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大论争,面临两次大考验的历史命运。

第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曾经受到一次关于他的历史命运的大论争,持续了20年后,由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以及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做了实践上的回答,由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回答。

由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过时论、渐进论、修正论成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是伯恩斯坦。列宁勇敢的迎接了挑战。在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写下了维批、哲学笔记、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实践上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正处等著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践上,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2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新时期时期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践上,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

第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再次遇到关于他的历史命运的大讨论。

苏联、东欧剧变给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辉煌。这一历史进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趋势。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特点:

第一、这种统一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批判吸收三个来源)

第二、内在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上。

第三、体现在实践性上。

第四、体现在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上。

第五、体现在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上。

三、评述“过时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流行于不同时期的“过时论”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其一,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其二盛行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其三,以时代的变化为依据,断言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其四,手法都是抓住马克思主义个别观点、个别结论大加鞭挞。

过时论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是否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原则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现实和理论本身来看,过时论都是错误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来看,他回答的是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问题,揭

示的是他们的发展规律。因此,之遥人类社会没有终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比如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之遥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比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规律等等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个别结论是可能过时的,但不能得出基本原理也过时的结论。早在1872年马恩就谈到宣言是说过,不管情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些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的关系来看,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停滞,因为他是发展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60多年的历史已经表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都与时代紧密相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挫折也有失败。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佳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次,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马恩的唯物史观主要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比较集中的进行了阐述

四.1844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开始了创立崭新世界观和科学体系的进程。这部著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论证。

首先,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这就为后来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开辟了道路。

其次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不仅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初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为他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这就为科学地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揭示整个社会形态deep 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缺点是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十分明显。

五、关于提纲。

1845年马克思写下提纲,接着,在1845至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著作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提纲共11条,不到1500字,但他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基本思想在随后形态中得到了系统阐述。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旧唯物主义没有把对象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从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真理标准问题。从这个标准出发,马克思提出,之所以能够成为标准,是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旧唯物主义缺乏科学的实践观,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这一事实说明,科学的实践观点不仅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历史观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提纲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有两层,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它的自然属性,而是他的社会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方面决定的,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变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人的本

质也是不断变化的。

提纲在最后两条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适应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而作

背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消极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对工人阶级产生消极影响,施蒂纳、鲍威尔等无政府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是其代表人物。马恩必须予以回击。

内容:形态分两卷,第一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回击上述人物。第二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马恩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费尔巴哈不懂社会实践的意义,他对世界的理解局限于感性直观,而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加以说明。感性世界是被人们改造过的“人化自然”,是世世代代人们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实践。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他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就不能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马恩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出发点。生产实践是人最基本的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据此,他们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二,具体考察了分工机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说明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采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才造成了阶级对立。因此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普遍交往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强制的社会分工和人的异化才能被消灭。

第三,深刻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参考原理)

第四,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参考原理)

第五,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意义:

第一.形态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标志马恩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

第二.伟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第三.伟大发现的革命意义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将唯心主义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大革命意义

七、关于序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1859)

作为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序言,马克思为什么重点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呢?这是因为,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经济学的研究又反过来证明和丰富了唯物史观。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第二、社会的矛盾运动机器规律(原理)

第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两个绝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

绝不会出现的。”这是说,社会形态的变更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

一客观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依据这个原理,序言揭示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客观进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

史命运,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阶级社会,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物质条件是由资本主义自己创造的。

八、关于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

宣言结构严谨,包括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恩运用它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论述了以下基本原理: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名言:至今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的阵营、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但两者的阶级利益是对立的。“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马克思认为,他的阶级斗争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只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计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马恩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指出:(名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此基础上,马恩进一步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证明资本主义灭亡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导致经济危机,破坏了生产力。(名言:“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她自身固有的矛盾,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的瘟疫,因此,必须飞出私有制,代之以共产主义制度。马恩在宣言中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3、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世界革命伟大历史使命,是因为,第一、他是最先进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二、他是最革命的阶级,一无所有,只有革命。他失去的只有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第三、他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阶级,形成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心同德干革命的优良品格。

4、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马恩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消灭私有制”。为了完成消灭私有制这一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5、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宣言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任务和策略原则。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人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是最坚决、始终七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了解文件夹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归结起来,共产党人有彻底革命的精神所以站在工人运动的前列:由于共产党人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所以能够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由这样的党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和取得胜利,完成自己伟大的历史使命。

6、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宣言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宣言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3、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界限。

4、为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蓬勃发展。

5、今天,我们学习宣言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在风

云变幻的新世纪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提高为实现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自觉性。

九、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

该问题涉及的篇目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1858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在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又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社会生产关系内在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第三,唯物辩证法。

第四,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主要内容

主要有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第一、剩余价值理论是核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为基础的。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是从商品出发,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也就成为劳

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劳动创造价值”这个古老的命题有

了崭新的含义,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把商品二因素理论运用于对劳动力商

品的分析,说明了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商品作为交换的劳动产品,劳

动力也是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

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他不

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商品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所

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

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由此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

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劳动过程

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值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

值。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运用到对资本的划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其中可变资本是通过抽象劳动使价值增值的资本。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

正来源。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即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对无

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

殊的运动规律。

第二、资本积累理论。(1)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2)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积累的中心问题,即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财富积累和贫困

积累。(3)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矛盾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资本流通理论。(略)

第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略)

