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治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细胞内: 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路径上的14-
α-固醇去甲基酶
人体无14-α-固醇去甲基酶,抗真菌机制本身无安全 性问题
细胞膜: ß(1,3) 葡聚糖合成酶(合成细胞壁重要成分
ß(1,3) 葡聚糖)
人体无ß(1,3) 葡聚糖合成酶,抗真菌机制本身无安 全性问题
• COPD患者长期使用激素 • 高剂量全身激素>3周 • (如换算强的松龙剂量>20mg/d)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行RRT • 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 • 误吸 • 糖尿病
如果无法确诊IA,下一步怎么办?
临床诊断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的蛛丝马迹 •影像学特征
IA临床表现
感染部位 免疫状态
寻找曲霉的蛛丝马迹
非培养方法 -GM -G试验(非特异性,筛选) -PCR -IFD -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 -烟曲霉lgG抗体检测
21
GM试验与G试验的比较
种属 念珠菌属 镰刀菌属 隐球菌属 曲霉菌属 青霉/拟青霉属 接合菌纲
G试验
GM试验
微生物学诊断—G、GM
• 对于特定患者亚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SCT),推荐使 用血清和BALF-GM,作为诊断 IA 的精确标志物(强烈推 荐;证据级别高)。
住院COPD 住院COPD 住院COPD 住院COPD
2000 2007 2013 2016
Garnacho-Montero J et al. Rev Esp Quimioter 2013;26:173 Mareș M, Moroti-Constantinescu VR, Denning DW. J Fungi (Basel). 2018 Mar 1;4(1). pii: E31. doi: 10.3390/jof4010031.
NICU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及诊治进展

预防早产儿感染
早产儿肠道需氧菌定植较少 ,优势菌生长 —主要为抗 生素耐药菌 :肠球菌属和CONS感染 Urao等报道 :粪链球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和肠系膜 芽孢杆菌组成的制剂 服用2周:粪便中厌氧菌包括双 岐杆菌显著增加 ,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明 显 减少,内毒素 水平降低。厌氧菌:需氧菌增加5倍。 ——J Pediatr Surg:1999,34:273-276. 补充外源性益生菌 :改变肠道菌群比率 ,降低潜在病 源菌产生的内毒素 ,预防早产儿感染 。
Yamaki K, Thorlacius H, Xie X,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amine-induced leukocyte rolling in the undisturbed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rat mesentery. Br J Pharmacol.1998,123:390-399
剂量:3 mg/(kg· d),第1~2周(Q3d*1次) 第3~4周 (Qod*1次)第4~6周 (Qd*1次) 结果:用药组侵袭性霉菌感染(血、尿、脑脊 液)发病率为0 ;对照组为20%
氟康唑使用的相关副作用
部分病例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损害 存在潜在抵抗氟康唑的耐药菌株 —光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部分菌株变 异后产生的曲霉菌属 标准化氟康唑的应用范畴
疾病的严重度
美国:SANP
我国:NCIS
英国首用:CRIB
NICU院内感染的外在高危因素
中心静脉臵管
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2% ELBWI中的感染发生率要高达7.1% 放臵时间 :每72小时与每24小时更换导管 对比 —Malasezzia furfur(马拉色菌) 和CONS感染和死亡风险增高 导管相关的真菌感染 :胃肠道粘膜上皮的 菌丝移行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发布时间:2012-03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朱光发〔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进展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曾经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1]。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肺真菌病(i 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IPFD)是IFD临床常见类型,已日益成为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就IPFD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侵袭性肺真菌病定义IPFD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但需注意的是,IPFD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
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IPFD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2],前者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侵袭性肺真菌病流行病学绝大多数IFD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在经典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IFD的发病率高达20%~40%。
