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总学时数:51学时

面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系:经济学院

参考书目:《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世界经济概论》,陶季侃、姜春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世界经济学》,庄宗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曹宏苓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世界经济概论》,吴金林、肖治合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二、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1、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世界经济概论》以概论的形式论述战后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当代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及支配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充分和客观的认识,掌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以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服务。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掌握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发展,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世界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篇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

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一、科技革命的涵义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三、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四、世界经济的萌芽

第三节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概述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第二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掌握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因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1、主要领域:核能、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

2、特点:不是个别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

1、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资本追逐利润的竞争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3、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军备竞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第二节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

一、科技革命的新趋向

1、从新技术革命的产生看,科学理论加速转化为物质成果;

2、从开辟新能源和节能看,已经从仅依靠不可再生的资源矿物能源转向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3、劳动对象从高分子合成材料进一步转向多功能、新性质的高能人工合成材料;

4、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场所的巨大变化;

5、信息知识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

二、科技革命的规律

1、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

2、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3、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第三节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的因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战后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

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科技革命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

1、产业结构软化的涵义和产业结构重心转移

2、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

三、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

1、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2、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经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在技术革命影响下,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科学技术合作加强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新经济和经济周期长波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

一、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

三、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四、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

第二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成因

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1)非同期性原因:二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同;二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同;其他因素,如局部战争等。

(2)同期性原因: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快,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区域性经济集团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

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金融资本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

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

原因:垄断价格的作用;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的作用。

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

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现是: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黄金大量外流。

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的原因: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垄断企业自有资本份额增大。

第三节新经济和经济周期

一、美国新经济特点

1、新经济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2、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一高二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3、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新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经济理论失效

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美国较长时间的“一高二低”并存现象,是新条件下出现的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的展现形式。

2、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优化使美国处在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之中,但美国的经济衰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节经济周期长波论

一、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

1、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

2、认为长波的起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偶发因素,他将

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

3、技术的改变、战争和革命、新的国家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都不是引起长期波动的因素。

二、熊彼特长波理论

1、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

“创新”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经营过程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方面: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2、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的,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

3、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第一次:纺织工业、冶金技术创新;第二次:钢铁和铁路技术;第三次: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

三、长波学派的三大流派

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是当代长波学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

(2)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根本原因;

(3)主要包括: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克里斯托夫·弗利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

2、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

(1)沿用康德拉季耶夫的方法,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

(2)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的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

(3)主要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论;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

3、非经济原因长波论流派

第四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有限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世界经济增长的极限

一、世界经济增长极限论的思想渊源

二、经济增长有限论

1、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

2、经济增长的社会限制

3、对经济增长有限论的评价

第二节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一、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

二、世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当代人与后代人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在现有一代人中,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使人类与自然界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

三、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1、知识、知识产品和知识经济

(1)知识是指四个K,即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

(2)知识产品是指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即知识化的结果。

(3)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2、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分工的形式、发展阶段,了解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以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掌握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一般定义

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

1、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出现。

2、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前资本主义时期分工

2、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3、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4、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5、战后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水平: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的高

低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2、自然条件

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

4、上层建筑

5、跨国公司

五、国际分工的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制造业的分工,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

2、水平型国际分工: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

3、混合型国际分工: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

六、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4、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6、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7、对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第二节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世界市场的定义: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和交换关系的总合。

2、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前提,是和新航线的开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相联的。

3、世界市场的发展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发展

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

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

第六章国际贸易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关系,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及其作用,掌握关贸总协定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例外,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国际贸易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若干理论

一、绝对优势说

1、斯密认为: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该国就应该发展并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回他国

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这种绝对优势,因此,斯密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二、相对优势说

1、大卫·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

2、相对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从而达到世界总产出的提高。

三、保护贸易理论

1、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

2、政策主张:认为贸易保护应以工业发展为目的;主要通过速增关税的方式来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保护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经济独立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工业;保护期不宜过长,一般以30年为限。

