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州布傣族群啵咧艺术文化剖析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缘起山歌是民歌体裁的一种,一般是指人们在田野劳作时用于抒发情感而即兴演唱的歌曲。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其中壮族的传统山歌文化是少数民族以歌代言这一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
龙州的壮族山歌不仅是山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山阻隔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壮族山歌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现代化对其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壮族山歌的语言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大批壮族青年越来越推崇大众流行文化,并不断涌向大城市务工,使得传统壮族山歌面临传承断流的困境。
但是,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壮族山歌艺术并没有因此走向消亡,而是在与数字化技术的互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山歌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本文以广西龙州的壮族山歌为例,探究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新媒体的作用下进行重构,并对壮族山歌的发展路径进行新的探索,从而反思新媒体时代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田野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为理论指导展开田野实践,即不带预设地直接进入田野,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笔者分别于2015年8月、2016年4月两次前往龙州进行田野调查,其中于2015年8月参加了龙州县金龙镇花都村布界屯以及龙州县金龙镇高山村板陋屯的“昆那节”[1]山歌活动节;于2016年4月前往龙州参与了当地的骆越文化会议,并有机会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交流。
通过两次实地田野调查,笔者对广西龙州的壮族山歌传承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二文献综述(一)文化重构文化的产生和变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文化重构是文化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应性的选择,是文化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是斯图尔德在文化生态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张娜(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普洱 665000)摘要:在云南地区有着舞蹈姿态千变万化的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作为云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靓丽的瑰宝,其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淳朴的民风,反映出布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以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为点进行研究,对其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舞蹈等特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旨在高度的宣扬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不断的传承和发扬,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让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舞蹈表演;文化布朗族舞蹈隶属于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范畴,在云南等多地广为流传,地域性的不同造就成了布朗族舞蹈的风格性不同。
一般而言,布朗族舞蹈的功能特征可以分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等其他的功能特征。
例如“布朗族蜂桶鼓舞”就是当地最具典型性的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而布朗蜜蜂桶舞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种宝贵而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而作为西南边际的部落民族,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质的布朗族舞蹈文化,这也是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性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在其富饶的土壤里渐渐发展而壮大,使得布朗族舞蹈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图,这就是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
基于此,布朗族舞蹈在众多的舞蹈库中占其中之一,但其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却是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也曾多次搬上国内外的大型舞台,除了广为人知的布朗族《大鼓舞》外,布朗族的《辣条舞》和《宰蹦舞》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观性。
布朗族人民不仅柔情似水,而且也非常有活力,他们的舞蹈同样也非常的柔情和具有活力。
大多数布朗族的舞蹈都是以“美”为基础的审美基调。
另外,它所与人体相结合的体态都是基础均匀的,并没有像其他民间舞一样超乎正常的热情奔放,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具有非常厚重的表演价值,使人赞不绝口。
媒介融合背景下“侬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田野调查

媒介融合背景下“侬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田野调查作者:蒋凌昊韦珍妮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侬垌节是中越边境及黑衣壮边民的特有民间传统节日。
侬垌节节产生于秦汉人类洞居时期,是壮族骆越文化的魁宝。
