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技术讲解

磁共振技术讲解
磁共振技术讲解

磁共振技术

1.磁共振简介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它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有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用于医学检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简称ESR)。它主要研究化合物或矿物中不成对电子状态,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成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

2.1 电子顺磁共振的发展史

EPR现象首先是由前苏联物理学家E.K.扎沃伊斯基于1945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物理学家最初用这种技术研究某些复杂原子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偶极矩及分子结构等问题。

1954年美国的B.康芒纳等人首次将EPR技术引入生物学的领域之中,他们在一些植物与动物材料中观察到有自由基存在。

60年代以来,由于仪器不断改进和技术不断创新,EPR技术至今已在物理学、半导体、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辐射化学、化工、海洋化学、催化剂、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基本原理

物质的顺磁性是由分子的永久磁矩引起的,根据保里原理: 每个分子轨道上不能存在两个自旋态相同的电子,因而各个轨道上已成对的电子自旋运动产生的磁矩是相互抵消的,只有存在未成对电子的物质才具有永久磁矩,它在外磁场中呈现顺磁性。

电子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带负电荷的一种基本粒子,它能进行两种运动:一是在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二是通过本身中心轴所做的自旋。由于电子运动产生力矩,在运动中产生电流和磁矩。若在垂直外磁场方向加上合适频率的电磁波,能使处于低自旋能级的电子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从而产生电子的顺磁共振现象。

2.3 产生电子顺磁共振的条件

电子的自旋磁矩μs=g eβ,其中β是玻尔磁子g e是无量纲因子,称为g因子,自由电子的g因子为g e=2.0023。单个电子磁矩在磁场方向分量μ=1/2g eβ,在外磁场H 的作用下,电子只能有两个可能的能量状态:即E=±1/2gβH。如下图所示:

图1 电子自旋能级与磁场强度的函数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子能量差△E=gβH,如果在垂直于H的方向上施加频率为hυ的电磁波,当hυ=gβH时,处于两能级间的电子发生受激跃迁,导致部分处于低能级中的电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中。

2.4 电子顺磁共振的应用

2.4.1 检测吸烟过程中的产生的自由基

自由基指的是在分子中含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电子顺磁共振主要研究自由基和顺磁性金属离子(大多数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吸烟过程产生的自由基:

1.固相:焦油中的醌,氢醌自由基。

2.气相:烟雾中的烷氧基,活性氧自由基。

3.最新报道:以自由基形式存在的尼古丁导致吸烟

上瘾。

600℃以上自由基可以完全燃烧,低于300℃还原过程。

EPR可以检测:吸烟过程中产生自由基的种类、自由基

的浓度以及清除效果。

2.4.2 在化学上的应用

EPR可以检测分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信息。如环辛四烯是一个非平面分子,当用碱金属还原,生成环辛四烯负离子自由基。用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得到了九条等间距,强度比是1:8:28:56:70:56:28:8:1的EPR谱线,如图2所示:

图2 环辛四烯负离子自由基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环辛四烯环上的八个质子是等性的,环辛四烯负离子应该是平面结构分子。环辛四烯经单电子转移反应后,生成负离子基,此时构型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平面分子。

3.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波谱学方法,是物理学提供给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核磁共振技术能被用于观测小到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大到活体动物甚至人体的宏观行为。也正是因为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它在近五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近二十年中,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发展的速度和涉及的范围,已超越了几乎所有人的期望和想象.现在无论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基础研究中,核磁共振技术都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3.1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1924年Pauli发现原子核象带电自旋的球体具有角动量及磁矩。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5 年布洛赫(Bloch )和伯塞尔(Purcell) 证实了原子核自旋的确实存在, 他们为此共同获得了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

1973 年劳特伯(Lauterbur)首次进行了两试管水的磁共振成像。

1976年Peter Mansfield 首次报导了人活体MR 成像。

3.2 基本原理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原子核在其自旋过程中,在核的周围感生出磁场,因此,自旋核必然伴有核磁矩。这些原子核的能量在强磁场中将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当适当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这些在磁场中的核时,原子核便在这些磁诱导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并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讯号。

质子带正电荷,它们象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身的磁场。如图3所示:

图3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即I=0,如12C,16O,32S等,这类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称为非磁性核。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如1H、19F、13C等,其自旋量子数不为0,称为磁性核。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这样的核也是磁性核。但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下表为一些原子核的参数特性。

