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锅炉燃烧调整

合集下载

锅炉的风量调节与燃烧调整

锅炉的风量调节与燃烧调整

3、负荷与媒质变化时的燃烧调整
⑵煤质变化时的燃烧调整
无烟煤、贫煤的挥发分较低,燃烧时的最大问题是 无烟煤、贫煤的挥发分较低, 着火。燃烧配风的原则是采取较小的一次风率和风速, 着火。燃烧配风的原则是采取较小的一次风率和风速, 以增大煤份浓度、减少着火热并使着火提前; 以增大煤份浓度、减少着火热并使着火提前;适当增大 内二次风速和旋流强度,加强对高温烟气的卷吸能力, 内二次风速和旋流强度,加强对高温烟气的卷吸能力, 保证稳定燃烧;媒质较差时可增加煤粉细度, 保证稳定燃烧;媒质较差时可增加煤粉细度,以强化着 火和燃尽,同时也要求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 火和燃尽,同时也要求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 挥发分高的烟煤,一般着火不成问题, 挥发分高的烟煤,一般着火不成问题,需要主要燃 烧的安全性, 烧的安全性,可适当减少二次风率并多投一些燃烧器降 低燃烧器区域热负荷,以防止结焦。 低燃烧器区域热负荷,以防止结焦。
低NOx 轴向旋流煤粉燃烧器
2、旋流燃烧器的燃烧调整
返回
2、旋流燃烧器的燃烧调整
返回
2、旋流燃烧器的燃烧调整
⑵燃烧器的配风原则及燃烧调节 ①分级配风及燃烧工况 组织燃烧的基础是分级送风。即二次风旋转射入炉膛, 组织燃烧的基础是分级送风。即二次风旋转射入炉膛, 先与一次风射流作用形成回流区, 先与一次风射流作用形成回流区,卷吸已着火前沿的高温烟 在燃烧器出口形成一个富燃料的内部着火区域。 气,在燃烧器出口形成一个富燃料的内部着火区域。回流区 强度可通过二次风量和二次风旋流强度进行调节。 强度可通过二次风量和二次风旋流强度进行调节。随着外二 次风和内二次风的混合, 次风和内二次风的混合,在内部燃烧区的边缘之外构成一个 燃料过稀的外部燃烧区域。燃尽过程随着内二、 燃料过稀的外部燃烧区域。燃尽过程随着内二、外二次风的 混合而进行与完成。在内部燃烧区(富燃料区) 混合而进行与完成。在内部燃烧区(富燃料区)火焰温度较 高但O 浓度低, NOx的生存量不多 而在外部燃烧区( 的生存量不多。 高但O2浓度低,故NOx的生存量不多。而在外部燃烧区(富氧 虽氧量多但由于辐射换热,温度相对较低, 区)虽氧量多但由于辐射换热,温度相对较低,同样抑制了 NOx的生存量 从燃烧着火的角度来看, 的生存量。 NOx的生存量。从燃烧着火的角度来看,二次风分批补入着 火气流的分级燃烧方式也是较有利的。 火气流的分级燃烧方式也是较有利的。