还有一部分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属于非经典人群,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指征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与留置,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等,导致患者免疫屏障受损与功能障碍引发IFD。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㊃综述㊃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邢小微1张家堂2(1.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内科,三亚572013;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北京100853)ʌ关键词ɔ脑膜炎;隐球菌;诊断;综述ʌ中图分类号ɔ R519.4ʌ文献标识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0)15-0378-03隐球菌性脑膜炎(c r y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i t i s, C M)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好发于免疫抑制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感染者㊂文献报道[1],全球隐球菌性脑膜炎年发病人数估计为223100例,其中73%发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9%发生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4年隐球菌性脑膜炎导致了181100例患者死亡㊂与非洲地区有所区别的是,我国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H I V阴性者达91.5%[2],且免疫功能正常者高达50%~70%[3]㊂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㊁糖皮质激素㊁化疗药物㊁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的增加,隐球菌性脑膜炎增长率大幅上升,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4]㊂1隐球菌分类隐球菌是担子菌酵母类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存在于人体皮肤㊁口腔及肠道中㊂根据2015年修订的分类方法,隐球菌属包括10个种[5,6]㊂其中,新生隐球菌复合群(C r y p t o 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 s p e c i e s c o m p l e x)和格特隐球菌复合群(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 s p e c i e s c o m p l e x)为主要致病菌种,包括7个种(C.n e o f o r m a n s s e n s u s t r i c t o, C.d e n e o f o r m a n s,C.g a t t i i s e n s u s t r i c t o,C.b ac i l l i s p o r u s,C.de u t e r o g a t t i i,C.t e t r a g a t t i i 和C.d e c a g a t t i i),可引发90%以上的隐球菌病[7]㊂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项目(17Q N P060)作者简介:邢小微,男(汉族),博士,主治医师.E-m a i l:x i n g x w2000 @126.c o m通信作者:张家堂,E-m a i l:z j t1128@a l i y u n.c o m 此外,既往文献报道的涵盖近80%的非新生㊁非格特隐球菌致病的罗伦特隐球菌(C.l a u r e n t i i)和浅白隐球菌(C.a l b i d u s)[8]已重新分类,更名为P a p i l i o t r e m a l a u r e n t i i和N a g a n i s h i a a l b i d a[5]㊂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复合群分为四个血清型(S e r o t y p e A㊁B㊁C㊁D),血清型A及D为新生隐球菌复合群,血清型B及C称为格特隐球菌复合群[6]㊂根据2015年修订的分类方法[6],新生隐球菌复合群包括C.n e o f o r m a n s s.s.(旧称为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和C.d e n e o f o r m a n s(旧称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㊂绝大多数H I V相关的隐球菌感染是由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感染引起的㊂格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㊁临床表现㊁治疗目标㊁致死率和神经后遗症均不同于新生隐球菌复合群[9]㊂相较于新生隐球菌复合群,格特隐球菌复合群感染的特点为具有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炎性改变㊁较高的颅内压㊁严重并发症㊁隐球菌瘤㊁预后不佳[10]㊂格特隐球菌复合群比新生隐球菌复合群更容易导致隐球菌瘤合并/或脑积水㊂格特隐球菌复合群对多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较新生隐球菌复合群低[11]可能源于颅内隐球菌瘤㊂因此较新生隐球菌复合群需要更长的抗真菌治疗周期(诱导期平均需6周)[12],甚至需要手术清除病灶㊂2实验室诊断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㊂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镜检㊁真菌培养㊁荚膜抗原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13]㊂2.1直接镜检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简单易行,可用于快速诊㊃873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0,V o l15,N o.6断,但首次阳性率仅42%~86%[14,15],多次涂片可提高阳性率㊂脑脊液迈-格-姬(MG G)染色的隐球菌在光镜下呈团簇状分布,呈紫红色,无胞核,荚膜不着色㊂阿利新蓝染色可使隐球菌荚膜中的酸性粘多糖呈深蓝色㊁菌体呈淡蓝色㊁周围炎性细胞不着色[4]㊂王云灿等[4]报道应用脑脊液MG