四、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说

1、推理过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一国拥有量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因此密集使用这种丰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也较低,反之则反是。因此,各国应出口其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以交换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3、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既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五、超保护贸易说

1、凯恩斯认为严重失业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2、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又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3、该理论认为贸易顺差将扩大有效需求,逆差却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主张加强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干预作用,并保持贸易顺差,反对逆差。

六、产品生命周期假说

1、该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2、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完结。

3、启示:不发达国家应努力进行科技开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力争创新产品,改变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第二节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演变

1、战后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发达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发展

二、经互会的发展及其解体

1、经互会的产生和发展

2、经互会的解体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关系

1、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2、南南经济合作

3、南北经济关系

第三节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协调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及其作用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美、英、法等23个国家政府间于1947年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关税;消除一些非关税壁垒;为各缔约方制定一套处理国际贸易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纠纷;增加贸易透明度,促进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谈判和对话提供场所;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发展。

二、关贸总协定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例外和“灰色区域措施”

1、基本法律原则

包括: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2、关贸总协定的例外

在规定基本法律原则的同时,也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例如:在无歧视待遇原则下,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而对进口采取紧急措施;在国民待遇原则下,缔约国为维护公共道德,为保障人民或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对进口产品实施有别于本国产品的待遇;在关税减让原则下,对某些敏感性商品及部分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不受关税减让的约束。

3、“灰色区域措施”

(1)“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成员国采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这些措施处在总协定实施过程中为监督措施所不及的漏洞之中,他们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

(2)“灰色区域措施”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必须适时适量加以限制。

三、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的背景及其若干特点

1、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运转,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而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载体。

2、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界贸易组织在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职能作用和规范国际贸易竞争规则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沿革,了解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特点及其缺陷,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崩溃的原因,了解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金本位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1、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

国货币制度的基础的货币。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一般认为,金本位制大致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因为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和作用

1、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金来对他们的货币定值,币值比较稳定;

2、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它们之间的兑换率就由它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外汇市场的波动不会超出法定平价±黄金运输成本,即黄金输出/入点;

3、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4、国际金本位制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三、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缺陷

1、国际金本位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各国应遵守的三个规则:各国以黄金表现其货币价值,并以此决定各国货币的交换比例;各国的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各国发行纸币应受黄金储备的限制

2、国际金本位制的调节过程(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四、国际金本位制的解体

1、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

(1)国际金本位制的调节机制受很多因素限制:各国应遵守的三个规则没有一个国际机构监督执行;当一国发生顺差,可以利用资本输出,而不用输入黄金。

(2)在金本位制下,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受黄金供应量的限制:世界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引起价格的波动;新开采的黄金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在金本位制下,为了实现外部的平衡,要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2、国际金本位制解体

国际金本位制解体的原因:绝大部分黄金由少数国家占有,英、法、美、德、俄占有世界黄金量的2/3;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大量发行银行券,导致黄金兑换困难;经济危机期间由于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

五、一次大战后的金本位制

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恢复了金本位,但此时的金本位制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终于瓦解了金本位制。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建立背景:英国想保持它的国际地位,而美国想建立美元霸权。两国政府都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

1944年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这三个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它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3、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上下限不超过1%;

4、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IMF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三、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其内在的缺陷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美国进行大量的对外援助和投资,其结果是美国经济和技术优势丧失,从而导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地位的衰落;

2、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3、1971年12月西方各国达成《史密森协议》,让美元对黄金贬值,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并扩大了汇率的波动幅度;

4、美元第二次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第三节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二、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浮动汇率制

3、国际收支的调节

第四节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1、汇率:美元汇率一直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2、国际储备:多种货币的储备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性;

3、国际收支调节:IMF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不对称,其负担过多地落在发展中国家。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1、对现行货币体系的评价

2、关于国际际清偿能力

3、关于汇率制度

4、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五节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三个最主要的货币区

二、加强IMF的监督作用

第八章国际投资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概念、方式及其发展历程,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向,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熟悉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了解国际间接投资的类型及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投资关系概述

