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苜蓿种植规程》

合集下载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高寒草原牧区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型畜牧业区,广袤而辽阔的草原为牧畜提供了丰足的食物来源。

但是,立足于气候和地势条件,牧草混播种植成为了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牧草混播种植是否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混播种植的作物成分、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是否得当。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 种植草种要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草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冬季漫长而寒冷,在高寒牧区,要选择耐寒性好、抗旱性强的草种,如高垣菜、紫花苜蓿等。

而在夏季,应该选用生长快、抗病虫、耐旱的草种,如燕麦草、翻地草等。

如果草种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会影响草坪的整体质量和产量。

2. 种植草种要考虑其营养价值区域内不同牧业生产的需要也有所不同。

比如,奶牛需要高蛋白、高饲料价值的草种,而肉羊则需要更多的粗饲料。

因此,在牧草混播时需要考虑草种的营养价值和需求。

为获得最佳草坪,还应根据土壤的营养组成和种植草种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和施用肥料,以保证混播种植的草坪品质。

1. 种植方式应选择适合当地地形和土壤的方式种植方式是指按一定规律在草地上种植草种的方式。

公认的方法有多种,如单品种播种、轮作播种、草草混播、套种播种等。

牧区草坪较大,且地势较为复杂,选择适合地形、土壤和消耗的种植方式会增加草坪的整体均一性和从地形上看的美观度。

2. 播种时要注意选择草种的搭配如果草种的选配不合理,可能会对草地的整体均一性和生长周期造成影响。

实务中,选择适当的马鞍草和黑麦草、高原苜蓿和白车轴草混播,可以优化草坪质量,报道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控制草地入侵性物种在牧区,草坪的入侵性物种往往比其他地区严重。

入侵草种的大量生长一方面会耗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还会抢夺其他草种的养分。

因此,对草坪内的入侵性物种进行适时的排除工作时十分必要的。

2. 定期修建草坪对草坪进行定时修剪和修整,是牧区混播种植草坪管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内蒙古干旱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参照

内蒙古干旱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参照

内蒙古干旱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参照《内蒙古干旱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参照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西北地区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之“西北地区荒漠草原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任务计划和国家牧草体系(CARS-35-27)任务和要求,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的“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定项目计划的通知”,为规范内蒙古干旱干旱区苜蓿种植技术,提高苜蓿人工草地的成活率,增加饲草产量及效益,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鄂托克旗草原站、内蒙古高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鄂托克前旗草原监理所负责《干旱区苜蓿间种玉米草地建植技术规程》标准的起草和制定。

2.起草人主要起草人为:殷国梅、张园园、薛艳林、赵金梅、赵和平、刘永志、丁海君、贾明、张英俊、温素英、阿拉腾布拉格、田彦军、赵昊、郭强、白春利、王伊拉图。

3.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及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由于近年来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天然草地产草量低而不稳,饲草料短缺,草畜矛盾不断激化,发展苜蓿产业势在必行。

但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过程中仍存在栽培管理技术粗放、立苗较难,越冬及返青情况普遍较差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紫花苜蓿生产潜力。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饲草,是饲养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牧草之一。

随着紫花苜蓿在我国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有关苜蓿的行业标准如涉及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苜蓿干草捆质量、苜蓿干草粉质量分级、苜蓿干草调制及质量评定、饲料用苜蓿草粉标准等已经制定颁布,部分地区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但目前对于内蒙古干旱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还未见报道。

针对紫花苜蓿在干旱区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紫花苜蓿播种当年产量较低,且成活较难等关键问题,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水平,改变因干旱造成大面积高温烧死或久旱无雨干死的现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利用保护性播种解决这一难题,特制定本标准,提出干旱区保护性种植管理技术,促进优良饲草紫花苜蓿的栽培和利用,它不仅可以提高播种当年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旱区风沙多发的夏春季对紫花苜蓿幼苗起到保护作用,提高紫花苜蓿成苗率,促进了紫花苜蓿幼苗健康生长,为多年生苜蓿提前丰收赢得提供保障,同时,为农牧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内蒙古地方标准-苜蓿人工草地品种选择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内蒙古地方标准-苜蓿人工草地品种选择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苜蓿人工草地品种选择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根据内市监标准函〔2021〕338号文《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1年第3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批准立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内蒙古伊禾绿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工作。本标准为推荐性地方标准,是我区苜蓿人工草地品种选择技术标准中急需制定的基础性标准之一。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内蒙古伊禾绿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完成。主要起草人:陶雅、李峰、林克剑、魏晓斌、李文龙、徐静、王强、高凤芹、尔敦扎玛、王欢、尹强。