G染色诊断隐球菌阳性率达84%~100%,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新型隐球菌阳性率可达90.48%㊂直接镜检法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度可变,依赖于操作者经验及技术水平,且无法区分菌种㊂2.2脑脊液真菌培养将脑脊液标本接种于沙堡弱琼脂培养基,在需氧且适宜温度情况下,培养48~72h可形成不透明的白色至奶油菌落㊂脑脊液真菌培养被认为是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其阳性率为35.3%~89%[16,17]㊂鸟籽琼脂培养基培养可将格特隐球菌㊁新生隐球菌与其他隐球菌区分,二者可形成棕色菌落[18]㊂在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上培养可区分格特隐球菌(菌落周围培养基变蓝)和新生隐球菌(颜色不变)[19]㊂培养法耗时较长,易受污染㊂2.3免疫学检查荚膜抗原检测是隐球菌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20]㊂免疫学检测主要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其方法主要有乳胶凝集试验(l a t e x a g g l u t i n a t i o n t e s t,L A T)㊁酶联免疫分析法(e n-z y m e i mm u n o a s s a y s,E I A)及侧流免疫层析法(l a t-e r a l f l o w i mm u n o a s s a y,L F A)㊂L A T是以吸附于人工合成的乳胶颗粒上的高效价抗隐球菌抗体与血液或脑脊液样本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㊂脑脊液进行L A T检测敏感性为93%~ 100%,特异性为93%~98%[20]㊂类风湿因子阳性者㊁H I V感染者㊁结核性脑膜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3]㊂E I A是将已知特异性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隐球菌抗原相结合,再加入酶标特异性抗体结合,最后加入适当的基质使酶分解,根据酶分解后出现的颜色计算检测样本中的抗原含量[21]㊂脑脊液进行E I 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8%[22]㊂L F A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其利用免疫层析技术,以胶体金标记的抗隐球菌单克隆抗体与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相结合,在检测试纸上沉淀为红色条带,可检测新生隐球菌的全部4种(A-D)血清型[23,24]㊂非洲的一项针对666名疑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L F A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9%以上[15]㊂免疫学检查是目前隐球菌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但其在鉴定隐球菌菌种方面存在不足[8]㊂荚膜抗原结构的差异㊁非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真菌负荷较低或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25,26]㊂免疫学检测多采用兔抗新生隐球菌血清抗体,对非新生隐球菌菌种可能存在亲和力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27,28]㊂此外,尚有一些荚膜缺陷菌株致慢性脑膜炎的报道[29,30]㊂2.4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菌种鉴定㊁分型㊁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㊂但其对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要求较高,目前未常规开展㊂聚合酶链反应(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P C R)在近年来已成为一种较成熟㊁敏感的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㊂以隐球菌全基因组序列选择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可高度敏感性㊁特异性的检测隐球菌㊂但需要根据不同隐球菌菌种设计引物,操作复杂,同时对P C R反应系统要求十分严格,扩增产物间的错配㊁各种成分比例的偏差都可产生假阳性结果㊂李文华等[31]报道P C R检测脑脊液隐球菌的阳性率和符合率分别是100%和94.23%㊂单一P C R无法区分格特隐球菌复合群与新生隐球菌复合群,利用多重P C R可采用不同的引物组合鉴定到种水平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L AM P)为自200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快速扩增基因的方法[32],通过两对不同引物及具有链置换特性的D N A聚合酶(B s t酶),在等温下实现对靶基因的扩增,具有高效㊁特异性好的优势,李东冬等[33]报道L AM P诊断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异性可达100%㊂质谱分析法(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M S)是一种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原理为通过电场和磁场将带电荷的核酸㊁蛋白质等运动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㊂基于其原理发展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 L D I-T O F M 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质谱技术之一㊂MA L D I-T O F M S根据细菌㊁真菌的特异性保守核糖体蛋白进行鉴定,可在数分钟内完成菌体成分分析㊂2015年H a g e n等[16]利用MA L D I-T O F M S对423株新生/格特隐球菌复合群进行鉴定,可100%鉴定到种㊂但目前其主要应用于临床标本分离培养后单菌落的检测,因分析比对软件的局限,混合菌产生的叠加图谱具有多种特征峰,使分析软件无法匹配[34]㊂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m e t a g e n o m i c㊃973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0,V o l15,N o.6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基本流程为从样本中提取核酸后,进行文库构建㊁测序反应㊁生物信息分析,根据数据库参考病原体序列进而确定感染病原体㊂研究表明[35],m N G S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弱于印度墨汁染色㊁真菌培养及荚膜抗原检测,但其在菌种鉴定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不同菌种感染的临床诊治管理㊂3展望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疾病,其致死率㊁致残率较高㊂早期㊁精准诊断有助于及早抗真菌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抗真菌疗程㊂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精准诊治将不再是难题㊂参考文献[1]R a j a s i n g h a m R,S m i t h R M,P a r k B J,e t a l.G l o b a l b u r d e no f d i s e a s e o f H I V-a s s o c i a t e d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i t i s:a n u p-d a te d a n a l y s i s[J].L a n c e t I nf e c t D i s,2017,17(8):873-881.