3.3 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波谱学方法,在化学、生物、医学和地质科学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早期的核磁共振谱主要集中于氢谱,这是由于能够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的1H 原子在自然界丰度极高,由其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很强,容易检测。随着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仪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发出不同频率的射频场,这样就可以对样品重复扫描,从而将微弱的核磁共振信号从背景噪音中区分出来,这使得人们可以收集13C核磁共振信号。

近年来,人们发展了二维核磁共振谱技术,这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分子结构的信息,目前二维核磁共振谱已经可以解析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3.3.1 医学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体内含有丰富的水,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MR图像。

与用于鉴定分子结构的核磁共振谱技术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改变的是外加磁场的强度,而非射频场的频率。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垂直于主磁场方向会提供两个相互垂直的梯度磁场,这样在人体内磁场的分布就会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位置都会有一个强度不同、方向不同的磁场,这样,位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氢原子就会对不同的射频场信号产生反应,通过记录这一反应,并加以计算处理,可以获得水分子在空间中分布的信息,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与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结合为临床诊断和生理学、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相对于X-射线透视技术和放射造影技术,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相对于超声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够显示更多细节,此外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主要原理是:

通常情况下,质子的排列处于无序的状态。当其处于强外磁场中,排列发生改变,与磁场纵轴平行或反平行。通常情况下,耗能少的、处于低能态的质子占多数。处于平行或反平行两个方向的质子所产生的磁力可相互抵消,剩余质子所产生的磁力形成一个总磁矢量,称之为“纵向磁化”。如图4所示。

图4

外加一个与纵向磁化成90度的射频脉冲。处于“低能态”的质子接受到能量后即成为不稳定的“高能态”质子。其纵向磁化消退,横向磁化形成。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消退,纵向磁化恢复。如图5所示。

图5

质子以电磁波的形式将所吸收的能量散发出来,磁共振信号被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与CT相比,磁共振成像有以下优点:

(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5)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

3.3.2 生物学应用

目前生物NMR波谱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以下几方面:

(1)生物分子三维结构的NMR测定

(2)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包括复杂生物体系的NMR直接分析)

(4)生物组织的高分辨NMR分析

测定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核磁共振在物理学之外的许多科学领域都有自己的应用。以生命科学为例,核磁共振的一个应用是测定蛋白质的结构。现阶段,人们测定蛋白质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的手段有晶体X射线衍射法(约占90%)与核磁共振法(约占10%)。

X射线法是现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但它只能处理晶体状态下的蛋白质,而生命体中的蛋白质一定是处于溶液或胶体的状态下,由于蛋白质有生物活性时的结构与晶体状态下的结构往往是不同的,因而得到的结构未必能反映蛋白质有生物活性时的真实状态。

核磁共振法测定蛋白质结构的优点

(1)可以测定溶解状态下的蛋白质状态。这是X射线衍射法所达不到的。

(2)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动力学

(3)测定的步骤比衍射法更方便快捷

下图就是用NMR解出的蛋白质的结构。

图6

3.3.3地质勘探上的应用

通过对地层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测,观测、研究在地层中水质子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某一地层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以及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

目前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经成为传统的钻探探测技术的补充手段,并且应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中,但是相对于传统的钻探探测,核磁共振探测设备购买、运行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昂,这严重地限制了MRS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3.3.4 化学上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出分子的结构,下图为乙醇份子的NMR图谱。

其中不同的峰表示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下的H原子。

图7 乙醇的1H——NMR图谱

图谱中分子的结构信息:

(1)由吸收峰的组数可以判断又几种类型的H核;

(2)由峰的强度(峰面积或积分曲线高度),可以判断各类H的相对数目;(3)由峰的裂分数目,可以判断相邻H核的数目;

(4)由峰的化学位移,可以判断各类型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5)又裂分峰的外形或偶合常数,可以判断哪种类型的H是相邻的。

当两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时,生成物不能根据一般的性质确定,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来进行生成物的NMR图谱检测,从而可以确定生成物的分子。

3.3.5 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在材料检测中,用NMR技术可以检测出聚合物中杂质的含量,如图8所示。