一路传承,几经波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一古老的节庆活动如何更好地传承成了业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作者在对龙州县金龙镇板梯村、美女村、板送屯,横罗村上其逐屯举办侬垌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归纳了侬垌节在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做好侬垌节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试图从分析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怎样更好地继承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收到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布傣族群;侬垌节;传承与保护布傣是一个主要跨居于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和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的特殊的小族群,是秦汉以来长期生活在华南与越北的骆越后裔。
如今布傣占绝大多数的村落计有金龙镇的板池、板烟等43个自然屯和下琅县的板沟、板苛、板愿等村屯。
虽然中法战争之后的勘界将这些村落划归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越南将布傣称为岱族,中国则在 1958 年进行民族识别时将布傣划归壮族。
但是共同的骆越文化的瑰宝——侬垌节,并没有因政治疆界的阻隔而中断传承发展。
龙州县金龙镇壮族祭天“求务”、祈福禳灾的传统宗教节日。
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安康,伴有文娱体育活动。
2012年11月,人民网举办第三届中国品牌节庆全国网上和专家评选活动,侬峒节得票居广西第一名,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品牌节庆活动。
此地壮语“侬”的汉语意为“下”;“峒”与“洞”同义,原指远古人类居住山洞,后来演变为山谷间的平地。
“侬峒”就是人们在春天走出山洞,汇集到山脚下开阔的地方开展祭天活动,流传下来就是侬峒节。
侬峒节的宗教意识根源是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起源于远古壮族先民洞居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侬峒节是骆越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
“求务”是侬峒节的核心内容。
“务”是龙州县金龙镇壮族高祖以上漂浮在天与地之间的神,能在天与地之间沟通。
探访中越边境的美女村邂逅神秘长衣壮族Br

探访中越边境的美女村邂逅神秘长衣壮族彩春是去年走沿边公路的时候认识的小朋友,当时她家里人说,前段时间村里过节很热闹,很隆重,电视台都来拍摄。
可在我有限的民俗知识中,还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节。
后来查询了才知道,这里居住的人是壮族的一个分支——长衣壮,虽然人数很少,虽然他们自己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壮族,而是泰族,但这已经是无法更改的事了。
认识这个民族之前就已经认识金龙有个美女村,也认识天琴的音韵,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正月十一的板池之行,但我没有想到,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乡镇,各村过节的时间竟然相隔如此的遥远,而且称呼也不一样,龙州电视台的记者告诉我,这是“昆那节”,是当地泰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但村民自己却说这是“侬侗节”,再细问这节庆的由来,却没人说得出个所以然。
提前一天来到水口住下,因为这里算是离板陋最近一个有住宿的点,当天南宁下暴雨,这里也处在暴雨前夜。
第二天起来,清晨的水口镇周围,云雾飘渺。
我所熟悉的沿边公路,竟然还走错了路,等赶到板陋时,已经十点多钟,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已经聚集了许多人,村民们都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一种黑色长袍,镶有色彩鲜艳的花边,很有特色。
这长衣壮的服装分为三件套,包括头饰和布鞋,其实我认为里面的大红色短衫更能体现女孩子的青春靓丽。
经查证,布傣(或布岱)人是一个只有,多人的小族,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
世纪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曾自报“苗族”、“彝族”,后来改报为“傣族”,年被定为僮族,年改为壮族,被看做南部壮族的重要支系。
不过,布傣人一直自称为“根托”(布傣话,意为“土人”)或“布傣”(傣人)。
金龙布傣人与龙州一带其他壮族族(如布侬)相比,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天琴与长袍黑衣。
天琴是广西龙州、宁明、凭祥一带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乐器,长—厘米不等,由琴杆、琴筒、弦轴、琴马、琴弦组成,因其发音特点而被当地称为“叮”或“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以金龙布傣人的天琴最具特色。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广西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广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实践和表达,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壮族的荔枝调、瑶族的瑶剧、苗族的芦笙音乐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实践广西民众的社会实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包括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医药、传统节日等。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耕作技术,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3 仪式和节庆广西各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例如,壮族的壮年节、瑶族的瑶山节、苗族的苗年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分工。
其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
第三,开展了培训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广西还大力倡导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广西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

