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眼中的园林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在世界古典园林类型中,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育化在中华文化的肥壤沃土中的中国园林则是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为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明·张潮《幽梦影》)“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汪菊渊《中国园林》)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天”的认识并不一致,殷周时代的“天”有时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

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

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所指也不同,如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牵强附会内容;宋·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摘要:园林的四要素是地形或岩石、建筑、水系和植物。

其中植物是数量和面积最大的元素,也是唯一有生命的元素。

合理巧妙的配置植物可以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灵活性,使园林景观充满生机,古老而简单的传统元素得以传承,并充满青春活力。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除了正式的组合和搭配,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深刻的文化内涵,必须探索和利用,以便丰富园林植物文化内涵,提高景观在自然生态的科学发展观和审美意义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意蕴;景观设计一、文化意蕴的讨论 1、思想文化的展示园林景观文化是设计者将人的审美和自然景色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园林景观也展现出设计者自由的文化认知。

通过分析对我国园林景观发展产生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

儒家思想由孔子建立,而道家思想则由庄子、老子为代表。

前者提倡仁义礼智信,其思想内容始终以人为中心,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两种思想的碰撞和结合下,形成了现有的古典园林设计景观。

当然,一些思想家还崇尚阴阳术数,风水学说,所以在园林景观的构建中也体现出了对于景观格局、阴阳、南北坐落等元素,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2、传统文化思想带来的影响 2.1四季时光变化,四季更迭在设计者眼中独具风味。

春季万物复苏、草木换新;夏季繁花尽开,枝繁叶茂;秋季金色尽染,果实丰硕;冬季银装素裹,梅香自来。

不同的季节交织着不同的风景。

2.2空间古典园林景观尽管在面积上受到限制无法像真正自然环境中一般广阔。

但是在这方寸之间设计者却能够打造出独特的特色。

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出了无限的想象,将植物、建筑、山水融合起来,让景色与建筑相互呼应,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同时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让人们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对园林景观建立不同的理解。

二、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1、人格化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人们总是将植物予以人格化,并根据植物的自然属性而赋予人或其他事物的品行和性格特征,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如竹、梅、松被叫做“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 词】 关键 中国古典 园林; 人文背景; 道思想 儒 【 中图分类号 】5 J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 5 6 (0 7 0— 08 0 17 — 9 9 2 0 )7 0 7 — 2
自古以来人们就崇 尚 自然 、 热爱 自然 , 而造园的 目的就是为 了要满 足人们这一理想心理 ,在人造 园林这一人工环境 中造 出 “ 自天成 ” 宛 之感 。无论是儒家 的“ 下与天地 同流 ” 或道家 的 上 ,
把审美对象作为品德美 、 精神美 、 人格美的象征。儒 家的人生态
度不 以物质享受为追求 , 更为重视事物 的意义与 内涵 , 非纯 粹 而
的外 向表现形式 。以自然 中的花草树 木象征人的精神力量 , 以此
来隐喻人的思想情操 , 将人的精神升华到新 的高度 , 重视 物的意 义, 以此之作为园林深层精神 的表现形式 。如梅 、 竹 、 兰、 菊等植
人与 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 ,也构成 了中国古典 园林造园 的基
本 理念 。

视人与 自然 的关系 , 为天与人是相通 的, 认 这种“ 天人合一 ” 自 的 然观的建立 , 使得中国古 典园林的 自然 心境 完全融 于 自然之 中 , “ 天人合一 ” 也就成为古典 园景观 中一条 基本原则 。在 “ 天人思想注入 园林 , 形成中国
古典 园林最具典范的性 质。南北朝之后 , 儒家思想受到冷落 , 不
物 的种植 , 了美化环境 , 除 作为景 观 的植物配置外 , 体现 了文 也
人 以 植 物 自比 的高 洁 情 操 。
得志 的文人阶层由此开始 寄情于山水 之间 ,以此 之后 士大 夫阶 层对个人的个性发展更 为重 视 ,这种思想 观念奠定 了中国古典

文人山水园林美学精神

文人山水园林美学精神

浅析文人山水园林的美学精神摘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

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

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文人园师法自然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假山水池、一树一石的推敲锤炼营造和反映他们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水景、山石景、建筑景——文人园林,他们在这些园林中或居或游,寄情山水,把对文学、绘画的感悟融入自然景观,成为环境艺术表现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和园林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文人园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文人园“其佳者,善于因地制宜,师法自然,意出画境,佳山妙水,层出不穷,为之悠然而神往。

