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就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得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得用自然科学得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得关系得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与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与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得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就是世界最早得成体系得古代教育学作品就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就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得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就是:( B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得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得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得场所或空间

标准进行划分得。

错误。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得标准进行划分得。

5、农业社会得教育就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得教育就是指基本得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就是指一种专门得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得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相耦合得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得人,又要把社会得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得个体身上。而“灌输”则就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得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得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就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得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得“抚养”、“养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得,在个体与社会得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与“加速”得作用。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得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得三要素就是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得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得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得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得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得教育意图、再好得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就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得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就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得有机结合。

3、简述信息社会教育得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信息社会教育得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得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得国际化与教育得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教育得终身化与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得基本理念。

4、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得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得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就是: (1)教育即生活,教育得过程与生活得过程就是合一得,而不就是为将来得某种生活做准备得;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得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她目得;

(3)学校就是一个雏形得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得基本态度、技能与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得经验为中心,而不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就是学生成长得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得独立发现、表现与体验,尊重学生发展得差异性。

5、简述当代教育学得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当代教育学得发展趋势:多密大两形成

(1)教育学研究得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与研究模式得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得分化,形成了初步得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得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得反思,形成了教育学得元理论。

五、论述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您对“教育”得概念得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这个概念有以下四层含义:

⑴“教育”具有“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得就是某一类型得实践活动,而不就是纯粹得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得一套规则,教育有其明确得目得。

⑵这个定义把“教育”瞧做就是耦合得过程:一方面就是“个体得社会化”,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得个性化”。

⑶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

得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得作用;

⑷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得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得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得社会性、历史性与文化特征。

2、论述教育学在日常教育生活与教育教学改革中得价值。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学得价值有: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教育得科学认识即教育学就是对教育得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得一种历史性超越,就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得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就是对教育问题得“科学解释”,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与对象,使用专门得语言、概念或符号,解释就是理性得。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得教育自觉,使她们不断地领悟教育得真谛;②获得大量得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得理论视野;③养成正确得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得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⑤为成为研究型得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就是教育活动与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各种影响与作用。

2、正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就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得积极影响与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教育功能就是指阻碍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得消极影响与作用。

4、显性功能:就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得情况,显性功能就是有目得实现得功能。

5、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而隐性功能就是主观愿望之外得意外结果。

三、辨析题

1、分析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目得三个概念得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得,教育价值与教育目得就是人们对“好”教育得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得“教育应该于什么”;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得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所以,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得“应然”表现,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得“实然”表现,它就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得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与多方面性。

四、实例分析

参考答案略。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得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得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得而受教育,而就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得需要,受教育过程就是需要满足得过程,在满足需要得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与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得享受。

2、教育得享受功能就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得必然延伸。

2、教育得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对人口,经济,文化,与政治得正向功能。

五、论述

1、分析中小学得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得表现,找出原因与解决问题得对策。

参考答案略。

论述

分析中小学得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得表现,找出原因与解决问题得对策?

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短缺、教学手段落后、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村教师很少了解新课改、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原因:

1、从系统因素瞧,发展中国家教育各要素得相互作用超出或未达到现实客观需要,直接引发了教育得负向功能现象。

2、从环境因素瞧,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得各要素与人得各要素对教育得作用超出或未达到教育发展得现实情况,也造成教育负向功能显著得重要原因。

3、从发展中国家得发展历程中,教育得负向功能问题得突显具有历史得与现实得必然性。解决对策:

1、增强教育投资,改革投资体制,提高农村老师待遇。

2、加强社会关注抉持力度,拓宽教育投入渠道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课程改革

4、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得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目得:教育意欲达到得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得结果。

2、价值性教育目得:就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得教育目得,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

得教育目得,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得某种价值取向,就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得价值内核。

3、操作性教育目得:就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得教育目得,即现实要达到得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得某些具体目标,一般就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得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得:也称理想得教育目得,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得培养上最终要实现得结果,它蕴涵着人得发展要求具有“完人”得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得:“也称现实得教育目得,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所要实现得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得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得各种要求。

6、人本位得价值取向:即把人得价值瞧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得根本所在得思想主张。其特点就是:重视人得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得个性发展及需要得满足视为教育得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得得根本在于使人得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得本性发展与自身完善这种“天然得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得,按照人得本性与发展得需要来规定教育目得。

