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算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战略与决策研究

S t r a t e g y &P o l i c y D e c i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超级计算机研发的现状,介绍了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历程,总结了我国超算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超算技术和产业的策略建议,并对我国超算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超级计算,高性能计算机,超算产业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5.01.003

文/历军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9

超级计算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展超级计算不但可以带动计算技术本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超级计算(也称高性能计算)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和重点培育的信息产业群,并指出需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的研发,确保与超级计算机系统协调、平衡发展。

1国际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情况

超级计算机指当前时代运算速度最快的大容量大型计算机,是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多数国家均积极部署了超级计算机发展规

划。2014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位居榜首,获得世界超算“四连冠”。前5名分别为中国“天河二号”(运算速度为每秒33.86千万亿次)、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每秒17.59千万亿次)、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每秒17.17千万亿次)、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每秒10.51千万亿次)、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每秒8.59千万亿次)。前10名中,中国、日本、瑞士和德国各占一席,美国占据其余6席。美国能源部还公布了“珊瑚(CORAL )”计划,将投资3.25亿美元建造两台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将达到“天河二号”的3—5倍。

2我国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863”等多个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从

技术上看,以“曙光星云”、

“天河”等为代表

的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在TOP500排行榜中处

于世界领先位置;从市场上看,曙光系列高

性能计算机已经连续6年在中国TOP100排

行榜中超越IBM,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国产

平台的市场份额在2013年首次超越了国外

平台,2014年国产平台市场份额更是超过

85%。

(1)目前整机研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计划“高效能计

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重大项目的支持下,

我国先后研制成功若干台百万亿次和千万

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2008年,联想公司和

曙光公司分别研制成功“深腾7000”和“曙光

5000”百万亿次计算机;2009年,国防科技大

学研制成功“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计算机,使

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成

功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2010年6月,曙

光公司研制成功“星云”千万亿次计算机,性

能列世界TOP500第二位;2010年11月,升

级后的“天河-1A”系统创造了超级计算机全

球排名第一的最好成绩。基于自主CPU芯

片研制超级计算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神

威蓝光”于2010年底成为第一个全部采用

国产CPU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超级计算机研

制持续发展,“天河二号”连续4次位居

TOP500第一名。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

还将推出2套峰值性能超过10亿亿次

(100PFLOPS)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有望继续

在TOP500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2)自主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我国在超

级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基础性支撑技术方面

也有了很大进步。在处理器方面,国内自主

研制的“龙芯”、

“申威”、

“飞腾”等系列的多

核处理器已有重要突破,相关的生态环境正

在逐步完善,新的更高性能的多核和众核处

理器研究工作也在“核高基”项目的支持下

顺利推进。在互联技术方面,国防科大在

“天河”系统中研制了定制的高性能互联网

络,自主设计的精简通信协议和网络接口芯

片及交换芯片、系统带宽和延迟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在结点设计方面,曙光TC4600

刀片实现了业界最高密度的计算结点。在

异构协同与并行优化方面,中科院北京基因

组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石油天然气

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BGP)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CPU/GPU混合

结构的应用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因比

对和电子断层三维重构、石油勘探领域的叠

前时间偏移等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在系统

软件及环境方面,以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

为代表,我国在大规模异构系统的管理和监

控、大规模系统的快速部署以及高效系统虚

拟化等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3)应用开发持续推进。国家“863”计

划等相关重大项目先后支持了化学、天文、

气象、生物医药、流体、激光聚变、大飞机、石

油勘探和地震成像等领域的超级计算应用,

形成了若干可利用数千以上的处理器核进

行并行计算模拟的应用实例。预计到“十

二五”末,可利用到万核乃至十万核进行并

行计算的应用数量会进一步增加。

3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以曙光为

代表。现将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简要地回顾如下:

1991—2001年,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

起步和探索阶段,开展了技术探索和产业化

探索。在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先后成功研

制了“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

系统、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

“曙光2000-I”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

战略与决策研究

S t r a t e g y &P o l i c y D e c i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光2000-II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3000超