图8 聚合物中杂质分子的图谱

3.4核磁共振的应用展望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上面的举例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且也是初步应用,它的实际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尤其在地质勘察和石油探测方面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向军事等高端领域发展。去年,由德、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核磁共振探测装置的尺寸缩小到手提箱大小;目前磁共振炸药探测系统也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和英国的多个国际机场已有使用。所以NMR技术将在人类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的应用价值也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磁共振介绍

一、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以会产生大小不同的讯号,再经由计算机运算及变换为影像,将人体的剖面组织构造及病灶呈现为各种切面的断层影像。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及核医学检查,不依靠射线穿透人体成像,因而避免了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属于无创性检查。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于CT,可以很好地区分脑的灰、白质,前列腺的外周带与中央带,子宫的内膜层与肌层等,并可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影。 MRI具有任意方位断层的能力,可在患者体位不变的情况下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断层扫描,无观察死角,显示病变全面、立体,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无需造影剂就可使心血管系统清楚显影,可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媲美。免除了患者在插管和静脉注射造影剂时所承担的痛苦和危险。 MRI无骨性伪影,对于脑后颅窝的病变,CT常因有骨性伪影干扰而影响观察,MRI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基于MRI的上述优点,MRI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可反映 水分子布郎运动。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不用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的影像,磁共振水成像(MRCP、 MRU、MRM)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胆管、输尿管、椎管。 6、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心腔各房室的情况。 7、颅底无骨伪影。 8、对人体无放射损伤。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 妊娠3个月内的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飞利浦核磁设备用户操作手册V1

Philips Healthcare 飞利浦核磁设备 用户操作手册

目录 1.飞利浦客户服务电话号码--------------------------------------------2 2.基本安全注意事项------------------------------------------------------------3 3.系统登录密码------------------------------------------------------------4 4.开关机流程----------------------------------------------------------------5 5.系统快速自检------------------------------------------------------------7 6.日常维护与保养---------------------------------------------------------9 7.常见故障解决-----------------------------------------------------------11 8.如何测试网络连接---------------------------------------------------12 9.如何接受远程诊断----------------------------------------------------14 10.如何保存问题图像----------------------------------------------------15 11.如何检查传输与打印队列------------------------------------------17 12.如何保存错误信息----------------------------------------------------18 13.失超的紧急处理--------------------------------------------------------20 14.机柜的实物图例-------------------------------------------------------24 本手册希望能成为您工作的帮手,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 飞利浦医疗售后服务部