华能海门电厂2号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

华能海门电厂2号机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
2 2 磨 煤 机 出 口煤 粉 细 度 R 。 别 为 2 . 1 E、F 分 1 7 %、 8 4 、 . 0 、 2 5 、 4 1 , 2 . 5 4 4 1 . 5 1 . 2 除 B磨 煤 机 出 口
表 5 汽温 偏差 和烟 温偏 差
煤 粉 细度 比设 计 值 稍 高外 , 它 煤 粉 细度 均 在 设 计 值 其
表 2 煤 质特 性
2 燃 烧 中心 调 整
在 整套 起 动过 程 中 , 过热 器 减温 水全 开 时 , 如果 中
间点 温度 在正 常 范 围 , 常 调 整 A、 E、 下 两 层 制 通 B、 F
项目
收 到 基 固定 碳 FG / 收 到基 碳 C / 收 到基 氢 H / 收 到 基 氧 0 / 收到基氮 N / 收到基硫 s / 全水分 M ¨ ∞ 文 口 / ;
煤种 和校 核 煤种 外 , 能 单 烧 蒙 托 煤 以及 蒙 托 煤 与 晋 还
北煤 5 : 0 的混 煤 ; 用 等 离 子 点 火 , 留燃 油 O 5 采 保 系 统 , 油 采用 0号 轻 柴 油 。锅 炉 主 要 技术 参 数 见 表 燃 1 煤质 参数 见表 2 j , L。 1
段, 中层 和上层 的二 次 风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可 以认 为 是 下
在燃 用设 计煤 种 和 2种 校 核 煤种 时 , 热 汽 温在 过
3 ~1 0 B O 0 MC 再 热 汽 温 在 5 ~ 1 0 B R、 0 0 MC R
负荷 范 围 时 , 保 持 稳 定 在 额 定 值 , 差 不 超 过 ± 5 应 偏 ℃ 。炉膛 出 口同一 标高 烟道 两侧对 称 点 间的烟 温偏 差
E—ma l i: x c eg o g g d y cg c uh n h n @ d k . s.n

锅炉运行及燃烧调整

锅炉运行及燃烧调整

5、垃圾焚烧装置设备概述 • SLC300二段式垃圾焚烧装置系针对中国城市生 活垃圾低热值、高水份的特点而设计,具有适 应热值广、负荷调节能力大、可操纵性好和自 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处理不分拣的 生活垃圾。垃圾焚烧装置在逆推区域烘干、充 分燃烧、燃尽。其主要流程为:抓斗将垃圾从 垃圾坑送入落料槽,在给料机的推送下进入炉 膛落在倾斜的逆推炉排上,垃圾在逆推炉排上 不断翻滚、搅拌,完成干燥、着火和燃烧过程, 在的炉排末端落入顺推炉排上燃尽、冷却,最 后灰渣推入出渣通道经出渣机排出炉外。
(4)各电动阀门的传动装置及连杆接头完整,各 部分销子固定牢固,开关灵活,方向及位置指示 正确。 • (5)炉排液压系统所有油管路连接完好,无漏 油现象。 •
14检查汽包水位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 • (1)汽水连通管保温良好。 (2)水位计完整清晰,照明充足。 (3)汽门、水门、放水门严密不漏,开关灵活。
6垃圾焚烧炉燃烧自控系统操作(PLC控 制柜)

对炉排、出渣机、小风室风门、推料器、炉排漏 灰清理装置、料斗门以及它们的液压装置的控制可 以通过就地的焚烧炉PLC控制柜操作,也可通过主 控室的DCS来控制,主要讲解PLC控制柜的操作: • (1)手动:按F9。屏幕出现“手动”字样。此时 按“逆推1前进”,则1#逆推炉排前进;再按“逆 推1前进”,则1#逆推炉排停止。其余3个键操作相 同。
16水压试验 • 1锅炉承压部件经过检修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 试验压力为汽包工作压力,以检验受热面,汽水 管道及其阀门的严密性。 • 2新安装的或者有特殊要求的锅炉须进行超水压 实验。超水压试验按《SD167-85电力工业锅炉 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 力的1.25倍。 • 3水压试验时至少应有二个经过校验的压力表,并 且以汽包上的压力为准。 • 4水压试验前阀门开关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并 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具体规定,应有防止安全门 动作措施。

锅炉调节的技术方法(2篇)

锅炉调节的技术方法(2篇)

锅炉调节的技术方法锅炉调节是指通过控制锅炉的火焰大小、给水量、燃料供应等来保持锅炉的热负荷平衡,从而实现锅炉效率的提高和安全运行。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锅炉调节技术方法。

