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①,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②,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①宋:周代的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一带。②筑:修建。

1、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墙坏()(2)暮而果大亡.其财()

2、下列对“其邻人之父亦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邻居的父亲也是这样说。

B、他邻居对他父亲也是这样说。

C、他邻居对老人也这样说。

D、他邻居的老大爷也这样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家甚智其子。

4、找出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

宋国某富人面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劝告,态度有什么不同?产生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世传②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④。过小溪,逢老媪⑤方磨铁杵⑥,问之⑦,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⑧,还⑨卒业⑩。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①眉州:古代地名,在今四川省眉山一带。②世传:历代传说。③李太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唐安西都护府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是唐代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有《李太白集》。④弃去:放弃(学业)离去。⑤媪(ǎo):年老的妇人。⑥杵(chǔ):棒槌。⑦问之:问她。之,她,代老媪。⑧感其意:被老媪的言行所感动。⑨还:回去。⑩卒(zú)业:完成学业。卒,完毕,结束。

1、注音并解释词语

(1)媪()(2)杵()(3)卒()

2、辨析并选择句子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A、舍弃 B、离开)。

(2)逢老媪方.(A、大方 B、正在)磨铁杵。

3、这篇短文后来演化出一句名言是

4、讨论思辨:有人说:“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太愚,移山多难,搬家就是了;还有人说,老媪太傻,用铁杵磨针,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磨成。你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5、本文给了我们怎样有益的启示?

囊萤夜读者

书生以囊萤①闻于里②,里人高其义,晨诣之③,谢他往④。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⑤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⑥,孰诣之哉?

①囊萤:用袋子装着萤火虫。②里:乡里。③诣:拜访。

④谢他往:推辞说要出去。⑤晡:黄昏。⑥帷:放下帐幕读书。

1、解释加点的词

(1)以.囊萤()(2)里人高.其义()

(3)晡且归.矣()(4)必其囊萤者.()

2、下列各句注释有误的是()

A、书生以囊萤闻于里.(乡里)

B、而晨他往者.(……的)

C、无他,以.捕营往(为了)

D、孰诣.之哉(拜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

(2)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

4、某个乡为什么去拜访“囊萤夜读者”?

5、这位“囊萤夜读者”的行为有什么荒谬之处?

6、作者讽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丑女效颦

西施①病心而颦②其里,其里③之丑人见而美④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⑤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⑦而去⑧之⑨走⑩。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⑾美。

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②颦(pín):皱眉头。③里:乡里。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④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美,觉得……美。⑤坚:紧紧地。⑥挈(qiè):携。⑦妻子:妻子和孩子。⑧去:离开。⑨之:代丑女子。⑩走:跑。⑾所以……的原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3)挈妻子

..而去.之走.()()()

2、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

3、选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一致的一项()

例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A、默而识之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敏而好学

D、面山而居

E、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F、潭西南而望

G、人不知而不愠

4、试写出成语“东施效颦”的近义词(不少于两个),并运用“东施效颦”这一词语造句。

5、富人、穷人对丑人避而不见的原因是什么?

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①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②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③矣。

①椎:锤子。②遽:立即,马上,很快地。③悖:糊涂,荒谬。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

(1)范氏之亡.也()(2)百姓有得钟

..者()(3)欲负而走.()(4)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2、为下列例句选择正确的译文。

(1)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A、姓范的一个在跑时,偷走了一个百姓的钟。

B、(晋国贵族)范氏战败逃亡时,百姓偷了钟并且卖掉了。

C、(晋国贵族)范氏战败逃亡时,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D、范氏逃跑时,在百姓那里得了一口大钟。

(2)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A、恐怕别人听到来抢夺,便掩上耳朵藏起来。

B、害怕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急忙捂上了自已的耳朵。

C、他恐怕别人听不到,便掩上耳朵使劲捶起钟来。

D、他恐怕人们听不到钟声,便大声地打起钟来。

3、下列对短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晋国贵族范氏在战败逃亡时,想把钟偷走,但又背不动便把钟砸碎了,找人帮着运出城去。

B、文中偷钟人掩耳,无疑是自欺欺人。

C、文中讽刺的是那些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人。

D、“以椎毁之”中的“毁”字是使动用法,即:“使……毁掉”。

4、选择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范氏之亡.也欲负而走.钟大不可负.恐人闻.之而夺已也

A B C D

祭奠亡.灵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有负.众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5、偷钟人拿不动他便(用原文语句回答);怕别人听到钟声他便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的人。

6、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一篇与其相似的成语故事叫。它们共同之处是

。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

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①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⑤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⑥之智,不亦过乎?

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叫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有智慧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从桓公伐.孤竹()(2)蚁冬居山之阳.()

(3)以.管仲之圣()(4)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义。

4、点明全文旨的一句是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处士,古代对有学问、有品德而没做官的人的称呼,这里是戏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④说:同“悦”,喜欢、高兴。⑤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翻译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廪食以数百人等。

(3)好一一听之。

2、“滥竽充数”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3、这则成语故事篇幅不长,却为我们描绘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南郭处士、齐宣王、齐湣王。想一想,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的例子。

4、请以《(滥竽充数)读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水滴石穿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从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枚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堦①斩其首,申台府自劾②。崇阳人至今传之。

①堦(jiē):同“阶”,台阶。②劾(hé):揭发罪状。这里指去自首。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张乖崖为.崇阳令()(2)诘.之()

(3)一钱何足.道()(4)乖崖援.笔判曰()

2、下面句中的“乃”字,与“乃杖我耶”句中的“乃”意义相同的是()

A、乃库中钱也

B、尽其肉,乃去

C、乃不知有汉

D、家祭无忘告乃翁

3、翻译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张乖崖的做法是持赞同态度的?

5、你怎样历史地看张乖崖的“一钱斩吏”?如果是今天,应该怎样做?

王羲之学写字

晋王羲之,子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切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①也。”父喜,遂与之。不盈②期月③,书便大进。

①令:时令,引伸为时间。②盈:满。③期月:一月。④《书断》:书名,唐朝张怀瓘撰,记载了古代各种书体及唐以著名书法家。

1、解释加点的词

(1)善.书()(2)窃.而()

(3)尔.何来()(4)所秘.()

2、翻译下列语句。

(1)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

(2)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3)王羲之练书法四五年时间,进步不大的原因是什么?

(4)王羲之按照《笔说》练字结果如何?

(5)王羲之的父亲开始不让学习《笔说》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把《笔说》给了他?

(6)读完此文,你认为做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学习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