二、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和必要性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我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饲草的支撑。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清指出:“促进优质饲草料生产。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实现农牧循环发展。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提升苜蓿草产品质量,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为响应国家号召,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黄河流域、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和北部牧区寒冷苜蓿种植带建设,建设优质苜蓿种植基地700万亩,提高国产苜蓿产量和质量。”2020年6月7日布小林主席考察技术攻关项目基地时提出的“三个一边”要求:即一边科技研究、一边生产实践、一边总结推广。进一步加快当前技术攻关进展和成果的推广速度,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逐渐替代进口苜蓿,降低养殖成本,助推奶业振兴,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我区优质苜蓿总量供给不足和质量不稳的现象依然存在,总体上种植规模小而分散,生产能力低,品质差,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够,田间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种源严重不足,对畜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支撑能力很弱。此外,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之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限。受水资源不足的限制,灌溉苜蓿草地为125万亩,优质苜蓿灌溉用水不到农业用水的2%。优质苜蓿也需要好的水土热条件才能实现优质、高产。在我区苜蓿旱地产干草300公斤/亩左右,水浇地可达到600-1200公斤/亩。水资源缺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节水灌溉发展滞后,节水技术和设备装备差,已经成为发展苜蓿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企业主体不突出,尚未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苜蓿草种生产体系,缺少品种遗传质量控制的良繁程序,导致品种混杂、退化。缺乏良种应用推广的机制和扶持政策,育、繁、推脱节,自主选育的适应优良草品种推广难度大。苜蓿种子生产仍处于无序状态,经营不规范,质量差。目前年自供量只有50%左右,良种化率仅为33%。现在进口苜蓿草种大面积种植,存在越冬安全隐患,也冲击着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我区东西跨度大,横跨三北,土地资源丰富,在生物气候带、土壤种类、动植物种类、生态类型和水热条件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区域特点。不同区域和条件,适宜种植不同种类的苜蓿品种。因此,针对我区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以降水量为主要指标,结合温度指标,将内蒙古苜蓿种植区进行划分,选择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精神,保障我区振兴奶业对优质苜蓿的需求,推动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三、主要起草过程1、成立起草组2021年计划任务下达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起草小组(见表1),对标准起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饲草栽培的品种选择、土地准备、播种、施肥、灌溉和刈割。

本文件适用于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饲草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秋眠级 fall dormancy class依据秋季刈割后再生植株高度,对紫花苜蓿品种的秋眠性强弱划分的级别,共分为12级。

3.2抗寒指数 winter survival index依据紫花苜蓿越冬后受冻害程度,对紫花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强弱赋予的指数。

抗寒指数分为5级:1-无伤害,2-部分伤害,3-明显伤害,4-严重伤害,5-死亡。

3.3目标产量 projected yield依据当地气候、土壤、栽培管理水平等条件确定的计划或预期产量。

3.4灌溉定额 irrigation quota for a production phase依据需水量和有效降水、灌溉效率和灌溉水资源量等确定的某一生产周期或全年的灌溉总量。

3.5灌水定额 irrigation quota for each irrigating依据土壤持水能力、灌水深度、灌溉上限和下限、灌溉效率和灌溉水资源量等确定的单次灌溉量。

3.6灌水周期 irrigation interval依据需水强度、灌水定额等确定的相邻两次灌溉的间隔日数。

3.7灌水时期 irrigation time依据土壤水分含量状况等确定的灌溉起始日。

3.8水肥一体化 Fertigation利用灌溉系统,将水溶性肥料与灌溉水同时施入土壤中的一种农业技术。

4 品种选择应选用抗逆性较强、秋眠级1~3级、抗寒指数1~1.5级的苜蓿品种。

5 土地准备5.1 土地清理清除田间不予保留的乔木、灌木、土壤表层的石块、树桩及杂物,清理深度不低于50 cm。

5.2 土地平整2米范围内平整度偏差不超过±5 cm。

不扰乱土层。

5.3 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15 g/kg时,施有机肥0 t/hm2~15 t/hm2。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要点探索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要点探索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要点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寒区位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牧草种植技术在这一地区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以及土壤质量等因素,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一直存在诸多挑战和难点。