飞利浦1.5T-MRI简介

飞利浦公司最新一代1.5T高磁场高分辨率磁共振机,为目前国内应用于临床最先进的磁共振机。该机采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可较好区分正常与病变组织,并且显示病变特征,从而提高了MR 诊断的准确性;进行三维任意方向成像,使病变显示更清楚,定位更准确;MR 血管成像,不需造影剂,可获得完整的血管图象,以显示各种血管性疾病;该机可进行胆道梗阻性疾病;MR锥管造影可获得完整的锥管图象。该机能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多序列的扫描检查,并可显示任意方位的图像,不仅能显示人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还能反映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对脑、脊髓、骨关节软组织和体部脏器的检查有独到之处。世界一流的磁共振检查舒适自如、噪音小、无痛苦、对人体无辐射损害,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检查技术。 飞利浦Intera Achieva 1.5T磁共振,该系统具有1.57米超短磁体,独有的线性全身双梯度系统,独有的32接受通道,8倍SENSE并行采集系统,最快的重建速度1200幅/秒,开创了磁共振成像的最高水平。它没有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的应用,能为患者带来更快速的检查,更广泛地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同时,磁共振能清楚、全面的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世界一流的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机,适应于全身各个部位检查。具有低场强磁共振机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清晰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发病1-2小时即可发现)。MRA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情况。无创伤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胆道、输尿管走形及肾盂情况。类PET清楚显示全身肿瘤转移情况。良好的压脂技术,可早期发现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骨转移,外伤引起的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损伤情况。白质成像技术客观评价小儿脑发育情况。良好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脊髓细微病变,敏感显示颅内癫痫病的病变部位。动态扫描可明确显示垂体微腺瘤。正反相序列可清晰显示脂肪肝病变情况。无需增强即可鉴别肝癌、肝血管瘤,客观评价肝硬化情况,明确肝硬化结节。清晰显示前列腺肿瘤、增生等。清楚显示子宫、附件病变,客观评价宫颈癌及宫体癌的分期。 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 我院1.5TMR是目前国际先进、最成熟的检查设备,不但具有一般磁共振设备的所有功能,而且配置有国际上新近开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成像时间明显加快、显示病变的能力明显提高。STIR、SPIR、SPAIR 等多种抑脂技术可根据诊断需要高质量控制脂肪信号,并行采集相控阵体部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高信噪比和大范围扫描视野,保证了胸部、腹部、盆腔等体部高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16通道并行采集神经血管专用线圈确保了头颈部扫描成像高质量,智能化实时透视减影造影剂跟踪血管造影通过三维实时透视显示造影剂到达的部位从而精确同步进行CE—MRA的采集成像,一次造影剂注射,2分钟完成腹主动脉以及全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无缝连接图像自动生成技术可完整全脊柱、脊髓高质量成像,心脏成像软件可提供高质量的心脏电影成像,具有三个方向16个B值各向同性的弥散加权图像的计算以及在线的表现弥散系数图,可发现超早期的脑梗塞,快速扫描序列使磁共振多期增强扫描不再成为难事,明显提高了病变定性能力。可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系统,尤其适用于颅脑五官、脊椎与椎管、心脏与大血管、关节、腹部实质脏器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日常维护 1做样品前必须先执行cf命令 2调磁场3D两到三周做一次 3定期看内外两个电表,遵守核磁室的规定 4待完善 基本操作流程 1.每次开机后的基本操作 打开空气压缩机 ↓ 运行程序,命令栏输入ii(检查仪器硬件) ↓ 显示finished则硬件无故障,若命令过不去,输入ii restart命令 ↓ 命令栏输入“cf” ↓ 弹出对话框中输入bruker,点击OK ↓ 点击Edit ↓点击Next ↓ 再点击Next ↓ 依次点击Save、Restore、Next ↓ 点击Save,点击Next ↓ 点击finished 2. 3D匀场 配样(用H2O+D2O调磁场) 用量液器调橡皮套合适位置 ↓ 按下BSMS盒子上的

↓ 样品连同橡皮套放入,盖上盖子 ↓ 按下BSMS盒子上的 “Down”显示绿色则样品放好了 ↓ 点击Lock,点击H2O+D2O,点击OK ↓ 命令栏显示finished后,输入“topshim空格gui” ↓ 点击3D,点击Start ↓ 输入“tr回车atp” ↓ 点击Final Test/Accepture ↓ 输入“sinocal” ↓ 点击Close,点击Wsh,点击Write (替代或添加一组,时间为名) ↓ 点击Close,点击Rsh,点击Read ↓ 退出ATP main screen ↓ 点击Exit (3D调磁场结束) 4. 测试基本流程(C谱和氢谱) 配样,用量液器调橡皮套合适位置 ↓ 按下BSMS 盒子上的 ↓ 样品连同橡皮套放入,盖上盖子 ↓ 按下BSMS 盒子上的 “Down”显示绿色则样品放好了 ↓ 输入“edc” ↓ 填写【NAME】,【EXPNO】修改尾数氢谱为0碳谱为1;点击【Solvent】下拉三角选择溶剂 ↓ 输入Lock ↓ 输入“atma”(自动调谐)

