna相遇,虽然不是一个诗意的场景,但这确是一个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情景。
整个影片反映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男人的性启蒙以前钟丽缇拍过的《晚娘》也涉及到了男人的性启蒙问题,但是因为是印度男主角,影片则存在一个禁忌问题:未成年人的性行为。
朗读者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朗读者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朗读者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朗读者》是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朗读者读后感600字篇1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
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
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
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
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
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
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
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
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
(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
)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
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
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
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没有出口函数的死循环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朋友圈与董卿套近乎成了一种时髦,事实求是地讲,对比各类娱乐选秀低级趣味真人秀表演,传递人间温情和诗意审美的读书节目,精雕细琢极具诚意,广为传播理所当然。在2017年这样一个戾气深重的商业社会,一封家书竟然就能抹平时代创伤,其正能量效应彰显奇迹。客观地讲,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深刻,只需一抹粉红“哲思小语”,涂抹在失血已久精神之唇上,就能感觉到自己面如冠玉。《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没有出口函数for(i=1;i>0;i++){}的死循环,每次稀里哗啦的泪水挥霍后,过几天仍然浑浑噩噩,并不能实质上改变自己提升自我,而是在一个“非欧空间”(Non-Euclidean Space,非欧几里得空间)之中反复徘徊而不自知。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02 用“潘罗斯阶梯”解答“李约瑟难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是一个让人奇怪的问题。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技术上有过那么多自豪成就。明明自己发明了火药,却被八国联军炸掉了封建牌坊;明明发明了指南针,却被英国的战列舰找上门来。好多穿越小说就是想回去扭转这一悲惨结局,然后一统世界干掉罗马。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这片土壤上诞生?李约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影响了黄仁宇,也成就了《万历十五年》这本历史经典之作。读了老子读孟子,读了孟子读仲舒,读了仲舒读韩愈,读了韩愈读邵雍,读了邵雍读朱熹„„这些古代的“朗读者”,可比现在的“朗读者”牛逼多了,动辄就写出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出来,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然而就算有再多鸿篇巨制,古代中国仍然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潘罗斯阶梯”上,不能从现代科学上去解放自己。董卿主持的这一档《朗读者》节目,不过是在重复几千年来的“伤春悲秋”,只是加了一些ALLMEDIA的表现形式而已。 潘洛斯阶梯(Penrose Stairs),又名潘罗斯阶梯、彭罗斯阶梯,由英国著名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潘洛斯(Roger Penrose)提出。潘洛斯阶梯是:四条楼梯,四角相连,但是每条楼梯都是向上的,因此可以无限延伸发展。曾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里面的清醒梦境(lucid dream)中。 爱因斯坦1953 年给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这样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为己任。中国那时最聪明的一个群体,例如比沈括要聪明得多的同时代的苏东坡,被虐之后还在那里装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不知他这一路走下来,带着多少中国文人走在死循环的路上。若没有第4维力量的介入,我也许我们会在农耕文明里感动到“地老天荒”,这不仅解答了“李约瑟难题”,顺便还可以回应一下“费米悖论”,也许很多的文明被困在那个死循环里,再也没有上升动力。 03“赛先生”在中国未老先衰,钱学森之问难解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诗词歌赋”用户,更不缺“自嗟自怜”文青审美,《朗读者》豆瓣评分9.2也说明这一点,就算没有这些用户,还有多少老干部就以此为职业,《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也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天然亲近,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不止是宋词元曲,还有《诗经》离骚,都有海量用户。无须政府引导,人民大众早就爱上了“弟子规”,更不必商业诱惑,失学人士早也迷恋上“国学热”。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出过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但“国学大师”一直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给罗永浩一把折扇,然后蓄上两绺长须,一定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师,但要让他弄个费马大定理出来,肯定会直接找个锤子把自己干掉。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欧氏几何是古希腊数学中一颗闪耀明珠,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系统的最初典范。欧几里得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整理归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几何原本》在科学与教育方面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科学效法的典范,也是激励新思想的源泉。 本来现代史100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开始与科学精神对接,一部分学者开始具备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甚至还有一些人已经在把握数理逻辑的规律,但商业资本时代的过快成长,正在打断这一进程,用赛先生武装自己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训练,而抹上一把“文化口红”却非常简单。科学和理性最终是培养无私的社会精英,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英来引领大众,只需要追踪公众趣味的鬣狗。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04 《最强大脑》把赛先生培养成了 “爱国者AI” 文化类节目用户数量大,《朗读者》以精致和饱含泪水的深情引领潮流,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卫视都在加班加点COPY另一档“朗诵者”出来。真正科学类节目就极其稀少,赛先生在中国的境况极其不妙,当然别谈那些“怪力乱神”探秘节目,那些与科学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最强大脑”就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档科技节目。 《最强大脑》开辟了中国科学电视节目的先河,也称得上真正一档完完全全的“赛先生”栏目,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来说都有重大意义。虽然很多人反感它商业性太强,暗箱操作太多,但这些都瑕不掩瑜。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最强大脑》里没有体现真正科学精神。有科技没科学,有技术没理性,有脑力没脑子。好好的一档科学类节目,被活生生包装成《感动中国》;好好的心算比拚,却非得搞成中日PK,而且整个会场那种民粹性呐喊,让人像吞了半只蚱蜢那样难受。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证精神,并不是用来在战场上进行厮杀的,从满场的五星 红旗的晃动,能感觉到很多人把上面的选手当成战斗型的”爱国者AI”。为了收视率偶尔煽煽民族情绪是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把选手搞得像打了鸡血一样,与《中国好声音》没什么区别。 在与人工智能的对决中,王昱珩与小度(AI人工智能)一决胜负之时,全现场都在给人类加油,王昱衡更是充满了人类的傲娇和自负,幸好小度还是中国的,如果换成AlphaGo,岂不直接给人家断电。有人真正理解科学精神是什么吗?科学世界里是平和的理性,是美好的欣赏,是共同的超越,哪有那么多打打杀杀。 05 人文+科学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有着5000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从幽深小径里的青砖白瓦到深冢古墓里的白纸黑字,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江南的晨钟墓鼓,随便撷取吉光片羽,我们就能感受到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也可以包装出无数个《朗读者》让你泪流满面。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总结时写到: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
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意境,可见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文化,我们缺的是把文化转变为人文精神,把个人唯审美转变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 这些读书类节目有时候显得浅薄,因为它们将历史苦难用婉约词派消解得一干二净,用《读者》式的语言让现实生活巧妙避开社会背景,然后借着个体的泪水轻松洗刷掉一切肮脏。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只能感受到浮光掠影的文化按摩,却不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深沉思索。事实上,正是人文精神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两者比翼齐飞。唯有人文+科学一色,才能产生出3H+2H→4He+n+17.6MeV这样的强大聚变能量。 06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赛先生” 艾青先生在《我爱这土地》中谈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可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讲: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的内心世界不够理性。说起《朗读者》,我们还可以对比下另一位央视老兵朱军的《艺术人生》,其实这两者并无两样,只是这次董卿接过了朱军的棒,在那个没有出口函数for(i=1;i>0;i++){}的死循环里再嵌入一个链接点。而观众除了抹了一把轻盈的泪水唏嘘30秒后,并未能在人生加入更多变量和参数。纵观这个轻浮的世界,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