[2]C h e n J,V a r m a A,D i a z M R,e t a l.C r y p t o c o c c u s n e o f o r-m a n s s t r a i n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i n a p p a r e n t l y i mm u n o c o m p e t e n tp a t i e n t s,C h i n a[J].E m e r g I n f e c t D i s,2008,14(5):755-762.[3]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等.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5):317-323. [4]王云灿,何俊瑛,卜晖,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7(1):16-23.[5]L i u X Z,W a n g QM,G o k e r M,e t a l.T o w a r d s a n i n t e g r a t e dp h y l o g e n e t i c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T r e m e l l o m y c e t e s[J].S t u dM y c o l,2015,81:85-147.[6]H a g e n F,K h a y h a n K,T h e e l e n B,e t a l.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s e v-e n s p e c i e s i n t h e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C r y p t o c o c c u s n e of o r-m a n s s p e c i e s c o m p l e x[J].F u n g a l G e n e t B i o l,2015,78:16-48.[7]L i t v i n t s e v a A P,T h a k u r R,V i l g a l y s R,e t a l.M u l t i l o c u s s e-q u e n c e t y p i n g r e v e a l s t h r e e g e n e t i c s u b p o p u l a t i o n s o f C r y p-t o 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 v a r.g r u b i i(s e r o t y p e A),i n c l u d i n g au n i q u e p o p u l a t i o n i n B o t s w a n a[J].G e n e t i c s,2006,172(4):2223-2238.[8]S m i t h N,S e h r i n g M,C h a m b e r s J,e t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nn o n-n e o f o r m a n s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i n f e c t i o n s[J].JC o mm u n i t y H o s p I n t e r n M e d P e r s p e c t,2017,7(4):214-217.[9]C h e n S C,S l a v i n MA,H e a t h C H,e t a l.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t i o n s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 i n f e c t i o n: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 n e u-r o l o g i c a l s e q u e l a e a n d d e a t h[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2,55(6):789-798.[10] F r a n c o-P a r e d e s C,W o m a c k T,B o h l m e y e r T,e t a l.M a n-a g e m e n t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 m e n i n g o e n c e p h a l i t i s[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D i s,2015,15(3):348-355.[11] T r i l l e s L,F e r n a n d e z-T o r r e s B,L a z e r a M d o s S,e t a l.I nv i t r o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J].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04,42(10):4815-4817.[12] C h e n S C,K o r m a n T M,S l a v i n MA,e t a l.A n t i f u n g a l t h e r-a p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o s i s d u et o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3,57(4):543-551.[13]聂舒,朱红梅,温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治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5,10(1);44-48.