”这在《红楼梦》第17回里也有所提到:当贾政引众清客检查刚竣工的大观园,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便是讲的文人山水园中常见的“先藏后露,各下扬先抑”的造园手法。

当然“大观园”作为中国文人山水园林所追求的极至,不仅是在园林营建理论上有着独到的创意和见解,同时也引发了近现代园林学者对文人山水园林美学精神的几方面的探讨。

一大儒思想贯穿文人园的精神神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诞生在春秋战国,他们具备诸如科学态度、理想精神、自由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的素质。

特别是明晰而庄重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占据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做为古代知识分子典范,他们强调美与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

孔子提出人应当“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述而》)。

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面貌。

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使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

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类型及园林环境结合等方面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本文从儒 ,道,佛三家阐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有悠久艺术历史的中国有众多哲学流派,各派思想不尽相同,然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理念。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受传统美学影响很深 ,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

下面就从儒家、道家和佛家几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艺术中的。

1儒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来看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小到人与人之间 ,大到人与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遵从这种道德原则。

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 ,而且有一套严整的制度。

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的格局 ,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 ,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

这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地特别明显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 ,而整个园区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在位置、高度、规划上都统帅着景区的其他建筑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

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就是佛香阁 ,从它的位置 ,规模和高度来说 ,都是所有景区和景点的统摄 ,象征着君主对万民的统帅。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

摘要:魏晋以来,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由“山居”到“园居”、由“可观可望”到“可居可游”的嬗变过程,其中建筑的比重、山水的形态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由“量”及“质”的变化,而其中始终未变的是古人对诗意栖居的不懈追求。

其栖居的物质形态虽然在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但诗意栖居不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主导着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为对社会哲学中“乐”的观照,以及对自然哲学中“生”的突显。

关键词:风景园林;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乐”;“生”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4-0051-06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7-10-14;修回日期:2008-03-12Abstract:AfterWeiandJinPeriod,theproportionofarchitecture,theshapesofwaterandhill,andthefunctionsoftraditionalChinesegardenchangedthroughtheevolutionfrom“mountaindwelling”to“courtyarddwelling”andfrom“servingforwalkingandlooking”to“servingfordwellingandtouring”,butsomethingthatneverchangedwasthewillingofpoeticdwellingwhichhavebeendominatingthetraditionalgarden'sdevelopmentthroughthephysicalchangesofdwellingunderthesocialandculturalbackground.Asthespiritualessential,thewillingcombinedhumanbeingswiththenatureonthesocialphilosophyconceptof“happiness”andthenaturalphilosophyconceptof“living”.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PoeticDwelling;TraditionalChineseGarden;Happiness;Living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PoeticDwelling———The Spiritual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邬东璠陈阳WU Dong-fan, CHEN Yang“诗意的栖居”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述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的神秘之物。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特点,并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传达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古代园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孔子强调的“人文主义”,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园林中的设计、构造和园林布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传达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人文主义、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

其次,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为现代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难以享受自然。

而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在城市中废弃的空地上建造出一个生态友好的花园,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为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生活价值。

在这些新兴的园林景观中,许多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

它们可以在主城市核心区的中心打造出一个公共区域,让居民在适宜的环境中活动,并享受文化底蕴和精神享受。

这样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融合程度,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探索着一个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自然和谐的特色,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生态模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虽然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且有着现代化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素材。