1. 燃烧调节:燃烧调节是通过控制燃料的供应来调节锅炉的热负荷。

燃烧调节可以通过控制燃料进给机构的速度、调节燃料氧浓度或改变燃料的混合比例来实现。

对于煤炭锅炉,可以通过调节给煤量和煤粉细度来调节燃烧。

对于油燃锅炉,可以通过调节油枪的喷油量和喷油角度来调节燃烧。

对于气燃锅炉,可以通过调节燃气阀门的开度来调节燃烧。

2. 运行参数调节:除了燃烧调节外,还可以通过调节锅炉的运行参数来实现锅炉的调节。

常用的运行参数包括给水量、蒸汽流量、蒸汽温度、过热器蒸汽温度等。

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以保持锅炉的热负荷平衡,同时实现高效、安全的运行。

例如,如果锅炉负荷增加,可以适当增加给水量和蒸汽流量,以保持蒸汽温度和过热器蒸汽温度的稳定。

3. 安全保护调节:锅炉的安全保护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锅炉的安全保护调节包括燃烧风量控制、给水量控制、锅炉排污控制等。

燃烧风量控制可以通过调节引风机的转速或打开关闭风门来实现。

给水量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给水泵的转速或调节给水阀门的开度来实现。

锅炉排污控制可以通过调节排污阀门的开度来实现。

这些安全保护调节措施可以保证锅炉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4. 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保证锅炉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常见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水温控制、蒸汽温度控制、过热器蒸汽温度控制等。

水温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给水量、蒸汽流量和燃料供应来实现。

蒸汽温度控制可以通过调节蒸汽流量、给水量和燃料供应来实现。

过热器蒸汽温度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给水量、蒸汽流量和过热器燃气控制来实现。

通过这些控制手段,可以保证锅炉的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5.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锅炉调节的核心。

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监视器等。

传感器负责监测锅炉的运行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

锅炉的燃烧调节方式

锅炉的燃烧调节方式

锅炉的燃烧调节方式1 燃料量的调节燃料量的调节是燃烧调节的重要一环。

不同的燃烧设备和不同的燃料种类,燃料量的调节方法也各不相同。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制粉系统运行工况变化与锅炉负荷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当锅炉负荷发生变化时,需要调节进入炉内的燃料量,它通过投入(或停止)喷燃器只数或改变给粉机转数、调节给粉机下粉挡板开度来实现的。

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小时,只需改变给粉机转速就可以达到调节的目的;改变给粉机的转数是通过平型控制器的加减完成的。

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大时,用改变给粉机的转数不能满足调节幅度的要求,则在不破坏内燃工况的前提下,可先以投、停给粉机只数进行调节,而后再调节给粉机转数,弥补调节幅度大的矛盾。

若上述手段仍不能满足调节需要时,可用调节给粉机挡板开度的方法加以辅助调节。

投、停喷燃器(相应的给粉机)运行方式的调节,由于喷燃器布置方式和类型的不同,投运方式也不相同。

当需投入备用的喷燃器和给粉机时,应先开启一次风门至所需开度,对一次风管进行吹扫;待风压正常时启动给粉机给粉,并开启喷燃器助燃的二次风,观察着火情况是否正常。

反之,在停用喷燃器时,则先停给粉机并关闭二次风,一次风吹扫数分钟后再关闭,以防一次风管内煤分沉积。

为防止停用的喷燃器受热烧坏,有时对其一、二次风门保持适当开度,以冷却喷口。

给粉机转数调节的范围不宜太大,若调至过高,则不但会因煤粉浓度过大堵塞一次风管,而且容易使给粉机超负荷和引起煤粉燃烧不完全。

若转数调至过低,则在炉膛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由于煤粉浓度不足,着火不稳,容易发生炉膛灭火。

单只增加给粉机转数时,应先将转数低的给粉机增加转数,使各给粉机出力力求均衡;减低给粉机转数时,应先减转数高的。

对于喷燃器布置在侧墙的锅炉,可先增加中间位置的喷燃器来粉,对四角布置的喷燃器锅炉,需要相对称的增加给粉机转数。

用投入或停止喷燃器运行的方法进行燃烧调节,尚需考虑对气温的影响。

在气温偏低时,投用靠炉膛后侧墙的喷燃器或上排喷燃器。

生物质锅炉的燃烧调整思路

生物质锅炉的燃烧调整思路

燃生物质锅炉燃烧调整的思路一、 生物质的燃烧过程生物质的燃烧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预热起燃阶段、挥发分燃烧阶段、炭燃烧阶段。

