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近期看了好几本之前一直想看的心理学书,选了这本来写个读后感,是因为这本的学术味不浓,而且研究的问题还是蛮有趣的实例,能有较好的接受度,是本公众可以接受的茶余饭后居家旅行必备好书。当然,前提是你的接受能力够好。

读了几年心理学,觉得心理学对人们会有种无法抗拒的魔力,我想这种魔力来源于人们的“拥有的欲望”和“本能的不安全感”。就像炼金术一样,读心术也是一直令人无限向往。以这种向往来读这本书,的确是种好动力。但是如果你当成一本读心高手速成本,或者致富宝典来看的话,那又太脱轨了。或许,它是本另类的《失乐园》。其实它是一本教授的论文报告集,不过只是将报告浓缩得只剩问题和结论。其实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流程应该是:1、找个问题。2、选个能量测的方法。3、找人做实验。4、统计数据。5、得到结论。虽然说,得出的结论范围更大更严密,但其实语调和天气预报的应该差不多——“经过统计预测,明天晴天的概率为70%”。

当然,公众也不会要求气象台每天公布计算的公式和预报数据。所以这本书,比起我看的另外几本心理学的书,每个案例都少了一百来页的数据统计表、计算公式和纬度分析等一堆专业的东西。或许看客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但没有了这些,心理学还剩什么呢虽然的确令看客们更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包含的涵义。但前提还是那个前提——你的接受能力够好。

心理学总给我一种荒凉感和无奈感。

700万年前开始有传统意义上的人类,而人类文明只有7、8千年的历史,那人的一生不过100多年,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时间思考自己自身呢每秒的思考,都承载着人类在这星球上700万年的记忆和本能。让你放弃喜欢了十几年的东西都难,何况是700万年呢每步都如向喜马拉雅山顶攀爬,步履维艰。

这本书不过提醒了你,不要忘了思考。为什么这个笑话好笑为什么你觉得星座准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件礼物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你渴望公平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呢为什么你觉得这种事是幸运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呢为什么为什么……

以上问题认真想了么觉得步履维艰么如果有人负气地说,这样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啊想那么多干嘛,要追寻我的内心。那你的内心是什么是什么构成的你怎么证明这个内心是

你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是不是想想都纠结呢麻烦出门转左吧,这本书不太合适你的,真的,毕竟25元也不便宜,够搓一顿好的了。

好了,送走一部分不喜欢听课的人了。现在来讲讲“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概念。具体百度去吧,我这里只说形成原因。就四条:1、人质强烈地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生命。2、在绑架过程人质必须感受到绑匪施的恩惠。3、除了绑匪信息外,和其他信息隔离。4、人质必须相信没法逃脱了。那我偷换个概念,想想人类700万年的动物本能,想想7千年的文明社会,像不像个绑匪啊你就背负着这个人类的躯壳,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处可逃。到了年纪,就开始喜欢别人了,然后身边的人告诉你要结婚啦,要嫁娶什么样的人,还要加个孩子生活才完整呢,供书教学,帮儿女们把关男女朋友,对对,孙子孙女们要可爱,要四代同堂。这样的人生就美满了。

这是RPG么你还欠多少关才爆机啊

哦,对了,心理学的最新统计,患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质大概为30%,就是说30%的机会,你自己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患者,只不过没有遇上劫案,所以没有办法体现而已。当然,这个数据来自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对人质的心理学统计而已,不包括其他国家其他类型的人类。如此而已。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平平,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

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5000字讲课教案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你总结写完了吗?”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

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1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没道理可言?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怪诞行为学》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 这是一本能让你恍然大悟的书,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世界,从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全然不同。 读书笔记作者简介: 韩志英新东方国内外考试部管理培训生 前几天看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书本中的很多理论和道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比方说书中讲到的为啥我们有时候下决心去减肥,但是一看到有好吃的甜点送过来就忍不住了呢?为什么有时候去购物,计划的只买一件衣服,但是去了之后发现买回来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花50美元的阿司匹林比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见效更快?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之前我们没有思考过原因,不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why. 书中提到了黑珍珠的例子,先开始不为人知,后来和那些珍贵的红宝石,绿宝石相衬下显得熠熠生辉,一下提升了黑珍珠的价值。还有让当红的明星佩戴黑珍珠,就会提升出黑珍珠的价值,这也是一种

