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菌种选育与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 率显著提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2个主要环节: 诱变(随机)
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 、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 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 提高。
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 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五)突变株的筛选
1. 初筛(以量为主) 方法需简便、快速
2步
初筛 复筛
(1)利用形态变异:需预先测定形态与产量的相关性 (2)根据平板颜色反应直接挑选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抑菌圈法(抗生素);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沉淀圈法(外毒素) 透明圈直径(H)/菌落直径(C):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2.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直接检测所需产物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
条件,进行培养。
当不可能采用定向培养时,则可设计在一个分
类学中考虑,
不能提供任何有助于筛选产生菌的信息,这
时只能通过随机分离的办法
定向培养的方法
物理方法:加热、膜过滤等
但主要是通过培养的方法
定向培养的富集方法
1、底物
3、培养时间
2、pH条件
4、培养温度
目的:克服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phenotypic lag):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 现象. 分离性延迟的原因: 对数生长期中,单核细胞常出现双核 分离性延迟: 突变的基因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变成纯 现象,多核细胞的核也成倍增加,诱变对数期的细胞时,突 合状态,表型才能表现出来。 变通常发生在一个核上,故其变异或非变异的细胞必须经过 生理性延迟: 生理性延迟的原因: 当变异细胞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 生理性延迟: 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突变表型仍不能 一代或几代繁殖才能分离,这种纯种变异细胞出现的推迟现 时,由于杂合期所合成的非变异的蛋白或酶仍然发挥作用,必 象称为分离延迟现象。 表现出来。 须经过细胞多代分离后,才能将这些非变异的酶稀释掉,最终 达到变异后应该表现的形态,如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过 程。
3、霉菌的杂交育种
准性生殖过程: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 异核体的形成:两不同性状细胞(菌丝)连接,导致一 细胞存在两个不同遗传型核。 杂合二倍体形成;异核体偶尔发生不同核的融合,形成 杂合核,为双倍体。 菌丝成斑点、扇面——扇变。 体细胞重组:杂合二倍体只具有相对稳定性,繁殖过程 发生染色体交换,单倍化,形成各种分 离子。 准性生殖的单倍体化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多次分 裂,形成双倍体、非整倍体、单倍体等分离子。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对菌种的要求
天然菌种的生产性能较低,一般需要进行选育。
1.生产力: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所需的代谢产
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
2.操作性:培养条件简单,发酵易控制,产品易分离 3.稳定性:抗噬菌体能力强,菌种纯,不易变异退化 4.安全性:是非病源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
另一种是我们生产上希望看到的,对生产有利,这种突 变成为正突变。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 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 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 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 重要措施。
方法:末端产物结构类似物筛选;(未突变者 死,突变为抗者,生并产菌落) 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筛选。 (活性复,结构改变)
3、组成型突变株筛选
诱导型依赖诱导物。组成型不依赖诱导物。
突变发生在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解除对 诱导物的依赖,可获组成型突变株。 筛选方法:设计条件使组成型优势生长, 或通过菌落分辨。
实例: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文献:产生菌为中性牙孢杆菌,嗜碱牙孢杆菌、放线菌及霉菌 →80度30分钟处理 ↓ 0.0075%曲利本蓝+1%CMC(羧甲基纤维素),pH10.5 培养3~4天,选择有凹陷圈的菌落 采样(造纸厂) 26株为组成型 从285个土样中获得62株 36株为诱导型
例:醛肟水解酶的筛选
如:氟乙酸抑制顺乌头酸酶,氟乙酸敏感突变型, 顺乌头酸酶活性极低,更敏感,异柠檬酸产量 少,柠檬酸积累。
三、杂交育种
长期诱变会使菌种生活能力下降。 借助有性重组,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 得以交换(获优良性状集中的重组体)。 1.细菌的杂交育种
方法:转化、转导、F因子转导、R因子转移、接 合。获部分合子。 出发菌株需带遗传标记:营养缺陷、抗生素抗性、 温敏、发酵性能
③显色反应法
不含诱导物平板培养——加底物——分解(有颜色变 化)——检出。
4.抗(敏感)性突变株筛选
包括:抗生素、金属离子、温度、噬菌体 ①抗生素抗性突变:提高产量; ②抗噬菌体突变:消除噬菌体污染;
(与噬菌体存在与否无关)
③条件抗性突变:如温度,可提高产量;
(温度敏感突变,高温呈营养缺陷表型)
④物敏突变: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94(2002), 65-72
培养基中含0.05% of Z-PAOx
每隔2-3天移去一半培养物,补充新鲜培养基 不断分析样品,2-3个月后Z-PAOx降低后,稀释分离条菌落
五、目的微生物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微生物的
项目三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构建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主要内容
微生物优良生产菌种的特征 自然突变选育 诱变选育
原理 基本方法 放线菌 霉菌 酵母菌
杂交育种
细菌
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表达系统 利用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系统 利用酵母菌的基因表达系统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
在产量变异工作中,常采用相对杀菌率为70~75%, 甚至 30~70%的剂量。
UV的剂量: 固定UV功率和照射距离,以照射时间长短来 确定剂量多少。
3. 诱变处理方法
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 ①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②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四) 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
多样性及资源的开发仍然是今后若干年的研究重点。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在微生物鉴别及特定目标产物
的筛选方面发挥了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16SRNA同 源性分析,基因序列分析及DNA/DNA杂交技术等
任务二 诱变育种
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进行的菌种选育,包 括诱变和筛选两个步骤。 原理: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土样的采取 → 预处理
→ 培养
→ 菌落的选择
→ 产品的鉴定
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问题: 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自然状态下,碱基对发生自然突变的机率为10-8~10-9 自然突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我们生产上所不希望看到的,表现为菌株的衰 退和生产质量的下降,这种突变成为负突变。
2、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过程近似细菌,育种方法与霉菌相似.