(1)预热起燃阶段在该阶段,生物质(湿物料)被加热,水分逐渐蒸发后变为干物料。

当生物质被加热到160℃时,开始释放出挥发分。

挥发分的组成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烯等)、还有氢气、氧气和氮气等气体。

挥发分中的氢气、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是可燃成分,二氧化碳和氮气是不可燃成分。

(2)挥发分燃烧阶段生物质经加热所释放出的挥发分在高温下开始燃烧,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由于挥发分的成分比较复杂,其燃烧反应也比较复杂。

几种主要挥发分气体的燃烧反应方程式如下:O H O H 22221=+ 2221CO O CO =+ O H CO O CH 222422+=+O H CO O H C 22242323+=+ O H CO O H C 2226232213+=+(3)炭燃烧阶段挥发分在燃烧初期将固定碳包裹着,氧气不能接触到炭的表面,因而炭在挥发分的燃烧初期是不燃烧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挥发分燃烧结束,剩下的炭与氧气接触并发生燃烧反应。

炭燃烧时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O CO O C 223422+=+ O H O H 22222=+CO C CO 22=+ 22H CO O H C +=+ (3)对于生物质燃烧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其他人员有不同的观点。

如:A.Williams 等认为,生物质的水分对燃烧过程影响很大,甚至主宰整个燃烧过程,所以将水分的干燥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并将生物质燃烧的基本过程分为三步:生物质脱挥发分、挥发分燃烧和炭的燃烧。

二、 生物质在振动炉排上燃烧的过程1、炉排锅炉的燃烧特点(1) 分区供风 (2) 分区燃烧 2、生物质在振动炉排上的燃烧过程生物质在振动炉排上的燃烧过程分为预热干燥区、燃烧区和燃尽区,这可以与振动炉排的高、中和低端相对应。

生物质锅炉蒸汽压力、燃烧调整

生物质锅炉蒸汽压力、燃烧调整

生物质锅炉蒸汽压力、燃烧调整原文出自于豫鑫锅炉网站:/article/5771.html1.生物质锅炉蒸汽压力的调整(1)加强各专业联系,保持负荷稳定。

蒸汽压力的调整要有预见性,根据蒸汽压力的增、减速度调整蒸汽压力的幅度。

(2)经常注意给料机电流及脉冲阀转速的变化和炉排燃烧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给料机堵塞情况。

(3)吹灰、打焦时应注意蒸汽压力的变化,并及时调整。

(4)当负荷变化或主蒸汽压力力变化时,尽量少采用启、停给料机的方法来调整压力,应采用调整给料机转速的方法。

(5)应做到勤调、少调,风与燃料的增减不可过多,应缓慢进行,以免影响燃烧工况。

(6)压力自动调节器的投入。

应根据燃烧和蒸汽温度情况投入给料自动、炉排振动自动,并应经常监视自动的工作情况,自动失灵或调整不及时时,应改为手动调整,并通知热工值班人员进行处理。

2.生物质锅炉燃烧调整(1)锅炉正常运行中,给料机应尽量全部投入,用风应均匀,火焰不应偏斜,火焰峰面应位于炉排中部。

(2)锅炉正常运行中,炉膛负压应保持-30~-50Pa运行。

(3)炉内燃烧工况应正常,各级二次风调整应合理,使燃料燃烧完全、稳定。

炉内火焰应星光亮的金黄色,排烟呈灰白色。

(4)风与燃料配比应合理,一、二次风的使用应适当。

氧量应保持在3%~5%,最大不超过6%。

(5)保持给料系统运行稳定,燃料性质应稳定,如燃料性质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针对燃料进行在燃烧中调褴。