核磁操作指南

超导核磁共振操作指南 一、样品的制备 1.液体样品 用一次性滴管取一定量的液体(氢谱取1滴,碳谱取5-10滴),加入到一干净的样品管内,然后样品管倾斜一定的角度,取一支选好的氘代试剂加入到样品管中,轻轻振荡,混合均匀。 2.固体、粉末样品 取一定量的样品(1H谱 5mg;13C谱 20mg),放入一干净的样品管内,然后样品管倾斜一定的角度,把氘代试剂加入到样品管中,轻轻的振荡样品管使样品充分溶解。 二、测试前的准备 1. 打开空压机电源(电源开关向上推); 2. 打开空压机的排气口; 3. 取下磁体样品腔上端的盖子 4. 将样品管插入转子中,然后用定深量筒控制样品管的高度。这个步骤不能缺少,如果样品管插入的太长,有可能会损坏探头。 三、常规样品的测试(所有操作采用在命令行中输入命令完成) 1. 双击桌面上的图标,进入topspin 2.1主界面,调出最近做过的一张谱图。 2. 在命令行中输入“new”回车,跳出一窗口, 建立一个新的实验, NAME、Solvent、 Experiment等实验参数。其中1H选proton;13C选 C13CPD;13C定量谱选C13IG;13Cdept谱选择 C13DEPT135)。点击OK。 3.“ej”回车,打开气流,放入样品管;”ij”回车, 关闭气流,样品管落入磁体底部。 4.“lock solvent(选用的溶剂)”回车,进行锁 场,待锁场完场后进行下步操作。 5.“atma”回车,进行探头匹配调谐。 6.“edte”回车,设置气流在400l/h, 温度不超过313K;点击set max,调节max power为5%;点probe heater后的off,使其变为on,打开控温。实验温度超过313K时需通入氮气。一般一维谱不用控温,二维谱常用。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 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 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 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 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 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 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 的2/3以上。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自旋是MRI 的 基础。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在无外 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 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 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进入主磁场后,人体 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一种是 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 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从量子物理学角 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 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质子除了自旋外,还绕着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 自旋的原子核 图 3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的宏观核磁状态变化 图 2 质子自旋和进动示意图

布鲁克400兆核磁氢谱操作使用指南

布鲁克400兆核磁氢谱操作使用指南 1.氢谱 ——进入到topspin操作界面,用高度量桶准确量测核磁管高度后,键入ej命令,气体自动吹出,等到感觉气体气流最大时,放入样品,然后在topspin界面上,键入ij命令,样品自动下滑到探头位置。 ——键入edc命令,在出现如下窗口时 分别在name栏目中填入实验名字,expno为实验序号,一般为数字,procno为处理序号,默认设定为1,dir为硬盘符,默认值为d:,user为用户账号,一般使用导师英文名称的缩写。其它的不用填写。点击ok即可。 ——键入rpar protonx all命令后回车。 ——键入getprosol命令,获取仪器参数。 ——锁场键入lock命令,弹出溶剂对话框,选择所用的氘代试剂,点中后仪器自动完成锁场工作,最后出现lock finished字样。 ——匀场键入topshim字样,仪器进入到自动匀场过程。匀场结束出现topshim finished 字样,意味匀场结束。(当氘代试剂为氘代氯仿时,请使用gradshim进行匀场,不然匀场时间会很长。具体使用方法为键入gradshim命令,点击start gradient shimming命令,当锁场线恢复正常时即表示匀场结束。) ——采样前准备键入rga命令,仪器将根据样品浓度情况调整仪器增益。 ——开始采样键入zgefp命令,仪器将进行采样,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傅立叶变化处理; ——相位调整键入apk命令即可 ——基线平滑键入abs命令即可。 ——谱峰校准点击按钮,选择需要校准的谱峰,鼠标左键点击后出现一对话框,输入标准值即可。 ——谱峰积分在topspin菜单上,点击按钮,进入到积分界面。点击按钮,选

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现有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影响造影剂市场的因素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是和其整体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相称的。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医学发展水平都大大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医学影像学科(主要是放射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医学影像学科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癌症等重要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患者的重视,医学影像学科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保持快速的发展。造影剂作为医学影像学科必不可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用药品,其市场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影像诊断和治疗设备的广泛使用 医学影像学科对设备条件的依赖度非常高。过去我国的设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各级医院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先进影像检查设备增加和更新很快。如1.5T、3.0T 的磁共振机,现在已经成为省级三甲医院的标准配置,甚至已经进入了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几乎是同时在国内和国外发布,甚至首先在国内发布。随着检查设备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的速度加快、准确性提高,医学影像学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各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科更加信赖和依赖,因此各级医院所完成检查的病人数量逐年增加。 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提高

