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第十三章讲义

资本论选读第十三章讲义
资本论选读第十三章讲义

第13章机器和大工业

本章主题:

考察在机器大工业形式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章内容:

1-4节:机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加强了剥削;

5-7节: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灾难;

8-10节:机器逐步占领了各生产领域,使资本主义矛盾普遍激化

章节框架:

1. 机器的发展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4. 工厂

10. 大工业的农业

第1节 机器的发展

1、 机器的作用

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的给与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2、 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

(一)机器的本质组成

发动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

1.产生自己的动力,如蒸汽机;

2.接受外部某种现成的自然力的推动,如水车

传动机构: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

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把运动传给工具机,工具机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目的来改变它。

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二)从手工工具向机器的演变

1. 工具机

工具机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

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之后,机器就代替了单传的工具。

2. 区别:作为单纯动力的人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

3. 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

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仪器作业,有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体什么形式。

4. 工作及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工具机已经

代替了人的工具,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

5. 只是在工具有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之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

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

三、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

(1)区别:1.前者,整个制品是同一台工作及完成的……在工厂手工业中分成几种操作顺次进行的整个过程,现在由一台由各种工具结合而成的工作机来完成……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2.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

(2)工场手工业与机器生产中分工原则的区别

1. 工场手工业中,各特殊过程的分离是一个由分工本身得出的原则;

2. 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个特殊过程的连续性。

(3)一个机器体系,只要它由一个自动的原动机来推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自动机……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的有组织的体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

4、 机器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

(1) 机器最先是由工场手工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制造的,因此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在技术上同自己的手工业以及工场手工业基础发生冲突。

(2) 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3) 因此,打工也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材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五、机器的应用决定了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

(一)机器的应用使自然科学代替了从经验得出的成规。

(二)机器的技术条件使工人的劳动过程社会化。

第2节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1、 机器只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上

(1) 机器大工业把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不增加劳动消费而使生产 力提高,所以机器并不创造V.和剩余价值。

(2) 机器使产品便宜——机器的使用节约了固定资本

1. 机器总是全部的进入劳动过程,始终只是部分的进入价值增值过

程。

2. 使用和磨损之间的这种擦别,在机器上比在工具上大的多……机器

的生产作用范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比工具大。

3. 如果机器的价值和机器转给日产品的价值部分之间的差额已定,那

么这个价值部分是产品变贵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差评的数量,就像是取决于产品的面积。如果工作机的作用范围已定,那么产品的数量就取决于工作及作业的速度。

4. 机器转移的价值越小,生产效率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

服务。

(3) 工场手工业与机器生产同种商品价格之比较。

在机器生产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的增大了,但绝对的说是减少了。

2、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边界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2) 即使机器的所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所值相等,物化在机器本省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

(3) 使用的边界: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小于使用这种机器所节约的劳动。

(4) 资本家使用机器的边界:自己的价值小于它所代替的劳动力价值。

(5) 特殊情况:在一些较老的发达国家,机器本身在某些产业部门的使用,会造成其他部门的劳动过剩,以致其他部门的工资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阻碍机器的应用。

第四节 工厂

1、 本节主旨

资本主义生产从一开始就是劳动条件支配工人,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才取得完全的形式。现代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因而机器成为主体,而人则处于附属地位。把工厂看作是以机器为中心生产体系,机器大工厂消灭了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旧的分工是马克思在本节中的主旨。

2、 尤尔博士对工厂的两种不同定义

马克思认为,“第一种说法适用于机器的一切可能的大规模应用,第二种说法表明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从而表明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

3、 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

(1) 自动工厂的重新分工

1. 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消失了。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

业所特有的专业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要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或均等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距。

2. 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

要工人同少数助手的联系代替了。

(三)重新分工的后果

1. 机器生产不需要像工场手工业那样,使同一些工人是中从事同一种

职能,从而把这种分工固定下来。因此不断更换人员也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

2. 旧的分工制度由于习惯,仍然作为工厂手工业的传统在工厂里延续

着,后来被资本当做剥削劳动力的手段。

(四)结论:工人成为工厂的附属物

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4、 现代工厂制度给工人造成的危害

(一)机器劳动对工人精神、身体造成极大的摧残

资本主义工厂中生产主体和客体的颠倒;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以及工人在强大机器面前的无助;机器构成了资本家的统治权力。

(2) 机器带来的整齐划一的生产,使工厂形成了兵营式的纪律,同时形成了不同于工厂手工业的等级制度。

(3) 工厂给工人带来了恶劣的生产条件

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

第10节 大工业和农业

1、 资本主义大工业给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1) 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起到了强烈的作用。

(2) 破坏着人和土地间的物质变换,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3) 在农业中,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着的殉难历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剥削工人和使工人贫困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的活力、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的压制。

(4)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

2、 大工业在农业领域里所起的革命作用

(1) 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引起的最革命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壁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

(2) 农村具备了与城市一样进行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

(3) 农业和手工业原始的家庭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创造了物质前提。

(4) 农业工人在广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时破坏了他们的反抗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反抗力量。

3、 结论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篇一: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三、关于地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他的着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篇二: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定义地高得多,而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之处的真相,而马克思的最终理想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皮毛看法,而且建设大同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货币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观,知道了货币不再是单纯的金银或是我们所用的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以外,我对他研究哲学的论证方法也非常赞赏。马克思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不仅仅是用例证来举例论证,而且使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观。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 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 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 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 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这么深奥的书,读完第一章节,大家都写了什么随笔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希望你喜欢。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当时德皇威廉等统治者无比震惊的事,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的命脉。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已经无法忍受。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此次工会运动。实际上,恩格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资本论》第二卷的两个版本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所以很有价值。在第一篇序言的开头: "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

