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基础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乡村绿道的连接路径布局类型
绿道的连接路径有基于路面的、基于水面的、多人游憩为主的、单人游憩为主的四种基本类型,各类型有其自 身的特点和适用性。路径类型的不同,形成的布局结构也不尽相同,分别有线形、环形、多环式、卫星式、车轮式、 迷宫式等七种布局类型。
3.6小结
在明确选线流程的基础上,确定选线方法,主要采用适宜性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从资源要素价值和影响力等 方面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评价,从连接资源数量、安全性、与民居区的连接度以及道路绿化情况对路径进行 评价,参考路径布局类型,得以确定绿道最终的路线。
道路生态学的生态经 济原理
2、国内滨水型绿道理论研究
2.1绿道概念的引入
国内绿道概念的正式引入,是由张文、范闻捷在《国外城市规划》2000 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 及其功能》一文,介绍了绿道的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在城市中的作用,同时也简述了国外绿道规划案例研究直接用 于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刘滨谊、余畅(2003)介绍了美国绿道网络,从绿道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着手,着重介绍了新英格兰地 区的绿道网络规划,阐述了绿道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2006)在《绿道及其研究发展》一文中,从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 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绿道概念。 刘滨谊教授(2012)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撑着“生态-文化核心 区”(ECD)概念,强调了点、带、面发展的城镇绿地 ECD 是以绿道为骨架的。不论在基于宏观层面自然尺度的区域 层面,中观自然-人工尺度的城镇层面,还是微观人工尺度的社区层面,绿道都及为实现城镇生态文化区发挥战略作 用。
现有的绿道理论
1
相关基础理论
目录
2
3
国内滨水型绿道理论研究
乡村绿道
1、相关基础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1景观生态学理论
“斑块—基质—廊道” 理论
概念、基本类型、功能
景观生态学理论
“斑块—基质—廊道” 与绿道的景观结构
绿道和斑块的位置关系
河流廊道理论
结构、功能、动态变化
1、相关基础理论
1.2遗产廊道理论 1
遗产廊道理论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价 值二者之间的平衡,重点保护原生 的自然环境。 遗产廊道注重对廊道沿线和辐射区内的文化遗址和 历史遗迹的保护,对其短暂的历史给予最大程度的 关注。
3、乡村绿道
3.1乡村绿道的内涵
乡村绿道即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以乡村线性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规划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土地网络,它 贯穿于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主要是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具有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的乡村文化廊道, 或者具有生产发展体现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带及各类公园道等(徐文辉)。
1、相关基础理论
1.4景观设计学理论
一元
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植物配置,环境绿化, 水土整治为核心,重点强调的是园林绿化艺术与 技术。
景观三元论
二元
艺术,以景观设计的美化为核心,即所谓的景观 艺术
三元
考虑大众心理学,即研究人们的心理行为,即人们 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活动,或者在某种环境下喜 欢从事什么样的活动,等等。从而进一步将人类活 动更好的融入景观之中。
1、相关基础理论
1.6道路生态学
节点、廊道效应
道路产生的节点和廊道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区。
道路生态学
宗跃光等人景观生态 网络概念
景观生态网络是由各种景观功能单元和自然、经 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网组合而成的空间网络体系, 其中水网和道路网是最基本的景观生态网络表现 形态。 在道路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 益,同时要考虑道路网产生的环境影响,两种效益 在道路影响带内都是距离的函数,即经济效益遵循 距离衰减函数,环境效益遵循距离递增率,则最大 道路总效益产生在两条曲线的交点。
3.2乡村绿道的功能
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3.3乡村绿道的分类
从当前乡村景观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游憩型、历史文化型、生态型、产业廊道型四种类型划分乡村 绿道。
3、乡村绿道
3.4乡村绿道的选线流程
3、乡村绿道
3.4乡村绿道的选线方法
适宜性分析、综合评分法。注意:评价指标的选取,资源评价指标、连接路径评价指标。
1、相关基础理论
1.5适宜性分析理论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即分析这片土地是否能够满足开发者及用户的要求。这些 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选线、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 目前为止,米勒的适宜性生态分析法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广为人知的。 (1)分析绿道周边的环境和资源,确定绿道的功能 (2)收集一些重要因素的基础数据,(包括周边环境土壤质量、排水情况、人口密度等) (3)在重要的因素当中,选取权重因子,分别定义为高权重,中权重和低权重,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每一 个重要因素衡量的标准 (4)将这些权重因子及数据导入GIS 中,运用 GIS 技术分析,然后得出每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中的分布范围, 导出每一张 GIS 总图 (5)将这些总图叠加,再次导入 GIS 中,得到最终的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也就是绿道最适宜选址的空间范 围。将最终结果给专家送审,综合他们的意见进行相应调整。
2
3
基本特征:线性、休闲性、保护性
1、相关基础理论
1.3旅游及旅游美学理论 1
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游憩活动,游憩 行为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2
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正是为了迎合人类社会的这 一变化而产生的,希望将游憩行为与生态保护相互结 合,让人类的游憩能与自然产生一种互动关系。
3
游美学研究以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为主要对 象,其中人与景观的审美关系是主导性关系,主要研 究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和基础的景观世界。
2、国内滨水型绿道理论研究
2.2滨水型绿道
目前,国内绿道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滨水型绿道研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车生泉(2001)首次提出了城市绿色廊道的概念,并将城市绿色廊道划分为绿道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 流廊道三种类型。 俞孔坚,李伟(2004)阐述了遗产廊道的概念,起源,强调了遗产廊道是遗产包括领域的区域化的产物,同时 应该与绿道结合的文化意义。并且据此提出了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吴李艳、柳海宁(2009)在《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水系与滨水区规划模式》一文中,借鉴绿道理论对城市滨水 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阐述了如何构建城市区域水系绿道,以及基于绿道理论对城市水系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实现 滨水区的土地利用、景观可达性、视觉景观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目标规划。 柳晓霞(2009)对滨水型风景绿道规划设计进行研究,结合国外滨水型风景道的案例研究,总结其对中国滨水 型风景道的启示,并将国外滨水型风景道规划设计内容在中国进行修正,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际中指导滨水型风景道的规划设计实践工作。 总之,我国目前关于滨水绿道的研究比较有限,大部分是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停留在其概念和功能的介绍下, 同时也涉及到国外绿道的案例研究及发展历程。但是,对于去设计内容及方法的介绍是少之又少。我国目前全国各 地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滨水绿道的设计,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滨水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将对未来我国滨水绿道的 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