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红梅礼赞——甘肃省歌剧院复排经典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赏析歌剧《江姐》赏析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
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表现手法革命精神唱段一、简介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
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
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
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1】二、主要情节及唱段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
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 2.巴山蜀水要解放 3.红梅赞 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 5.漫山野草斩不尽 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民族歌剧咏叹调曲目

民族歌剧咏叹调曲目
中国民族歌剧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中国民族歌剧咏叹调的曲目:
1.《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著名咏叹调,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2.《红梅赞》:这是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咏叹调,歌曲以梅花为喻,表达了革命者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3.《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这是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咏叹调,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家乡的眷恋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4.《绣红旗》:这是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咏叹调,歌曲以红旗为喻,表达了革命者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5.《五洲人民齐欢笑》:这是歌剧《党的女儿》中的经典咏叹调,歌曲以世界人民为背景,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这些咏叹调以其深刻的情感、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演唱技巧,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歌剧《江姐》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演唱解析

歌剧《江姐》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演唱解析【摘要】歌剧《江姐》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怀的经典曲目。
在歌曲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首歌曲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江姐而创作的。
曲调分析显示出激昂豪迈的风格,寓意着解放的决心与信念。
歌词解读中,反映了江姐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演唱技巧分析中,要求歌者具备较高的演唱功底和感情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则需要表现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演唱解析内容,这首歌曲需要更多的细腻演绎和情感表达,展望未来演唱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歌者通过演唱这首经典之作,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关键词】歌剧《江姐》, 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 演唱解析, 歌曲背景介绍, 曲调分析, 歌词解读, 演唱技巧分析, 情感表达, 总结演唱解析内容, 对歌曲的评价, 展望未来演唱发展1. 引言1.1 介绍歌剧《江姐》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演唱解析歌剧《江姐》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是一首充满革命情怀和斗争精神的歌曲。
这首歌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在演唱解析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歌曲背景介绍、曲调分析、歌词解读、演唱技巧分析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首经典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该选段的演唱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歌曲的强烈感染力和独特魅力,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歌曲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首歌曲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更深入和全面的体验。
2. 正文2.1 歌曲背景介绍《江姐》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闵砚庆谱曲、珍妮希望和王国兴作词的歌剧。
歌剧《江姐》讲述了英勇的抗日女烈士江姐的故事,是中国女性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选段《巴山蜀水要解放》作为歌剧的一部分,是表现江姐坚定的抗战意志和对解放事业的热切期盼的重要片段。
歌曲背景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巴山蜀水的险阻地形,以及人民渴望解放的心情。
重温时代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重温时代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作者:莉英来源:《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19年第03期市歌舞剧院让红色经典剧目闪耀舞台回首歌声飘过的岁月,那一首首《红梅赞》《绣红旗》曾经激励了几代人。
近日市歌舞剧院正在排演歌剧《江姐》,这是该院继歌剧《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之后的又一部红色经典剧目。
这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搬上舞台且久演不衰的歌剧,其中排山倒海的交响乐和如歌如诗的咏叹调交织的舞台剧,成为了歌剧的高峰。
剧中江姐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象征。
如今,市歌舞剧院力争继续打造《江姐》这部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馈百姓期待。
挑战经典歌剧市歌舞剧院在全省獨一家记者走进大同市歌舞剧院排练室,看到演员们正在对台词、和乐,每个人都是一丝不苟,现场约近200位演员全身心地投入排练。
“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
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舞台上,青年演员杨眩琴扮演的江姐已经进入角色,认真地演唱着、表演着,现场的每位演员都在认真地排练着,沉静在剧情中。
记者注意到,主角素净大气的衣着、庄重的扮相突出“红梅与冰霜”的品格,她对角色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于不同场合情绪把握、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的表演也都比较到位。
杨眩琴告诉记者,她毕业于山西大学,专攻美声,能挑战这样的舞台剧非常激动。
几十年前的这部经典剧目,今天演来依然充满着无限魅力,这部歌剧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是上个世纪的时代风尚与当下人们审美情趣并不同,她会尽力塑造好这一角色,争取搬到舞台后,得到中年人的认可,也同时能兼顾到70、80和90后的审美。
市歌舞剧院的副院长康晓凡信心满满,、大同市新年音乐会管弦乐团每年都有经典剧目的演奏,每届音乐会管弦乐团都会演奏一些像《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经典音乐片断,管弦乐团对于这部歌剧音乐上的把握上基本上驾轻就熟,合唱团演员声音纯美,独唱演员唱功深厚,话剧演员能演得人情至深,演员们有把握这部经典歌剧的能力。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作者:陈柳江来源:《大观》2019年第10期摘要:歌劇《江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歌剧大发展时期,由我国著名剧作家阎肃老师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改编而成,由著名作曲家羊鸣、金砂、姜春阳集体创作。
这部歌剧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不但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直至今日仍然广为传唱,作品中的20首唱段,大多数成为后世的经典之作。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就是这众多经典中最典型的一段,歌曲是江姐被捕后,在狱中所唱的片段。
此时中国即将迎来解放,而国民党反动派打算提前杀害江姐,在受尽各种非人的折磨之后,江姐在狱中百感交集,演唱了这首《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关键词:民族歌剧;《江姐》;演唱分析一、歌剧《江姐》的创作背景歌剧《江姐》描述了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最后的生死决战,重庆地下党员江竹筠(江姐)带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四川革命根据地与党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汇合,刚到达重庆,江姐便得知丈夫彭松涛同志已经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
悲痛欲绝的江姐为了不暴露身份和目的,只能化悲痛为力量,与双枪老太婆一同率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
在一次执行重要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敌人关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在渣滓洞集中营江姐受尽各种非人折磨,面对国民党特务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仍然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最后,在组织狱友越狱的过程中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江姐英勇就义。
二、《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演唱好《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仔细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很有必要。
首先,一个即将要奔赴刑场的女英雄,在牺牲之前思想是复杂的,但最终大义战胜了小我。
在演唱这一段时,既要考虑江姐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也要考虑江姐作为一位从小父母双亡、丈夫牺牲、孩子即将成为孤儿的母亲的心情。
《江姐》知识梳理