设备条件的改善为医学影像学科提供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工作领域,对造影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去造影剂主要用在脏器的增强扫描,现在应用领域已经大大扩展。如磁共振的“造影剂增强血管成像(CE-MRA)”等新的检查方法就是近年来随着设备性能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另外,心血管的介入检查和治疗也在各级医院逐渐推广。这些方法都要大量用到造影剂。随着这些方法的逐渐推广普及,造影剂的使用量还将上升。 就医观念的变化 使用造影剂的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一次平扫加一次增强构成一次完整的检查,这种观念越来越被医生和病人所接受,因此医学影像检查时的增强比例越来越高,造影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过去显得昂贵的增强扫描费用已经可以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承受,不再成为严重的负担,加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要求水准提高,对明确诊断的需求加大,增强扫描的比例逐步提高,这也是导致造影剂的用量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现有造影剂市场情况 造影剂市场发展迅速 造影剂是影像诊断检查和介入治疗时所必需的药品,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必不可少。近年来,造影剂的临床用量逐年增多,在可遇见的将来,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下去,因此造影剂行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们一般的认识,药是用来治病的。因此,诊断用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1998 年,中国药品费用总支出为 550亿元人民币,其中诊断用药只有2.5 亿元,仅占总费用的0.45%。从患者数量来看,1998 年进行影像诊断检查的病例为 1050 万人次,其中使用造影剂的只有170 万人次,仅占检查人数的16%。而且,这些数据还是在大部分常规诊断用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和各省、市社保目录的前提下产生的。

Simens 3T 功能磁共振扫描简单操作手册

Simens 3T 功能磁共振扫描简单操作手册 1 如何开启Simens系统 把墙壁上的钥匙旋转到右侧,有一个锁被开了这样一个图形的位置----再按“system on”---然后进入水冷房,先打开射频系统最下面的按钮,然后打开上面的那个按钮----等20分钟左右,系统启动完毕----此时弹出一个中间有三个黑色方框,没有任何头像的屏幕。 2 刺激呈现系统与Simens系统的连接 打开呈现刺激的电脑,-----点击投影设备控制系统-----双击“on/off”按钮-----进入磁共振机房,将屏幕贴在磁体上-----观察投影是否位于屏幕的正中,如果不是,就进行相应调整。 3 被试上床、定位、移床 3.1 磁共振仪器上按钮的含义: 1)有一个人躺在床上,箭头朝里-------慢速向内移动 2)有一个人躺在床上,箭头朝外-------慢速向外移动 3)有一个人躺在床上,箭头朝里,同时腿部有一个向下的箭头-----降低床的高度 4)带一个准星的圆圈----------------------开启红外,定位参考点 5)------------------------------------以现在调整的位置为参考点,按下后床体会快速移动向磁共振腔体内部,进入扫描位置。 6)Speeded 与1)或者2)联合使用,能稍微快一点地移动床体,进行参考点的确定。

3.2 被试上床: 注意头部的水平,头部全部进入扫描范围,被试头部用海绵夹紧,防止头动,同时确保没有不舒服等 3.3 盖上头线圈 将头线圈的上半部分盖在下半部分上面(如果盖好了,会听见清脆的Click声音)----将头线圈上半部分的插头插入下半部分的插孔内(此时会在磁体上的液晶屏上显示出: head matrix的字样,否则就是没有插好) 注意头线圈有12道和32道两种,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3.4 缓慢移床,并确定参考位置 一般将红外线与头线圈上的参考刻度重合 确定好之后,按,床体自动快速移动向磁共振腔体内部,进入扫描位置。 3.5 关闭磁共振机房防护门 按“关”,要能听见气流的声音,才能关上。 4 建立protocol,确定扫描参数 建立protocol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输入被试信息之前,在protocol list里面新建protocol;另一种方法是在扫描过程中,在输入被试信息后,临时的增加protocol的扫描序列。 4.1 在输入被试信息之前,在protocol list里面新建protocol 点击显示屏右边第五个有一支笔的那个图标(表示序列集)------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选择user-----head----func-----点右键----new----输入protocol的名字-----从HX中选择需要扫描的序列(如localizer(扫描定位像序列),t1-flzd-tra(扫描同层t1), epid-pan-dy(扫描EPI序列), t1-mpr-ns-sag-p2-iso(扫描高分辨3dt1结构像)----把选出的序列拉入自己新建的protocol 里面(或者Ctr+c和Ctrl+v粘贴和复制)。

磁共振介绍

精心整理 一、 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 )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 MRI 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着优于CT 。 基于MRI 的上述优点,MRI 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 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 可反映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影像特点:

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 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 (c) 脂肪应 二 一:常规临床应用 1、神经系统疾患 2、颅颈移行区病变 3、颈部病变 4、胸部病变 5、心脏大血管病变6:肝脏病变7:肾及输尿管病变8、胰腺病变9、盆腔病变10、四肢及关节病变