(6)在启、停给料机及锅炉吹灰时,应加强监视炉膛负压的变化,如发现燃烧不稳时,应停止上述操作。

(7)对锅炉燃烧应做到勤看火、勤调褴,监视炉膛负压及火焰监视器的变化情况,经常观察火焰电视。

(8)炉排燃烧时必须定期监视,这样才能够完全掌握炉排和灰渣出口区域燃料的燃烧状况。

(9)如果炉排上的燃料过少,会使者火不稳定,而且可能导致结焦,阻碍燃料的燃烧。

(lO)如果炉排上的燃料过多,燃料燃烧不完全,在炉排振动过程中会使炉膛燃烧紊乱。

锅炉运行中对环境保护的调整方案及手段

锅炉运行中对环境保护的调整方案及手段

锅炉运行中对环境保护的调整方案及手段锅炉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它通过燃烧燃料将水加热成蒸汽,为生产提供能源。

但是,锅炉的运行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烟气排放、废水产生等。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调整方案和手段。

一、燃料的选择燃料的选择对环境影响非常大。

对于传统的燃料,例如煤、油,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而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天然气、生物质、太阳能等,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因此,在选用燃料时应优先选择清洁能源。

二、燃烧调整燃烧调整是通过调整锅炉的燃料喷射、气体流通、排烟等参数来优化燃烧过程,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

具体的燃烧调整方式包括:1、优化燃烧参数。

通过对炉膛温度、燃料供给量、风量、氧量等参数进行调整,使得燃料充分燃烧,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2、采用低氮燃烧技术。

低氮燃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氮氧化物(NOx)的排放,主要有高效燃烧、喷雾燃烧、燃烧再循环等方式。

3、采用脱硫、脱氮技术。

脱硫、脱氮技术可以对锅炉的烟气进行处理,以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气体。

三、废物的处理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例如废气、废水、废渣等。

合理处理这些废物,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1、废气的处理。

通过采用烟气脱硫、除尘、净化等技术,降低排放的有害气体浓度。

2、废水的处理。

废水处理可以采用化学沉淀、生物处理等方式,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废渣的处理。

废渣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等方式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从燃料的选择、燃烧的优化、废物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整。