研究如何在高寒区域实现高效的牧草种植已成为当前牧草种植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寒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域,发展牧草种植技术对于提高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要点,探索有效的种植技术方案,对于提高高寒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要点,从而为高寒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关键要点,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牧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以满足高寒区牲畜的饲料需求。

通过对现有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优化和改进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提供依据。

通过探索适合高寒区的牧草种植技术,提高高寒区牧草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性,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推广应用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实现高寒区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高寒区牧草生产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3 研究意义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寒区的牧草种植技术对于解决草地资源短缺、畜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草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导致草原退化和畜牧业面临困境。

发展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地补充草地资源缺口,提高畜牧业生产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新疆吉木乃县无公害苜蓿高产栽培技术

新疆吉木乃县无公害苜蓿高产栽培技术

新疆吉木乃县无公害苜蓿高产栽培技术苜蓿属豆科植物,是多年性开花植物,产量高、品质好,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在世界上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牧草品种。

牧业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支柱产业,吉木乃县确保口粮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饲草料面积,努力解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20年吉木乃县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文将对无公害苜蓿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一、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无香草气味。

荚果螺旋形转曲、肾形、镰形或近于挺直,比萼长,背缝常具棱或刺;有种子1至多数。

种子小,通常平滑,多少呈肾形,无种阜;幼苗出土子叶基部不膨大,也无关节。

二、苜蓿的栽培管理技术2·1、栽培准备2·1·1选地:苜蓿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一般选择选择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土壤结构良好疏松,防风条件好,盐碱度在6.6-7.7之间,地势平坦,排水能力比较好的壤土上进行种植。

2·1·2、整地:要求深耕细耙,耕深25-28厘米。

播前达到无坷垃、无杂草、墒情好、上虚下实、地表平整的待播状态。

2·1·3、施足底肥:紫花菖蓿对磷肥、钾肥需求量较大,播前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亩-1500公斤/亩、磷酸二胺25~35公斤/亩、尿素3~6公斤/亩作基肥。

2·2播种工作2·2·1、种子处理:对新疆阿勒泰吉木乃县来说一般选择休眠级2-4级的苜蓿品种。

播种前进行种子要经过精选,纯度、净度要>98%以上。

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普遍硬实率较高。

所以,在播前应采用擦破种皮法或热水浸泡法进行处理。

热水浸泡法,即将苜蓿种子在50-60℃水中浸泡30min,取出晾干后播种。

种子经处理能大大提高其发芽率2·2·2、播种时间:在北疆阿勒泰地区来说播种有春播、夏播、秋播等几种。

春播,一般3月底-4月中旬播种。

利用早春解冻后的土壤水分,在地温稳定达到发芽温度时,立即抢墒播种。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要点及注意事项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要点及注意事项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要点及注意事项摘要:高寒草原牧区牧草种植对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影响,而混播种植既可以提升作物品质也可以提升作物产量,可以为高寒草原牧区牧草种植效益提升提供更多助力,本篇文章也将目光集中于此,主要讨论了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要点,并分析了注意事项,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高寒草原牧区牧草种植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高寒草原牧区;牧草种植;混播种植;种植要点一般而言,牧草栽培的方式包含两种,分别为混合播种和单独播种,相较于单独播种,混合播种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也可以较好的保障作物种植品质,在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的过程当中抓住种植要点明确注意事项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混播种植的优势,达到预期的种植目标,以下笔者也从种植要点和注意事项这两个角度来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要点(一)控制混播比例合理控制混播比例可以更好地提高混播种植的实际效益,一般情况下需要从禾本科、豆科等角度来展开分析,讨论其对牧草种植产量和种植品质产生的影响。

从生物量角度来分析,可以将高寒草原牧区混播草地看作是一个群落,在群密度一致的情况下,如果混播比例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不同种群生物对于群落运行效率会起到较高的影响,其种植效果将会发生明显的波动变化,尤其是在高寒地区,这种波动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例如,如果在高寒地区种植燕麦和豌豆,将两者比例控制在1:1或6.5:3.5可以得到最佳种植效果,反之则会降低实际收益。

同时经实践研究也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独种植燕麦,采用燕麦和豌豆混播的方式往往产草量更高,可以提升43%左右,种植效果提升显而易见[1]。