[14] R a j a s i n g h a m R,W a k e R M,B e y e n e T,e t a l.C r y p t o c o c c a lm e n i n g i t i s d i a g n o s t i c s a n d s c r e e n i n g i n t h e e r a o f p o i n t-o f-c a r e 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i n g[J].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19,57(1):e01238-18.[15] B o u l w a r e D R,R o l f e s MA,R a j a s i n g h a m R,e t a l.M u l t i s i t ev a l i d a t i o n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a n t i g e n l a t e r a l f l o w a s s a y a n d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b y l a s e r t h e r m a l c o n t r a s t[J].E m e r g I n f e c tD i s,2014,20(1):45-53.[16] C h e n M,Z h o u J,L i J,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o f f i v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a n d m o l e c u l a r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m e n-i n g i t i s i n n o n-H I V-i n f e c t e d p a t i e n t s[J].M y c o s e s,2016,59(8):494-502.[17] P a p p a s P G,P e r f e c t J R,C l o u d G A,e t a l.C r y p t o c o c c o s i s i nh u m a n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n e g a t i v e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e r a o fe f f e c t i v e a z o l e t h e r a p y[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01,33(5):690-699.[18]金亮,沈定霞.格特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7,32(11):1065-1069. [19]沈定霞,吴华,薛新颖,等.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在区分格特隐球菌与新生隐球菌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4(1):769-773.[20] M a k a d z a n g e A T,M c H u g h G.N e w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t h e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i t i s[J].S e m i nN e u r o l,2014,34(1):47-60.[21]曹林,沈继录.隐球菌检验方法的应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18(1):113-117.[22] T a n n e r D C,W e i n s t e i n M P,F e d o r c i w B,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o mm e r c i a l k i t s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a n t i g e n[J].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1994,32(7):1680-1684.[23] G a t e s-H o l l i n g s w o r t h MA,K o z e l T R.S e r o t y p e s e n s i t i v i t yo f a l a t e r a l f l o w i mm u n o a s s a y f o r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a n t i g e n[J].C l i n V a c c i n e I mm u n o l,2013,20(4):634-635.[24] H a n s e n J,S l e c h t a E S,G a t e s-H o l l i n g s w o r t h MA,e t a l.L a r g e-s c a l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i mm u n o-m y c o l o g i c s l a t e r a l f l o wa n d e n z y m e-l i n k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 f o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r y p t o c o c-c a l a n t i g e n i n s e r u m a nd ce r e b r o s p i n a lf l u i d[J].C l i n V a c c i n eI mm u n o l,2013,20(1):52-55.[25]K h a w c h a r o e n p o r n T,A p i s a r n t h a n a r a k A,M u n d y L M.N o n-n e o f o r m a n s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i n f e c t i o n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v i e w[J].I n f e c t i o n,2007,35(2):51-58.[26] A r e n d r u p M C,B o e k h o u t T,A k o v a M,e t a l.E S C M I D a n dE C MM j o i n t c l i n i c a l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 a n a g e-m e n t o f r a r e i n v a s i v e y e a s t i n f e c t i o n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I n-f e c t,2014,20(S u p p l3):76-98.