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发布时间:2021-04-25T09:29:40.5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作者:韦蓓蓓[导读]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精粹,舞蹈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韦蓓蓓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530100摘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精粹,舞蹈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在广西壮族舞蹈发展过程中,“蛙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特色,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广西壮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精髓,有必要在后续时间里进行深入探索。
本文先阐述了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实际体现,接着分析了广西壮族舞蹈体系中“蛙型”元素的艺术造型、艺术动作和艺术节奏,最后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传承发展举措,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舞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蛙型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跟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遭受了非常显著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已经开始坚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断优化民族文化的发展环境。
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蛙型”元素也是广西壮族舞蹈艺术的重要部分。
因此针对于“蛙型”元素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的长远发展,实现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
一、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概述广西壮族的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恶劣自然环境做斗争,对于青蛙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这主要是因为广西壮族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而水稻种植收成跟雨水有直接关系。
蛙类动物身体结构对于旱涝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村民只需要聆听蛙声就可以预测旱涝。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青蛙形象已经成为了广西壮族的民族图腾,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信仰。
壮族布岱人的“(弄下)桥”仪式及其文化意义和功能——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横罗村其逐屯为例

Zhuang Budai People's Rite of 'Nongqiao'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s --Taking Qizhu, Hengluo Village, Jinlong Town, Longzhou County as an
example
作者: 潘艳勤[1]
作者机构: [1]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1006
出版物刊名: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29-32页
主题词: 壮族;布岱人;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横罗村;“(弄下)桥”仪式;成年礼仪;婚姻礼仪;文化功能
摘要:布岱人是壮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弄下)
桥'是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通过仪礼,它既是布岱人的'成年礼',又是表明已婚妇女正式'落夫家'的仪式.它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和社会控制、加强家族凝聚力等功能。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舞蹈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舞蹈布依族艺术舞蹈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民族,布依族以其独特的风情和艺术舞蹈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布依族的艺术舞蹈,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布依族的文化背景布依族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他们居住在山区,依靠农耕和手工艺为生。
布依族的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崇拜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人民对于舞蹈和音乐有着天生的热情和天赋,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虔诚和感恩之情。
二、布依族艺术舞蹈的特点布依族艺术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热情闻名。
舞蹈的动作优美流畅,充满力量和激情。
舞者们的动作准确而灵活,舞蹈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布依族艺术舞蹈通常以群舞形式呈现,舞者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舞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布依族舞蹈还融入了许多民族特色,如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和传统乐器等元素,让人们感受到了布依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三、布依族艺术舞蹈的影响布依族艺术舞蹈不仅在布依族内部有很大的影响力,也逐渐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
布依族艺术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