对中国园林的认识1

对中国园林的认识1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

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

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

秦汉时期,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

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

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

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

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

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

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

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的创作主题, 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比比皆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主景创作、环境营造、文联匾对、绘画雕刻, 有
时是综合多种表现方式, 从而达到名符其实, 情、景、名相得益彰, 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交流更为便捷, 生动而不失高雅。
关 键 词:风景园林; 儒家ຫໍສະໝຸດ 研究; 周孔; 主题; 表现形式
陆 机 在“ 塘 上 行 ”中 道 :“ 发 藻 玉 台 下 , 垂 影 祖 孙 碑 亭 于 当 地 , 归 来 后 更 仿 建 曲 水 景 观 道 :“ 仁 以 山 悦 , 水 为 智 欢 。 ”梁·庾 肩 吾 在
沧浪泉。”东晋·庾阐《闲居赋》道:“朝霞时 于 皇 苑 之 中 , 日 本 、韩 国 亦 学 曲 水 流 觞 , 建 《赋 得 山》 中 道 :“ 仁 心 留 此 属 , 休 奉 愧 群
中国园林 81
《楚 辞》的“ 渔 父 ”亦 引 用 此 歌 , 屈 原 告 遭 遇 举 行 的 流 觞 盛 事 , 因 王 羲 之 为 诗 集 作 序 而 者 乐 水 , 仁 者 乐 山 。 ”高 义 园 的 门 洞 有 砖
于 渔 父 , 渔 父 答 之 以 此 歌 , 意 在 劝 屈 原 , 在 千 古 留 名 ,“ 曲 水 流 觞 ”四 字 也 是 从 序 中 摘 题 :“ 仁 寿 、知 乐 ”。 曹 魏·应 璩 在《百 一 诗》
清浊之世须审时度势方可左右逢源。
出 。 自 此 , 曲 水 流 觞 之 景 在 园 林 中 屡 见 不 中 道 :“ 所 占 于 此 土 , 是 谓 仁 智 居 。 ”晋·王
后 来 , 沧 浪 歌 在 历 代 屡 屡 见 诸 文 字 。 鲜 , 康 乾 二 帝 游 兰 亭 , 亲 临 右 军 贴 , 留 下 了 济 在 诗 《诗 纪 平 吴 后 三 月 三 日 果 园 诗》中
曲流或流渠边多建有亭、堂、殿等建 “自非仁智符天赏。”
屡 屡 以 沧 浪 为 文 本 进 行 创 作 , 其 创 作 有 三 筑 , 命 之 为 : 流 觞 亭 、流 杯 亭 、觞 咏 亭 、禊 赏
儒家核心与园林山水进行比照, 是从
要 : 沧 浪 水 、沧 浪 名 、沧 浪 游 。 拙 政 园 中 的 楼 等 , 如 魏 晋·萧 绎 在 江 陵 湘 东 苑 之 禊 饮 理 论 上 解 决 儒 家 娱 乐 观 , 以 此 表 明 园 林 的
文章编号:1000- 6664(2006)11- 0081- 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 10- 08; 修回日期:2006- 10- 27
Abstra ct: The Confucia nism is one of the three pilla 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origina ted from the rites of the Zhou Dyna sty a nd wa s expounded a nd developed by Confucius a nd Mencius, a nd it influenced a ll Chinese cultura l fields a fter the Ha n Dyna sty a nd wa s of profound impa ct on the la ndsca pe a rchitecture. Its essence such a s the into- the - society, society ma na gement, benevolence, mora l integrity, common ha ppiness, enterta ining others, filia l piety, ma nners a nd music, modera tion, a nd empha sizing a griculture ha s been used a s ga rden themes for yea rs a nd wa s embodied everywhere in the ga rdens. Its expression forms include ma in scene crea tion, environment building, couplet a nd inscribed boa rd, a nd pa inting a nd sculpture, which were used to live up the na me a nd ma ke the a ffection, scenery, a nd na me complement ea ch other. Thus the communica tion between the ma in body a nd object of a pprecia tion becomes more convenient a nd lively without loosing the elega nce. Key words: La ndsca pe Architecture; Confucia nism; Study; Zhou Kong; Theme; Expression Form