明星效应,这也就是很多营销广告,先期打入市场时要和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挂高,从而制造噱头,吸引消费者。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新产品产生,不怕人们去评论,只怕人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所以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消费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要让客户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让做这件事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即可。当我们想进入学校办一场讲座的时候,如果不需要花费成本就可以直接听课,那么去的人会很少。而如果采取微信抢票的方式,或者是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才能获得票,就会有很多人宁愿花费个多小时排队得到这张票。这就是运用了这个理论,让得到票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就会让你渴望做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办讲座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去看,只有让学生觉得这个票是不容易获得的,他们才会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一个理论讲的是价格魔力,为什么同样的阿司匹林我们会认为50美分的比5美分的效果更好?说明了我们心里的预期结果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信念和预期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还会让人们发现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有所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巨大。在医药方面,我们发现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多少钱,就有多大疗效,价格能够改变体验。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本能地会断定它的质量比全价的差,事实上是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也真的就差了。 关于拖沓的恶习以及自我控制。看了这一部分,我明白了原来拖沓的习惯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很多人也一直受着这个因素的影响,所

读《心理罪》有感

读《心理罪》有感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心理学的重要性,现在心理学是越来越重要了,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现在大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总是压抑着,因为压抑,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心理学就很重要。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作品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在这个书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案件是因为一个人的嫉妒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惨案,他是一个大学里的图书馆管理员,他曾经是学习心理学的一名优秀的学生,因为他的优秀也给警方的破案带来了很高的效率,有一次他在破案一个案子的时候,他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到了"杀人犯",因为那"杀人犯"不招,他又想要成名,不想要大家知道自己是有错误的,更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买通一个警方一起逼供那个"杀人犯",结果那个"杀人犯"死了,再后来警方找到了真正的杀人犯,就是因为这样警方也不再相信心理学,因为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老师最爱的学生,所以老师保住了他让他做了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 他痛恨一个比他还要优秀的人,他嫉妒,他以前很想要得到的一些荣耀,偏偏别人得到了,所以他开始模仿一系列的著名杀人案件,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就是要杀死他,因为他的走火入魔,他还不惜杀了最爱自己的老师。 这样让我感到很悲哀,这也告诉了我,心理学很重要,即便是学了心理学的人有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我们呢,我想说嫉妒真的很可怕,但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自己的内心,小小的嫉妒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但是一旦占据我们的整个灵魂,我们就难以想象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心理,适当的做一些心理辅导是很重要的。 为了使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我们一定不要太压抑自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范文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范文5篇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下面是的WTT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000字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完美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务必理解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我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美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此刻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十分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此刻,做到问心无愧,也就

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必须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能够参加各类社团,能够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情绪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齐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齐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我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我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情绪。。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仅只是简单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我: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期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我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取适合自我的用心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潜力,提高自身的认知潜力。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

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往往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不理性买单。 有时候我们想买一件商品,发现有三种不同的价位可供我们选择,一种低档位的,一种中档位的,另外一种非常高档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中档位的。 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选择中档位的,高档位的只是用来诱惑我们的。 精致的餐具、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美丽自信;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如果我们预先听到过对一件事物的评论,我们就会在面对它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也叫锚定。 作者丹·瑞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经济行为中也是这样。 我们愿意为了10美元的东西能省5美元而花费精力,但不愿意为1000美元的东西省5美元而费劲; 大多数的人都有拖沓的恶习,给他一个底线,或者外部的声音作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幸福感并不是和自己的薪资有关,而是和周围人的薪资有关。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变自己的比较系统,不要攀比; 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弊;也许你不会拿办公室里的一角钱,但你觉得拿一支铅笔是没有影响的。 读这本书让我对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恨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会陷入自己的锚定范围内,容易被困在问题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思考这件事情,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它的判断,我们应该怎样做取舍,应该以什么为重心,我们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什么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明晰的规划中,找准自己的目标,拒绝拖延,拒绝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扰选择,一次次反省和复盘自己的错误,从而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翻读了由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每看一点便觉得书中所说如同枪棒,一次次的甩过来,自身却无力挡脱。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交,所以只好赶在今天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