十、《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恩格斯从1876年5月到1878年7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巨著,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因此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首先,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其次,批判杜林唯心主义真理观,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特别阐明了作为人类思维和认识成果的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并阐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再次,批判杜林历史唯心主义的平等观,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第四,批判杜林关于自由的谬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依据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十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与世长辞,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以及他一生所从事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

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唯物史观的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就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关于

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不仅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而且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一生中这两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由于它们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

其次,强调指出了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及其作用的根本看法,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史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科学史生产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所以,科学中的每一个重要发现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极大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革命生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

恩格斯从1884年3月底至5月底,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观点,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阐述了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分析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指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历史性质,科学地论证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十二、《费尔巴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40年发展成

果的科学总结

第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第二,明确阐述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揭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唯心主义。

第四,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自然科学基础。

第五,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如下基本原理:

1,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

2,阶级斗争史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恩格斯阐述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他指出,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和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

十三、晚年书信中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反对教条主义,阐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决发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恩格斯于1888年12月28日《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明确地反对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不顾实际的生搬硬套,应当在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

再次,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捍卫和发展。在晚年的书信中,恩格斯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作了新的重要发挥。突出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对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新贡献。在1890年《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十分简洁的语言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既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又坚持了历史辩证法,坚决地反对了历史观中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1、恩格斯指出,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的机械性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因素。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的各种因素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交互起着十分复杂的作用。3、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893年7月14日,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深刻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1、指出了他和马克思过去没有突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作用的原因。2、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绝不是纯粹由思想家的头脑主观自生的。3、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4、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十分重要的发挥。1、指出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基础。2、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3、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十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在《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这部著作系统地叙述了社会主义怎么样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着重强调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赋予无产阶级。

十五、《哥达纲领批判》——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

1、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划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上。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且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这种所有制结构式从中国实践出发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3按劳分配

3、无产阶级专政

十六、《国家与革命》——国家消亡与共产主义

《国家与革命》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宁在1917年8-9月间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在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以及消亡等问题上,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他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阶级后才出现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得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上不可调和得地方、时候、条件下,便产生了国家。军队,警察和监狱是国家的

主要内容,国家的实质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国家问题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与革命》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主要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为什么要打碎、怎么样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打碎后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的问题。列宁认为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打碎旧国家机器后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呢?列宁考察了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及本质内容,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民主集中制式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马克思经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十七、《帝国主义论》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俄国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出版。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对20世纪初期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性质作了透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列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探索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新变化。他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政治本质。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把世界的领土瓜分完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学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现实意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出版至今的80余年来,帝国主义国家的现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列宁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首先,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的观点得到了验证。今天,在发达国家,垄断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次,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得到了验证。

最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过度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必然历史趋势。

我们既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帝国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借鉴的角度研究帝国主义,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 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决“苦 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德法年鉴》 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及其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研究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 2、《列宁选集》。 3、《毛泽东选集》。 4、《邓小平文选》。 5、《江泽民文选》及近年来党的重要文献。 6、《陈先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孙伯鍨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1-3卷)。 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版。15、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西方译著部分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3、本尼迪克特:《文化的模式》有多种译本。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多种译本。 5、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 6、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7、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8、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9、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多 种译本。 12、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 13、巴比:《社会研究方法论》(上、下),华夏出版社。 14、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党宣言 雇佣劳动和资本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怎么办?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法的要素 谈谈辩证法问题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家与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论粮食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1) 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 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3)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3)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4-5)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 ?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 ?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过程。(3) ?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4-5) ?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本主义? ?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经济制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来源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经济制度(1) (2)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3-7) 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意义:列宁认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5)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6)(9-10)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6)和历史使命(7)。(6-7)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2)英国古典经济学 四.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与形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第一篇:绪论 [掌握内容] 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 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 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语言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 (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 (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原则与方法。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 其中, 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 ——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 ——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 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2)马克思发展史梳理——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1843-1906年 列宁时期——1906-1924年 斯大林时期——1924-1956年 后斯大林时期——1956-1989年 中国时代——1989-至今 (五)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1)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优点:A、马克思确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B、马克思是西方社会三大批判家之一(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他认为西方社会给予人的平等是不平等条件下的平等。 缺点: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有生命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教条化,并不符合事实。 (2)我们的评价 A、马克思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是有生命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教条化现象。因此,我们今天既要坚持它,又要发展它。 B、计划经济的破产的评价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应值得商榷,因为条件不一样,由于经济极度发展,物品极度丰富,经济计划还是需要的。除非达到两个条件(a 制定计划的人全知全能+ b 全民利益一致),否则计划经济难以破产。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马拥军老师的课,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 统治阶级总是希望封杀对其统治不利的思想于萌芽之中,掩盖历史的真相,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其统治的国家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异端”的出现就一定将其赶尽杀绝,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成为“思想犯罪”的无为的牺牲品,以愚民政策来教导其统治下的人民,此乃统治阶级惯用之手段。 马克思主义不是“万金油”,能医治一切社会的病态,也不是仅仅一个“主义”就能搞定一切的。马克思在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法国的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也并未成功,但实践的经验是需要积累和摸索出来的,他很快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次革命宝贵的经验。 批判不等于简单的批评或判断,而是在对其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事实或理论的方式对其进行辩论,从而发现对方理论的不足之处。马克思看待任何理论或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 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因此,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二、内容介绍 《费尔巴哈论》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组成,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有感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着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马拥军老师的课,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着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着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着作。 马克思主义的着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着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着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观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高老师斧正。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