级计算机。在一系列技术突破的同时,开始探索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的道路。

2001—2005年,“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曙光4000A ”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3年完成系统设计,2004年6月研制成功。在2004年6月第23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4000A ”位列第十,成为当时国内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国超级计算机首次进入TOP500排行榜前十名。

2006—2010年,“曙光5000”和“曙光6000”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曙光5000A ”于2006年9月启动研制,2008年研制成功。在2008年11月发布的第32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上,“曙光5000A ”位列第十,成为当时除美国以外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

“曙光6000”于2009年1月启动研制,2010年12月研制成功,它是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是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其每秒系统峰值达3000万亿次(3PFlops ),每秒实测Linpack 值达1271万亿次,在世界TOP500榜中排名第二,超越欧洲和日本的同类产品。同时以每瓦能耗实测性能4.98亿次的成绩在当年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能效比排行榜(Green500)中排名第四,成为中国最绿色的超级计算机。“曙光6000”具有“四高两低”的特点:高性能、高效能、高可靠、高密度、低功耗、低成本。

2011至今,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不断深化。以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为依托,成立了国家高性能计算工程中心、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致力于高性能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由曙光发起,国内30多家单位参与,成立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标准委员会,占据了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制高点。

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十大科技进展等重要成果,已服务于航天、航空、能源、电力、气象、生物、金融、国防等众多领域。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担负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的目标轨道计算、空间碎片定轨计算、控制飞船入轨、发射气象气候监测、飞船发射窗口分析等任务。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在月面成功软着陆,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对其轨道设计、实时计算以及快速、毫秒必争的预报起到重要保障作用。2008年8月8日,“曙光5000A ”助力创意厂商水晶石公司,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实时的“卷轴”渲染及大量数字媒体效果。2004年,刚刚研发成功的“曙光4000”用于SARS 的药物研制;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上,华大基因在全球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测序工作,并被美国S cience 封面报道。

4我国发展超级计算的成功经验

我国超级计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先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科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超级计算作为一项战略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同时,超级计算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辐射力,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举国体制。

超级计算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最尖端的信息技术综合体,涉及到从处理器芯片、结点设计、互联通信、整机制造、系统软件、编程环境、并行算法到应用软件的全过程,集成了信息技术和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由于超级计算具有探索性、引领性、超前性以及投资大等特征,单纯依靠市场化机制难于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超级计算只有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世界强国政府的普遍共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将发展超级计算作为国家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持续投入。我国国家科技计划对超级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整机

系统研制的长期持续投入,是我国超级计算

水平急剧提高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国科技人员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不

盲目跟踪国外技术,而是立足中国的战略需

求,敢为天下先,这是我国超级计算技术取

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

正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大

胆尝试,坚持脚踏实地与志存高远相结合,

既着眼当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又放眼未来、超前部署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