[27] M c M u l l a n B J,S o r r e l l T C,C h e n S C.C r y p t o c o c c u s g a t t i i i n-f e c t i o n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s p e c t s o f e p i d e m i o l og y,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n[J].F u t u r e M i-c r o b i o l,2013,8(12):1613-1631.[28] R a g u p a t h i L,R e y n a M.C a s e r e p o r t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a l b i-d u s pe r i t o n i t i s i n a p e r i t o n e a l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a n d a r e v i e w o f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P e r i t D i a l I n t,2015,35(4):421-427.[29]S u g i u r a Y,H o mm a M,Y a m a m o t o T.D i f f i c u l t y i n d i a g n o-s i n g c h r o n i c m e n i n g i t i s c a u s e d b y c a p s u l e-d e f i c i e n t C r y p t o-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J].J N e u r o l N e u r o s u r g P s y c h i a t r y,2005,76(10):1460-1461.[30] B a v i s h i A V,M c G a r r y T M.A c a s e o f p u l m o n a r y c r y p t o c o c-c o s i s c a u s ed b y c a p s u l e-def i c i e n t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 i na n i mm u n o c o m p e t e n t p a t i e n t[J].R e s p i r C a r e,2010,55(7):937-941.[31]李文华,刘增香,罗金凤.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28(15): 1971-1974.[32] N o t o m i T,O k a y a m a H,M a s u b u c h i H,e t a l.L o o p-m e d i a-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N A[J].N u c l e i c A c i d s R e s, 2000,28(12):E63.[33]李东冬,王凯飞,陈荣,等.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8(1):74-76.[34]李修远黄艳飞,尚军,等.MA L D1-T O F M S在临床微生物鉴定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12):885-891.[35] X i n g XW,Z h a n g J T,M a Y B,e t a l.A p p a r e n t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r y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i t i s:a d e s c r i p t i v e s t u d y[J].J M e dM i c r o b i o l,2019,68(8):1204-1210.[收稿日期]2019-09-11[本文编辑]施慧㊃083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0,V o l15,N o.6。
某院2008~2010年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cnHer Asoi in J . i ua o ,9 9 9 ( ) 1 8 a at sc t [] Cr l in 1 9 ,9 1 :7 一 ao c t
】 . 82
( 稿 日期 :020 —8 收 2 1—20 )
某 院 2 0  ̄2 1 0 8 0 0年 真 菌 感 染 临床 分 析
1 5 5 方 法 比较 .. 选 择 Hc y浓 度 在 5 2 6  ̄ l 的 临 床 . ~ 5/ / mo L 血清标本 3 O份 , 别 用 本 法 ( 和 酶 免 疫 分 析 法 ( 测 定 , 分 Y) x) 每
可 以 循 环 加入 反 应 , 而 放 大 了 检 测 信 号 。本 研 究 取 9 置 从 5
( AH) A 被 S S 。S H AH 水 解 酶 水 解 成 腺 苷 和 Hc , 成 的 Hc y形 y
清 , 入 不 同浓 度 的干 扰 物 , 时对 相 同体 积 的 蒸 馏 水 作 为 基 加 同
础样品 , 同时 进 行 测 定 , 算 加 入 干 扰 物 质 后 的 测 定 结 果 与 基 计 础 样 本 的 测 定 结 果 之 间 的 偏差 。
重视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

医学》 《 、 现代 呼吸病治疗学》、 现代肺部真菌病 学》 《 吸内科 门诊手册 》 《 、呼 等。荣立个 人二等功 1次。获全军优 秀科技 人才津贴 , 南京军区科技英才称号。研究方向为肺部感染 , 呼吸衰竭及人 工机械通气 治疗 , 支气管哮 喘与慢性 阻塞性肺
2 流行 病 学
谱 抗 生 素 、 上 腺 皮 质 激 素 肾 和免 疫抑 制药 等 广泛应 用 密 切相 关 。 目前 , 部 真 菌 感 肺
染 临床 不 易 诊 断 , 真 菌 治 抗 疗不 合理 用药 亦较 常 见 。本 袭 性 肺 部 真 菌 感 染 (n ai umoay ivs e p l n r v  ̄in ,P I 的诊 治进 展 进行 阐述 。 c o sIF ) t
。
管肺 部真 菌感 染 , 真菌对 气管 、 即 支气 管 和 犯, 引起 气道 黏膜 炎症 和肺 部 炎 肉芽 肿 ,
死率 高 达 8 % 以 上 。2 0 0 0 5年 , 院 3 我 0例 I I F 患 者的致 病 菌谱 依 次 为 曲霉 (1 ) 3 % 、白 念 珠 菌
( 4 ) 光 滑 念 珠 菌 ( 7 ) 热 带 念珠 菌 ( 3 ) 2% 、 1% 、 1% 、
维普资讯
・
2 25 ・
; 第 3期
3月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u n lo dc l o tr d ae o r a fMe i a sg a u ts P