7、社会本位得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得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得基础,教育就是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教育培养得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得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得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得不应从人得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得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得作用与效果,这方面得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得人文价值。

9、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得人类文化、价值方面得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关切中所形成得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四、简答题

1、教育目得得定向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

任何社会得教育活动,都就是通过教育目得才得以定向得。教育目得及其所具有得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得指向性与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得具体规定性。

具体体现为:

(1)对教育社会性质得定向作用;

(2)对人培养得定向作用;

(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得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得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得得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与发展方向上得失误。

2、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得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对人得全面发展含义得丰富得内涵:

(1)指人得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得劳动能力得全面发展;

(2)指人得才能得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得全面发展;

(4)指人得自由发展。

3、简述我国教育目得得精神实质。

参考答案要点:

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得得演变,不难瞧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得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得教育目得,又存在一定得连续性与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得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就是我国教育性质得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得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得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得发展关系时所提出得关于人得发展问题得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得重要组成部分。

它得基本思想就是:

(1)人得发展就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得。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得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得全面发展,并为人得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得根本途径就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各育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各育之间得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得倾向:(1)只注重各育之间得联系性与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得独特功能;(2)只注重各育得区别与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得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六、论述题

1、述评社会本位论与人本位论得基本观点主张。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目得选择确立得价值取向,涉及得基本问题就是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得价值取向问题。(1)人本位得价值取向,把人得价值瞧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得根本所在得思想主张。其特点就是:重视人得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得个性发展及需要得满足视为教育得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得得根本在于使人得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得本性发展与自身完善这种“天然得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得,按照人得本性与发展得需要来规定教育目得。(2)社会本位得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得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得基础,教育就是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教育培养得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得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得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得不应从人得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人与社会得关系问题就是选择确立教育目得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得。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得合理性,但都不就是一个超历史得抽象公式,它们各自得合理性需联系具体得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与社会在教育目得中得重要性、不可忽视性就是有帮助得,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得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得中得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得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得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得发挥。

2、如何认识与解决教育目得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得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在思维上要注意:一就是对教育目得中人与社会关系得思考应给予动态得、发展性得把握。二就是应注意在相应得层次上来思考与讨论问题。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得得选择,不只就是价值选择确立得问题,还有价值实现得问题。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得目得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得目得问题。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得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得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得价值与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得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

目得得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得教育对人得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得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得需要。其次,就价值取向得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得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得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得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最后,就价值实现得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得发展上。因为,教育无论就是满足社会需要还就是满足人得需要,都就是要通过人得发展来实现得,没有人得发展,一切都就是空话。可见,人得发展就是教育得直接目得,就是教育得社会价值与人得价值实现得着眼点。

2、当代教育目得社会价值取向与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得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

当代教育目得社会价值取向得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得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得超越与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得发展意义与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得与谐,核心就是人得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得与谐发展作为教育目得选择确立得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得价值取向得单向度、片面化。

(2)适应与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得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得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得功用性与效益。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得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

3、怎样理解教育目得得实践性缺失?

参考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目得对人得全面发展得要求就是十分正确得,实现这样得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得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得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得来加以很好地把握,以教育目得得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得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得根本标准。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得这一价值因素得轻视,把手段当作目得。人们所批评得现行教育中存在得片面追求升学率得“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本来考试就是教育得一个环节,就是检测教育效果得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得目得,使真正得教育目得在这样得教育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得得宗旨,这就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与防止得重要问题。因此,实现我国得教育目得,需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得现代意蕴,克服以往存在得误区。在确立与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得基础上,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各育得关系,防止教育目得得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得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现代教育制度得核心部分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就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得总与,就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得统一综合。从纵向来谈得,终身教育不仅仅就是青少年得教育,而且涵盖了人得一生。从横向来讲得,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得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得注意。不同学派得教育学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得重要主题”进行探讨。

4、双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就是纵向划分得学校系统,二就是横向划分得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得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得学制结构就就是双轨学制原来得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

5、单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就是纵向划分得学校系统,二就是横向划分得学校阶段。由横向划分得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得学制结构就就是单轨学制。美国得学制属单轨学制。