只有在全面采取这些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锅炉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炉燃烧调整 一、燃烧调整的目的和任务 锅炉燃烧工况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锅炉本身的运行工况和参数变化,而且对整个机组运行的安全、经济均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正常运行或是启停过程,均应合理组织燃烧,以确保燃烧工况稳定、良好。锅炉燃烧调整的任务是: l、保证锅炉参数稳定在规定范围并产生足够数量的合格蒸汽以满足外界负荷的需要; 2、保证锅炉运行安全可靠; 3、尽量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以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 4、使NOxSOx及锅炉各项排放指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燃烧工况稳定、良好,是保证锅炉安全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不稳定不但将引起蒸汽参数发生波动,而且还将引起未燃烬可燃物在尾部受热面的沉积,以致给尾部烟道带来再燃烧的威胁。炉膛温度过低不但影响燃料的着火和正常燃烧,还容易造成炉膛熄火。炉膛温度过高、燃烧室内火焰充满程度差或火焰中心偏斜等,将引起水冷壁局部结渣,或由于热负荷分布不均匀而使水冷壁和过热器、再热器等受热面的热偏差增大,严重时甚至造成局部管壁超温或过热器爆管事故。 燃烧工况的稳定和良好是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可靠保证。只有燃烧稳定了,才能确保锅炉其它运行工况的稳定;只有锅炉运行工况稳定了,才能保持蒸汽的高参数运行。此外,锅炉燃烧工况的稳定、良好,是采用低氧燃烧的先决条件,采用低氧燃烧,对降低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减少NOx和SOx的生成都是极为有效的。 提高燃烧的经济性,就要求保持合理的风、粉配合,一、二次风配比,送、吸风配合和保持适当高的炉膛温度。合理的风、粉配合就是要保持炉膛内最佳的过剩空气系数;合理的一、二次风配比就是要保证着火迅速,燃烧完全;合理的送、吸风配合就是要保持适当的炉膛负压。无论在稳定工况或变工况下运行时,只要这些配合、比例调节得当,就可以减少燃烧损失,提高锅炉效率。对于现代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效率每提高l%,整个机组效率将提高约0.3—0.4%,标准煤耗可下降3—4g/(kW•h)。 要达到上述目的,在运行操作时应注意保持适当的燃烧器一、二次风配比,即保持适当的一、二次风的出口速度和风率,以建立正常的空气动力场,使风粉均匀混合,保证燃烧良好着火和稳定燃烧。此外,还应优化燃烧器的组合方式和进行各燃烧器负荷的合理分配,加强锅炉风量、燃料量和煤粉细度等的调节,使锅炉始终保持安全经济的状态运行。 锅炉运行中经常碰到的燃烧工况变动是负荷或燃料品质的改变,当发生上述变动时,必须及时调节送人炉膛的燃料量和空气量,使燃烧工况得到相应的加强或减弱。 在高负荷运行时,由于炉膛温度高,煤粉着火和风煤混合条件均较好,燃烧一般比较稳定。为了提高锅炉效率,可根据煤质等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过剩空气系数运行。过剩空气系数减小,排烟热损失必然降低,而且由于炉膛温度提高并降低了烟速,煤粉在炉膛内停留的时间相对延长。只要过剩空气控制适当,不完全燃烧损失并不会增加,锅炉效率便可得到提高。低负荷时,由于燃烧减弱,投入的煤粉燃烧器可能减少,炉膛温度和热风温度均较低,火焰充满程度差,为了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锅炉风量又往往偏大,使燃烧稳定性、经济性都下降。因此,低负荷时,在风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一次风风速使着火点推前,并适当降低二次风的风速,以增强高温烟气的回流,以利于燃料的着火和燃烧;尽量采用多火嘴、少燃料、燃烧器对称投入均匀分布的方式,以利于火焰问的相互引燃和改善炉膛火焰的充满程度;在燃用低挥发分的煤种时应采用集中火嘴增加煤粉浓度的方式,使炉膛热负荷集中,以利于燃料的点燃。 