点领域,是我国超级计算技术进一步发展的

关键。

超大规模的超级计算系统研制难度大、

需要突破大量关键技术,但市场容量相对较

小。若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相关技术不能为

衍生产品所利用,则巨大的投入难以获得回

报,长此以往,不能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把

高精尖的大系统技术下移到中、小规模系

统,从而形成高性价比、具备强市场竞争力

的批量产品。国家科研项目如何与企业产

品开发相协调、相统一,是决定我国超级计

算技术走向何处的重要因素之一。曙光公

司的经验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向产品转化过

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

用相结合。

既要面向国家需求,也要面向市场需

求。从宏观上看,国家需求也是一种市场需

求。坚持科学发展,既要面向国际大环境,

也要面向我国国情,要坚持与国情相适应。

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应对资源短缺、

城市化进程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

新挑战,信息技术在应对这类挑战方面,有

其独特的优势。曙光公司基于超级计算技

术,积极从事城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服务

工作,在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方

面,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也充分证明,

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面向产业和用户的

需求,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作用。

5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启示

进入21世纪后的一系列成绩,意味着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整机硬件研制水平已经

从国际先进行列步入世界领先水平。但这

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超级

计算技术总体上已经领先欧美,跃居世界第

一。事实上,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的核心技

术、超级计算的应用水平等方面与美国、日

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核心关键技术积累不足。研制仍然

主要依靠国外处理器和关键器件,在核心关

键技术例如高性能处理器、高速互连、存储

器件、并行系统软件、大规模并行算法等方

面的基础性研究积累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

相比仍然落后。

(2)超算中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由于缺乏稳定的运行经费,超级计算机大都

开工不足,导致超算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难

以实现超算资源的共享。

(3)超级计算应用水平差距大。应用水

平和普及程度与美国、欧盟、日本等相比差

距很大。大型计算软件基本依赖进口,进口

的并行应用软件不仅价格高,而且在并行规

模上受到限制,制约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

水平的提高。

(4)跨学科高素质人才不足。超级计算

是学科交叉的典型领域,但我国学科交叉协

作尚未形成风气,缺乏鼓励学科交叉合作的

具体机制和组织保障。高水平人才,特别是

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领域专门知识的人才

的缺乏,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的瓶颈。

总之,从核心技术上看,还有很多技术

方面需要完善,如研发新型使能技术和体系

结构、降低能耗、优化系统软件、加大对应用

战略与决策研究

S t r a t e g y &P o l i c y D e c i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软件的支持力度等。从整个超级计算大环境看,以“曙光”、“天河”等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只是超级计算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还需领域物理模型、大型应用软件、交叉人才培养等其他环节的同步发展,才能保持我国超级计算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超级计算,归根到底,是一个应用导向的项目,所有的超级计算机,都应该是为了解决应用问题才研发的,所以应用最为关键。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也应该以应用为导向、以解决应用问题为目标(而不是以冲击TOP500榜首为目标)。当今我国的经济、产业和国家安全都面临诸多重大挑战性问题,它们的解决都离不开超级计算的强力支撑。深入研究并理解国家许多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超级计算提出的巨大需求,是今后发展超级计算技术的重中之重。

6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向国家经济与社会重大挑战性应用需求,以自主技术为主,突破超级计算机和大规模并行计算应用的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保持和发展国际领先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能力,大力推进高性能计算应用,为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应用问题、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提供支撑,是我国未来发展超级计算的主要目标。

6.1政策建议

(1)制订我国超级计算机及应用的长期发展

规划。加强该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认真吸取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订我国超级计算机及应用领域10—2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以及实现长远目标的具体步骤,并扎实推进。

(2)保证国家对超级计算技术的持续投入。鉴于超级计算对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国家应对该领域持续投入,使我国保持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建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

划和国家重大应用需求,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引导

产学研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推动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不断进步。

(3)落实促进超级计算的长效发展机制。超

级计算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长期投入,还需应用部门、研发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必须解决体制、政策和机制上的问题,落实超级计算的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鼓励各方投入。例如,设立高性能计算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超算中心的运行经费,以免费机时的形式资助迫切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的项目。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提供者探索商业运营机制,通过提供有偿的高质量服务,获得除政府经费之外的辅助资金来源,以保证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有充足的运行经费,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大对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的支持力度。要切实加大对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的

支持力度,选择重要的应用领域,建立长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发展计划。不仅在超级计算机研发过程中同步开展应用软件的开发,更要在机器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持续开发应用软件,逐步改变我国大型并行应用软件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的研发要突出多学科的协作,提高大规模并行软件的技术水平。

(5)加强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建议我

国高校加强对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高性能计算本科学科方向和研究生培养方向,理工科本科生应把计算作为基础课程,加强计算建模方法、并行算法设计、算法实现与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对高性能计算相关产业给予优惠政策。

包括所得税减免、

降低关键器件进口关税、高水平

人才引进政策等,鼓励企业在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增加投入。对于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新兴的高性能计算服务产