一、国际投资的概念

二、国际投资方式

1、国际直接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

3、国际灵活投资

三、国际投资的发展

1、国际投资出现、形成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国际投资大发展阶段: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1、国际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际资本输出的增长很不平衡;

2、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中据重要的地位;

3、国际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4、国际投资流向和投向改变,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5、国际资本流动出现脱离商品劳务运动的趋势,国际投资市场呈全球一体化趋势。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

1、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2、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

3、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二、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

1、宏观因素:生产要素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外资政策、汇率

2、微观因素:东道国的行业利润率、项目的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率、投资者自身的特点

3、投资环境对国际投资风险起决定性作用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

1、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论断

2、西方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

(2)巴克莱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

(3)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4)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1、直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

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使东道国获得一种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同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

4、为资本输出国国内的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带来了丰厚的海外投资利润。

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拥有全部股份的子公司、拥有多数股份的子公司;与

东道国举办合营企业;小数额股权参与。

2、非股权安排形式: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1、产品多样化策略

2、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3、出口带动投资策略

4、转移定价策略

四、各国对跨国公司的政策

1、发展中东道国的政策

2、发达母国的跨国公司政策

第四节国际间接投资

一、国际间接投资的类型

1、公司股票

2、公司债券

3、政府债券

4、国际信贷

二、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

1、利率

2、汇率

3、风险

4、国家偿债能力

三、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篇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全球性问题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成因、主要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成因,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了解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涵义及综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现实原因。

三、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使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

5、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增加了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成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性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世界性问题,了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债务危机

一、债务危机的定义及衡量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三、债务危机的经济影响

四、针对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

第二节全球性通货问题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界定和衡量

2、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

3、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定义及成因

2、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

3、通货紧缩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经济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一、贸易的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1、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渊源

2、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历史实践

3、如何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二、金融的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

1、金融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的理论渊源

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

第四篇世界经济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十一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一、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

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

四、产业结构先进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四种模式

1、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2、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二、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

1、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

2、各市场经济模式区别的原因

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拥有世界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三、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四、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第十二章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新兴工业国(地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熟悉新兴工业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二节新兴工业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

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

三、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三节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发展模式与金融危机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金融危机

二、对新兴工业国(地区)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1、金融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2、金融危机爆发的外部原因

三、新兴工业国(地区)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四节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在传统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

2、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1、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来源

2、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十三章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低

二、多元的社会经济形态

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

四、严重的人口、粮食和债务问题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

一、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

三、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展望

第十四章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东欧和中亚国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作用及弊病,了解传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了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及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历史贡献

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第二节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20世纪80年代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三、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得失

四、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崩溃

第三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

一、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俄罗斯和东欧大多数国家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的原因

三、激进式改革方案在波兰和俄罗斯的实践

四、“休克疗法”在波兰和俄罗斯受挫的原因

第四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私有化问题

二、关于放开物价问题

三、关于改革金融、贸易体制问题

四、关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景

第五篇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了解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及前景展望。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及其特征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

四、就业问题

第三节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一、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三、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前瞻

第十六章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和特点,了解我国外贸改革的实践,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以及入世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展望。

教学目的:

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一、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很大提高

三、外贸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第二节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

一、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的企业改革

第三节入世与中国外贸易发展展望

一、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二、入世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展望

第十七章涉外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因素,了解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情况,了解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进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国际收支

一、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基本分析

三、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及政策选择

第二节中国的外汇管理与外汇储备

一、中国的外汇管理

二、中国的外汇储备

第三节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

一、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二、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对外开放

第十八章外资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利用外资的历程及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国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了解国外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以及中国利用外资的趋势和战略转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利用外资概述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历程

二、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外商直接投资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类型

二、中国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国外间接投资

一、国外借款

二、吸收国外股权投资

三、发行国际债券

四、设立国外投资基金

第四节利用外资的趋势和战略转变

一、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利用外资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