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

《怪诞行为学4》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怪诞行为学4》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4》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撒谎的N个理由——《怪诞行为学4》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最近读了《怪诞行为学》的第四册,名为“诚实的真相”,整本书通过一些实验探究了导致人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如何克制和限制不诚实行为,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几个问题: Q1:主导欺骗的动因是什么? 1)人们通常认为欺骗方式的三要素是:从罪行的获利、被抓住的可能性、被抓后可预料的惩罚,但实际上引发欺骗的本质是某人的经验系数,即欺骗行为是否会伤害个人的诚实形象; 2)经验系数是如何影响犯罪几率的:私欲合理化能力增强(这件事对我是非常有利且合理的),会导致经验系数增加,进而导致犯罪的几率也会增加。 Q2:为什么锁防不住小偷,却还是要锁呢?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忘记密码时都会悔恨不已——为什么要设置这么负责的密码,最终只是把自己锁住了,那么既然锁不住小偷,还有锁/密码有何用呢? 实际上锁/密码起到的是监督作用,防的是小人,这些小人大多数时候诚实,但有可能会因为未上锁而偷窃的人,所以还是乖乖上锁/密码。

Q3:为什么有些签名位置在表头、有些在表尾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签名位置不同对于诚信行为的影响,比如说托福考试确认时的前面位置是在整张表的前面的、尽管生活中更多的签名位置在表尾;本书也设计了实验对签名位置与诚实行为的关联进行了探究。 简单来说,表头签名起到的是到的提醒作用,而在表尾则是确认信息。 Q4:为什么减了一天肥,到了晚上就想吃夜宵呢? 1)自我耗竭理论:抵制诱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精力,自我耗竭会使得我们的部分理性和道德感降低。 2)一整天的工作让人疲惫,所以到了晚上更容易屈从于个人欲望,意志力降低、控制欲望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我们的诚信水平下降。 Q5:为什么说没有人能抵挡住所有诱惑呢?那么要如何对诱惑进行抵制呢? 1)每天控制冲动的简单行为却削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耗竭理论),因此我们更容易受到诱惑的影响; 2)这里有两种抵制诱惑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自我放纵 当面对诱惑时,理性的人有时也应该屈从诱惑; 因为理性的人这样做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有太多消耗,能对将来的诱惑保持足够的意志力。

法制读后感

法制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法制读后感(一)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它,遵守它,并会合理的运用它、保护它!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也许能我们带来广泛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但也许也会起到负作用:视力下降、成绩下降。但现在,网络被大多数人看做娱乐的工具。在网吧里,看到最多的就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不是进去学习知识,而是在玩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认为最刺激的游戏,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已悄然逝去。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对我们青少年至关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良朋友的引诱,去打游戏,赌博,甚至抽烟、喝酒。这样下去,我们将会把这些不良行为变成习惯,等意识到这些错误时,却悔之晚矣!因此,我们首先因加强自己的心里防线,增强‘自律、自尊、自强’的意识。当受到别人不良的引诱时,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应该合理的支配时间,不要虚度光阴,青春焕发的我们不能再像幼时那样无知、放松自己、懈怠自己。而是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勇敢的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应具备的因素,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我们青少年学生更应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自律’争当一个文明学生!法制读后感(二) 当读完《法制在身边》这本书后,我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知道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更懂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要了解、我们的财产要保护……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应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是我们现代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立和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某中学一名初一学生,开学和别人打架,就被学校开除。学校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虽然打架我们不赞成,但是学校应该合理的去开导他,而不应该直接开除,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现在也有不少未成年人长期沉溺在网络游戏中,有些网络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少儿不宜的情节,这不仅影响视力,还会影响身心健康。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建造者,不能让这些不良游戏所影响,所以我提议网络游戏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去制约它,以此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凡事都要有规距,没有规距不成方圆,我们每一位都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在说明现代心理学现状之前,必须说明“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加之各种媒体对通俗心理学的渲染,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曲解。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种种研究的论题、数据和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是沧海一粟,在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心理系学会这两个学术组织成员中,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加在一起,分别只占10%和5%。 当代心理学包含了各种多样的内容和层面,跨越了教育、社会、工业、法律、临床等多个领域。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包含了多达53个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看看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成果可能对它会有更加直观的概念:古典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行为原理,通过辨认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成功应用于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大量数字材料的教训,酗酒、肥胖的治疗,恐怖症的治疗;有关知觉过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雷达监视、接到照明和飞行驾驶员座舱的设计;处理和记忆信息的方式也积累了大量可被反复验证的研究结果,例如衰老对认识效果的影响,帮助设计对认知丧失者进行恢复训练的方案。 初学者可能会产生迷惑,心理学知识怎么是零散的?这种疑惑可能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物理学、化学学科教育经历,这些学科都有一套统一又完整的理论,而心理学没有一个套