二、影响燃烧的因素和强化燃烧的措施 l、影响燃烧的因素 (1)燃料品质的影响 锅炉燃烧设备是按设计煤种设计的,煤质和特性不同,燃烧器的结构特性也就不同。因此,火温度升高,着火热就增大,因而燃用挥发分低的煤种时着火就困难,达到着火所需时间就较长,着火距离就较远。在相同的风粉比条件下,挥发分降低,煤粉火炬中火焰传播的速度将显著降低,从而使火焰扩展条件变差,着火速度减慢,燃烧稳定性降低。对于挥发分很低的无烟煤而言,含氧量较高时较容易着火。此外,挥发分的含量对煤粉的燃烬也有直接的影响。通常燃煤的挥发分含量越高,越容易着火,燃烧过程越稳定,不完全燃烧损失也就越小。 灰分过高的煤着火速度慢,燃烧稳定性差,而且燃烧时由于灰分容易隔绝可燃质与氧化剂的接触,因而多灰分的煤燃烬性能也较差。煤的灰分越高,加热灰分造成的热量时,不但影响燃烧器的安全运行,而且还将对炉内燃烧工况产生直接的影响。 水分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分多的煤引燃着火困难,且会延长燃烧过程,降低燃烧室温度,增加不完全燃烧及排烟热损失。因为煤燃烧时,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使煤的实际发热量降低、燃烧温度下降。此外,煤的水分过高时还将影响煤粉细度及磨煤机的出力,并将造成制粉系统的堵煤或堵粉,严重时甚至引起燃烧异常等故障情况。 (2)煤粉细度的影响 煤粉越细,表面积越大,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热时温升越快,挥发分的析出、着火及化学反应速度也就越快,因而越容易着火。煤粉细度越细。所需燃烧时间越短,燃烧也就越完全。 (3)一次风的风量、风速、风温的影响 正常运行中,减少风粉混合物中一次风的数量,一方面相当于提高煤粉的浓度,将使煤粉的着火热降低;另一方面在同样高温烟气量的回流下,可使煤粉达到更高的温度,因而可加速着火过程,对煤粉的着火和燃烧有利。但一次风量过低,则往往会由于着火初期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使反应速度反而减慢而不利于着火扩展。一次风量应以能满足挥发分的燃烧为原则。 一次风速过高,将降低煤粉气流的加热程度,使着火点推迟,容易引起燃烧不稳,且煤粉燃烧也不易完全;特别是降低负荷时,由于炉内温度较低,甚至有可能产生火焰中断或熄火,此时,应设法降低一次风速。但一次风速过低会造成一次风管堵塞,而且着火点过于靠前,还可能烧坏喷燃器。一次风温越高,煤粉气流达到着火点所需热量就越少,着火速度就越快。但一次风温过高,对于燃用高挥发分的煤种时,往往会由于着点离燃烧器喷口过近而造成结渣或烧坏喷燃器。反之,一次风温过低,则会使煤粉的着火点推迟,对着火不利。 (4)燃烧器特性的影响 对于同一台锅炉而言,燃烧器出口截面越大,混合物着火结束离开喷口距离就越远,即火焰相应拉长。小尺寸燃烧器能增加煤粉气流点燃的表面积,使着火速度加快,着火距离缩短,一方面将使膛出口温度不致过高,另一方面又能燃烧完全。直流燃烧器着火区的吸热面积虽较小,但由于能得到炉膛中温度较高烟气的混入和加热,因而在着火条件上还是比较好的。直流燃烧器组织切圆燃烧时后期煤粉与空气的混合较充分,而且可根据不同燃料对二次风混入时间的要求,进行结构和布置特性上的设计,以改善燃烬程度。旋流燃烧器着火区的吸热面积大,着火条件好,能独立着火燃烧,特别是在大型锅炉上采用时可有效地解决炉膛出口烟气的偏斜问题,但对煤种的适应性较差。 (5)锅炉负荷的影响 锅炉负荷降低时,炉膛平均温度降低,燃烧器区域的温度也要相应降低,对煤粉气流的着火不利。当锅炉负荷降低到一定值时,为了稳定炉火,必须投用油枪进行助燃。无助燃油枪时煤粉能稳定着火和燃烧的锅炉允许最低负荷,与锅炉本身的特性、所燃用的煤种和燃烧器的型式等有关。燃用低挥发分煤种或劣质烟煤时,其最低负荷值便要升高;燃用优质烟煤时,其值便可降低。锅炉全烧煤时的允许最低负荷,应通过燃烧试验来确定。 (6)过膛空气系数的影响。 炉膛过剩空气系数过大,将使炉膛温度降低,对着火和燃烧都不利,而且还将造成锅炉排烟热损失的增加。过剩空气系数过小时,又将造成缺氧燃烧,使燃烧不完全。 (7)一次风与二次风配合的影响 一、二次风的混合特性也是影响着火和燃烧的重要因素。二次风在煤粉着火以前过早地混合,对着火是不利的。因为这种过早的混合等于增加了一次风量,将使煤粉气流加热到着火温度的时间延长,着火点推迟。如果二次风过迟混人,又会使着火后的燃烧缺氧。故二次风的送人应与火焰根部有一定的距离,使煤粉气流先着火,当燃烧过程发展到迫切需要氧气时,再与二次风混合。 (8)燃烧时间的影响 燃烧时间对煤粉燃烧完全程度影响很大。燃烧时间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炉膛容积的大小,一般来说,容积越大,则煤粉在炉膛中流动时间越长,此外,燃烧时间的长短还与火焰充满程度有关,火焰充满程度差,就等于缩小了炉膛容积,使煤粉颗粒在炉膛中停留的时间变短。