二、引进外资政策的走向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HY)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开课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nomics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 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计划32学时 编写人:杨洹审核人: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是站在全球经济的整体上对以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的考察和研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世界经济的资源分布、市场结构、运行机制、交易制度、发展趋势、国家/地区经济体制特征和利益分配格局有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从而能够对发生的世界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在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决策能力。从专业课程体系来讲,本课程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起拓展和深化作用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专门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学》这门学科基本上是由我国的经济学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前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替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使之成为非主流经济学。由于《世界经济学》当前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国际上主流经济学没有这门学科,也没有类似的世界经济学的专著,所以主要参考国内的世界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教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世界经济是个体、国家/地区经济体和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动态整体,国际贸易既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既受制于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又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作用。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原理和发展状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育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职业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基本思路 根据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动力、主要国家经济特征与国际经济地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中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等几个大的方面。作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受到课时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课程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金融专业本科生,拟于大二第二学期授课。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Teaching purpose:grasp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give u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the whole economy. The course’s basic goal is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activity,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of worldwide business. Teaching requirement:This course trains thinking method of student and uses ability to focus on, adopting classroom teach, case discussion, role act, classroom lecture th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together. And it encourages student's classroom to make a speech,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actively. 1.The quantity of the case: more than 10 logic cases, 4 comprehensive cases. Demand to upgrade a comprehensive case every academic year. 2. Multimedia teaching: PPT courseware demand and this syllabus content are totally matched.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C h a p t e r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 period) 1、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2、This Chapter presents data demonstrating the growth in trade and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is chapter also highligh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seven themes which arise throughout the book. These themes include: 1) the gains from trade; 2) the pattern of trade; 3) protectionism; 4),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5)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7)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tudents will recognize that many of the central policy debates occurring today come under the rubric of one of these themes. Indeed, it is often a fruitful heuristic to use current events to illustrate the force of the key themes and arguments which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text. C h a p t e r2L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T h e R i c a r d i a n M o d e l(3 periods) 1、Chapter Organization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One-Factor Economy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Relative Prices and Supply Trade in a One-Factor World Box: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Babe Ru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rice After Trade The Gains from Trade A Numerical Example Box: The Losses from Non-Trade Relative Wages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最新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一、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制、关税率机制、基本收益率机制、汇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传导机制 三、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按其流通对象分别组成国际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 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按其流通的方式及周期不通分成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它既存在于商品流通领域,也存在于资本流通领域;主要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四、经济全球化: 1、涵义:全球化,即突破国家界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 2、特点:高度的流动性、高度的渗透性、高度的垄断性、高度的依赖性、高度的风险性 3、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②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③各国间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平衡是国际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基础 ④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⑤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起到桥梁作用 4、中国在全球化中的策略 (1)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协调利用外资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稳步开放金融市场,严密防范金融风险。注意开放过程中的金融安全 (3)加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5)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规则的修订 5、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4)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五、产业结构发展新趋势,即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的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只是、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 六、信息经济时代 1、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1)具有强大的渗透性(2)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3)是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 2、中国的对策: (1)将信息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95计划中推出8大金字系列信息工程 (3)开放中国信息公路口岸,引进美国INTERNET建中国的CHINA NET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_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组 前言 关于本大纲的说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从2006级起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作为学校的限选课开设。由于教育部到目前还没有编写出新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因此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均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方案编写的。由于教学时数大幅减少,教师已无法按照原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讲授,本大纲就是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作了一些删简,目的在于更好地给同学们展现出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主要方面,以利于我们对这个紧张、动荡、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课程简介:本课主要通过介绍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衰落的美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中国的对外战略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并能深入分析主要国际力量在政治、经济、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全面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战略的重大发展。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最终终使学生确立“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思想观念,培养和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参考书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景治; 《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程毅等主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俞正梁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出版,冯特君著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第—节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025059 总课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预修要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以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运行及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要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从世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做作业、撰写论文。考试形式将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48学时。如遇计划课时增减,或使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可作适当调整。 大纲正文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学时:6学时本章阐述本章介绍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讲授要点: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 重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生产力的历史性进步不可分离。 难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世界民族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民族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世界民族概论/Introduction to World Ethnic Groups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民族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李毅夫、赵锦元.《世界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二、课程简介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不同国家都有自己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因此,了解和认识国外民族情况、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分析研究国外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民族概论》做为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从全球范围的角度分析当前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字、地理分布、经济类型、文化交流、人种构成、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然后分洲详细讲述各大洲民族发展的具体形式、民族分布特点、主要的民族以及民族关系格局、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和有关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世界各国民族的分布、人口、人种、宗教、语言、宗教、历史发展等基本情况;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格局及其发展规律;了解其他国家处理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的政策、理论和措施;掌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原则。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对现实中某一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具备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第一章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1.5学时 第二章世界民族的人种构成 1.5学时 第三章世界民族的语言文字 1.5学时 第四章世界民族的宗教信仰 1.5学时 第五章亚洲民族概说9学时 第六章非洲民族概说9学时 第七章欧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八章美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九章大洋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十章当代世界民族问题9学时 总计51学时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六、内容提要 第一章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教学时数1.5)教学目的:通过对“民族”定义的辨析,对世界民族人口状况、地理分布和经济类型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中“民族”一词多义性,掌握本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民族”,初步认识世界民族分布的格局,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世界民族人口状况、世界民族的地理分布和经济类型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人口变化趋势