・
V0 _ 0 No. l2 3
Ma . 0 7 r2 0
- .-
近 年来 , 部 真 菌 感 染 肺 呈 持 续 增 多 趋 势 , 与 人 类 这 平 均 寿命 延长 、 肿瘤 化 疗 、 艾 滋病 、 官 移 植 等 免 疫 缺 陷 器 患者 增 多 , 以及介 入治 疗 、 广
伊曲康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后改口服的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取40例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先由静脉滴入伊曲康唑400m g/d,2d后改为200m g/d,12d后改为口服伊曲康胶囊400m g/d,连续14d。
结果总有效率为92.2%,真菌清除率为90.1%。
不良反应发生率14%。
结论伊曲康唑序贯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且安全、不良反应少,用药方便,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伊曲康唑序贯疗法【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201-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行性的肺损害疾病,近几年霉菌感染率逐年上升,且病死率高,是不可忽视的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应用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疗效肯定。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内科住院病人,男23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平均75岁。
其中咳嗽28例,咯白色粘液痰3例,咯黄痰6例,气短喘息12例,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12例,小点片阴影10例,大片阴影9例,肺不张3例。
所有患者均按规定方法连续采集3d清晨痰液做细菌培养,连续3次以上阳性且菌种相同者为致病菌,或经咽试子涂片查到孢子、菌丝确定诊断。
调查患者人院前半年抗生素、其他药物应用情况及营养状态。
1.2方法1.2.1治疗同时采用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伊曲康唑的给药方法为先静脉滴注400m g/d,2d后改为200mg/d,12d后改为口服胶囊400mg/d,连续14d。
1.2.2疗效判定①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真菌检查均恢复正常;②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l项未完全恢复正常;③有效,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不够明显;④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所加重。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有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
结果:48例患者中有33例治愈,13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3%。
结论:及时明确的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有肺部真菌感染,积极合理的用药,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气流受限而引起的一种肺部疾病,其呈进展性发展,主要的临床特点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及食欲减退,肺部听诊时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一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常伴有免疫力低下,此时容易发生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发生率,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更增加了该类患者真菌感染的几率。
现将我科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科在2011年7月~201年9月期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有肺部真菌感染的48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9岁~78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4~32年,平均21年。
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有24例,其中患有糖尿病的有7例,患有高血压的有12例,患有低蛋白血症的有5例。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长期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多种抗生素。
1.2 临床诊断 48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史,长期服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给予患者抗生素病情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此时怀疑患者是否并发有真菌感染,此时应行痰液培养观察是否有真菌存在或痰液图片时是否有孢子、菌丝,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患者肺部渗出物是否增多,肺部病灶是否加深扩大。
1.3 临床治疗对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在维持原治疗copd的方案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抗真菌治疗,copd并发有肺部真菌感染时常选用氟康唑,在应用氟康唑前患者应先行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以及患者是否对氟康唑过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版20指10南版指南
确诊(proven) 临床诊断(probable) 拟诊(possible)
20132版0指13南版指南
确诊(proven) 临床诊断(probable) 拟诊(possible) 未确定(undefined)