燃用低挥发分的煤种时,一般应适当加大炉膛容积,以延长燃烧时间。此外,炭粒的燃烬,占了燃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因此尽量缩短着火阶段,可以增加燃烬阶段的时间和空间,将有利于炭粒的燃烬。 2、良好燃烧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影响燃烧的因素很多,而好的燃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供给完全燃烧所必须的空气量; (2)维持适当高的炉膛温度; (3)空气与燃料具有良好的混合; (4)有足够的燃烧时间。 3、强化煤粉燃烧的措施 根据影响着火和燃烧因素的分析,强化煤粉燃烧,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热风温度; (2)保持合适的空气量,根据煤种,控制合理的一次风量; (3)选择适当的气流速度,以保证适当的着火点位置; (4)根据燃烧过程的发展,及时送入二次风,既不使燃烧缺氧,又不降低火 焰温度; (5)保持着火区的高温,加强气流中高温烟气的卷吸: (6)选择适当的煤粉细度; (7)维持远离燃烧器的火炬尾部具有足够高的温度,以增强燃烬阶段的燃烧程度。 三、煤粉细度的确定 煤粉细度不但影响煤粉的着火和燃烧条件,而且对燃烧的经济性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煤粉越细,燃烧越快越完全,不完全燃烧损失越低。燃烧细的煤粉时还可降低炉膛过剩空气系数,使排烟热损失减少。但磨制细的煤粉需要消耗较多的电能和制粉设备的金属;反之煤粉越粗,则制粉设备的电耗及金属损耗可越少,但不完全燃烧就要增大。适当的煤粉细度可使排烟热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12+q4)以及制粉设备的电耗和金属消耗(即设备磨损)的总和为最小。总损失最小时的煤粉细度,称为煤粉的“经济细度”。 影响煤粉经济细度的因素有:煤种特性、制粉系统特性、燃烧设备的型式和完善程度以及运行工况等。 煤中挥发分的含量是决定煤粉经济细度的主要因素。当锅炉燃煤的挥发分含量较多时,由于相对容易燃烧,故煤粉可以适当粗一些。当煤中含有较多的灰分时,由于灰分会阻碍燃烧,此时就要求煤粉能适当细一些。 当制粉设备磨制出的煤粉均匀性较好时,由于煤粉中粗粉含量相对较少,因而煤粉便可适当粗一些,即煤粉的经济细度可相对变粗。 对于既定的锅炉设备和燃用煤种,其煤粉经济细度可通过试验来确定。 四、不同煤种的燃烧调整原则 l、无烟煤 无烟煤是挥发分最低的煤种,它的可燃基挥发分在10%以下,而固定碳较高,因此不易着火和燃烬。在燃烧无烟煤时,为保证着火,必须保持较高的炉膛温度,一次风量、一次风速应低些,这样对着火有利。但一次风速不能过低,否则气流刚性差、卷吸力量小,严重时反而不利于着火和燃烧,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一次风管内气粉分离甚至堵塞。二次风速应高些,二次风速较高能有利于穿透,使空气与煤粉充分混合,并能避免二次风过早混入一次风,影响着火。各组二次风门开度可采用倒宝塔形,即上二次风开大、中二次风较小、下层二次风门开度最小。这是因为在燃烧器区,随烟气向上运动,烟速逐渐增加,易使上二次风射流上翘,开大上二次风,且提高上二次风风速,对混合有利。下二次风关小,以提高炉膛下部温度,对着火引燃有利,但风速应以能托住煤粉为原则。此外,煤粉细度应适当控制行细些,一般 R90可在8%一10%,并应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这样对着火和燃烧有利。贫煤的挥发分含量为10—12%,其着火性能比无烟煤要好些。 2、烟煤 通常烟煤的挥发分和发热量都较高,灰分较少,容易着火燃烧,因而一次风量和风速应高些。二次风速可适当降低,使二次风混入一次风的时间提前,将着火点推后以免结渣或烧坏喷燃器。燃烧器最上层和最下层的二次风门开度应大些较好。这是因为最上层二次风除供给上排煤粉燃烧所需的空气外,还可以补充炉膛中未燃烬的煤粉继续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另外还可以起到压住火焰中心的作用。最下层二次风能把分离出来的煤粉托起继续燃烧,减少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3、劣质烟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