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变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到顶峰,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形近字容易混淆。例如:“渴――喝”,“狼――狠”等。

(2)同音字误用。例如:座(坐)位等。

(3)结构错误。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了上下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例如:“落和满”的书写。

2.xx的心理原因

(1)粗心大意,感知不精确。小学生在做作业时书写态度马虎,不动脑筋,加上他们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没有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所以就形成了顽固的习惯性错别字。如:“武”字容易多加一撇,“晚”字容易多加一点等等。

(2)不解字义、词义或对字义、词义主观臆断,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裸露的“裸”是形声字,左边衣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有同学会错写成“示”字旁。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裸”的意思,“裸”是露出,没有东西遮盖。如:裸体、赤裸裸。只要认识到这个字跟衣服有关,学生就不会把这个字写错。

(3)不知道成语的出处,不了解它的原意,容易把词语中的某个字写错。再接再厉的“厉”,许多学生误将“厉”写为“励”。他们并不知道“再接再厉”作为一个成语,它是约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处。写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4)识字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正确和错误的两个字对比写在黑板上,指出易错处和应该注意的笔画、部件。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但有

时反而会造成一种错误提示――本来没出错的学生经“提示”也出现了错误。如:学习“初”字时,教师反复强调“初”字是衣字旁,千万不要丢掉那一点,结果有许多学生写错这个字。

那么,如何让学生减少错别字呢?我想,突破纠正错别字的难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现在,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

1.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谓“趣”是要从生活中创生的。比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桌上有一盘炒土豆丝,把两根土豆丝放在盘子里,让孩子看看这两根土豆丝摆成了什么字?孩子高兴的说是“十”字,接着我们把他一口一口吃下去,便记下了香甜的汉字。或者也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碧――王爷爷和白爷爷一起坐在一块石头上,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这个字的结构了,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少。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体现识字教学的多元化。

(1)?换角色,让学生主动识字。在生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过程完成识字任务。

(2)利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渴”和“喝”这两个字时,创设情境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体育课上我们又累又渴,要用水来解救我们,所以“渴”字带着三点水,而我们喝水要用嘴来喝,说以“喝”字是口字旁。

(3)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比如说校园里的墙报、街道上的广告牌、建筑物的名称、商品的标签、各种图书等,都能成为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

(4)掌握正确的书写笔顺。只有重视对学生书写的指导,才能有效地杜绝学生因笔顺错导致出现错别字。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每次写

字,一定要提醒写字、执笔姿势,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保证写字时间,积少成多,养成习惯。

(5)及时反馈,立即纠正。为了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书写情况,教师就得按时批阅作业。批阅作业的时候,看到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就不要拖延时间,要及时反馈,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改正错别字,又能牢牢的记住该字,还能提高用字的准确率。

(6)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对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这样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善于动脑筋,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错别字,在纠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留心观察字形、理解字义、辨析比较,并努力将教师的点拨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现、主动探究,那么,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就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