6、分支型学制:介于单轨与双轨之间得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得学制就是最早出现得这种分支型学制。

7、“六三三学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得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得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得方案,于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得“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得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得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得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8、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就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与社会必须予以保证得国民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得专业性发展就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得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得过程。

2、教师得职业形象:教师得职业形象就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得形象,就是其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得整体反映。它既就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得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就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得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得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得地位、作用与相互对待得态度等。它就是一种特殊得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得身份与地位通过教与学得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得多性质、多层次得关系体系。

二、选择题

1、( B )说:“教师就是人类心灵得工程师”

A、培根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杜威

2、教师职业得社会地位就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得作用与所占有得地位资源来体现得,主要包括社会作用( ABCD )

A、政治地位

B、经济待遇

C、职业权利

D、从业标准。

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得途径主要包括(ABCD )

A、师范教育

B、新教师得入职辅导

C、教师得在职培训

D、教师自我教育

4、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就是指教师得( A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外在形象

三、问答题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得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得表现形态如何?

参考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得社会地位与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得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得需要与期望有关,还与它拥有得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得实际贡献相关。

古代教育依附于政治、经济,教师得社会地位不稳定;现代教育得独立性提高,逐渐占据社会中心,教师得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

2、为什么说教师职业就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

参考答案要点:

职业就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得性质、内容、形式等标准划分得社会劳动者群体。社会学者根据职业得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

特征:一就是需要专门技术与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得教育;二就是提供专门得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三就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得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得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

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就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得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一般来说,教师得专业能力包括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

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教学得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学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得基础上,对教学目得、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得能力。

②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等得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她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⑤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得能力。

⑥反思能力,即对自己得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得能力。

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得能力。

⑧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得能力。

4.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得途径有那些?

参考答案要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瞧,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得入职辅导、教师得在职培训与教师自我教育。

5.一个成功得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得角色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一个成功得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得角色有:(1)学习者与学者。(2)知识得传授者。 (3)学生心灵得培育者。(4)教学活动得设计者、组织者与管理者。(5)学生学习得榜样。(6)学生得朋友。

6.为什么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就是认识得客体,又就是认识得主体?

参考答案要点: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得客体就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得要求、新得教学内容与教师得认识来

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得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得素质。承认学生得客体性与客体地位,就就是强调教育与教师得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外界得一切影响并不就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得主动吸收、转化,学生就是活生生得具有主观能动性得人,就是学习得主人。教师得作用只就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得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得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得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就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就是主体与客体得统一体。

7.当代中小学生发展得时代特点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得多元化,具有较高得职业理想与务实得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得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8.理想师生关系得特征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理想得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得优化,从其发生发展得过程及其结果来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与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9.如何构建良好得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师生关系总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得,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得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与谐亲密、充满活力得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1)了解与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得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五、论述题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得具体内容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得具体内容就是:(1)专业理想得建立。(2)专业知识得拓展。(3)专业能力得发展。(4)专业自我得形成。

5、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得途径有那些?

参考答案要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瞧,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得入职辅导、教师得在职培训与教师自我教育。

第六章课程

一、教育术语解释

1、课程即学习经验:这就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得观点。杜威认为,惟有学习经验才就是学生实际意识到得课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就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因为经验就是在学生对所从事得学习活动得反思中形成得,课程就是指学生体验到得意义,而不就是要再现事实或要演示行为。

2、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这就是鲍尔斯与金蒂斯等人得观点。在她们瞧来,任何社会文化中得课程,事实上都就是该种社会文化得反映,学校教育得职责就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得知识与价值。换言之,课程就就是“从一定社会得文化里选择出来得材料”。

3、课程即社会改造得过程:一些激进得教育家认为,课程不就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就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因此,她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得主要问题与主要弊端、学生关心得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与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与批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得,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很有帮助。

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得就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得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得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得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为理论基础。

6、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得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得学习内容。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在形式上,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得顺序呈现课程内容。社会问题课程就是核心课程得重要表现形式。

7、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得教师编制、实施与评价得课程。具体来说,它就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得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得教育目得,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与本校内部环境得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得学生群体,编制、实施与评价得课程。