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意识和行为的所有方面。其实这种现象在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领域曾经同样存在,20世纪早期物理学就处于分裂状态,本科教学也是同时讲授不同的观点,直到出现了更高抽象水平的数理学理论后才实现了整合。当代心理学更像是医学,被分为很多分支,具有统一或整合性的部分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总结一下,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付诸应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有两个重要的部分,操作化定义和控制,这两部分保证了心理学研究的的科学性。 提到操作定义大家都能理解,既用一些方法来测量要研究的东西,使用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方法。但需要注意,心理学的操作定义可能与每个人心中形成的有关人格和个人行为的理论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可能难以想象“对大样本的认知任务进行因素分析所得到的第一主成分因子”是“智力”这一心理术语的操作性定义的一部分。而我们常说的“抑郁”的操作定义在《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共占了12也的篇幅,与我们所说的“某种陷入低谷的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 控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在研究一种变量是否对结果有影响时,平衡或者去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来看看书中对母婴依恋这一现象研究的举例。之前对此现象的流行假设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明代诗人钱福的佳作,诗中可是看出,前人已经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尤其要珍惜今天的时间! 今天,当我读完美国作家威廉·克瑙斯的《终结拖延症》后,更加意识到当我们决定做某事的时候,我们要战胜自已内心的拖延习惯,尽可能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把它完成。因为,这对于完成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慢工出细活。试想,当你仓促的干完某事,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了,怎么能够去保证质量?这根本不叫完成某事,这只能叫对付掉某事。虽然拖延症是对我们最普遍、最顽固又最复杂的挑战,但是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已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为自已照亮一条新路,沿着这条新路,我们去“战拖”!我们在观念上要转变自已,识破那些将我们引离主线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情绪威胁,以及分心的活动,不让他们去妨害我们的工作成果。 拖延现象仿佛是一团迷雾,多变而复杂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借口和意外,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已的期望值,采取可行的矫正措施,来对抗拖延行为。遇到事情,很多人可能都有“待会儿再做”的这种心态,它就像一张“借据”,它预支着“现在就玩”的特权,让“以后”再为“现在”买