的情结: 汉代, 长安未央宫中有沧池; 唐
曲 流 边 的 景 点 大 多 模 仿 兰 亭 , 有 小 阜 车 辖》“ 高 山 仰 止 , 景 行 行 止 ”, 把 高 山 美 德
代 , 长 安 兴 庆 宫 有 濯 龙 池 、宁 王 山 池 院 有 曲 流 , 点 石 种 竹 , 景 点 题 名 及 联 对 是 对 禊 当成人所共敬的品质。朱家角城隍庙的乐
篁类长笛, 流水当鸣琴”一联。园景多名沧 禊 赏 亭 、 避 暑 山 庄 流 杯 亭 和 曲 水 荷 香 、圆 而 命 之 为 景 的 。 明 代 常 熟 北 园 有 乐 山 亭 ,
浪、濯缨、濯清、清斯, 亦有濯云、濯月、沧池 明 园 坐 石 临 流 、西 苑 南 海 之 流 水 音 、静 宜 浙 江 东 阳 有 乐 山 楼 , 清 代 上 海 宜 园 有 乐 山
儒家以人为本, 以治世为宗旨的园林 设计理念, 使园林更富于人性化, 进而上 升 到 礼 教 、文 艺 、政 治 。 以 儒 家 思 想 为 主 题 进行园林创作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 下面 拟出几个最主要的儒家主题进行阐述, 如 壮 丽 重 威 、沧 浪 情 结 、曲 水 流 觞 、仁 山 智 水 、君 子 比 玉 、娱 亲 尽 孝 、礼 乐 复 合 、独 乐 共 乐 、移 天 缩 地 、中 庸 、崇 文 、宣 教 等 。
1 壮丽重威
皇家园林的壮丽趋向和私家园林的朴 素趋向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秦始皇驱民
① 《战 国 策》。 ② 《漢 書》卷 一 高 帝 纪 第 一 。 ③ 《孟 子·离 娄 上》。
力, 筑宫苑, 复道行空, 覆压几百里, 为的是 表现他“连袂成幕, 挥汗如雨”①的气概。西 汉丞相萧何做未央宫, 宫成后刘邦巡视, 见 宫 阙 甚 壮 , 怒 道 :“ 天 下 匈 匈 , 苦 战 数 岁 , 成 败 未 可 知 , 是 何 治 宫 室 过 度 也 ? ”萧 何 答 :“ 天 下 方 未 定 , 故 可 因 遂 就 宫 室 。 且 夫 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 且无 令 后 世 有 以 加 也 。 ②”高 祖 乃 笑 。 这 一 对 君 臣对话和会心一笑就是历代皇家园林壮 丽无比的本质原因, 而且后世为君者谁也 不愿改变此志。
等变体。
园 璎 珞 岩 之 清 音 亭 、潭 柘 寺 流 杯 亭 、扬 州 堂 , 北 海 的 揖 山 亭 , 沧 浪 亭 的 仰 止 亭 和 五
历 代 的 沧 浪 景 点 创 作 构 成 一 个 不 解 西园曲水和虹桥修禊、上海曲水园等。
百 名 贤 祠 题 刻 的“ 景 行 维 贤 ”典 出《诗 经·
儒家眼中的园林
G ardens in C onfucian E yes
刘庭风 万婷婷
LIU Ting- feng, WAN Ting- ting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之一, 它源于周朝礼制, 被孔子和孟子加以 阐述和发展, 在汉以后影响中国文化各
个领域, 在园林方面亦有深刻影响。其精义如入世、治世、仁政、德行、同乐、娱人、孝义、礼乐、中庸、重农等长期以来一直作为
自 号 沧 浪 翁 , 而 且 建 园 名 沧 浪 亭 。 南 宋 诗 园 林 中 开 掘 曲 沟 , 三 为 凿 石 渠 为 曲 流 。 水 中道:“且驻欢筵赏仁智。”唐·上官昭容在
人 严 羽 自 号“ 沧 浪 逋 客 ”, 著 成 诗 集《沧 浪 边 环 境 多 以 兰 亭 为 蓝 本 , 依《兰 亭 集 序》: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中道:“仍留仁智情”,
小 沧 浪 就 是 在 中 部 向 南 延 伸 形 成 的 一 角 堂 、建 康 华 林 园 的 祓 禊 亭 、流 杯 亭 和 清 徽 核 心 应 是 山 水 , 中 国 园 林 被 定 义 为 山 水
池水, 以此象征沧浪之水。横跨池水, 立柱 堂 的 流 化 渠 、天 泉 池 的 禊 堂 , 唐 朝 九 华 山 园 , 一 方 面 是 道 家 自 然 观 , 一 方 面 也 是 儒
儒家提倡的丽景还表现在雕梁画栋
上, 如北方园林讲究画栋, 江南园林讲究 雕梁, 岭南园林更是兼具灰塑与绘画, 这 种 做 法 与 佛 道 追 求 原 生 自 然 、朴 素 清 雅 有 天壤之别, 当然形成这一做法还有工艺表 现和文化宣教等原因。
2 沧浪情结
春 秋 时 代 有 一 首 儿 歌 叫“ 沧 浪 歌 ”:“ 沧 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 以 濯 吾 足 。③”按 照 孔 孟 的 思 想 , 不 管 沧 浪之水是清是浊, 人皆可用之。清时可以 洗帽缨的汗渍, 浊时可以洗脚上的污泥。
集》二卷。后世, 常以濯缨来表示避世隐居 “ 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岭 , 茂 林 修 竹 ; 又 有 清 流 急 在《同时作》中道:“暂游仁智所”。唐·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