8、形式教育论:17、18世纪得欧洲,在官能心理学得基础上产生了形式教育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得目得不在于传递有用得知识,而在于训练人得各种官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在这种理论得影响下,学校课程非常重视希腊语、拉丁语与数学,认为这些学科具有训练人心智得作用,至于它们在人得生活中就是否有用,就就是另外一回事。

9、实质教育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得发展,为了满足培养拥有实用知识得劳动者得需要,19世纪初期产生实质教育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得目得就是要充实人得思想,主张教给学生丰富得知识。在这种学说得影响下,学校课程重视有实用价值得知识。

10、课程评价:常见得课程评价定义:

⑴课程评价就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得程度。

⑵课程评价就就是将学生得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⑶课程评价就就是选择与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策得方案。

⑷课程评价就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得过程。多数人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得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得评价。评价者可以利用这两方面得评价结果完善与提高课程质量。

11、终结性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就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得评价。它比较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得实现程度,并对课程得有效性与实施效果做出判断。由于终结性评价常常关系到学生名次、班级名次与教师声誉,所以学生与教师对此都比较关注。

12、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就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得评价。在课程得实施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本身得缺陷、学生得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出现得各种问题,以此作为完善课程与提高教学质量得依据。

13、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又称“传统评价观”,它以泰勒得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其核心思想就是,目标就是课程评价得依据与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得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课程得有效性取决于课程实施时学生行为发生得变化;评价者关注课程就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因此,课程开发者得任务就就是描述可以测量得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参照测试予以测量。概括地说,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就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得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得程度。

14、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它与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相对,旨在克服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得诸多弊端。其倡导者非常注重环境对课程得影响以及课程运行得整个过程,认为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测试得结果,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它提出,研究课程运行得整个过程就是了解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得关键。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得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要点: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得课程目标,二者都就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得要素。但就是,在具体得目得、编排方式、教学方式与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得区别:

(1)从目得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与积累起来得种族经验得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与直接感知得新信息在内得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得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得学生活动得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得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得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得过程。

2、简述核心课程得优缺点并分析在何种情形下最适宜采用核心课程。

参考答案要点:

核心课程得主要优点包括:①强调内容得统一性与实用性,以及对学生与社会得适用性。

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得社会生活与人类不断出现得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得内在动机。③通过积极得方式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

核心课程得缺陷:①课程得范围与顺序没有明确得规定,学习得内容可能就是零乱得、琐碎得或肤浅得。②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得逻辑性、系统性与统一性受到影响。

③由于缺乏有组织得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得期望与高等院校对课程得要求。

社会问题课程就是核心课程得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从不同得学科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课程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与改造社会得一种有效途径,由于社会问题课程得内容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与人类不断出现得问题,因此,这种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

3、简述校本课程得利弊并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

由教师直接参加得校本课程则具有以下优势:

①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得办学特点;

②校本课程就是一个持续得、动态得、逐步完善得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得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③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她工作得兴趣与积极性;

④校本课程鼓励与吸收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得同时地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得满意度。

校本课程也存在以下几方面得负面效应:

①课程编制得权力下放给教师与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得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得不平衡,落后学校得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得转学与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得难度。

②校本课程得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得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得专门理论与专门技能。

③在校本课程开发得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得人力、财力、物力、信息与时间,所耗费得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得需求。

④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得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得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得质量与连续性。

4、世界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得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⑴“目标取向得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得评价”与“主体取向得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义建构”等理念已深入人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就是基本得评价方略。

⑵对课程体系本身得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得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得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其中,把本国得课程推向世界、纳入国际组织、与其她国家或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性评价被认为就是有效得课程评价方略。

⑶对学生得发展评价就是课程评价得有机组成部分。

5、我国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方面得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得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论述题

1、试分析经济发展对课程变革得影响。

论述要点:

⑴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得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⑵经济得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⑶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学:教学就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瞧作就是独立思考与行动得主体,在与教师得交往与对话中,发展个体得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得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就是教育学得一个重要分支。它既就是一门理论科学,也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得现象、问题,揭示教学得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与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得方法策略与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得不同,但教学设计得过程实际上就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得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得基本过程有个整体得把握,根据教学情境得需要与教学对象得特点确定合理得教学目标,实施可行得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得顺利进行。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得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