10级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说史》教学大纲——郝全洪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0级北京(兵器)班、上海(百联)班 世界经济专业 《经济学说史》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郝全洪 第一讲前古典经济学时期(一) 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经济思想 二、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经济思想(苏格拉底学派)(重点) (一)色诺芬的财富观、分工论、价格论及财政观 (二)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货币与利息思想和“理想国”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家庭经济、交易观点和货币利息的思想 三、古罗马经济思想 四、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思考题: 1、简述色诺芬的主要经济观点。 2、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货币、利息方面提出了哪些观点? 3、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区分“经济”和“货殖”的? 4、试述古罗马思想家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 5、评述托马斯?阿奎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讲前古典经济学时期(二)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异同 (一)早期重商主义 (二)晚期重商圭义 (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基本思想的共同点和区别 三、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及思想 四、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五、对重商主义的总体评价 思考题: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观点?如何评价重商主义? 2、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哪些异同点?

3、试述托马斯?孟的主要经济思想。 第三讲古典经济学时期(一) 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 一、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的先驱)与重农学派 二、重农学派的形成、体系和特点(重点) (一)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 (二)重农观点,反对重商主义 (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开辟道路 (四)重农主义者的理论和政策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又带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三、魁奈——重农学派的领袖 魁奈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魁奈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的源头)(重点)(二)再生产中的资本分析 (三)再生产分析——魁奈的《经济表》(重点) (四)魁奈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主张 四、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杜尔哥的基本理论和主张: (一)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 (三)对工资和利润理论的发展。 思考题: 1、布阿吉尔贝尔有哪些主要经济观点? 2、试述重农学派的体系和特点。 3、试析魁奈“纯产品”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魁奈的《经济表》有哪些创见和不足之处? 5、杜尔哥对重农主义有哪些发展? 第四讲古典经济学时期(二) 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一、亚当?斯密和《国富论》(重点) 二、分工、交换、货币和价值理论 (一)分工与交换理论 (二)货币理论 (三)价值理论 三、分配理论 (一)工资理论 (二)利润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一: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收获和体会如今,经济全球化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慢慢地被卷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范畴的理论问题,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对外政策、海外军事、国际大事件应对、国家对国际事务参与和决策等许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学习世界经济概论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而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效。 从《世界经济概论》所学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一轮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会随之而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流通的网络、通信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等,促使通信技术以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在全球形成了市场。同时,其他的新技术了也突发猛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新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新经济的成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动向是组建具有多元化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全球性扩张。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其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调整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制造能力弱,因此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本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其行业与企业基本上处于无力营运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量也会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经济依存度提高,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则应该越来越开放、自由,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化,外汇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国际清算、兑换功能、授信、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并且,国际外汇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国际外汇市场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表现为: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2、提供资金融通;3、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机制。正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