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幼儿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那么,如何来开展好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呢?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幼儿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所谓外在的教育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是老师“可以教的领域”,主要是指能够外在传授的部分,如一些知识、技能、和一定的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很容易,传授给幼儿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外在的可以教的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又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而幼儿的生理成熟和心智发展水平是不可人为超越的,即可归纳为“不可教的领域”部分。幼儿在接受艺术教育和进行艺术活动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象、丰富的感情,个人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地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感觉、感受、观察、想象、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表达,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把“美术区域学习活动”作为我园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子课题进行实施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活动区的指导

我们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

为此我们的区域活动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是注重因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型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要让孩子觉得好玩,玩的高兴。当老师把材料提供给孩子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和玩耍,而不是怕孩子出漏子,特别是要用水的时候,像水彩、水粉、水墨画等孩子使用的工具比较多,需要掌握的技能也相对比较复杂。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引入课堂时,孩子所表现的最大的好奇和热情就是对新材料的探索,也就是说,第一次上这样新的活动,孩子最大的兴趣是对材料的探索和玩耍,而并不在乎老师的要求和所要画的是什么内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有深刻的体会。以往上此类活动的时候,老师们如上战场,思想上比较紧张。范例欣赏、示范操作,接下来就是一大套的常规这个不许,那个不应该,对孩子的活动规定的死死的,而孩子具体的操作时间却十分有限,并且在这十分宝贵的活动时间里,那些淘气、调皮、好动的孩子还往往成为老师杀鸡敬猴的对象。

为此一开始对孩子的指导就定位于孩子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觉得好玩,并玩得高兴,玩得尽

兴,只有这样当提供的材料,使孩子觉得比玩具更好玩时,爱不释手时,才能萌发孩子表现,尝试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孩子的创造动机。

2、交流感受。“你是怎么玩的?”“心里觉得怎么样?”“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还能怎么玩?”这一环节一方面主要起到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成功的快乐,感受心灵漂流的过程中,撞开智慧大门的欣喜。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也被孩子那纯真的语言感动着,老师在被孩子感动的同时,对孩子的了解和认识也更深了一步。走进童心,接过孩子抛过的球,教师方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调整下一步的行动。

3、因势利导,进行技能技巧的点拨。老师这时点拨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具体运用视活动的具体的情形而定。一般有比较讨论法,(如取同种材料制作的物品,让幼儿欣赏和比较。这两样东西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件?为什么?)似曾相识类推法。例如举瓶子装饰为例,老师可以这样进行启发“这瓶子上的花纹,这图案老师好象在什么地方也看到过?谁也知道的?”这样的引导可以起到唤醒孩子以往的经验,(如装饰盆子的经验,装饰手帕的经验,装饰毛衣的经验等,或是以前欣赏过的或生活中间遇到的、见过的等。)以调动孩子的想象空间,扩展孩子的思维。这样的启发、引导,使孩子产生忽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让孩子们领悟到美好的东西是可以相互借鉴,而且是可以灵活的运用的,美是相通,是没有界限。的确,艺术的东西很多都是靠感悟的,艺术创造和欣赏的主体必须有深切的体验,有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才能进入艺术之中,找到艺术的感觉。有继承还要有发扬,有传承还要有发展,这是艺术文化发展真谛。赏识法,即对孩子有独创性的方法进行肯定和欣赏。发现法,即发现新的玩法,例如在玩泼画的时候,孩子在无意中把画举起来,发现颜料发生了流淌,并认为画面的效果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仿佛颜色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好象彼此在说着悄悄话,玩着有趣的游戏。为此流淌画也就在孩子中间流传开来。

4、是鼓励幼儿更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吗?”“你还能做出更好更漂亮的东西来吗?”使孩子的探索更上一个层次。

5、设置作品欣赏角。

把孩子的作品陈列出来,供孩子们进一步的欣赏,想象。或许孩子们又能获得新的灵感,作进一步的完善。或因此而得到心理上的很大满足,获得了自信,自我效能一点点地累积起来。或者孩子们因此而更向往下一次的活动。

以上的指导方式正好也应证了我国佛教禅宗思想。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到道的存在,即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怔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

的确在孩子的艺术活动中,孩子对于艺术的感觉,他的感受性和情感体验,孩子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创造能力,教师是无法直接教授的,而只能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艺术的东西很多都是靠感悟的,孩子是创作的主体,孩子本身必须有深切的内在体验,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才能进入艺术之中,找到艺术的感觉。而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与老师所提供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良好心理环境。以及卓有成效的指导策略。

三、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我们认为美术活动区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幼儿的游戏和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如象上面我们提到的水果拼盘、造型。

就美术区域活动的内容而论,我们主要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加以选择。知识化、艺术化、和游戏化是我们所追求的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在小班,内容选择是在物体表面着色、拼贴、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及利用蔬菜、水果等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