业,特别加以扶持,加快其成长壮大,促进高

性能计算应用的普及。

(7)促进形成超级计算的良好生态环

境。所有计算机产品都是在技术推动和应

用拉动下形成的,超级计算也不例外。着力

发展应用算法和软件产品;超大型系统主要

由应用部门投资、按需定制:普通系统走市

场化自由竞争的发展道路。要重视大型系

统相关技术在中小型系统中的下移、普及和

产品化。努力用好已经建成的超算中心。

将租用机器的费用列入经常预算科目。自

然科学和许多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是超级

计算的重要用户,应允许相应科研项目中列

支的设备购置费用于设备租用费(或计算

费),从而扩大研究投入的计算效益。

(8)建立超级计算的标准化体系。超级

计算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研究与应用领域,数

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软件产品,研究

人员仍在不断探索更方便的使用模式。为

了便于应用软件在更多硬件平台和新一代

硬件平台上的移植,有效利用历史上在软件

开发方面的大量投入,迫切需要建立关于超

级计算的标准化体系,涉及硬件接口、硬件

与软件接口、通信协议、编程模型、程序开发

和调优环境、调试和排错工具、可靠性与可

用性模型等诸多方面,从而使不同研制单

位、厂家、用户的产品或模块可以互连、互

通,保持硬件、软件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

性,从而使超级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挑战性

问题的重要手段。

6.2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1)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与应用自主可

控的核心技术。曙光公司长期从事高性能

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

新、不断跨越的过程。近年来,曙光每年申

请发明专利300余项,为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对我国自主发展的自

主可控核心产品,曙光也敢为天下先,勇当

第一个吃螃蟹者。例如,“曙光6000”采用

了大量基于“龙芯3号”CPU芯片的计算结

点,为推广“龙芯”CPU和拓展其应用面做出

了贡献。

(2)设计与制造一流品质的产品。高性

能计算机的规模庞大,包含大量的计算结点

和存储结点,产品质量成为其成功应用的先

决条件。集群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高

校和应用单位纷纷基于商用硬件和开源软

件组装DIY形式的高性能计算机,但现在几

乎没有人这么做了,原因就是品质难以保

证。随着结点数量的增加,保障系统的可靠

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即使是简单地上

一次电、开一次机,也包含了很多的诀窍。

工程化、测试验证、质量管理,这些都是企业

更擅长的工作。

(3)通过应用落地,发挥高性能计算机

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在各类计算机应用中,

超算应用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成功的超算

应用,往往需要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的密切

配合。考虑到应用部门的专家关注的主要

是本领域的技术问题,因此研制单位除了开

发产品,还需为应用领域定制成套的解决方

案,通过“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使应用专

家潜心于本领域的创新,以真正发挥超级计

算机在解决挑战性问题中的作用。

(4)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人

才。企业可参与高校高性能计算本科学科

方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积极组织在校学生

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建立高性能计算博

士后工作站、开设实践应用类课程以及在政

府扶持下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金等形式,

为我国高性能计算人才输出中坚力量。例

如:中科大与包括中科院计算技术所、中科

院软件所和曙光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在

HPC系统和应用的教育和科研方面已经有

战略与决策研究

S t r a t e g y &P o l i c y D e c i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近20年合作的良好基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为

我国超算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7中国超算产业的发展展望

每秒运算百亿亿次的E 级超算的最大技术挑

战是功耗问题。虽然业界一直在探索性能更高、能耗更低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但它们在未来几年都很难付诸实用。目前看,解决功耗问题

的最主要方式仍是继续扩大各个层次的并行性,包括CPU 内部的并行性和CPU 之间的并行性。通过并行性的提高,用较低的电路工作频率,实现更高的性能,而又不增加功耗。但这又引出了互

连技术、编程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互连方面,光电混合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模式;在编程方面,需要解决面向领域的编程模型、新型大规模并行编程语言和环境、高性能并行算法设计等核心问题。由于这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迟了研制E 级计算机的时间表。当然,这些问题的逐步突破,对未来高性能计算机产品和应用的发展,也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当前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功耗比大约在每瓦50亿次浮点运算的水平,而E 级超算要求把性能功耗比提到每瓦500—750亿次浮点运算的水平。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即使是很小规模的系统(如冰箱尺寸),也能达到极高的性能。这对高性能计算机的普及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曙光在几年前就开始研发个人普及型的高性能计算机,并推出了面向科学家所在课题组的个人高性能计算机(如曙光PHPC300)。

功耗问题也给冷却技术带来了挑战。为了减

少冷却工作本身消耗的能量,液冷技术受到超级计算机的青睐。曙光自2010年开始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的液冷技术,在许多技术方面做出了创新,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同时,液冷技术与前述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可大大降低传统风冷带来