【良心出品】《资本论》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不仅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表现为商品,而且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甚至人的名誉、良心也都商品化,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第3页)。《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而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它的本质和规律都包含在商品关系之中。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出发,认真把握住这个普遍的(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存在形态,才能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员本质的东西。 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第3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这个细胞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发展现律,才能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总体,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足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封建经济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所以,只有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经济基础,才能把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正是把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现出来,并员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由劳动者自己根据其能力和擅长来选择劳动力的购买者,这不仅使劳动者从依附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独立平等的一员加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而且会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以排斥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劳动者既缺乏满足需要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造成了对人的发展的双重限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部门(单位)所有,使个人在选择职业和机会等方面受到各种“关卡”的限制,无法捕捉和利用各种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养成了依赖国家“铁饭碗”的习惯,从而严重助长了劳动者的惰性,使其一直安于狭小的天地而变得孤陋寡闻;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求进取,自甘贫困。事实表明,没有劳动力商品的自由流动,不可能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可能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劳动者只通过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就可以自由地在一切领域或方面进行交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商品的普遍化,必然使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使人由地域、民族的人进而成为世界的人,从而使人的视野、适应能力更强,文化内涵更丰富,在全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应变能力、需求及消费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消费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劳动力供给宽裕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便会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由于满足个人多样化需要的内在驱动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将会激发人们高度重视自身素质和尽力发挥自身潜在能力的动力,将会使效率观念、竞争意识成为个人自身发展的催化剂,促使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强化自己的能力素质,提高文化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改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效率等,挖掘出生产能力的全部潜力,逐步形成以生产能力为主的全面能力体系。 劳动力商品化将会使人们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视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视为与个人就业、收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必需投资。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

2019年《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2019 年《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 克思创作的经济政治著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 接触到了这本著作,一点一点地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知识。下面给大 家简单分享心得体会。 有人说,阅读一本著作,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了解它的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 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 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 《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 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它揭示 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 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 争日益尖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了事态的严峻性,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他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

学。1857 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附带的很有 可能会是一场革命,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在洪水到来 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好给工人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武器,便 20 年如一日地坚持到英国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本思 想巨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 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 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 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 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从任何角度来讲,马克思都是个天才,读第一卷,不仅了解到 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更学到了一种辩证的分析方法,用辩证的眼 光看待事物,这样更客观,更全面,全书对经济的分析体现着辩证唯物 主义哲学,马克思善于利用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令人顿开 茅塞。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成结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非常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接受。 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是实现了写作《资本论》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总能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而工人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绝对贫困下去,工人永远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的条件,他没有为劳资关系互相转化提供理论依据,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步缓和以及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现象。按照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篇一: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英、法、荷、葡、西这些欧洲最原始的美洲殖民地宗主国采取了一种无耻的行径——他们贩卖黑奴。仅以英国为例,一艘英国船从利物浦或是布里斯托尔出发,一直南下驶向中非海岸线上的某个交 易站,用现代化的工业品和武器弹药换取那些在非洲部落战争中被俘获的奴隶。然后转道北上,越过大西洋,在加勒比海的某块英国殖民地的港口停靠,用一船奄奄一息的黑奴换取金银和殖民地特产。然后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返回英国。这种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三角贸易”的举动,在为英国本土提供了大量的收益的同时,也渐渐使殖民地的资本主义体系趋于成熟。 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当然这种资本的积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我们思维模式的资本主

资本论解读第一章

资本论解读 第1章一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 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

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该书第61-62页) 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个具体的等式。 一般公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一个具体等式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只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形式,是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明朗化了,使你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是多少?是一件上衣。并且,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且必须表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与20码麻布不同的一件上衣或其它使用价值上,而不能表现在相同的20码麻布上。因为只有前者才使20码麻布的价值明朗化,清楚化,而后者只是一种任何问题都没有说明的糊涂观念。可是,为什么"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或者是"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呢?"具体的说,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的价值为什么能相等的呢?有很多具体价值形式没法可比,例如一把锁值一个茶杯,但是,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还有可以比较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可以把上衣看做是麻布做成的。但是,麻布和麻布可以比较,因为,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读后感 因作业要求,我不得不在校内网的课程中心上选一本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名著来阅读,尽管一开始不是十分愿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但在我选择并阅读了马克思在1867年的著作《资本论》的一部分之后,我似乎了解了老师布置此项作业的用意。我曾记得老师提过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科学,而思考着马克思所思考的,运用头脑来理解他的话和他的理论,更是在我头脑上掀起旋风,使我的思维水平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升。 截至我看到的篇章以及序言,我大概知道了第一卷的资本论大概讲述和揭示的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方面的社会,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来研究资本主义及商品经济的相关内容。 资本论在第一章就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商品和货币,其中商品的二因性和两重性,货币是什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货币的具体功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过去我很少如此真切地认为原来就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朝夕相对的东西的背后也可以被剖析得如此合理地理论化和抽象化。第一次接触这些如此抽象却完全可以理解的理论让我觉得很有趣。 然后马克思在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给我们深入地讲述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目的就在此:尽量使剩余价值最大化来满足自己赚取大钱的私欲。尽管这些知识在我学习的马克思原理概论一书中也有说涉及,不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知识使我觉得自己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不至于半径八两。 时间所限,我看的暂时就这么多。然而在我看书的内容的同时,我不得不惊叹马克思的写作水平:他善于运用比喻,相当恰当的比喻,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至于太感枯燥,以及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意思。例如: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这是他在告诫德国政府或是人民一定要正式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不要自欺欺人。 还有便是他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因此,我在本卷中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最后,他在最后结束绪论时说的几句话: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启示着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