在确定播种作物品种以后,播种人员则需要做好两者比例分配。

比例分配的科学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草地的最终产量,一般而言,作物比例大小和目标产量的关系呈向下抛物线关系,顶点的混合比例为最佳比例,播种的作物的生长品质和产量会达到顶峰值,但是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除了需要考量种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外还需要充分考量成本投入等多方要素,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最佳比例,达到实际效益最佳的目的,因此可以在峰值点附近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定混合比例,在保证产出量相对较大和作物产出品质较好的同时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高寒草原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之一,因其气候寒冷、草原植被覆盖广泛,适宜发展畜牧业。

而牧草混播种植是高寒草原牧区多年来推广的一种畜牧业发展模式,旨在提高牧草种植的利用率和产量,保障牧草资源的稳定供应。

但在进行牧草混播种植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保障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牧草资源。

一、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在进行牧草混播种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

高寒草原气候寒冷,气温低,所以在选择牧草品种时,需要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

考虑到高寒草原牧区土壤瘠薄、水分短缺的情况,还需要选择耐旱、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如羊草、燕麦草等。

这样可以确保牧草在高寒草原环境下生长良好,提供充足的牧草资源。

二、合理搭配牧草品种在进行牧草混播种植时,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条件,合理搭配牧草品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一种主牧草和一种副牧草进行混播种植,主牧草应具有较强的产草能力和适应性,副牧草则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以确保牧草混播种植的效果。

比如可以选择黑麦草和燕麦草进行混播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

三、合理施肥和管理在进行牧草混播种植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管理。

首先要做好土壤的改良和养分补充工作,通过施肥、翻耕等方式,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还需要加强对牧草的田间管理,如及时浇水、除草、疏松土壤等,保证牧草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产量。

还要加强对牧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牧草的健康生长。

四、科学调控放牧在牧草混播种植后,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控放牧。

适当的放牧可以促进牧草生长,提高产量,但如果放牧过度,将会影响牧草的生长和再生,降低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放牧,选择适宜的放牧时间、强度和区域,避免过度放牧对牧草的损害,保护好牧草资源。

五、合理配置养畜数量在进行牧草混播种植后,还需要合理配置养畜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寒地区苜蓿种植规程》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2

一、任务来源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内监局标发[2016]203号文件”通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研究中心联
合提出的“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中国农业科
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研究中心共同负责起草
工作。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提出并作为技术归口单位,定于2016年12
月完成。
本标准为推荐性地方标准,是我国苜蓿种植标准中急需制定的基础性标准之
一。
本标准由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研究中心完成。

二、制定标准的意义和必要性
草地是草地畜牧业的基础,但在草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草地
超载过牧,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冷季严寒漫长,自然灾害频繁等。靠天养
畜,粗放经营的草地畜牧业经营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已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争,影响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饲草料的供给是高寒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草原牧区冷季将
近半年,牧民定居后,冬春草料是牧区畜牧业生产最薄弱的环节。以内蒙古呼伦
贝尔为例,在呼伦贝尔,天然打草场收获的干草是牧区家畜冬春季主要饲草来源,
对解决草畜季节不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过冬起着关键作用。2013年,项目组对
呼伦贝尔等区域进行了天然打草场分布、面积以及植被和土壤退化状况实地调研
和资源清查。呼伦贝尔调查区域包括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陈巴尔虎左旗、陈
巴尔虎右旗和海拉尔,选择了30个天然打草场样地,调查了共150个样方的植被
群落结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性质。结果表明:长期打草引起土壤养分消耗,
最终表现在生物量上,导致草地产草量的降低。
通过开发人工饲草资源,增加家畜冬季饲草供给量,延长冷季舍饲,缩短放
牧时间,改变传统放牧生产方式减轻草场放牧压力,对恢复草场植被,促进畜牧
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在延长冷季舍饲,缩短放牧利用时间,改变传统畜牧业放牧方式后,必须考虑到
3

畜牧业生产与饲草生产的协调性,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人工饲草料地,用以置换休
牧的天然草原。
我国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生长季短,但降水量较为丰富,同时天然草原面积
广阔,畜牧业基础较好,具有发展人工草地的巨大潜力。目前,苜蓿是我国牧草
种植中前景最为广泛的草种之一,2001年8月15日,新华网发表“紫花苜蓿之
死”一文,报道了内蒙古海拉尔中新苜蓿草业公司7万亩紫花苜蓿大面积死亡一
事,之后,关于呼伦贝尔地区能否种植苜蓿一直存在争议。基于上述考虑,申请
人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依托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开展多年的苜蓿品
种评比试验和生产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苜蓿是可行的并获
得了一批高寒地区苜蓿种植的关键技术数据。