单。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就会发现利息的高昂。所以,我们不能把明天的时间透支给今天来玩,而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这样我们实际付出的成本也会很高很高。 《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让我们用三管齐下的方法,终结拖延症,不妨让我们努力试着去改变我们的拖延:1、通过认知方法磨亮自我察觉,改变拖延思维,从而斩断我们的拖延思维;2、通过情绪方法建立对不愉快任务的忍耐力,练出情绪肌肉,克服拖延,让自已知道如何去应对与压力相关的拖延;3、通过行为方法,让自已果断行动,坚持到底,攻克拖延。 人的一生中,许多习惯都是自已养成的,好的习惯我们可以继续保留,坏的习惯我们要慢慢让自已去丢弃。拖延就是一种坏习惯,当我们愿意去战胜拖延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决心和我们的拖延坏习惯说再见。今天的事就让我们养成今天就做的习惯,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那么,告别拖延,就从现在开始吧! 王俊 2018年3月20日夜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社会科学与生活的对撞----读《女士品茶》有感 姓名: 班级: 课程: 任课老师: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都不那种纯理论性的高不可攀的读物,反而用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对于这类书籍,我尤其喜欢,其中让我最回味无穷的就是:《怪诞行为学》。它的作者是丹·艾瑞里,丹·艾瑞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斯隆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怪诞行为学》这本著作是他在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写的。在网络上下载了PDF 版本的,越看越喜欢,最后还是花钱到当当网上买了纸质的书看,反复看了好几遍。 作为一个学习金融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在我们所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中,任何分析问题的时候,任何模型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在面对任何经济问题,人们总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认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判断。”而《怪诞行为学》却真是与这个亘古不变的假设大相径庭,丹·艾瑞里大胆的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很多时候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会受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那些我们说熟知的经济学原理的事情。在讲述这些大胆的推测的时候,丹·艾瑞里更是别开生面的运用着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我所阅读的并不是丹·艾瑞里的英文版本原著,而是中译本,但我仍旧认为译

者的文字运用能力非常出色,语言鲜活有感染力。对于全书的阅读,确实很大的开拓了我的眼界,极大的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在今后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拥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及角度。 也真是因为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我更加的期待阅读《女士品茶》。任课老师杨老师,推荐并要求写本书的读后感,而且言辞之间更是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在豆瓣读书上搜索了豆瓣书友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虽然有不少书友吐槽本书的中译本翻译能力不佳,没有完全彰显其英文原著独特的语言魅力,但依旧是好评如潮。 在《女士品茶》全书中,作者意图以非数学的语言,描述出统计革命带来的基本哲学观念层面上的重大转变,并超越一般的观念介绍的层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某些精彩统计研究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对于不是统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的我,一本如此卓越的统计学入门佳作不论是对我的统计学课程的相关学习还是拓展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都是极大的帮助。 于是我带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女士品茶》的阅读。 对于本书的感想,我计划将从两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其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完美诠释。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 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 授,研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 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 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 “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读书心得《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心得《拖延心理学》读后 感 这本书是刘老师在周四的好书推荐活动中介绍给大家的,我觉得 自己也有拖延的毛病,所以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对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 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 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 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 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利 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 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 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可能 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 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

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 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 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 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我们能够做出自 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 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经济学名著阅读

怪诞行为学 ——可预测的非理性一、内容概要 最近在看一本书,名字叫做《怪诞行为学》。在这本书中,作者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他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作者认为,尝试用“非理性”的决策方式,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的“逻辑”,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与幸福感。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二、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叫丹·艾瑞里,由于18岁时的一场爆炸意外,他全身70%的皮肤被灼伤,住在烧伤病房达三年之久。身穿治疗用黑色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的他,自嘲为“蜘蛛侠”。但恰恰是在这段漫长、无聊,而又痛苦不堪的岁月里,那套奇异的“蜘蛛侠”服装拉开了他与外界的距离,使他可以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的世界,从此有了探索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的兴趣。 三、印象最深的章节 你认识"零"吗? 你有没有伸手去拿优惠券,再拿着它去领一袋免费咖啡豆--尽管你不喝咖啡,家里也根本没有研磨机和咖啡机?你有没有在自助餐厅里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盘子里堆食物,尽管你已经吃到嗓子眼,直打饱嗝了?还有,你家里有没有积攒下毫无价值的免费物品--广播电台的促销T恤衫,情人节收到的巧克力中附赠的泰迪熊,还有保险代理每年送的带磁铁的小日历? 免费的东西让人感觉好,这不是什么秘密。原来"零"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价格表示法,它还能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一个非理性兴奋的来源。如果某商品从50美分打折到20美分,你会买吗?有可能。如果从50美分促销为免费呢,你会不会争着伸手去拿?肯定会! 零成本竟然如此不可抗拒,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免费使我们如此高兴?说到底,免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原来压根儿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免费了,就变得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