二:临床和科研高级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 2、头颈部 3、脊柱 4、胸部 5、心脏 6、腹部 7、肌肉骨骼系统 8、精神疾病 9、MRA和CE-MRA 10、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磁共振乳腺成像:乳腺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成像软件,结合专用的乳腺线圈,对发现乳腺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乳腺钼靶X线平片评价较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理工学院工学三部生医L081班冯俊卿08L0804125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发展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即NMR)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子结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并不是所有原子核都能产生这种现象,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当核磁矩处于静止外磁场中时产生进动核和能级分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自旋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这种过程就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科学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即I=0,如12C,16O,32S等,这类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称为非磁性核。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如1H,19F,13C等,其自旋量子数不为0,称为磁性核。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这样的核也是磁性核。但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GET磁共振操作指南Functool

一、Functool 简介 Functool 是 AW工作站及 Console操作台上的一个选配软件包。它用于对符合条件的数据组图像加以分析后处理。 符合条件的数据组指:数据组中每个层面含有多幅图像,这些多幅的图像或是含有时间变化,或是B值的变化,或是含有频率的变化。 含有时间变化的图像有:Dynamic contrast,Perfusion,fMRI(BOLD)。 含有B值变化的图像: Diffusion。 含有频率变化的图像:MRS (acquired with the Probe/SI)。 所有图像要求是同样的扫描层面、同样的扫描中心、同样的扫描像素。最多可载入1024幅图像。 分析处理的结果以曲线图或参数伪彩图来表示,这些结果可供保存照像或彩色打印。注:在启动Functool之前,结束其他所有的应用软件(如Main Viewer, 3D Analysis, IVI, Reformat, etc)。

二、Functool 界面介绍: 一、载入图像并启动Functool: 1,在Browser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图像,点击。显示如下界面: 弥散图像的后处理按键 灌注及动态扫描的后处理按键 灌注及动态扫描的后处理按键 脑功能成像的后处理按键 弥散张量成像的后处理按键

2,左侧界面属于功能版面,各个按键的注释及功能见下图 选择新的处理方式 科研软件 对所选处理方式的功能设定 切换至图像管理界面 Functool 分析界面 关闭Functool 分析界面 图像显示 剪切、复制、粘贴

功能版面按键注释用曲线的形 式表示不同 时相(X轴)感 兴趣区信号 强度的变化 (Y轴) 用柱状图的 形式表示在 某一个信号 强度下(X轴) 像素的数量 (Y轴) 以列表的形 式表示不同 相位上(rank) 感兴趣区内 的平均信号 强度强度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发明了测量地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磁力计,随后他利用磁力计技术进行油井测量。1956年,Brown和Fatt研究发现,当流体处于岩石孔隙中时,其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比自由状态相比显著减小。1960年,Brown和Gamson研制出利用地磁场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样机并开始油田服务。但是,地磁场核磁测井方案受到三个限制,即:井眼中钻井液信号无法消除,致使地层信号被淹没;“死时间”太长,使小孔隙信号无法观测;无法使用脉冲核磁共振技术。因此,这种类型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难以推广。1978年,Jasper Jackson突破地磁场,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即“Inside-out”设计,把一个永久磁体放到井眼中(Inside),在井眼之外的地层中(Outside)建立一个远高于地磁场、且在一定区域内均匀的静磁场,从而实现对地层信号的观测。这个方案后来成为核磁共振测井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基础。但是由于均匀静磁场确定的观测区域太小,观测信号信噪比很低,该方案很难作为 商业测井仪而被接受。1985年,Zvi Taicher和Schmuel提出一种新的磁体天线结构,使核磁共振测井的信噪比问题得到根本性突破。 1988年,一种综合了“Inside-out”概念和MRI技术,以人工梯度磁场和自旋回波方法为基础的全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测井(MRIL)问世,使核磁共振测井达到实用化要求。此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不断改进,目前,投入商业应用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世界知名测井服务公司分别为:斯仑贝谢、哈利伯顿和贝克休斯。他们代表性的产品分