放线菌的遗传体系和杂交原理:
异核现象:同一细胞(菌丝)含不同基因型的核。无 重组体出现。 接合现象:发生部分染色体转移(交换),形成部分 合子。整+部分、部分+部分。 异核系的形成:部分合子产生的无性繁殖系。能在基 本或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单交换,二体区) 重组体的形成:异核系不稳定,可经过双交换形成重 组子,产生重组子孢子。
霉菌的杂交技术
诱变获具标记的亲本。 异核体的形成:基本培养基上,强迫进行 营养互补。还可用多种方法。 双倍体检出:可从扇面上挑孢子分离。 分离子检出:杂合二倍体单孢子平板分 离,检菌落斑点或扇面,斑点处挑孢 子至斜面,再纯化鉴别。
放线菌的杂交方法
混合培养法:两互补缺陷型亲株混合培养,制孢 子悬液,选择性平板分离。 平板杂交法:一亲株培养,形成孢子,影印至已 分别铺有另几种孢子的平板上,获 孢子后再影印至选择平板上。 玻璃纸转移法:两亲本需要双标记,混合带纸培 养,未长气生菌丝时,纸移至一选 择平板,获异核系。解剖镜下,小 针收集小菌丝,于完全平板涂布, 获分来自百度文库子。
筛选(定向)
(一)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
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标准: • 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 标记明显等); • 对诱变剂敏感 出发菌株的来源: •野生型菌株; •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 •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
(二) 菌悬液的制备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察) 发酵试验
二、采样时要注意的问题
气候、水分、空气
来源要广
结合产品的特点
标签:地点、时间、气候等
三、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富集的目的: 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 得可能。 富集的三种方案:
等一切能提高目的微生物相对生长速 度的手段,培养(固体、液体;分批 连续)后使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 势。
四、菌落的选出
从产物角度出发
在培养时以产物的形成有目的的设计培养基
利用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如抗生素
从形态的角度
菌落的外观形态,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表征。如多糖 产生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生长,从具有粘液性的菌落外观 上就可以初步识别。
利用微生物自然突变进行的菌种选育。 原因: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互变异构效应 结果:负变大于正变,应经常分离纯化 方法:菌悬液→平板分离→上摇瓶→检测→ 选种→保藏

优点:简单易行,可与生产同步进行。 缺点:频率低,10-8—10-9 /次分裂。
任务一 自然选育 一、菌种自然选育的一般过程
1. 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均匀、分散) 目的:①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 ②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 2. 同步培养(生理状态一致) 3. 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 4.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营养细胞:对数期 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
物理诱变:生理盐水配制 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 酵母菌,霉菌的孢子:106个/mL 细菌,放线菌孢子:108个/mL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选择生产菌种应注意的因素
1.原料方面:广,转化率高; 2.产物方面:目的产物含量高,副产物少; 3.菌体方面:生长快、繁殖力强,耐受力强, 抗污染、抗噬菌体能力强,遗传特性稳定 4. 设备方面:产泡沫少,适宜大罐生产。
(培养条件异,周期短,需氧量小,抗污染能力强)
一、自然选育
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
酶缺陷,结果造成中间产物积累;
解除协同反馈,使另一分支末端产物积累; 渗漏型突变(酶未完全丧失活性,下降),末 端产物少,中间产物积累。
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 突变株筛选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突变,产生的阻遏 蛋白与终产物不能结合或结合; 结合,但不发生作用; 结构基因突变,使结构酶无结合能力但 有催化活性;
①加诱导酶合成抑制物
②交替培养法 ③显色反应法
筛选方法
①加诱导酶合成抑制物
如:加邻硝基-β-D-岩藻糖苷,抑制-β半乳糖苷酶合成。 诱导型不能利用乳糖,不长;组成型产酶,能利用乳糖, 生长,被富集。
②交替培养法
含诱导物(乳糖)中培养——组成型快——不含诱导 物(葡萄糖)中培养——诱导型失酶——反复。
5. 菌悬液的浓度
(三)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1. 诱变剂的选择(高效,简便) 物理诱变剂:频度低、大损伤,难修复,且操作简便; 化学诱变剂:频度高,点突变,易回复突变,操作麻烦。 ( NTG——超诱变剂)
UV是最常用的一种诱变剂
2. 剂量的选择 常以杀菌率来表示相对剂量(剂量-存活率曲线) 最适剂量:在提高突变率的基础上,既能扩大变异幅度, 又能使变异向正突变范围移动的剂量。 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 高剂量, 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 正变较多出现在偏低剂量中,而负变较多出现在偏高剂 量中。
影响诱变的因素:
出发菌株(有一定生产能力,形态、生理强壮) ; 诱变剂的种类(单一或复合)与剂量(不宜过高和过 低,致死率:70-80%)。 诱变剂: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 筛选比诱变更重要。
筛选的方法:通过选择/鉴别培养基加以识别。
初筛→复筛→确定最佳发酵条件(负变多,正变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