《血液病/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指南(第四次修订)》 1: 修订
酵母型菌落
丝状菌落
组织病理学
菌丝体
孢子
曲霉菌的组织病理学
假丝酵母菌(念珠菌)
• 生物学性状
2013版指南的“新意”
• 1.更准确的定义及更严格的诊断标准 • 2.基于中国自己的数据 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
-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 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
• 本版指南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概念代替 了此前指南中使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 中国36家教学医院血液科 •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非干预性研究。 • 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 • 确诊+临床诊断 IFD 发生率= 2.1% • 念珠菌最常见
三.IFD分层诊断标准
级别 宿主因素 临床标准
确诊 (proven)
±
+
临床诊断 (probable)
+
+
拟诊 (possible)
临床诊断IFD
20102版0指10南版指南
✓. 宿主因素 ✓. 临床标准
至少1条主要标准 或 至少2条次要标准
✓. 微生物标准
20132版01指3南 版指南
✓. 宿主因素 ✓. 临床标准
(不再分主要标准及次要标准)
✓. 微生物标准
更新内容
1.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代替侵袭 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 移植患者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 胞移植患者,曲霉菌比例超过念珠菌,接合菌属、镰刀菌属呈现增多 趋势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四次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
中国血液恶性肿瘤 IFD多中心研究(CAESAR)
血培养霉菌(曲霉菌除外)
无菌标本(包括24小时内的引流 液)培养出酵母菌,并与临床及 影像符合
酵母菌或酵母样菌
血清学分析(脑脊液)
不适用
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四次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
真菌的菌落有两种:酵母型菌落和丝状菌落
+
+
未确定 (undefined)
+
*
微生物学 标准 ±
+
-
*
组织 病理学
+
-
-
-
* 临床证据及微生物结果不符合临床诊断及拟诊IFD标准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四次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
诊断标准-确诊IFD的诊断标准
标本
霉菌
酵母菌
无菌部位 标本镜检
血液病/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指南解读
欧美真菌指南
• EORTC/MSG 2008标准 • IDSA 曲霉菌指南(2008) • IDSA 念珠菌指南(2009) • ECIL-3指南(2009)
中国真菌指南发展历程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草案) 《中华内科杂志》2005, 44 (7): 554-556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修订版) 《中华内科杂志》2007, 46 (7): 607-610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 《中华内科杂志》2010, 49 (5): 451-454
指南的意义
• 第一版及第二版指南
–从“无”到“有” –统一了 IFI 分层诊断的命名体系 –建立一种规范,促进了对IFI的认识
目标治疗 targeted antifungal therapy
代替抢先治疗 preemptive therapy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四次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
二.中国血液恶性肿瘤患者IFD的流行病学特点
❖ 化疗患者中,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诱导化疗期间IFD发生 率最高,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
"感染"更多描述的是病原菌与宿主的一种共存状态
"病"描述的是病原菌在体内侵袭、繁殖造成器官组织损 伤的病理现象,更能反映一种病理状态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四次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8月第52卷第8期
《血液病/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指南(第四次修订)》 1: 修订
2. 新增中国IFD的流行病学特点
3. 分层诊断体系:
新增
确诊 proven
临床诊断 probable
拟诊 possible
未确定 undefined
4. 分层治疗策略:
预防治疗 antifungal prophylaxis 经验治疗 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 诊断驱动治疗 diagnostic-driven antifungal therapy
• 第三版指南
–规范了分级治疗的策略、药物选择及疗效判定 –使用与国外相对应的语言 –推广了IFI的共识
为什么要修订指南
血液肿瘤领域、抗真菌治疗领域的进展 – 危险群体的扩大(新化疗药物、单抗、 非传统移植) – GM/G试验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结果 – 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 近几年发表的较多中国数据,需要对指 南进行更新
针吸标本或活检标本,组织 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直接 镜检,菌丝或黑色酵母样 菌,伴随相应组织损害证据
正常无菌部位(非粘膜部位)针 吸标本或活检标本,组织病理、 细胞病理或直接镜检显示酵母细 胞,如隐球菌见荚膜芽生酵母, 念珠菌见假菌丝或真菌丝
培养 无菌标本
血培养
从临床及影像显示的病灶部位 (正常情况下无菌),通过无菌 操作取得的标本培养出霉菌或 “黑色酵母”(不包括支气管肺 部灌洗液、头颅窦腔、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