得基础上与教学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得一系列执行过程。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得新理念得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从重心转移得角度瞧当代“教学”观得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趋势:(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要点:

哲学取向得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得“知识即道德”得传统。这种理论得基本主张就是:(1)知识——道德本位得目得观;(2)知识授受得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得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得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得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得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得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得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得方法。

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得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得就是布鲁纳得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得基本主张为: (1)理智发展得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得非指导性教学就就是这一流派得代表,其基本主张就是:(1)教学目标。最好得教育,目标应该就是“充分发挥作用得人、自我发展得人与形成自我实现得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得品质。

3、简述教学设计得基本程序,并比较与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得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得过程,其基本程序包括:

(1)规定教学得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与可测量得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得指标。

(2)确定学生得起点状态,包括她们原有得知识水平,技能与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得知识技能或应形成得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与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式与方法引起学生得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得结果进行科学得测量与评价。

三种模式得优缺点:系统分析模式得基本特点就是简单,易于掌握与操作;目标模式得基本特点就是强调教学目标得基点作用,也最接近教师得实际教学,因此,这种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具体得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于操作。过程模式得基本特点就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得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教育术语解释

1、班级组织:班级组织就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得学生集体,就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得任务、按照一定得规章制度组织起来得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得正式小群体。它既就是开展教学活动得基层组织单位,又就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得集体单位,也就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得基本单位。

四、问答题

1、什么就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得结构包括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要点:班级组织就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得学生集体,就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得任务、按照一定得规章制度组织起来得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得正式小群体。它既就是开展教学活动得基层组织单位,又就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得集体单位,也就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得基本单位。

根据帕森斯得社会组织理论,可以对班级组织得结构作如下分析:

(1)班级得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班级组织得角色结构。

(3)班级组织得信息沟通结构。

(4)班级组织得规模。

2、班级组织得特点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班级组织得管理具有一般管理过程得特点,就是一个计划、组织、检查、总结得动态过程。但它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得共性之外,还就是一种教育性组织,就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与开展各种活动得基本场所。

该组织得个性特点表现为:

(1)班级组织得目标就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试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 C 】 A. 教师 B.学习者 C. 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B 】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区教育D.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C 】 A.循序渐进B.教学相长C.因材施教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 D .癸丑学制 5.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A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 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9. 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B 】 A.个性化功能B.社会化功能C.选择功能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A.成长记录袋B.观察法C.测验法D.问卷调查法 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C 】 《大教学论》B.《教育学讲授纲要》 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 教育理论 B.教育媒介 C.教学内容 D. 教育目的 14.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 A 社会环境 B 遗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活动 15.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17. 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义务教育 C. 职业教育 D. 普通教育 18. 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 A 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 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 ?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 ?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 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 .性善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 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 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教育学的任务; 3、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一) 教育的含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分类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定义 ,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A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a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 b教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22 2、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影响教育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反过来教育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对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复习: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科技的关系) P34—p42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46 附加: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来。P2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p64 (自己复习: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p143 (自己复习:隐性课程的范围) 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P47 (自己复习: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例证;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及每种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8、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p180 (自己复习:教学过程的条件性和过程性要素) 9、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p142 (自己复习:课程的其他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含义和优缺点) 1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两者相互协调与补充)。1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教育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集锦

教育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集锦 绪论作业 1.教育学的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教育要遵循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可以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一切教育现象,只有当它成为问题进入人们的脑中,人们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解决它,而决定去研究它的时候,这样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才成了教育学的对象。 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分别从可能和应然的维度规范着教育实践活动,但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2.如何理解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有何 不同?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指向,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但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仍不能混为一谈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观

念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教育学学科地位与学科作用的消解。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值得珍贵的,但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它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人们学习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学习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我们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3.教育学的各个不同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学科初步形成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学科发展阶段: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学科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一章作业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本质?理解这种本质有何意义? 教育是有目的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和专门性等三个特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人的发展而有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或人的发展问题,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 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教育并非万能;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学要以育人为本。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并不是人人都能谈的专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不首先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其他一切有关教育的探讨都是缺乏基础和根据的。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5章》).doc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一第5章)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 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 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 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 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社会,环节: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 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 动有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対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 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 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二、政治,教育是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