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修行
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中 发国 展佛 历教 程
1.中国佛教三大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地区上座 部佛教
2.印度佛教的传播路线
①北传: Ⅰ印度北部乾陀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中国 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Ⅱ中印度-尼泊尔-西藏(形成藏传佛教)-中国内地、蒙 古、西伯利亚等地。
5.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并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西藏苯教和汉地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俗称
“喇嘛教”。
①主要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 派、格鲁派等。
②后世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派是15世纪经 宗喀巴改革后形成的格鲁派,格鲁派中的达 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构成了后期藏 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4.汉地佛教: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的产物。
①汉代:佛教初传,依附黄老神仙方术,被视为黄 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格义,译经等;
②魏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时期,产生汉地佛教学 者和汉化佛学,对玄学的依附,三教一致的提出, 佛教学派林立,寺院经济发展,佛教艺术的辉煌, 帝王的兴佛灭佛,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相争;
三皇五帝时传入佛经; 西晋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提出老子化胡说等。
②早期佛教传入对中国本土思想的依附
Ⅰ 民间流传,对宫廷的影响
Ⅱ 两汉之际对佛教的看法:“宫中立黄老、浮屠之 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后汉书·襄楷传》)
③佛教传入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方面:
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 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 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 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坐禅三昧经》、《十住毗 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 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罗什所译经典极为广泛, 以意译为主,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 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 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Ⅰ 佛像 中国有一定规模的正式建寺铸像在东汉末三国时期, 笮融建寺铸像:。 建寺铸像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Ⅱ 佛经 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较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
早的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 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本经的传来,最 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经序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 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西晋王 浮撰《老子化胡经》说是永平七年遣使,永平十八年还。《历代三宝纪》 以后的记载则都说是十年还汉。根据这些记载,本经的初传当在公元 64~75年之间。 从内容上看,《四十二章经》是一部介绍小乘佛教基本教义的汉译佛经。 现在一般认为,此经是一种经抄,而不是一部独立佛经,主要摘译自小 乘佛教经典《阿含经》,吕澂认为摘自《法句经》。主要内容是阐述了 佛教人生无常和爱欲为蔽等思想。此经翻译过程中夹杂了中国传统思想 如神仙家和儒家思想等。 它是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文字简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纲领,所以直 到现在它仍为佛教徒重视的典籍。
②南传: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埔 寨、老挝、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 国及中国云南傣族、 崩龙族、布朗族等 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3.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佛、道之争
王浮,《老子化胡经》 顾欢,《夷夏论》 《正二教论》、《难顾道士夷夏论》 《三破论》 佛陀-浮屠 沙门-丧门
刘勰,《灭惑论》,夷夏之争
(2)儒、佛之争
僧祐《弘明集后序》: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 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 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 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佛教初传到两晋(依附)
第二个阶段: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国化佛 学开始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第三个阶段:宋以后(中国化佛学由盛而衰)
三、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1、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①时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传说时间:
《列子》:“丘闻西方有圣人”; 《历代三宝记》提到秦始皇查禁佛经;
五失本,三不易 本无论
②般若思想的传播 Ⅰ 思想文化背景:
ⅰ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良好土壤。佛教规模较以前有很大发展。 ⅱ 思想文化领域,两晋时玄学盛行,为佛学的兴 盛也提供了契机。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 性空来论证一切皆空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上人 的精神需要,也与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 相通处,故“因风易行”,与玄学合流而蔚为显 学,当时的般若学者,往往也是清谈人物,兼通 内外之学,也熟悉老庄,这推动了佛教依附于玄 学而大兴,社会上出现玄佛合流,佛教般若学在 玄学影响下也形成诸多学派,这就是“六家七 宗”。
礼制问题,庾冰,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3)三教的交流
《般若经》 支道林 慧远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思想背景:统治者的支持、在与中国传统
思想的融合冲突中发展、社会的动荡不安、 佛教学者的涌现。
①大乘般若学与小乘禅学 康僧会、支谦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念 的比附,用中国的观念比配印度佛教的观念。佛教传入中土 不久,它的理论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佛 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来 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般守 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般 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道 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注》 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义最 初例子。
什门四圣 “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 谓之什门四圣”——《稽古略》)。鸠摩罗 什及其弟子以译经和对佛理的阐发,为中国 佛学及其特点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玄奘 真谛 不 空
道安: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编制系统经录 的人。《综理众经目录》,也称《安 录》、《道安录》,主要部分收载于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对中国佛教目录 学的产生有开创性意义。
康僧会 主要继承安世高系小乘禅学,主张由禅定引 发神通,强调“明心”,通过修持禅法,使被染污 之心恢复清净,达到理想境界。其思想中融合了儒 家与道家的思想。如用道家“元气”解释佛教“四 大”(地火水风),用儒家“孝事其亲”来发挥佛 理,为佛教发展开拓了道路。
支谦 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人,他译经多以道家思想 融会佛理,以中土传统思想、语言理解表达佛理, 这在客观上为中土人理解、接受佛教消除了文化上 的隔阂。支谦掌握般若学“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 基本精神,开拓了两晋以后玄学化佛教。佛教般若 学通过他的发挥而对玄学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东晋十六国时期
①译经与经录 译出了较全的佛经三藏,译经开始走出格义和“偏而不即”
的状态,出现中国学者自己的佛学论著,如《肇论》。
鸠摩罗什:简称罗什,祖籍天竺,生于龟兹,精通大小乘佛 典,名闻西域。后秦弘始三年,后秦主姚兴将其迎至长安, 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佛经译场,悉心从事译 经和说法。
Ⅱ 般若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两个阶段:
ⅰ 两晋之交“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有 中国特色的般若学说的形成。
ⅱ 鸠摩罗什译出印度中观派的主要“论”著 等一批佛教经典与僧肇所写的《肇论》,标 志印度般若中观理论开始全面传入中国以及 中国人对这一理论较准确的理解。
Ⅲ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
②《牟子理惑论》及其影响
Ⅰ 《理惑论》产生的背景 佛教在中土遭受的怀疑、排斥和反对,与中国传统 文化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冲突。 Ⅱ 《理惑论》的努力与儒释道三教一致论的提出,为佛教在两晋的传播提供了 思想基础。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亦称《理惑论》。据唐神清《北山录》称,原名 《治惑论》,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今名。相传东汉末年牟子著。原收在陆澄的 《法论》中,书名下有副标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后此书收入《弘明 集》。从书的自序看,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 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 佛教,兼研《老子》。因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 《理惑论》以问答形式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引证 孔子、老子的话分别给以辩解,为佛教辩护,论证佛教与传统儒、道思想并无二 致。问答主要集中在对佛、佛教教义和佛教出家修行生活三个问题上。主要记述 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 题的观点;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据称因看到“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 《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效法而为三十七条问答。文中广引《老子》和儒家经 书,以论证佛教与儒、道观点的一致(最早提出三教一致论)。为中国较早的阐 述佛教原理的书。《理惑论》为消除人们的疑虑,对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