别是:Schlumberger-- CMR、Halliburton—MRIL-P. Baker hughts—MREX O基本原理在没有任何外场的情况下,核磁矩(M)是无规律地自由排列的。在有固定的均匀强磁场oO影响下,这个自旋系统被极化,即M重新排列取向,沿着磁场方向排列。同时,原子核还存在轨道动量矩,象陀螺一样环绕,这个场的方向以频率30进动。 30与磁场强度。0成正比,并称30为拉莫尔频率。在极化后的磁场中,如果在垂直于的方向再加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也为质子(氢核)的进动频率时,将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处于低能态的核磁矩,通过吸收交变磁场提供的能量,越迁至髙能态,此现象称为核磁共振。造岩元素中各种原子核的核磁共振效应的数值是不同的,它首先决定于原子核的旋磁比,岩石中元素的天然含量以及包含该元素的物质赋存状态。核磁测井以氢核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可直接测量孔隙流体的特征,不受岩石骨架矿物的影响,能提供丰富的底信息,如地层的有效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束缚水孔隙度、孔径分布及渗透率等参数。氢核在地磁场中具有最大的旋磁比和最高的共振频率,根据含氢物质的旋磁比、天然含量和赋存状态,氢是在钻井条件下最容易研究的元素。因此,包含某种流(水、油或天然气)中的氢原子核是核磁测井的研究对象。对于静磁场,热平衡时,处于地磁场的氢核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与静磁场方向相同,加极化磁场后,磁化矢量偏离静磁场方向,经核磁共振达到高能级的非平衡状态,断掉交变极化磁场后,磁化矢量又将通过自由进动朝着静磁场方向恢复,使自旋系统从高能级的非平衡状态恢复到低能级的平衡状

磁共振临床应用手册

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MRI 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子水平。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想获得人体的体层图像,任何成像系统都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图像信号的来源、图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图像空间信息的来源。磁共振成像也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2.1 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磁共振成像,是依靠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 上述过程,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

西门子MRI操作手册手工版

命名规则-序列类型 序列类型的后缀比较简单,就是“R(快速恢复)”、“B(刀锋技术)”和“_r*(流动补偿系列)”三种。 “_r*(流动补偿系列)”有以下几种方式 _r:完全流动补偿(在读出及层面方向均进行流动补偿) _rr:仅在读出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 _rs:仅在层面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 _rd:利用交互的重复时相及去时相检测来进行的交互存取采集 以下是常见的序列类型 se 自旋回波 se_r 带流动补偿的自旋回波 tse 快速自旋回波 tse_rr 读出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的快速自旋回波 tseB 使用刀锋技术的快速自旋回波 tseR 带快速恢复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tseBR 使用刀锋技术和快速恢复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tseR_rr 带快速恢复脉冲并在读出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的的快速自旋回波 tir 带反转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tir_rr 读出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的带反转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tirB 使用刀锋技术的带反转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tirBR 使用刀锋技术并带快速恢复脉冲及反转脉冲的快速自旋回波 spc 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spcir 带反转恢复脉冲的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spcir_r 带反转恢复脉冲和流动补偿技术的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spcR 带快速恢复脉冲的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spcR_rr 带快速恢复脉冲和读出方向上流动补偿的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h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hir 带反转脉冲的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fl 快速小角度激发

fl_r 带流动补偿技术的快速小角度激发 fl_rd 带交互式流动补偿技术的快速小角度激发 tfl 带有磁化准备脉冲的快速小角度激发 swi_r 带有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和流动补偿技术的快速小角度激发 pc 相位对比法MRA fi 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tfi 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ps_rr 读出方向上流动补偿的时间反转FISP me_r 多回波合并成像 epfid 梯度回波EPI epir 带反转脉冲的EPI epse 自旋回波EPI 命名规则-序列名 序列名的后缀一般是“_*”形式,常见的有: _vfl:可变翻转角 _vibe:容积内插体部扫描 _pc:时相对比法MRA _tof:时间飞跃法MRA _ce:增强扫描 _diff:弥散成像 _rd:流动补偿(利用交互的重复时相及去时相检测来进行的交互存取采集) _se:自旋回波 _bold:血氧合水平依赖 比较特殊的是自旋回波序列(SE),其序列名可以为“se_15b130”或“se_17rb130”,“b130”指的是带宽,“r”指的是有流动补偿,无“r”则无流动补偿。 以下是常见的序列名 se se_mc se_17rb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