三、主要起草过程
(一)拟定提纲
“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立项后,主持单位组织确定起草人员,组成
了起草小组。起草小组收集和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历史数据,了解了我国苜蓿种植
的空间分布及种质资源,摸清了人工苜蓿地建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中存在
的问题;同时对相关行业调查与评价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归纳与
综合。进一步详细解读和分析农业部颁布的《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紫花
苜蓿种植技术规程》、《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
在充分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苜蓿种植需求,起草人员与有关
专家讨论,对标准编写形成了共识,依据我国相关标准的要求,初步形成了本标
准的基本框架,拟定了“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提纲)”编写提纲。起草
人员对“提纲”进行了反复讨论,并做了修改;

(二)形成草稿
在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人工苜蓿地建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中存
在的问题,搜集、分析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申请人在国家牧草
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依托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开展多年的苜蓿品种评比试验和
生产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苜蓿是可行的并获得了一批高寒
地区苜蓿种植的关键技术数据,进而确定了本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按着
4

修改后的“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提纲)”起草了“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
术规程(草稿)”。

(三)形成初稿
起草单位在召集“高寒地区苜蓿种植与管理技术”多次讨论会期间,起草小
组广泛征集各省(自治区)的草原工作者及专家对本标准草稿框架及内容的意见,
并对相关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对“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草稿)”,
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初稿)”。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依据 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在充分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苜蓿种植需求,高寒地区苜蓿种
植标准力求简洁、准确,可操作性强。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标准体系建立以指导高
寒地区苜蓿生产为前提,兼顾苜蓿加工、贮藏和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体系总体上
应体现与高寒地区苜蓿种植及技术推广战略目标一致的策略,充分考虑我国目前
各地区苜蓿种植的实际情况,适应近期及未来苜蓿种植工作发展的要求,以规范
和引导未来发展的行为和方向。
标准编写的主要原则如下:
1、可操作性原则
标准的指导及评定指标应具有可行性、可比性、可控性与最优化控制属性,
标准体系应尽可能简化,评定指标可获性强且科学、合理、清晰;技术方法简单
易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2、主导性原则
针对高寒地区苜蓿种植,从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灌溉、
有害生物防治、收获、加工等方面按照苜蓿生理特性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能全
面反映高寒地区苜蓿种植的整体需求,符合苜蓿种植的目标,同时避免种植标准
的遗漏缺失。

五、主要条款的说明
基于我国目前饲草种植工作的基础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使种植标准与我国苜
蓿种植与管理技术相适应。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研究、
5

分析和探讨我国不同地区苜蓿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和对策,使高寒地区苜蓿
种植标准体系更趋于合理和科学。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
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牧草产业体系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开展苜蓿品种引进试验,
对多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评比试验和生产试验。使用不同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技
术,总结归纳出适宜高寒地区的苜蓿种植标准。
标准主要内容共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土壤条
件,播种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内容。
1、苜蓿的品种筛选
筛选呼伦贝尔地区适宜的苜蓿品种。以苜蓿的产量、越冬性、持续性为主要
指标,筛选了本地区的适宜品种,包括肇东苜蓿、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
龙牧801苜蓿、龙牧803苜蓿、龙牧806苜蓿、呼伦贝尔杂花苜蓿、黄花苜蓿。
这些品种在呼伦贝尔均可以安全越冬。
2、苜蓿的种植制度
针对种植苜蓿的不同土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苜蓿种植制度。在农田中,草
田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品种选择除上述可安全越冬的品种外,也可选高产的紫
花苜蓿,因为农田一般有灌溉条件,有利于苜蓿冬前生长、越冬和返青率,另外
如果遇上寒冬,次年可以轮作春播农作物。退耕地恢复或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
应选择上述经过生产试验的推荐品种,但是,退耕地以恢复为目的,可以选择比
较短命的苜蓿品种如肇东苜蓿进行混播,经过自然演替建成半人工草地;永久性
人工草地则需选择长寿一些的苜蓿。退化草地补播要以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
本地黄花、杂花苜蓿为主。根据多年生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总结了不同土地类
型、不同种植制度下苜蓿栽培技术。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是起草单位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得到的苜蓿种植技
术的集成,标准征求了多家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同行企业的意见,无重大意见
分歧。

七、采标情况说明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苜蓿种子生产技
6

术规程》、《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规程》、《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八、其他应说明事项
无。

起草小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研究中心

2016年11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