《江姐》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阎肃(1930年5月9日~2016年2月12日),原名阎志扬,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肄业于重庆大学,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轰动,阎肃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2016年2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2019年9月25日,阎肃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二、有关《江姐》1、歌剧《江姐》,是根据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的章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搬上歌剧舞台。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公演以来,多次复排,次次引起轰动,铸就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
2.江姐《红岩》中江姐(江雪琴)的原型是江竹筠(1920—1949),曾用名江志炜,四川人,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
江姐是对她的爱称,另有同名歌剧、评剧、越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
3.剧情介绍: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接受党的重要任务,离开重庆,赶赴川北。
途中惊悉丈夫牺牲的噩耗,江姐强忍巨大悲痛,投入对敌斗争。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慷慨高歌,大义凛然最后英勇就义。
共有七场:第一场发生在重庆朝天问码头,江姐从重庆出发,奔向川北华蓥山;第二场在川北某县城城墙外,江姐得知丈夫被敌人杀害;第三场在华蓥山上,江姐与华蓥山游击队的双枪老太婆碰面;第四场设置在大石桥幺店子,准备打劫敌人的军火;第五场在一个秘密联络站,江姐由于甫志高变节投敌被诱捕;第六场和第七场均设置在重庆渣滓洞,表现江姐在狱中与敌人的斗争。
程派京剧《江姐》中《红梅赞》选段的唱腔分析

程派京剧《江姐》中《红梅赞》选段的唱腔分析作者:罗殷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2期【摘要】京剧《江姐》是2001年创作的程派新剧,由程派艺术家张火丁担纲主演,反响热烈。
本文以其中经典唱段《红梅赞》为例,分析其唱腔的特点,并提出一些浅薄的想法。
【关键词】程派;京剧《江姐》;红梅赞;唱腔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11-01京剧《江姐》是2001年创作的程派新剧,由程派艺术家张火丁担纲主演,歌剧《江姐》的剧作者阎肃再写京剧江姐剧本,戏曲音乐家万瑞兴为其创腔。
京剧《江姐》的唱腔以歌曲《红梅赞》统领全剧,首尾相应,并贯穿始终 [1],其节奏动态与歌剧同步协调,旋律恰到妙处地添加了歌剧元素,产生相似的熟悉亲切与相异的奇特疏离的综合效果,达到了一种既经典又新鲜的效果。
[2]因歌剧《江姐》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尤其是《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唱段。
引用经典旋律比创造全新唱腔更省力,而且更受人关注和喜欢。
《红梅赞》是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又被贯穿在这出戏中,笔者以此段为例,试作音乐分析。
《红梅赞》是江姐去华蓥山之前,在重庆码头上唱的,表达了对革命的热忱和希望。
万瑞兴给这一段创腔用的是四平调。
四平调定弦、过门与二黄相同,行腔风格与二黄相似;而落音与西皮相同,节奏、某些音程跳动与西皮相似。
因此,它兼备二黄和西皮的性格。
既有二黄的流畅平滑,又有西皮的活泼。
因此,四平调能表现多样的感情,在许多传统剧目中都有运用,如《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委婉缠绵;《锁麟囊》中的娇柔任性;《乌龙院》中的闲散轻佻;青风亭》中的苍劲急切;《红楼二尤》中的含情脉脉,等等。
在此表现江姐革命斗志高燃,坚信未来的光明,用二黄不够坚定,用西皮则欠缺抒情。
相比之下,兼备二者性格的四平调就再适合不过了。
除了情感因素,还有唱词因素。
此段的唱词夹杂着六字句(红岩上红梅开),七字句(千里冰霜脚下踩)和五字句(香飘云天外),还有一个重复句(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这正适合四平调的一个特点——“曲调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唱。
红岩精神的传承——歌剧《江姐》的创作与演绎

红岩精神的传承——歌剧《江姐》的创作与演绎
王建树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红岩精神的传承以及歌剧《江姐》的创作与演绎。
首先,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歌剧《江姐》的背景和意义,及其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作用。
接着,文章分析了歌剧《江姐》的创作历程,包括剧情和角色、创作者对红岩精神的理
解和表达、音乐元素和风格的选择等。
然后,文章探讨了歌剧《江姐》的演绎呈现,
包括演员与导演对角色的塑造和演绎以及舞台设计和场景呈现。
最后,文章总结了
歌剧《江姐》对红岩精神的传承,并指出了其对红岩精神的再解读与弘扬。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王建树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7
【相关文献】
1.歌剧《江姐》的创作与二度演绎
2.漫叙歌剧《江姐》戏剧、音乐的创作智慧--歌剧《江姐》导演札记
3.漫叙歌剧《江姐》戏剧、音乐的创作智慧——歌剧《江姐》导演札记(三)
4.漫叙歌剧《江姐》戏剧、音乐的创作智慧--歌剧《江姐》导演札记(四)
5.漫叙歌剧《江姐》戏剧、音乐的创作智慧——歌剧《江姐》导演札记(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