的巨大噪音,在进一步缩小机器尺寸的同时,使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安静地在办公环境中工作。

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也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发展。传统应用将走向深化:从卖机器、配应用,变成提供一体化的应用解决方案。曙光最近推出了气象预测一体机、雾霾监测一体机等产品,可大大降低应用单位在使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难

度。这种一体化超算解决方案的出现,也扩大了传统高性能计算的应用面,使超算从科研走向民生,从尖端走向普及,从中央走到地方。

另一方面,超算的应用也在向众多的新兴领域扩展。“大数据”、“深度学习”都以大规模的高性能计算机作为支撑。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的结合,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这里既包括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也包括把高性能计算机转化为云计算平台,提供各种云计算服务。曙光公司近年来基于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已开启了城市云计算中心的成功实践,已在全国自建并独立运营了7个云计算中心,承建及协助建设的城市级云计算中心达20余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超级计算既是一种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技术,又潜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信在未来,超算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中国超算产业大有可为!

(相关图片请见彩插二)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Supercomputing Industry

Li Jun

(Sugon Information Industry Co.,Ltd.,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computing i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t has become a competing strategic highland in the world,especial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Now,all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 supercompute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supercomputer industry,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percomputers.The break-through of Chinese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For the supercompu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exploration,leading,advance and huge investment,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ensur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only the market mechanism.On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could supercomputing achieve a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opin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long-term continuous investment of China in R&D of core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host system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percomputing industry.While based on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designate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s,do not blindly follow foreign techniques,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 Chinese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in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y.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Chinese supercomput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inde-pendent cor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and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s.At present,China has reached a world leading level in supercomputer developments.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supercomputer product lines of Sugon as a representative enterprise in Chinese supercomputer field.The coor-dination and consistence between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 enterprise produc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future trends of China in this field.In this regard,Sugon has successful-ly set up an excellent example and has drawn the following experiences:the conversion from core techniques to products must be oriented to the market,the enterprise shall play the key role,perfectly combine industry, universit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At this stage,Sugon supercomputers have won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such as the first prize and the second priz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the country’s top t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tc.Sugon product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aero-space,aviation,energy,electricity,meteorology,biology,finance,defense,and many other field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China in supercomputing industry,it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upercomputers from the following4dimensions:lacking of core technology accumulation,lacking of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percomputing center,large gap of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and the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The paper also offers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industry,looks forward into its bright future.From the aspect of government,it is to formulate a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su-percomputer and applications,ensure the continuous investment of the state in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y,

(转至15页)

策所与中石油共建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理事会成员兼亚洲大洋洲地区代表,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能源环境与气候政策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E-mail:yfan@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12286.html,

Fan Ying(female),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AS,also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Center for Energy&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CEEP),the 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AS and CNPC RIET,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Optimization,Overall Planning and Economic Mathematics(OOPEM),and 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ergy Economics(IAEE)and representative for Asia and Oceania.Her research and teaching fields include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system modeling,energy finance,climate change,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She has carried out over50research projects,published over200papers in peer reviewed journals.She won the research grant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s sponsored by NSFC and Hundred Talents Program sponsored by CAS.E-mail:yfan@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12286.html,

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走势分析与价格预测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enhance the support for R&D of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 software,strengthen education on multidisciplinary personnel with high qualities,provide favorable policies to supercomputing associated industries,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 excellent supercomputing environ-ments,and establish a standardization system for supercomputing.From the aspect of business,it is to stick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develop and use core technologies which can be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design and manufacture products with state-of-the-art quality,effectively implement applications to play the role of super-computing in society service,cooperate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ducate multidisciplinary personnel. Keywords supercomputing,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HPC),supercomputing industry

历军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高级工程师。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协会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E-mail:lijun@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12286.html,

Li Jun,Director and President of Sugon Information Industry Co.,Ltd.,Senior engineer.He currently sits a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 and Director of the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of Chinese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He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 Award,and the first priz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warded by the CAS.E-mail:lijun@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12286.html,

(接23页)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2030 年的中国经济展望

《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概要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GDP 年均增速高达10%,5 亿多人口脱贫。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中国有潜力到2030 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 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 年的长期战略。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