近年来,布依族艺术舞蹈纷纷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和艺术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学习布依族的舞蹈艺术。
布依族艺术舞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布依族艺术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布依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退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的舞蹈艺术,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大对艺术舞蹈学校的投资和培养,组织各种表演和比赛,加强对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保护和传承布依族艺术舞蹈的重要举措。
同时,布依族人民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传授舞蹈技巧和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布依族的艺术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文 化 载 体 与 表 现 — — 啵 咧 表 演 艺 术
布 傣族 群 的 啵 咧 表 演 艺 术 , 主 要 包 括 丧 葬 “坊 ” 仪式、 婚 嫁喜 乐 、 舞风伴 奏 、 节 日娱 乐 等 四 个 方 面 。
( 一) 丧葬 “ 坊” 仪 式
此后 , 研 究 啵咧 的乐制 乐律 、 演奏 技 艺 、 作 品 内容 等文
数人在 4 0周 岁 婚 育 后 才 可 开 始 学 ; 同时, “ 坊” 法 事多 是祖传 , 可子 承父业 , 但并 非 必传 , 如 今 学 习 的 人 逐 渐
减少 。如 果 族 问有 人 感 兴 趣 , 只 要 跟 师 傅 找 时 间 练 习 、 学艺 , 有法 事之 时跟 随师 父做 法 , 学 成 后 无 需 度 戒
演唱, 用 土俗 字 即 “ 古 壮 字 ”抄 写 , 如今在各村 屯里 , 土俗 字 只有坊 公 和其他 宗教 师 以及 少数 老 人 能看 懂 。
啵 咧艺人 “ 坊 公 ”, 将啵 咧的演奏技艺、 传 统 乐 曲、 祖 传 经 书代 代 延 传 , 业 已成 为啵 咧文化 艺术 的传 承者 。
、
文 化 的 传 承 者— — 啵 咧 艺 人 “ 坊
公 ’ ’
笔 者 经 实 地 田野 调 查 发 现 , 在 龙 州 县 布 傣 族 群 当
中, 会 使 用 啵 咧 的 只 有 被 称 为 “坊 公 ”的 啵 咧 艺 人 。
“ 啵咧 ( 坊公 ) ” 布傣语 发音 为 “ p o f o n …’ ( 布 坊 ), 意 思 是 只做 丧 葬 法 事 的 宗 教 师 , 该 群 体 平 时 和 其 他 人 一 样, 参 加正 常 的生 产 劳 动 , 只 在 遇 有 丧 事应 丧 家 之请
去给亡 灵 送 魂 归 天 。 由于 “ 坊 ”为 丧 葬 法 事 活 动 , 多
友哭 述衷肠 , 以慰藉 亡灵 , 抚慰 亲 友 。
丧葬 中要 举 行 “ 买水 ” 仪式 , “ 买 水 ”时 道 公 铜 锣 开路 , 坊 公 啵 咧 压 阵 。 在 宋 代 古 著 《岭 外 代 答 ・卷
第2 8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1 . 2 8 No . 2
Ap r . 201 3
J o u na r l o f L i u z h o u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广 西 龙 州 布 傣 族 群 啵 咧 艺 术 文 化 剖 析
章层 出不穷 , 成果 斐然 , 为 丰 富地 方 民族 文 化 传 播 提 供 了范 式 。
一
丧 葬 时举 行 “ 坊” 仪 式是 龙 州 县 金 龙 镇 布 傣人 特 有 的宗 教活 动 。布傣 人 办 丧 事 , 既请 道公 做 “ 道 ”, 也 请“ 坊公 ” 做“ 坊 ”, 先“ 道” 后“ 坊 ”, 坊公 、 道 公 各 司其
Hale Waihona Puke 过丧 葬“ 坊” 仪 式、 婚嫁 喜乐、 舞凤伴奏 、 节 目娱乐等形式表 现 出族群 特有 的文 化, 其 渊源为越 南 宫廷 礼仪 文化及 汉室
宫廷 礼仪 文化 , 体现 出布傣人 的神灵 崇拜 以及孝 的传 统美德。 关键词 : 布傣族 ; 啵咧艺术;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 C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0 2 0 ( 2 0 1 3 ) 0 2— 0 O O 4— 0 4
最后 沐浴 净身 。
出师 , 达 到一定 程 度 后 , 只 要 有 丧 家 邀 请 便 可 自行 布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 2 4 [ 基 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 区项 目“ 壮 傣文 化跨 国传播研究 —— 以广 西西南 部布傣族 群与 东南亚傣 族文化传播为例” ( 1 2 X J C 8 6 0 0 0 1 ) 。 [ 作者简 介] 雷 日朗 ( 1 9 7 0 一) , 男( 壮族 ) , 硕士, 广西 武宣 人 , 广 西南宁 市江 南 区江西 中学一 级教 师 ; 黄 新宇 ( 1 9 7 6 一) , 男( 壮 族) , 广西凤山人 , 广 西民族师 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 西南 区域文化 传播 。
六 》中 曾 这 样 记 载 “ 买 水 ”习 俗 : “ 钦 人始 死 , 孝 子 披 发, 顶 竹笠 , 携 瓶瓮 , 持纸 钱 , 往 水 滨号 恸 , 掷 钱 于水 而 汲归 浴尸 , 谓之买 水 , 否 则 邻 里 以为 不 孝 。 ” 【 】 1 2 的如 今 在龙 州一 带 仍 普 遍 保 存 “ 买 水 ”丧 俗 , 其 意 为 逝 者 作
职 , 互 不影 响 。道公 做完 “ 道” 一 般 为 晚 上 十 一 点钟 , 稍 做休 息 后 , 坊公 才开 始接 着做 “ 坊 ”, 直 到 天 亮 为 止 。坊 公 在 丧 家 吃 过 早 餐 后 回 家 , 晚 上 返 回接 着 做 “ 坊” 。 出殡 前 一 整 天 , 坊 公 要 代 前 来 吊 丧 的 亲 朋 好
表 现 力 得 到 增 强 。 因此 , 在 2 0世 纪 末 , 广 西文 艺界 刮 起一 股 啵咧艺 术 创作之 风 , 啵 咧 音 乐 艺 术 从 散 居 田野 搬 上大 众 舞 台 , 从 乡 村 走 向城 市 , 从 边 疆 走 人 中原 。
道做 法 。坊 公 做 法 有 专 门 的 《 坊 歌 》经 书 , 用 本 地 话
广西 龙州 县 布傣族 群 聚居于 金 龙镇 , 其 乐 器 啵咧 是一 种木 制 吹管 乐 器 , 貌似唢呐 , 多 呈黑 褐 色 、 棕色 , 音 色温 和甜美 、 舒 适 明亮 , 兼 容 了抒 情性 和 歌 唱性 , 风 格 独特 , 深深吸引乐器 研究者 , 深受 当地群众 喜爱。 该乐 器 原本 只在部 分地 区的村庄 间 吹奏 , 后 来 经 过 音 乐 家 的挖掘 、 改 良, 其 音 色得 到 美 化 , 音域得到拓宽 ,
雷 日朗 。 黄 新 字
( 1 .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 中学 , 广西 南宁 5 3 0 0 4 7 ; 2 . 广西 民族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广西 崇左 5 3 2 2 0 0 )
摘
要: 广 西龙州县壮族支 系布傣族群 的啵咧乐器 与啵咧艺术 , 在 啵咧艺人 “ 坊公” 的 言传 身教 中代代 相承 , 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